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2DCOS进行多组分混合气体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中同分异构体谱峰的辨别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安新 汤晓君 +1 位作者 张钟华 刘君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23-2626,共4页
在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混合气体定量分析中,针对烃类尤其是同分异构体等构成的混合气体其谱图特征相似、吸收峰严重交叠,不易进行特征吸收成分的判别和特征变量选择的问题,为增强谱峰分辨力,采用广义二维相关光谱和傅里叶变化红... 在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混合气体定量分析中,针对烃类尤其是同分异构体等构成的混合气体其谱图特征相似、吸收峰严重交叠,不易进行特征吸收成分的判别和特征变量选择的问题,为增强谱峰分辨力,采用广义二维相关光谱和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对烃类混合气体分析中同分异构体进行辨别,以异丁烷和正丁烷的红外光谱及受浓度扰动组成的光谱组为例进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通过观察全波段和主吸收峰波段单组分气体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可知其谱图相似,吸收峰严重交叠,如果混合在一起,将基本无法辨别何种分子结构及成分。通过广义二维相关光谱的变换,其二维相关光谱的同步谱和异步谱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异丁烷和正丁烷的特征吸收峰及其各自强度,实验结果可知,异丁烷在2 893,2 954和2977cm-1,正丁烷在2 895和2 965cm-1具有强的吸收特征谱线。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在多组分混合气体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谱分辨率增强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相关光 傅里变换红外光 分辨率增强 同分子异构体 多组分混合气体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对玉米幼苗傅里叶红外光谱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海英 刘致远 +3 位作者 袁梦仙 张卿雯 张琼 曹际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85-1292,共8页
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广泛使用,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进入土壤环境成为一种潜在环境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是一种基于有机物分子中极性键振动简便快速和高分辨率分析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技术... 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广泛使用,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进入土壤环境成为一种潜在环境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是一种基于有机物分子中极性键振动简便快速和高分辨率分析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技术。为明确纳米颗粒对植物生长和主要代谢物的影响,以纳米银为供试材料,以玉米(Zea may)为供试植物,基于盆栽试验探究不同浓度纳米银(0、1.0、5.0、10.0 mg·kg^(−1))的植物生物效应,分析了不同浓度纳米银对玉米幼苗生物量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纳米银对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片有机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银浓度增加玉米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高浓度纳米银(10.0 mg·kg^(−1))显著降低了玉米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降幅分别达16.5%和22.2%。不同浓度纳米银对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片有机物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纳米银(1.0、5.0 mg·kg^(−1))提高了玉米幼苗根系羧基、羟基等基团和有机酸、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含量,有助于吸附和固定银离子,降低纳米银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高浓度纳米银(10.0 mg·kg^(−1))降低了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片4000-400 cm^(−1)波数范围内官能团相关有机物质含量。由此可见,低浓度纳米银下植物可通过调节羟基、羧基等基团相关有机物质含量的变化抵抗纳米银对植物的影响,但高浓度纳米银不利于植物有机物质的合成,进而影响植物生长。该结果可为揭示纳米银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玉米 生物量 傅里变换红外光 物质成分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变实验和红外光谱检测的高煤级煤流变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于立业 琚宜文 李小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1-438,共8页
通过对沁水盆地高煤级原生结构煤(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2.571%)样品进行不同温压和不同应变速率流变实验,并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深入研究了高煤级煤的流变特征,同时探讨了其流变条件。结果表明:不... 通过对沁水盆地高煤级原生结构煤(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2.571%)样品进行不同温压和不同应变速率流变实验,并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深入研究了高煤级煤的流变特征,同时探讨了其流变条件。结果表明:不同温压和应变速率下,煤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流变。当温度在300℃时,样品开始表现出脆性流变向脆韧性流变转换的特征;温度接近400℃,煤岩可见韧性流变特征;高煤级煤脆性向韧性转化能够提高其煤化程度;通过红外光谱测试,高煤级原生结构煤随着流变程度的不断增强,其脂肪族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芳香族结构有所增加,韧性流变煤结构有序度大为提高。将流变煤结果与同类型的天然流变特征对比发现:实验流变煤的显微构造和大分子结构与天然条件下是一致的;300~400℃是实验室高煤级煤岩发生脆韧性转换的条件,而地质演化过程中高煤级煤在较低应变速率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可能为50~150℃,在较高应变速率下脆韧性转换的温度可能为100~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煤 煤岩流变 大分子结构 脆韧性转换 傅里变换红外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超声辅助合成GdPO4:Ce:Tb纳米材料形貌及光学性质 被引量:3
4
作者 南雪娇 余晓平 +2 位作者 郭金玲 郭亚飞 邓天龙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超声辅助方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可提高纳米材料的磁学、光学等特殊性能。本文在不同pH条件下超声辅助合成GdPO4:Ce:Tb三元体系荧光粉,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致发光荧光光谱分... 超声辅助方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可提高纳米材料的磁学、光学等特殊性能。本文在不同pH条件下超声辅助合成GdPO4:Ce:Tb三元体系荧光粉,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致发光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样品仅在pH=1时,才能生成规则的15nm×104nm六方晶系纳米棒状正磷酸盐绿色荧光粉,晶体优先选择(102)及(200)晶面生长;pH〈1无法得到样品;pH〉1为颗粒状的正磷酸盐绿色荧光粉。2Gd、Ce、Tb三元体系中Ce3+离子能量较高的5d组态将能量传递给Gd3+离子,而Gd3+离子的跃迁发射与Tb3+离子的吸收峰有较大的光谱重叠,故传递途经是Ce3+→Gd3+→Tb3+;少量Ce3+的引入可提高以GdPO4基质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此为开发稀土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O4:Ce:Tb纳米材料 光学性质 X射线粉末衍射 傅里变换红外光 扫描电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超声辅助合成GdPO_4:Ce,Tb纳米材料形貌及光学性质 被引量:2
5
作者 范瑶瑶 胡宗超 +2 位作者 郝宏艳 刘政平 覃汉清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58,共7页
超声辅助方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可提高纳米材料的磁学、光学等特殊性能。本文在不同p H条件下超声辅助合成GdPO_4:Ce,Tb三元体系荧光粉,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致发光荧光光谱分... 超声辅助方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可提高纳米材料的磁学、光学等特殊性能。本文在不同p H条件下超声辅助合成GdPO_4:Ce,Tb三元体系荧光粉,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致发光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①样品仅在p H=1时,才能生成规则的15 nm×104nm六方晶系纳米棒状正磷酸盐绿色荧光粉,晶体优先选择(102)及(200)晶面生长;p H<1无法得到样品;p H>1为颗粒状的正磷酸盐绿色荧光粉。②进一步验证了Gd、Ce、Tb三元体系中Ce^(3+)离子能量较高的5d组态将能量传递给Gd^(3+)离子,而Gd^(3+)离子的跃迁发射与Tb^(3+)离子的吸收峰有较大的光谱重叠,故传递途径是Ce^(3+)→Gd^(3+)→Tb^(3+);少量Ce^(3+)的引入可提高以GdPO_4基质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此结果可为开发稀土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O4:Ce Tb纳米材料 光学性质 X射线粉末衍射 傅里变换红外光 扫描电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分散PtNi纳米粒子特殊的红外光学性能(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新文 杜娟娟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81-1687,共7页
采用电位置换反应以及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单分散PtNi纳米粒子,循环伏安结果显示该纳米粒子在0.1mol·L-1硫酸介质中对CO的氧化表现出比本体Pt电极更好的电催化活性.以CO为探针分子,采用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PtNi纳米粒子上的特殊... 采用电位置换反应以及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单分散PtNi纳米粒子,循环伏安结果显示该纳米粒子在0.1mol·L-1硫酸介质中对CO的氧化表现出比本体Pt电极更好的电催化活性.以CO为探针分子,采用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PtNi纳米粒子上的特殊红外光学性能.结果表明,PtNi纳米粒子无论是在玻碳电极还是在金电极上,均表现出对称的双极谱峰,同时给出很强的增强效应.论文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低维纳米材料特殊红外性能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位置换反应 单分散PtNi纳米粒子 双极红外特征 原位电化学傅里变换红外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近场超空间分辨指纹光谱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忠波 王化斌 +7 位作者 彭晓昱 施长城 夏良平 汤明杰 常天英 魏东山 杜春雷 崔洪亮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8,共12页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近场超空间分辨指纹光谱技术在分子识别及组分鉴别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与不同的光谱联合使用,发展出了不同的具有纳米级分辨的指纹光谱技术,其中包括针尖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纳米级分辨率...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近场超空间分辨指纹光谱技术在分子识别及组分鉴别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与不同的光谱联合使用,发展出了不同的具有纳米级分辨的指纹光谱技术,其中包括针尖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纳米级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及散射式的扫描近场太赫兹光谱技术.这三种散射式的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在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近场指纹识别方面可以相互补充.该综述主要对三种近场超空间分辨指纹光谱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比较,并且对这三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指纹识别 针尖增强拉曼散射 纳米级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散射式的扫描近场太赫兹光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煤级煤岩流变作用的谱学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于立业 琚宜文 李小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9-904,共6页
为研究高煤级煤岩在不同流变条件下大分子结构的变化特征,对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原生结构煤岩及其变温变压流变实验后的煤岩进行了FTIR和激光拉曼光谱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压条件形成的不同类型流变煤岩的大分子结构和组成具有... 为研究高煤级煤岩在不同流变条件下大分子结构的变化特征,对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原生结构煤岩及其变温变压流变实验后的煤岩进行了FTIR和激光拉曼光谱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压条件形成的不同类型流变煤岩的大分子结构和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别。煤岩变温变压流变实验(温度300~400℃、围压50~100 MPa、应变小于10%和应变速率10^-4~10-7·s^-1)会使其大分子结构产生改变,并实现化学结构重组:当温度为300或350℃,高煤级煤岩易形成脆性流变或脆韧性流变,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一些键能较弱的支链和官能团断裂并且结构脱落,产生裂解小分子,其过程以应力降解作用为主,而芳香结构增多,同时出现应力缩聚;而温度上升至400℃以上,高煤级煤岩即可发生韧性流变,次生缺陷发育,机械能转化为应变能,脱落的小分子优先嵌入或吸附在大分子结构的缺陷或表面,脂肪和芳香结构的变化,其过程既有应力降解作用又有应力缩聚作用,而且以应力缩聚作用为主;围压和样品注水状态对大分子结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煤煤岩 煤岩流变 大分子结构 傅里变换红外光 激光拉曼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和β晶型酞箐铜纳米颗粒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博 鲍超 +2 位作者 施柏煊 川上友则 平松光夫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7-260,共4页
在水溶液中分别对α和 β晶型酞菁铜 (CuPc)初始粉末进行激光消融制备得到了其相应的纳米颗粒 .X射线衍射 (XRD)、紫外可见光谱 (UV Vi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 IR)对其分析表明激光消融前后酞菁铜相应的两种晶型均没有发生变化 ,说... 在水溶液中分别对α和 β晶型酞菁铜 (CuPc)初始粉末进行激光消融制备得到了其相应的纳米颗粒 .X射线衍射 (XRD)、紫外可见光谱 (UV Vi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 IR)对其分析表明激光消融前后酞菁铜相应的两种晶型均没有发生变化 ,说明α和β晶型的酞菁铜在激光消融过程中都是稳定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晶体结构 酞箐酮 X射线衍射 紫外可见光 傅里变换 红外光 激光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蒙脱土改性脲醛树脂的结构与纳米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新洲 邓玉和 +3 位作者 王思群 余旺旺 何爽爽 张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80-1684,共5页
蒙脱土(MMT)作为一种天然矿物质,在树脂胶粘剂的增强改性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探明蒙脱土增强作用机理,本文采用有机蒙脱土改性脲醛树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蒙脱土和改性树脂的化学和晶体结构;并制造... 蒙脱土(MMT)作为一种天然矿物质,在树脂胶粘剂的增强改性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探明蒙脱土增强作用机理,本文采用有机蒙脱土改性脲醛树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蒙脱土和改性树脂的化学和晶体结构;并制造木质复合材料,采用纳米压痕技术(NI)比较研究复合材料界面区域树脂的纳米力学性能,测定复合材料的宏观胶合强度。FTIR和XRD分析表明,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析纯(CTAB)改性后的蒙脱土在2 929和2 855cm^(-1)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蒙脱土原土中的金属阳离子和有机阳离子实现有效交换,其(001)面强衍射峰向小角度移动,蒙脱土原土纳米片层的间距从1.51nm增加至2.71nm,有助于蒙脱土均匀分散于树脂体系中,并与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基团发生化学反应。蒙脱土片层的物理填充、化学反应形成的弹性体结构使得胶粘剂在加载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分散应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脲醛树脂的力学性能,有机蒙脱土改性脲醛树脂的微观弹性模量和硬度分别增加了66.9%和24.2%。改性后树脂的耐水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木质复合材料的湿胶合强度增加了约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蒙脱土 脲醛树脂 傅里变换红外光 晶体结构 纳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纳米纤维素/阿魏酸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包装性能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彤 张宏 +5 位作者 赵晓彤 张英龙 张华江 夏宁 刘纯哲 孙多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53-260,共8页
在大豆分离蛋白中添加纳米纤维素和阿魏酸,制备不同组分的大豆蛋白复合膜,研究纳米纤维素和阿魏酸的添加对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氧气透过率、吸湿性、透光率、接触角及抑菌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纤维素添... 在大豆分离蛋白中添加纳米纤维素和阿魏酸,制备不同组分的大豆蛋白复合膜,研究纳米纤维素和阿魏酸的添加对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氧气透过率、吸湿性、透光率、接触角及抑菌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纤维素添加量为20.0 g、阿魏酸添加量为0.4 g时,复合膜的性能最佳,与纯大豆分离蛋白膜相比,其拉伸强度和接触角分别提高116.19%和127.21%,吸湿性也有所提升,而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率以及氧气透过率分别降低59.76%、90.91%和77.55%,透光率也显著下降(P<0.0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阿魏酸的交联作用使蛋白质分子结构变得致密,并使纳米纤维素分子与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加强,使其表面变得光滑,横截面变得平整,而阿魏酸的添加也使复合膜具有了一定的抑菌作用。本实验为大豆蛋白复合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拓宽了大豆蛋白复合膜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纳米纤维素 阿魏酸 扫描电子显微镜 傅里变换红外光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浆土无机纳米粒子对玉米秸秆腐解产物的影响
12
作者 邢向欣 吴景贵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6,共6页
以玉米秸秆为材料,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白浆土B层(地表下100 cm)提取出的纳米粒子对不同培养时期玉米秸秆腐解形成的可溶性产物组分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腐解产物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土壤纳米粒子的加入... 以玉米秸秆为材料,通过室内培养法研究了白浆土B层(地表下100 cm)提取出的纳米粒子对不同培养时期玉米秸秆腐解形成的可溶性产物组分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腐解产物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土壤纳米粒子的加入在玉米秸秆腐解培养的整个时期皆明显降低了水溶性有机化合物(WOM)的含量,主要是减少了水溶性胡敏酸(WHA)的含量,而对小分子有机化合物(WLOM)生成则有促进作用。在培养的第18天促进了碱溶胡敏酸(AHA)和碱溶富里酸(AFA)含量增加,在32~78 d降低了AHA和AFA的含量。纳米粒子施入明显增加了WHA中羟基、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含量,增加了碳水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组分,即促进了脂族性高的WHA的生成;促进了AHA中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增加,降低了AHA的酸性,但对脂肪链结构组分无明显影响。纳米粒子的加入明显增加了WLOM和AFA的抗分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无机纳米粒子 玉米秸秆残体 可溶性有机物 傅里变换红外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抗紫外尼龙织物的纳米SiO2涂层整理
13
《印染》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0-60,共1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并采用轧-烘-焙工艺处理尼龙针织物。纳米SiO2涂层织物通过ZnO原位沉积改性后,再采用硬脂酸钠进行疏水改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整理织物进行表征,
关键词 纳米SIO2 尼龙织物 涂层整理 抗紫外 超疏水 傅里变换红外光 溶胶-凝胶法 疏水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烯基琥珀酸酶解淀粉酯的性质和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雪春 郑为完 +3 位作者 涂宗财 林红辉 王振兴 孔令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23-2926,共4页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激光纳米粒度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了自制的辛烯基琥珀酸酶解淀粉酯(EOSS)的性质和结构。轻度酶解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接枝改性后,反应只引入辛烯基琥珀酸基团;酯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而...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激光纳米粒度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了自制的辛烯基琥珀酸酶解淀粉酯(EOSS)的性质和结构。轻度酶解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接枝改性后,反应只引入辛烯基琥珀酸基团;酯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而对淀粉颗粒的晶型无影响;EOSS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且透明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大;EOSS制成的油脂乳状液粒度小,粒径大小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以EOSS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得的油脂微胶囊颗粒包埋效果良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EOSS具有良好的性质和结构,可作乳化剂和微胶囊壁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烯基琥珀酸酶解淀粉酯 傅里变换红外光 X射线衍射 紫外可见光 激光纳米粒度仪 电镜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条两亲性多肽的自组装行为及酸敏特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菊 来丹玉 +3 位作者 吴文澜 李国芝 李军波 方财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2-728,共7页
通过固相合成法制备了三条疏水端不同的两亲性多肽VVVVVVKKGRGDS(AP1)、C12KKGRGDS(AP2)、FAFAFAKKGRGDS(AP3).自组装行为研究表明,三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p H 7.0)均能形成球形纳米胶束,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其粒径为~30 ... 通过固相合成法制备了三条疏水端不同的两亲性多肽VVVVVVKKGRGDS(AP1)、C12KKGRGDS(AP2)、FAFAFAKKGRGDS(AP3).自组装行为研究表明,三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p H 7.0)均能形成球形纳米胶束,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其粒径为~30 nm,动态光散射(DLS)测试其粒径分布均一.当p H下降为5.0时,肽链AP1的胶束结构被破坏,TEM视野中没有发现任何自组装体,而肽链AP2和AP3的胶束结构在p H 5.0时依然存在,但AP2的纳米粒子之间明显发生了部分聚集,表现为团聚样分布,AP3组装体的粒径明显增大,形貌变得不规则.DLS测试结果显示,当p H下降到5.0时,肽链AP1在1-1000 nm范围内没有出现吸收峰,AP2呈多峰分布,AP3呈宽单峰分布.DLS的测试结果很好地印证了TEM的测试结果.为了探究三条多肽组装性能不同的二级结构因素,我们对AP1、AP2和AP3进行了圆二色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测试.结果表明,三条多肽在中性条件下二级结构中均存在一定含量的β-折叠,当p H下降到5.0时,AP1结构中的β-折叠成分显著下降,出现部分无规卷曲.AP2和AP3的β-折叠成分虽有变化,但其CD主峰依然存在.以姜黄素作为模型药物,进一步确认AP1载药胶束的释药行为也具有优良的酸敏感特性.AP1、AP2和AP3在酸性条件下自组装行为的不同,表明调控两亲性多肽的疏水端组成有可能是调控多肽自组装性能的有效手段.AP1组装体有望成为理想的p H响应性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纳米胶束 酸敏感材料 圆二色 傅里变换红外光 多肽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聚碳酸酯表面力学性能改变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昌 姚淑德 +1 位作者 周生强 孙长春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05-409,共5页
将B+和O+离子分别注入到高分子化合物聚碳酸酯(PC)中,PC的表面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均得到了较大提高。用纳米硬度计测量注入前后PC的显微硬度,硬度提高了7~25倍。用球盘式磨损实验机测量注入前后PC的耐磨性能,磨痕的宽度比未注入的窄,... 将B+和O+离子分别注入到高分子化合物聚碳酸酯(PC)中,PC的表面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均得到了较大提高。用纳米硬度计测量注入前后PC的显微硬度,硬度提高了7~25倍。用球盘式磨损实验机测量注入前后PC的耐磨性能,磨痕的宽度比未注入的窄,最窄的磨痕(或最窄处)为未注入磨痕宽度的1/3~1/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表明,注入前后高分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人 改变 表面显微硬度 傅里变换红外光 纳米硬度 研究 变化 聚碳酸酯 耐磨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塑料及光学陶瓷
17
《中国光学》 EI CAS 1994年第6期39-39,共1页
TQ174.558.23 94064102脉冲CO<sub>2</sub>激光制备纳米级SiC粉末=Pulsed CO<sub>2</sub>laser assisted synthesis of nanometer SiC ceramic powder[刊,中]/韩理,于威,傅广生,李晓苇,张连水(河北大学物理系... TQ174.558.23 94064102脉冲CO<sub>2</sub>激光制备纳米级SiC粉末=Pulsed CO<sub>2</sub>laser assisted synthesis of nanometer SiC ceramic powder[刊,中]/韩理,于威,傅广生,李晓苇,张连水(河北大学物理系.河北,保定(071002))//中国激光.—1994,A21(6).—522—525采用脉冲TEACO<sub>2</sub>激光诱发SiH<sub>4</sub>+CH<sub>4</sub>等离子体化学气相反应,合成了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SiC球型陶瓷粉末,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红外光 等离子体 化学气相反应 粒度分布 激光制备 脉冲 陶瓷粉末 纳米 河北大学 光学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