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瓣状纳米硫和球状纳米硫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崔春娟 赵亚男 +4 位作者 刘跃 武重洋 张凯 王妍 魏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26,共5页
锂硫电池因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新一代能源储存装置。但是,多硫化物穿梭效应和体积膨胀等问题是锂硫电池目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了不同形貌且具有稳定规则结构的纳米硫,为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提... 锂硫电池因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新一代能源储存装置。但是,多硫化物穿梭效应和体积膨胀等问题是锂硫电池目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了不同形貌且具有稳定规则结构的纳米硫,为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有效减少正极活性物质的损失,使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提升。结果表明,花瓣状纳米硫材料在0.1C的电流密度下有740.72 mAh/g的初始容量,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362.07 mAh/g;球状纳米硫材料在0.1C的电流密度下初始容量为825.30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418.06 mAh/g,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4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正极材料 花瓣状纳米硫 球状纳米硫 放电比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硫对铅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和铅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原海燕 刘清泉 +4 位作者 张永侠 符佳豪 王银杰 孙玉明 佟海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7-524,共8页
为探究纳米硫(SNPs)对植物生长和重金属积累的影响,以油菜为研究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SNPs和铅(Pb),研究了Pb胁迫下SNPs对油菜幼苗生长、生理以及Pb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2 mmol·L^(-1)Pb对油菜种子发芽率没有影响,但显著抑... 为探究纳米硫(SNPs)对植物生长和重金属积累的影响,以油菜为研究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SNPs和铅(Pb),研究了Pb胁迫下SNPs对油菜幼苗生长、生理以及Pb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2 mmol·L^(-1)Pb对油菜种子发芽率没有影响,但显著抑制了幼苗的生长,油菜鲜质量较对照(Pb0)下降了38.9%。同时,Pb胁迫导致膜脂过氧化严重,油菜地上部和根系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3.7倍和2.5倍,且地上部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响应Pb逆境胁迫均有所上升。而Pb胁迫下添加300 mg·L^(-1)SNPs与单一Pb胁迫相比,油菜地上部和根系Pb含量仅为Pb单一处理的5.7%和29.5%,干质量分别较Pb单一处理增加70.7%和26.1%,同时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低于Pb单一胁迫下水平。另外,Pb胁迫下添加与SNPs同浓度大颗粒硫(SBPs)和硫酸盐的研究结果也显示,SNPs对油菜吸收Pb的抑制作用和毒害缓解作用显著优于SBPs和硫酸盐。研究表明,SNPs可极大地阻控油菜对Pb的吸收并显著缓解Pb对油菜的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硫 油菜 铅胁迫 积累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硫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质与微表构造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祖仲 李斌 +3 位作者 张亚云 法春光 赵泽鹏 余亦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430,共6页
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技术特性逐渐应用于道路工程领域,尤其在道路沥青改性方面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提升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采用多种材料对其进行复合改性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采用不同结构类型的SBS改性剂和纳米硫... 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技术特性逐渐应用于道路工程领域,尤其在道路沥青改性方面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提升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采用多种材料对其进行复合改性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采用不同结构类型的SBS改性剂和纳米硫粉,制备纳米硫SBS复合改性沥青,分析纳米硫掺量对改性沥青的基本技术指标和流变性质的影响;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纳米硫SBS改性沥青的表面形貌,探测其复合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硫可以通过交联作用改善SBS改性剂与沥青界面的稳定性,有助于沥青-改性剂新胶体体系的形成,提高两者之间的相容性;同时,纳米硫还可改善沥青中极性组分的分布,显著提升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及粘聚性。研究结果为纳米硫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纳米硫 SBS改性沥青 流变性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硫材料研制成功
4
作者 钟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2年第8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纳米硫材料 研制成功 纳米 单质 中国地质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纳米硫
5
《中国科技产业》 2004年第3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纳米 纳米技术 制备 纳米硫 颗粒形状 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田研发新型纳米硫阴极材料提升锂电池充放电效率
6
《汽车工程师》 2015年第12期7-7,共1页
丰田北美研究所的科研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锂电池纳米硫阴极材料,该材料采用了类似于块菌的结构,其中包括嵌入空心碳纳米球体的硫粒子及密封柔性叠层(LBL)纳米膜碳导体。研究人员指出,新型纳米硫阴极材料(65%的最终硫载荷)可以... 丰田北美研究所的科研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锂电池纳米硫阴极材料,该材料采用了类似于块菌的结构,其中包括嵌入空心碳纳米球体的硫粒子及密封柔性叠层(LBL)纳米膜碳导体。研究人员指出,新型纳米硫阴极材料(65%的最终硫载荷)可以在2C高速率条件下工作(1C对应1h完整充电或放电),并可完成超过500个充放电循环,充放电效率几乎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放电效率 阴极材料 纳米硫 锂电池 丰田 研发 充放电循环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7
作者 尤樱樱 倪峻泽 +3 位作者 蔡盈盈 熊千卉 陈馨语 张汉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140,共4页
锂硫电池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储能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正极材料单质硫的导电性差和熔点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将纳米硫与导电性良好的碳纳米纤维混合,然后将硫碳混合材料(S/C)分别置于气体(空气)和液体... 锂硫电池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储能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正极材料单质硫的导电性差和熔点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将纳米硫与导电性良好的碳纳米纤维混合,然后将硫碳混合材料(S/C)分别置于气体(空气)和液体(环己烷)氛围中并施加压力,得到2种块状材料(记作空气-S/C和环己烷-S/C),于220℃高温条件下加热8h得到硫碳复合材料(记作空气-S@C和环己烷-S@C)。通过热重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压制过程中的氛围条件直接影响施压效果,环己烷的液态氛围施压效果优于空气氛围施压效果。环己烷-S/C的强度更高且在高温烧结过程中的硫损耗更低,有利于提高活性物质硫的利用率。采用环己烷-S@C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在0.1C倍率下初始比容量高达1358mAh/g,在0.2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仍保持815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硫 压力 施压氛围 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硫物种对钯-硫纳米片加氢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张伟晗 王梦露 +2 位作者 贾安康 邓威 白树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24,共2页
炔烃制备烯烃在聚合物和精细化工工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平衡选择性和活性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难题。本文通过使用不同的硫源成功合成了几种钯-硫纳米片(Pd-S NSs),并研究了表面硫物种对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效率的影响。在这些催... 炔烃制备烯烃在聚合物和精细化工工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平衡选择性和活性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难题。本文通过使用不同的硫源成功合成了几种钯-硫纳米片(Pd-S NSs),并研究了表面硫物种对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效率的影响。在这些催化剂中,以1,4-苯二硫醇(PT)为硫源的Pd-S-PT NSs/C在苯乙炔加氢2h后表现出较高的苯乙烯选择性(92.3%-96.7%)。Pd-S-PT NSs的烯烃选择性增强的原因在于Pd到S的电子转移较差,以及表面独立存在的S^(0)物种,保持了较高的加氢活性,同时避免了高氧化态的S(S^(4+))引起的过度加氢。该研究不仅开发了高效的炔烃加氢催化剂,还推动了对催化表面精确控制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纳米 表面物种 炔烃加氢 烯烃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分子对硫纳米微粒共振散射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蒋治良 江洪流 +3 位作者 刘凤志 邹节明 尹文清 王力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1-354,共4页
在聚丙烯酰胺存在下液相硫纳米微粒在 470nm处产生 1个强共振散射峰 ;在可见光范围内无吸收峰且吸收值较小。硫微粒质量浓度在 0 0 5~ 1 0mg/L范围内与I4 70nm间有良好线性关系。研究了乙醇、丙酮 ,以及溴酚蓝、溴甲基紫、结晶紫、亮... 在聚丙烯酰胺存在下液相硫纳米微粒在 470nm处产生 1个强共振散射峰 ;在可见光范围内无吸收峰且吸收值较小。硫微粒质量浓度在 0 0 5~ 1 0mg/L范围内与I4 70nm间有良好线性关系。研究了乙醇、丙酮 ,以及溴酚蓝、溴甲基紫、结晶紫、亮绿等有机染料对硫纳米微粒共振散射的影响。结果发现 ,染料分子吸收是产生共振散射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染料分子非辐射吸收值的增大 ,硫纳米微粒共振散射光强度降低。实验证明 ,溴酚蓝浓度在 0~ 1 0× 10 -5mol/L范围内 ,在溴酚蓝最大吸收波长 5 90nm处的ΔI590nm与溴酚蓝浓度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分子 纳米微粒 共振散射光谱法 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硫纳米点的合成、光学性质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金珠 张淼 +3 位作者 史玉娥 杨大清 李伟 王振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27-1637,共11页
硫纳米点(Sulfur nanodots,简称S-dots)具有无毒、原料来源丰富、易于溶液加工等优点,是一种新兴发光纳米材料。与广泛研究的Ⅱ-Ⅵ族半导体量子点、钙钛矿量子点以及碳点相比,S-dots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详细总... 硫纳米点(Sulfur nanodots,简称S-dots)具有无毒、原料来源丰富、易于溶液加工等优点,是一种新兴发光纳米材料。与广泛研究的Ⅱ-Ⅵ族半导体量子点、钙钛矿量子点以及碳点相比,S-dots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详细总结S-dots研究的相关进展将极大地推动该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本文综述了S-dots的合成、光学性质表征及其在分析传感、生物成像以及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S-dots发展方向与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该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湿法合成 荧光 分析传感 光电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氮/硫环交联磷腈微纳米管的合成及对环氧树脂的阻燃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师师 贺梦 +3 位作者 宋文尧 张冲 徐建中 马海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37-2343,共7页
采用原位模板法,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二羟基二苯砜(BPS)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环状交联型不溶不熔的磷腈大分子——聚环三磷腈-二羟基二苯砜(PZS)微纳米管,研究了PZS对环氧树脂(EP)的阻燃作用及阻燃机理.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 采用原位模板法,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二羟基二苯砜(BPS)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环状交联型不溶不熔的磷腈大分子——聚环三磷腈-二羟基二苯砜(PZS)微纳米管,研究了PZS对环氧树脂(EP)的阻燃作用及阻燃机理.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PZS微纳米管进行了表征;采用热重分析(TG)考察了EP/PZS阻燃材料的热稳定性,并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和微型量热分析(MCC)测试了EP/PZS的阻燃性能.热降解实验结果表明,PZS微纳米管的加入使环氧树脂热降解温度降低,但残炭率显著提高.PZS微纳米管可以显著提高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当阻燃剂添加量为5%时,环氧树脂的残炭率提高了46%,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了约40%;LOI值从纯环氧树脂的26.0%提高到了30.6%.PZS微纳米管的加入还增强了环氧树脂的力学强度.阻燃性能的显著提高和力学性能的改善归因于PZS微纳米管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良好分散,以及燃烧炭化过程中生成的石墨化程度较高的类石墨烯结构的残炭,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PZS微纳米管是一种优良、高效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阻燃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磷 交联磷腈微纳米 阻燃 环氧树脂 聚环三磷腈-二羟基二苯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恩山 宋芸聘 +1 位作者 陈佳宁 王晨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7-59,共3页
用一种简单、成本低的方法制备出碳纳米管/硫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产品的结构及形貌;通过充放电测试及循环伏安测试表征其电化学性能,复合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39mAh/g。
关键词 纳米管/复合材料 锂电池 制备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洵 刘瑛 《电子工艺技术》 2004年第5期189-192,198,共5页
简要介绍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论述我国在纳米技术领域中的新进展,重点阐明纳米技术在磁性材料行业中的应用,说明纳米技术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磁性材料 功能材料 纳米管线 纳米硫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磁性微球对人血浆抗体的特异性分离过程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胜男 张莹雪 +1 位作者 林志勇 钱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2-15,共4页
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嗜硫磁性纳米微球,磁球粒径较小,具有灵敏的磁响应性。经嗜硫性配基(2-巯基噻唑啉)修饰后,在pH=4.0的低浓度柠檬酸缓冲液中可特异性吸附免疫球蛋白G,并实现了在较低盐浓度下被吸附抗体的有效脱附,在吸附过程中表... 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嗜硫磁性纳米微球,磁球粒径较小,具有灵敏的磁响应性。经嗜硫性配基(2-巯基噻唑啉)修饰后,在pH=4.0的低浓度柠檬酸缓冲液中可特异性吸附免疫球蛋白G,并实现了在较低盐浓度下被吸附抗体的有效脱附,在吸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单分子层吸附过程。在分离过程中几乎不损伤抗体的生物活性,所分离抗体的生物活性高于99%。磁性微球的平衡吸附量为53.04mg/g,相比于微米级磁性微球的平衡吸附量(3.1mg/g),提高了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乳液聚合 纳米微球 2-巯基噻唑啉 免疫球蛋白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制备石墨烯/硫复合材料及其在锂硫电池正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旭 唐晓宁 +3 位作者 黄鑫威 刘美丽 周文华 欧阳全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120,共7页
采用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作为制备石墨烯的前驱体,通过液相还原自组装过程与硫纳米颗粒进行复合,获得了高性能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硫(r GO/S)复合正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 采用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作为制备石墨烯的前驱体,通过液相还原自组装过程与硫纳米颗粒进行复合,获得了高性能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硫(r GO/S)复合正极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对材料微观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硫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石墨烯片层间,并且硫纳米颗粒被石墨烯片层有效地封装,硫在35-r GO/S复合物中的质量分数高达83.6%。该35-r GO/S复合正极在0.2C电流密度下初始放电容量可达1197.3mAh·g^-1,经过200次循环后容量仍保持在730mAh·g^-1左右,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石墨烯 自组装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核Ag/S纳米团簇合成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谭玉玲 杨玲 +2 位作者 虞虹 倪春燕 郎建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9,共8页
硫醇配体保护的高核银纳米团簇具有丰富的结构和性能,在光致发光、生物传感、纳米材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精确控制高核Ag/S纳米团簇的尺寸和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构建高核Ag/S纳米团簇的可行策略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硫醇配体保护的高核银纳米团簇具有丰富的结构和性能,在光致发光、生物传感、纳米材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精确控制高核Ag/S纳米团簇的尺寸和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构建高核Ag/S纳米团簇的可行策略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合成方法和表征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核Ag/S纳米团簇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总结了含20个或以上Ag原子的Ag/S纳米团簇的合成方法(直接还原法、阴离子模板法及配体交换法),对部分高核Ag/S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团簇 高核 合成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工业生物及化学硫化氢清除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峙 李飞 +3 位作者 胡琳琪 郑安应 佘跃惠 张文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7185-17189,共5页
在油气工业,硫化氢具有剧毒和强腐蚀性,会威胁人员安全,破坏设备和管道,必须及时清除。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清除剂,其与水/油/气相中的硫化氢结合,可转化为无毒、腐蚀性较弱、易于清除的物质。对于酸性气体,可以直接添加化学清除剂,也可... 在油气工业,硫化氢具有剧毒和强腐蚀性,会威胁人员安全,破坏设备和管道,必须及时清除。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清除剂,其与水/油/气相中的硫化氢结合,可转化为无毒、腐蚀性较弱、易于清除的物质。对于酸性气体,可以直接添加化学清除剂,也可以通过吸收或吸附等方法处理。此外,在钻井液等石油工程领域,亦广泛使用吸附型硫化氢清除剂。研究表明,活性纳米材料(NASS)和生物酶制剂是新型的高效硫化氢清除剂。NASS通过先进化学纳米技术工艺制造,无毒、无害,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形态独特、附加表面官能团等特性,且其反应活性高、化学选择性强,能够吸附各种有害化学物质。由于NASS的化学反应活性中心集中在更大的表面积上,且有更高的孔隙率,可将清除剂有效时间延长4~6倍。生物酶制剂是利用重组DNA和蛋白质表达技术开发的新颖的硫化氢清除剂。它是通过克隆嗜热菌的cDNA序列,并在合适载体中编码和表达,获得的一种功能蛋白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表明,在盐水、原油和混合液中,生物酶清除剂能有效降低硫化氢,去除率为72%~90%。本文总结了油气工业中各种硫化氢清除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指出应重点研发完全可再生的吸附清除剂技术,同时,环保高效的生物纳米技术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和化学化氢清除剂 活性纳米 化学反应性和选择性 生物酶除 嗜热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Rolling Fluid Containing Nano-MoS_2 for Cold Rolling of Steel Strip 被引量:3
18
作者 Zhu Guangping Sun Jianlin +1 位作者 Wang Bing Wang Yizhu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1年第1期64-69,共6页
The nano-MoS2 particles were adopted to substitute for the extreme-pressure and anti-wear additives to the rolling fluid for steel strips.An optimal formulation and technical process for adding nano-MoS2 particles to ... The nano-MoS2 particles were adopted to substitute for the extreme-pressure and anti-wear additives to the rolling fluid for steel strips.An optimal formulation and technical process for adding nano-MoS2 particles to the rolling fluid were obtained 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ith three factors at three levels.The tests have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a) the nanoparticles should be added to a base oil with high saponification value;(b) the concentr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rolling fluid should be equal to 0.6%;and (c) when the reaction time needed for surfactants (oleic acid,for example) to modify the nanoparticles was 40 min,the rolling fluid could have the best tribological properties.The lubricity of rolling fluid was verified by using a 4-high cold rolling test mill which showed that the rolling fluid with nano-MoS2 particles had the excellent lubricant performance to improve the surface quality of the steel strip remarkably.The mechanism of nano-MoS2 particles in the rolling proces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a series of characterization instruments,which have showed that,with its fullerene-like structure,the nano-MoS2 particles have self-lubricating properties and extra-low friction coefficient,and can easily form a protective film with low shear strength on the surface of friction pa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rolling NANO-MOS2 STRIP rolling fluid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 situ FT-IR spectroscopy investigations of carbon nanotubes supported Co-Mo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 被引量:3
19
作者 Jingcheng Zhang Wenkun Yin Hongyan Shang Chenguang Liu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65-170,共6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arbon nanotubes supported Co-Mo catalysts (Co-Mo/CNTs) for sele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HDS) of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FCC) gasoline,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using in si...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arbon nanotubes supported Co-Mo catalysts (Co-Mo/CNTs) for sele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HDS) of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FCC) gasoline,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using in situ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Co-Mo/CNTs catalysts were evaluated with a mixture of cyclohexane, diisobutylene, cyclohexene, 1-octene (60 : 30 : 5 : 5, volume ratio) and thiophene (0.5%, ratio of total weight) as model compounds to simulate FCC gasoline. The HDS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HDS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Co-Mo/CNTs catalysts were affected by Co/Mo ratio; the optimal Co/Mo atomic ratio is about 0.4, and the optimum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260 ℃. The in situ FT-IR studies revealed that 1-octene can be completely saturated at 200 ℃. In the FT-IR spectra of diisobutylene, the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 around 3081 cm^-1 for the stretching vibration peak of =C-H bond was still clear at 320 ℃ indicating that diisobutylene is difficult to be hydrogenated. As for the thiophene, no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 could be found around 3092 cm^-1 and 835 cm^-1 when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raised to 280 ℃, indicating that thiophene had been completely hydrodesulfurized. On the basis of FT-IR results,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iophene HDS reaction occurred mainly through direct hydrogenolysis route, whereas thiophene HDS and diisobutylene hydrogenation reaction over Co-Mo/CNTs catalysts might occur on two different kinds of active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FT-IR HYDRODESULFURIZATION carbon nanotubes HYDROGENOLYSIS THIOPHENE FCC gaso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Dopamine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Based on Au@MoS_(2)
20
作者 Ning An Ni Su +2 位作者 Xin-Ran Li Jian-Yu Liu Qi-Yan Wang 《电化学(中英文)》 2025年第3期35-46,共12页
Dopamine(DA)is a vital neurotransmitter,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its concentration is critical for both clinical diagnos-tics and neuroscience research.Due to its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DA is commonly detected usin... Dopamine(DA)is a vital neurotransmitter,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its concentration is critical for both clinical diagnos-tics and neuroscience research.Due to its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DA is commonly detect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which are favored for their simplicity,fast response time,and suitability for in vivo analysis.In this work,a highly sensitive DA electrochemical sensor was developed using an Au@MoS_(2)composite,created by modifying molybdenum disulfide(MoS_(2))nanosheets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through HAuCl_(4) reduction,and it was aimed at enhancing DA adsorption and improving detection performanc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and X-ray Diffraction(XRD)confirmed the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Au@MoS_(2)and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cross the MoS_(2)nanosheets.Then,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u@MoS_(2)/GCE exhibited distinct oxidation peaks in a 10μmol·L^(-1)DA solution,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compared to both unmodified GCE and pristine MoS_(2).Furthermore,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further revealed a strong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A concentration and the current response in the range of 800 nmol·L^(-1)to 10μmol·L^(-1),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LOD)of 78.9 nmol·L^(-1)(S/N=3).Additionally,the sensor showed excellent selectivity against other interfering substances.Moreover,the laser-induced Au@MoS_(2)(LIAu@MoS_(2)),with its abundance of negatively charged surface defects,enabled the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the ultra-low concentrations of DA.In conclusion,th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Au@MoS_(2)based sensor offers advantages such as low cost,ease of operation,and scalability,making it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biosensing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enhanced DA detection capa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amin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Molybdenum disulfide Gold nanopartic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