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片状HZSM-5在联苯甲基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戴维 张嘉兴 +2 位作者 张安峰 郭新闻 宋春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3-1001,共9页
采用晶种导向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硅/铝比、不同b轴厚度的纳米片状HZSM-5催化剂。利用XRD、SEM、NH 3-TPD、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在反应温度为380℃、反应压力为0.1 MPa和进料速率为MHSV=1.0... 采用晶种导向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硅/铝比、不同b轴厚度的纳米片状HZSM-5催化剂。利用XRD、SEM、NH 3-TPD、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在反应温度为380℃、反应压力为0.1 MPa和进料速率为MHSV=1.0 h-1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硅/铝比和纳米片状HZSM-5 b轴厚度对于联苯甲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片状HZSM-5硅/铝比降低,联苯转化率提高,同时4-甲基联苯(4-MBP)的选择性也小幅上升,4-MBP收率大幅提高;但催化剂失活严重,稳定性下降。在硅/铝摩尔比为20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晶种加入量,可将纳米片状HZSM-5的b轴厚度从100 nm降至20 nm。纳米片状HZSM-5的直孔道促进了反应物与产物分子在沸石微孔内的扩散,减缓了副反应的发生以及积炭的形成,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催化剂单程寿命从8 h延长到3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片状HZSM-5 联苯甲基化 酸催化 扩散 b轴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片状铝粉的制备及其发展动态 被引量:17
2
作者 陆必志 陈振兴 +1 位作者 黄巧萍 周涛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34-38,共5页
纳米片状铝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金属颜料,它具有粒度分布窄、良好的金属光泽性和遮盖率,以及在涂料中分布均匀等优点而倍受人们的关注.PVD法是目前制备纳米片状铝粉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纳米片状铝粉 PVD法 蒸发-冷凝法 溅射-沉积法 机械球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纳米片状银粉的粒径与形貌控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谈发堂 乔学亮 陈建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2-105,共4页
模板合成法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的研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多种自组装胶体结构,被认为是纳米材料制备的有效模板,对非球形贵金属纳米粉体的制备很有效。对片状银粉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特别是纳米片状银粉的模板法制备,探讨... 模板合成法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的研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多种自组装胶体结构,被认为是纳米材料制备的有效模板,对非球形贵金属纳米粉体的制备很有效。对片状银粉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特别是纳米片状银粉的模板法制备,探讨了模板法制备纳米片状银粉的原理与影响因素,分析了模板法制备纳米片状银粉的粒径与形貌控制关键,并对纳米片状银粉粒径与形貌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片状银粉 表面活性剂 模板 粒径与形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合成纳米片状SnS_2及其电化学贮放锂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琳 李辉 +2 位作者 常焜 李赫 陈卫祥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357,363,共5页
用四氯化锡(SnCl4)和L-半胱氨酸(L-Cys)的水热反应合成纳米片状的SnS2,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其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讨论了SnCl4与L-Cys物质的量比对产物及其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当SnCl4与L-Cys的物质的量比为1∶2,... 用四氯化锡(SnCl4)和L-半胱氨酸(L-Cys)的水热反应合成纳米片状的SnS2,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其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讨论了SnCl4与L-Cys物质的量比对产物及其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当SnCl4与L-Cys的物质的量比为1∶2,得到的产物是SnS2和SnO2纳米粒子的混合物;当SnCl4与L-Cys的物质的量比为1∶4~1∶6,得到的产物是纳米片状的SnS2.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纳米片状SnS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其初始容量为480mAh/g,80次循环后其容量为407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片状SnS2 L-半胱氨酸 锂离子电池 水热反应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片状金刚石膜的生长过程 被引量:2
5
作者 姚宁 崔娜娜 +4 位作者 鲁占灵 苏博 葛亚爽 安子凤 张兵临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19,共4页
采用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系统(MPCVD)在镀钛的单晶硅衬底上制备纳米金刚石薄膜。反应气体为CH4和H2,其流量比为1∶1,微波功率为1 800 W,反应气压为10 kPa。利用扫描电镜(SEM)和Raman光谱分析薄膜的形貌和碳结构。结果表明,纳米金刚... 采用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系统(MPCVD)在镀钛的单晶硅衬底上制备纳米金刚石薄膜。反应气体为CH4和H2,其流量比为1∶1,微波功率为1 800 W,反应气压为10 kPa。利用扫描电镜(SEM)和Raman光谱分析薄膜的形貌和碳结构。结果表明,纳米金刚石薄膜呈现片状的组织特征,其生长过程为:生长初期在单晶硅衬底上形成由纳米碳颗粒组成的球状碳团簇;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碳团簇逐渐增大,纳米碳颗粒定向排列或自组装,最终形成片状纳米金刚石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片状金刚石 生长过程 微波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片状二氧化锰的柔性固态超级电容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启贤 袁学韬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45,共3页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将纳米片状二氧化锰材料沉积在涂覆有石墨材料的柔性纸衬底上,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观察了产品的形貌。结果表明,二氧化锰为纳米片状结构,可以大幅提高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将H_3PO_4作为固态电解质,组装成超级电...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将纳米片状二氧化锰材料沉积在涂覆有石墨材料的柔性纸衬底上,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观察了产品的形貌。结果表明,二氧化锰为纳米片状结构,可以大幅提高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将H_3PO_4作为固态电解质,组装成超级电容,在不同扫描速度下作循环伏安测试,电容量达到113.5 mA·h/g(在电流密度为0.1 A/cm^2时)。将组装的电容进行180°弯折处理,电容量未发生改变,而充放电时间略有增加。循环充放电10 000次后,电容量保持在原始电容量的85%以上,具有柔性超级电容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片状二氧化锰 石墨 柔性电极 超级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片状ZSM-35分子筛的合成及在正丁烯骨架异构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7
作者 任行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5-200,207,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系列ZSM-35分子筛,考察了有机模板剂种类、OH-/SiO_(2)摩尔比、晶化温度和方式、焙烧温度等对ZSM-35分子筛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通过XRD、SEM、N_(2)吸附脱附、NH3-TPD、吡啶-红外和固体核磁等手段对ZSM-35分子...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系列ZSM-35分子筛,考察了有机模板剂种类、OH-/SiO_(2)摩尔比、晶化温度和方式、焙烧温度等对ZSM-35分子筛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通过XRD、SEM、N_(2)吸附脱附、NH3-TPD、吡啶-红外和固体核磁等手段对ZSM-35分子筛进行表征分析。以工业醚后碳四为原料,考察了纳米片状ZSM-35催化剂催化正丁烯骨架异构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当进料空速为2.0 h^(-1)、反应压力为0.1 MPa、反应温度为310℃时,正丁烯单程转化率为45.99%,异丁烯选择性为88.50%,且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反应运行225 h后,依然保持催化活性。所制备的纳米片状ZSM-35催化剂的结构中拥有最多的B酸催化活性中心,促使了正丁烯骨架异构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35分子筛 纳米片状 B酸位 正丁烯 异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片状Mn_(2)O_(3)@α-Fe_(3)O_(4)活化过碳酸盐降解偶氮染料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铭骏 郭兆春 +3 位作者 李立 朱紫琦 张倩 洪俊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43-1053,共11页
过碳酸钠是过氧化氢与碳酸钠的加成化合物,具有在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定的优点。本文采用共沉淀-高温煅烧法制备纳米片状Mn_(2)O_(3)@α-Fe_(3)O_(4),活化过碳酸钠(SPC)产生自由基氧化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RBK5)。采用透射电... 过碳酸钠是过氧化氢与碳酸钠的加成化合物,具有在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定的优点。本文采用共沉淀-高温煅烧法制备纳米片状Mn_(2)O_(3)@α-Fe_(3)O_(4),活化过碳酸钠(SPC)产生自由基氧化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RBK5)。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比表面积测试(BET)表征制备的纳米片状Mn_(2)O_(3)@α-Fe_(3)O_(4)催化剂,分别探究催化剂投加量、过碳酸钠浓度、初始pH及RBK5溶液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当催化剂投加量为0.3g/L、过碳酸钠浓度为1.0mmol/L、初始pH为3、反应时间为90min时,RBK5的降解效率达88%,反应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R^(2)>0.9)。Mn_(2)O_(3)@α-Fe_(3)O_(4)/过碳酸钠体系中起氧化降解作用的活性物种为·OH、CO^(-)_(3)·、O^(-)_(2)·和^(1)O_(2),其中·OH占据主导地位,XPS反映了铁锰元素存在价态以及双金属间的协同作用,依据猝灭实验及XPS分析降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片状 过碳酸钠 活性黑5 羟基自由基 催化剂活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石墨烯衬底的纳米片状水合氧化钌:电化学沉积制备以及柔性超级电容器储能应用(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远 林杰 +3 位作者 常郑 林天全 钱猛 黄富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462,共8页
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对柔性高面容量储能设备的迫切需求。本工作采用一种简单的无粘结剂阴极电沉积方法将纳米片状RuO_x·nH_2O沉积固定在三维石墨烯骨架上,以提高RuO_x·nH_2O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更优良的电极导电性,并... 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对柔性高面容量储能设备的迫切需求。本工作采用一种简单的无粘结剂阴极电沉积方法将纳米片状RuO_x·nH_2O沉积固定在三维石墨烯骨架上,以提高RuO_x·nH_2O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更优良的电极导电性,并缩短了质子和电子的扩散传输路径。在2 m V?s-1时,它的面容量高达3.78 F?cm^(-2),主要归因于材料的纳米层状结构有利于电解质进入活性物质RuO_x·nH_2O的内部。另外,以这种电极材料制备得到的全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在10mA?cm^(-2)的电流密度下,能量密度达到0.1m Wh?cm^(-2),功率密度达到2.4mW?cm^(-2),超过大部分文献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片状RuOx·nH2O 电化学沉积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纳米片状氧化镍及其对葡萄糖的电化学检测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曼 陈昀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4-47,共4页
以聚乙二醇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片状NiO,并用于电化学检测葡萄糖。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分别对所得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TEM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超薄片状结构NiO,其大小在50nm左右。采用循环伏... 以聚乙二醇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片状NiO,并用于电化学检测葡萄糖。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分别对所得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TEM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超薄片状结构NiO,其大小在50nm左右。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纳米片状NiO修饰电极在NaOH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电极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它对葡萄糖响应的线性范围为2.58×10^-6~7.71×10^-3mol/L,检出限为0.5μmoL/L(SI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片状NiO 葡萄糖 电化学传感器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水热法耦合制备纳米片状氧化铝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梦迪 罗瑾 +3 位作者 周靖辉 于海斌 吴巍 李晓云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92,共6页
以偏铝酸钠和硫酸铝为原料,通过一种高通量撞击流微反应器,提出了将微反应法与老化、水热法高效集成制备纳米片状氧化铝的新工艺。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BET法比表面积测定(BET)、热重-差热分析(TG-DTG)... 以偏铝酸钠和硫酸铝为原料,通过一种高通量撞击流微反应器,提出了将微反应法与老化、水热法高效集成制备纳米片状氧化铝的新工艺。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BET法比表面积测定(BET)、热重-差热分析(TG-DTG)等方式对不同工艺耦合制备的产物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耦合方式对产物晶型、形貌、介孔结构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微反应器-水热法耦合技术能够制备粒径为30~100 nm、厚度为2~5 nm、纯度为99.7%以上的纳米片层状勃姆石(γ-AlOOH),经550℃焙烧4 h可制得同样形貌的γ-氧化铝(γ-Al_(2)O_(3))。通过不同工艺耦合能够调控氧化铝的形貌、介孔结构,为工业化制备片层状纳米氧化铝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 微反应 水热 纳米片状氧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纳米片状MoS2的制备及其作为润滑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贇 廖智忠 易美荣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71,共11页
目的探究具有超薄结构的二维纳米片状MoS2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发动机润滑油中的减摩抗磨性能。方法以七钼酸铵和硫脲为反应前驱物,油胺为反应溶剂,采用原位表面法制备出表面修饰有油胺分子的二维纳米片状MoS2。利用透射电镜(TEM)、红外光... 目的探究具有超薄结构的二维纳米片状MoS2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发动机润滑油中的减摩抗磨性能。方法以七钼酸铵和硫脲为反应前驱物,油胺为反应溶剂,采用原位表面法制备出表面修饰有油胺分子的二维纳米片状MoS2。利用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纳米片状MoS2的形貌特征、表面状态及化学组成。采用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其作为润滑添加剂在发动机润滑油中的摩擦学性能进行考察,并通过三维共聚焦表面形貌仪、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磨痕进行分析。结果所制备的具有超薄结构的二维纳米片状MoS2在发动机润滑油中具有良好的减摩和抗磨性能,当其添加量为3%时,摩擦系数降低27.1%,磨斑直径降低17.17%。在150℃高温下,使用纯发动机润滑油进行润滑时,摩擦初始阶段的摩擦系数高达0.5,出现润滑失效现象。然而,使用添加有3%二维纳米片状MoS2的润滑油进行润滑,150℃高温下的摩擦系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比较平稳,磨损体积和最大磨痕深度为纯发动机润滑油润滑时的23.44%和28.53%。结论在摩擦过程中,两摩擦表面处于边界润滑状态,所制备的二维纳米片状MoS2随润滑油进入摩擦接触区,发挥良好的润滑效果。特别是在高温下,当发动机润滑油润滑失效时,二维纳米片状MoS2在摩擦表面生成富含MoS2的摩擦化学反应膜填充修复磨损表面,起到润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二维纳米片状MoS2 油胺修饰 润滑添加剂 减摩抗磨性能 磨损机制 边界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片状纳米流体的洗油效率及机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拓 杨昌华 +4 位作者 王绘鹏 张永伟 王辰 屈鸣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58,共8页
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已然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热点。利用研发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在自制的可视化模型中研究固体界面油膜在接触到质量浓度为50mg/L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后的收缩规律,并开展油砂洗油实验,明确50mg/L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 纳米流体提高采收率已然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热点。利用研发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在自制的可视化模型中研究固体界面油膜在接触到质量浓度为50mg/L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后的收缩规律,并开展油砂洗油实验,明确50mg/L的改性片状纳米流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洗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地层水环境下,固体界面油膜收缩速率较慢,并未出现楔形区域;改性片状纳米流体环境下,固体界面油膜在收缩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楔形区域,且出现两条接触线:外接触线和内接触线,外接触线的收缩速率为8.5817×10^(-5)cm/s,内接触线的收缩速率为0.6617×10^(-5)cm/s。油砂洗油实验表明,改性片状纳米流体的洗油效率随油砂尺寸的增大和温度的提升逐渐增加,随着油砂浸泡时间的延长先急剧增加后缓慢上升,存在最佳浸泡时间(8±2)h,油砂洗油效率可高达95.7%。该项研究成果突破了只有高浓度球形纳米颗粒才能形成结构分离压力的限制,为片状纳米流体在矿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也为矿场施工工艺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改性片状纳米流体 结构分离压力 洗油效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其甲苯脱除性能研究
14
作者 陈伟 王鹏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69,共7页
以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模板剂、NH4F为矿化剂,运用水热晶化法制备厚度为10~100 nm的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考察TPAOH/SiO_(2)摩尔比、晶化温度对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制备的影响,并对其甲苯动态吸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 以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模板剂、NH4F为矿化剂,运用水热晶化法制备厚度为10~100 nm的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考察TPAOH/SiO_(2)摩尔比、晶化温度对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制备的影响,并对其甲苯动态吸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晶化温度为90℃时,随着TPAOH/SiO_(2)摩尔比的增加,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的尺寸与厚度减小,孔容与平均孔径增大。TPAOH/SiO_(2)摩尔比为0.35时,晶化温度的升高不影响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的形貌、结晶度与孔结构。相比市售高硅ZSM-5分子筛,厚度10~20 nm、SiO_(2)/Al_(2)O_(3)摩尔比为305的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对甲苯的动态穿透吸附容量增加约22.5%、饱和吸附容量增加约26.8%,且吸附曲线符合Yoon-Nelson模型。经20次重复再生后,该纳米薄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的甲苯吸附容量衰减低于0.5%,展现出良好的再生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晶化 纳米片状高硅ZSM-5分子筛 甲苯 吸附 重复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纳米石墨的制备及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30
15
作者 黄海栋 涂江平 +3 位作者 干路平 邹同征 李春忠 赵新兵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2-316,共5页
采用搅拌球磨法制备了平均直径1 μm、厚度10~20 nm的片状纳米石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片状纳米石墨的微观形貌和组织结构;利用四球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片状纳米石墨作为液体石蜡添加剂... 采用搅拌球磨法制备了平均直径1 μm、厚度10~20 nm的片状纳米石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片状纳米石墨的微观形貌和组织结构;利用四球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片状纳米石墨作为液体石蜡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片状纳米石墨能够显著提高润滑油的抗磨性能及承载能力,降低摩擦系数,其最佳添加量约为50 p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纳米石墨 添加剂 润滑油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片状纳米石墨粒子润滑油的制备及其摩擦学行为 被引量:8
16
作者 侯越峰 干路平 +2 位作者 黄海栋 涂江平 李春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3-746,共4页
通过湿法化学研磨方法制备了纳米石墨滤饼,并通过相转移方法移入润滑油中。获得了分散稳定性良好的纳米石墨润滑油。使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抗磨性、承载能力、摩擦系数,通过扫描电镜对磨斑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开初步探讨了纳米石... 通过湿法化学研磨方法制备了纳米石墨滤饼,并通过相转移方法移入润滑油中。获得了分散稳定性良好的纳米石墨润滑油。使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抗磨性、承载能力、摩擦系数,通过扫描电镜对磨斑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开初步探讨了纳米石墨减摩机理。研究表明在392 N的负荷下,在基础油中加入纳米石墨颗粒时,其磨斑直径可由0.52 mm下降至0.46 mm,摩擦系数由0.086 7下降至0.061 2,承载能力基本保持不变,认为其中纳米石墨粒子在摩擦面之间所形成的石墨层起到了抗磨减摩作用,所以含有超细石墨颗粒的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纳米石墨 抗磨性 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蛋白模板诱导片状纳米羟基磷灰石(HAP)的仿生合成 被引量:13
17
作者 黄志良 刘羽 +2 位作者 王大伟 张昱 胥焕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69-71,共3页
依据生物矿化作用原理,在动态条件下,通过仿生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具片状结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P);采用TEM,XRD,FTIR等手段对合成样品进行了形貌与结构表征;基于胶原蛋白的三级结构、动态合成条件、HAP结晶习性和表面活性剂功能对模板... 依据生物矿化作用原理,在动态条件下,通过仿生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具片状结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P);采用TEM,XRD,FTIR等手段对合成样品进行了形貌与结构表征;基于胶原蛋白的三级结构、动态合成条件、HAP结晶习性和表面活性剂功能对模板诱导仿生合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这一结果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优异力学性能的HAP生物功能材料的合成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羟基磷灰石 仿生合成 片状纳米 生物陶瓷 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纳米银粉的化学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芝华 王炎伟 卢健体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51-1356,共6页
片状纳米银粉的化学制备技术备受人们关注。本文综述了片状纳米银粉的化学还原沉淀法、软模板法、电化学沉积法、热沉积法等化学制备技术,探讨了化学法制备片状纳米银粉的形成机理。片状纳米银粉由于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表现出独特... 片状纳米银粉的化学制备技术备受人们关注。本文综述了片状纳米银粉的化学还原沉淀法、软模板法、电化学沉积法、热沉积法等化学制备技术,探讨了化学法制备片状纳米银粉的形成机理。片状纳米银粉由于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表现出独特的光、热、电、磁、催化等性能,在导电、杀菌、催化、生物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片状纳米银粉的化学制备技术显示出诱人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纳米银粉 化学法 制备 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纳米银的液相化学制备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春霞 李英琳 +1 位作者 徐磊 周少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13-117,共5页
片状纳米银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与球形纳米银相比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催化性、低温超导性等。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片状纳米银制备方法的研究较多,并探讨了化学还原法中片状纳米银的形成机理。介绍片状纳米银的化学合成方法并分析其特点,概... 片状纳米银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与球形纳米银相比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催化性、低温超导性等。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片状纳米银制备方法的研究较多,并探讨了化学还原法中片状纳米银的形成机理。介绍片状纳米银的化学合成方法并分析其特点,概括了片状纳米银的生长机理和影响因素,并简要分析了其工业化生产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纳米 液相化学还原法 生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纳米氧化锌单晶的制备和表征(英文) 被引量:16
20
作者 萧劲东 安黛宗 张晓丽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8-623,共6页
本文提供了一种应用二步法制备片状纳米氧化锌单晶的实验方法———首先 ,以尿素为沉淀剂宿主 ,以氯化锌、碱式碳酸锌为原料 ,应用均匀沉淀法获得纳米氧化锌的片状纳米级前驱物 ;然后通过控温热分解前驱物制备出片状纳米氧化锌单晶。用... 本文提供了一种应用二步法制备片状纳米氧化锌单晶的实验方法———首先 ,以尿素为沉淀剂宿主 ,以氯化锌、碱式碳酸锌为原料 ,应用均匀沉淀法获得纳米氧化锌的片状纳米级前驱物 ;然后通过控温热分解前驱物制备出片状纳米氧化锌单晶。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制备的ZnO单晶的形貌 ,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实验制备的氧化锌均为无色透明的片状单晶 ,结晶形貌为正六边形、五边形、矩形以及其它不规则形状 ,单晶直径在 30~ 6 0 0 μm之间 ,厚 30~ 6 0nm ;影响纳米氧化锌单晶制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料配比、沉淀剂宿主尿素的浓度(1∶6 )以及反应温度 (70~ 85℃ )。此外 ,乙醇的含量对片状纳米前驱物的形貌影响很大 ,10 %~ 4 0 %的乙醇含量利于形成片状纳米氧化锌单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纳米氧化锌单晶 尿素 氯化锌 碱式碳酸锌 均匀沉淀法 控温热分解前驱物 扫描电镜 红外光谱 表征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