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基单壁纳米炭管的制备 被引量:14
1
作者 邱介山 李永峰 +2 位作者 王同华 王云鹏 赵宗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348-1352,共5页
采用电弧等离子体技术 ,以铁粉、镍粉或La Ni混合物为催化剂 ,由中国煤成功地制备出单壁纳米炭管 .综合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能量散射探针 (EDX)及激光拉曼光谱等技术对所制得的单壁纳米炭管进行分析表征 ... 采用电弧等离子体技术 ,以铁粉、镍粉或La Ni混合物为催化剂 ,由中国煤成功地制备出单壁纳米炭管 .综合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能量散射探针 (EDX)及激光拉曼光谱等技术对所制得的单壁纳米炭管进行分析表征 ,发现得到的单壁纳米炭管具有较高的纯度 ;所制得的煤基单壁纳米炭管的直径与所使用的催化剂有关 ,以铁粉为催化剂时 ,单壁炭管的直径处于 1 2~ 2 2nm之间 ,而以镍粉或La Ni混合物为催化剂时得到单壁炭管的直径相近 ,处于 1 2 6~ 1 5 0nm之间 ;与单壁炭管伴生的其他杂质是少量的碳包纳米金属颗粒和微量的源于原料煤中矿物质的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纳米炭管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自组装制备多壁纳米炭管(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永 李成 +1 位作者 涂进春 安立南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6-420,共5页
通过将聚硅氮烷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一定条件下混合,经过分子聚合及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热处理,在SiCN陶瓷基体表面生长短的多壁碳纳米管。所制备的碳纳米管长度短,在~500 nm范围,直径在~30 nm,并且具有完整的管状结构。多壁纳米炭管形... 通过将聚硅氮烷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一定条件下混合,经过分子聚合及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热处理,在SiCN陶瓷基体表面生长短的多壁碳纳米管。所制备的碳纳米管长度短,在~500 nm范围,直径在~30 nm,并且具有完整的管状结构。多壁纳米炭管形成机理是聚乙烯吡咯烷酮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高分子管状结构,再经高温炭化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多壁纳米炭管 SiCN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在合成纳米炭管中的催化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代璋 杨翔顾 陈斌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3-56,共4页
采用了电弧放电方法合成纳米炭管,在使用Fe、Co、Ni、Ti、Zr等金属元素作催化剂的基础上,探索天然矿物-黄铁矿(FeS2)、磁黄铁矿(Fe1-xS)、方铅矿(PbS)、磁铁矿(FeFe2O4)、刚玉(Al2O3)... 采用了电弧放电方法合成纳米炭管,在使用Fe、Co、Ni、Ti、Zr等金属元素作催化剂的基础上,探索天然矿物-黄铁矿(FeS2)、磁黄铁矿(Fe1-xS)、方铅矿(PbS)、磁铁矿(FeFe2O4)、刚玉(Al2O3)及合成FeCl3、NaCl、KCl等化合物作催化剂合成纳米炭管的途径,讨论其催化机理。实验说明:用矿物(化合物)作催化剂合成纳米炭管是可行的,并有应用潜力,其催化效果与电子层结构、化合物键性类型、晶体缺陷等密切相关。就催化效果而言,总体上表现出过渡金属元素催化效果优于非过渡金属元素,晶体结构中共价键程度高的化合物(含金属键或改性的共价键的化合物)催化效果好于离子键程度高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放电法 纳米炭管 矿物 催化 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空气电池正极用多壁纳米炭管膜
4
作者 刘盾 杨宁 +2 位作者 曹博凯 周豪慎 陈永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6-348,共3页
采用直径为40am的多壁纳米炭管(MWCNT)膜作为正极材料,研究了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和循环性能。以500mA/g的电流在2.3—4.6V(vs.Li+/Li)循环,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3800mAh/g。限制充放电比容量为3000mAh/g时。采用恒流充放... 采用直径为40am的多壁纳米炭管(MWCNT)膜作为正极材料,研究了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和循环性能。以500mA/g的电流在2.3—4.6V(vs.Li+/Li)循环,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3800mAh/g。限制充放电比容量为3000mAh/g时。采用恒流充放电,可稳定循环15次;直径600nm的碳纤维正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仅为2070mAh/g。MWCNT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空气电池 纳米炭管(CNT) 正极 过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pH对纳米生物炭与针铁矿的异质团聚及左氧氟沙星吸附的影响机制
5
作者 马锋锋 李庆 +2 位作者 赵保卫 焦雅仙 康宏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2-861,共10页
纳米生物炭(BNPs)常与铁氧化物针铁矿(GT)共存于水环境中,其异质团聚行为显著影响左氧氟沙星(LEV)在BNPs上的吸附。溶液pH作为典型水化学条件,对BNPs与GT的异质团聚及LEV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在... 纳米生物炭(BNPs)常与铁氧化物针铁矿(GT)共存于水环境中,其异质团聚行为显著影响左氧氟沙星(LEV)在BNPs上的吸附。溶液pH作为典型水化学条件,对BNPs与GT的异质团聚及LEV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在水体中的异质团聚行为及LEV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XRD、FTIR、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技术表征样品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形貌等特征,通过设计不同溶液pH条件下的团聚实验、沉降实验及吸附实验,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间的团聚行为及其对LEV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酸性(pH=5~6)条件下,由于BNPs与GT表面携带相反电荷,静电引力驱动2种颗粒发生异质团聚。②在碱性(pH=8~9)条件下,BNPs+GT异质团聚体的水力学直径(D_(h))增长更快,氢键及路易斯酸碱作用成为促进异质团聚的主要作用机制,表明分子间作用力在异质团聚中占主导地位。③在吸附过程中,溶液pH通过调控BNPs+GT的表面电荷和团聚行为,显著影响着团聚体对LEV的吸附性能,氢键(普通氢键和电荷辅助氢键)、静电以及孔隙填充共同作用,BNPs与GT间的异质团聚掩蔽或占据了BNPs部分吸附位点和有效官能团,使得BNPs对LEV的吸附受到抑制。研究显示,溶液pH通过调控BNPs与GT的表面电荷和分子间作用力主导其异质团聚机制,而异质团聚行为通过掩蔽/占据吸附位点和官能团显著抑制了BNPs对LEV的吸附效能。研究结果可为解析BNPs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对抗生素归趋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 针铁矿 异质团聚 左氧氟沙星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改性苹果枝条纳米生物炭的凝聚与迁移特性
6
作者 唐尧 闫雨阳 +4 位作者 杨琼芳 耿增超 杜伟 胡斐南 许晨阳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125,共11页
生物炭由于其富碳特性、高比表面积及强吸附特性而被广泛使用,其产生的微纳米颗粒对水环境中的养分元素和污染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表面改性对生物炭纳米颗粒表面性质、悬液稳定性和迁移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该文以苹果枝条为原... 生物炭由于其富碳特性、高比表面积及强吸附特性而被广泛使用,其产生的微纳米颗粒对水环境中的养分元素和污染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表面改性对生物炭纳米颗粒表面性质、悬液稳定性和迁移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该文以苹果枝条为原料,通过浸渍法制备钾改性苹果枝条生物炭,采用球磨+高速离心法得到苹果枝条纳米生物炭(AB-NP)和钾改性苹果枝条纳米生物炭(KAB-NP)。首先对2种纳米生物炭进行性质表征,进而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其在常见电解质溶液中的悬液稳定性,最后采用石英砂柱法对比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AB-NP和KAB-NP均为多孔结构,KAB-NP的芳香性、微孔面积和孔径变小,氧含量、亲水性、极性、比表面积、外表面积和zeta电位均增大。KAB-NP在NaCl和CaCl_(2)溶液中的临界聚沉浓度均大于AB-NP,在相同pH条件下,由于Ca^(2+)压缩双电子层的能力强于Na^(+),使Ca^(2+)溶液条件下的临界聚沉浓度更小;在同一种背景电解质溶液中,随着pH的增大,由于2种纳米生物炭表面具有更多的负电荷,使临界聚沉浓度增大。颗粒相互作用能计算表明,钾改性使得苹果枝条纳米颗粒的引力势能大幅降低而排斥势垒增加,因此其分散性更强。AB-NP的迁移率随着溶液浓度增大而降低,在相同背景电解质溶液条件下,AB-NP的迁移率随着pH的增大而增大,而KAB-NP的迁移率更低。研究结果可为精确评估生物炭胶体的环境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 改性生物 胶体稳定性 迁移 临界聚沉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添加对人工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毕玉翠 刘福兴 +4 位作者 付子轼 王俊力 何世颖 乔红霞 黄小敏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5-1216,共12页
人工湿地中甲烷(CH_(4))排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能影响人工湿地CH_(4)排放。在温室内构建三组人工湿地,分别为对照组(砾石)、1%nZVI-BC组(1%nZVI-BC+砾石)和2%nZVI-BC组(2%nZVI-BC+砾... 人工湿地中甲烷(CH_(4))排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能影响人工湿地CH_(4)排放。在温室内构建三组人工湿地,分别为对照组(砾石)、1%nZVI-BC组(1%nZVI-BC+砾石)和2%nZVI-BC组(2%nZVI-BC+砾石),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nZVI-BC添加量对人工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产CH_(4)菌、CH_(4)氧化菌功能基因丰度及群落结构,揭示nZVI-BC影响人工湿地CH_(4)排放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对照组、1%nZVI-BC组和2%nZVI-BC组人工湿地的CH_(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55、0.22和0.35 mg(以C计)/(m^(2)·h)。②1%nZVI-BC组中,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最高,CH_(4)氧化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广甲基营养菌属(CH_(4)氧化菌)的相对丰度也达最大值。③人工湿地的CH_(4)平均排放通量与CH_(4)氧化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广甲基营养菌属的相对丰度均呈负相关。④人工湿地的出水DOC浓度与CH_(4)氧化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广甲基营养菌属的相对丰度均呈正相关。因此,添加nZVI-BC主要通过增加人工湿地的DOC浓度,从而提高CH_(4)氧化菌的多样性及广甲基营养菌属的相对丰度。CH_(4)氧化菌多样性及广甲基营养菌属相对丰度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CH_(4)氧化过程,最终实现CH_(4)减排。研究显示,nZVI-BC的添加量需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其中添加1%的nZVI-BC对人工湿地CH_(4)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 人工湿地 甲烷排放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氯磷灰石复合材料对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史妮静 谢水波 +3 位作者 张澜涛 姜培烜 麦颖清 胡恋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将玉米芯负载纳米氯磷灰石(nClAP),后经高温(500℃)限氧制备了复合吸附材料(BC/nClAP),将其用于对水体中U(Ⅵ)的吸附。采用XRD、FTIR、XPS对BC/nClAP进行了表征。在初始铀质量浓度为5 mg/L下,考察了pH、BC/nClAP投加量、吸附时间、腐植... 将玉米芯负载纳米氯磷灰石(nClAP),后经高温(500℃)限氧制备了复合吸附材料(BC/nClAP),将其用于对水体中U(Ⅵ)的吸附。采用XRD、FTIR、XPS对BC/nClAP进行了表征。在初始铀质量浓度为5 mg/L下,考察了pH、BC/nClAP投加量、吸附时间、腐植酸(HA)对BC/nClAP吸附U(Ⅵ)性能的影响,探讨了BC/nClAP对U(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BC/nClAP投加量为0.10 g/L、pH=4.0、吸附时间120 min的最佳条件下,BC/nClAP对U(Ⅵ)的去除率高达99.7%;质量浓度>5 mg/L的HA显著影响BC/nClAP对U(Ⅵ)的吸附效果,并可将吸附平衡时间从60 min缩短至15 min以内;无论HA是否存在,BC/nClAP对U(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此吸附过程是单分子层化学吸附;BC/nClAP对U(Ⅵ)吸附机理主要包括溶解-沉淀及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络合作用,BC/nClAP表面的活性官能团参与了络合反应,其中磷酸基团起到关键作用;HA会抢占BC/nClAP上的吸附位点,并与U(Ⅵ)形成游离在水中的U-HA复合物,从而改变了U(Ⅵ)和BC/nClAP表面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Ⅵ) 生物 氯磷灰石 生物负载纳米氯磷灰石 腐植酸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油功能化炭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9
作者 胡广浩 刘沙 +3 位作者 张瑞 刘淑娟 叶谦 周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1-501,共11页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摩擦会导致能量损耗、机械使用寿命缩短和效率降低.寻求有效的减摩抗磨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润滑油是降低摩擦和减小磨损的有效方法.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基础油由于性能单一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而...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摩擦会导致能量损耗、机械使用寿命缩短和效率降低.寻求有效的减摩抗磨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润滑油是降低摩擦和减小磨损的有效方法.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基础油由于性能单一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而润滑添加剂可以弥补基础油的性能不足,是改善润滑性能的有效方法.炭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优异的机械性能和高导热性能等,成为润滑剂添加剂的理想材料.本文中采用苯胺和吡咯界面聚合的方式制备聚苯胺吡咯(PACP),并将其作为前驱体,经过一定温度碳化后制备1类有机炭纳米材料(PCN).随后用KH590对PCN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出表面接枝-SH的炭纳米材料(SH-PCN).最后用大蒜油(GO)对SH-PCN进一步功能化,提高炭纳米材料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及摩擦学性能.大蒜油由于富含一系列有机硫化物,主要成分包括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其化学结构与硫化异丁烯相似,因此表现出良好的极压能力,通过偶联剂接枝将大蒜油与炭基体进行化学键合,获得大蒜油功能化的炭纳米材料.对大蒜油功能化的炭纳米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组成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表征.从形貌中可以看出经过高温炭化后PCN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球体,这是由于PACP的超交联共轭结构;FT-IR,XPS及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了大蒜油GO成功接枝到有机炭纳米材料上.研究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所制备的GO-SH@PCN-500作为润滑添加剂可将基础油的抗载荷能力从200 N提高到450 N,平均摩擦系数从0.18降低到0.11,磨损体积从2.5×10^(5)μm^(3)降低到0.13×10^(5)μm^(3).进一步对磨斑表面分析后得知,在摩擦过程中炭纳米材料和钢基体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以碳氮化物、铁硫化物和铁氧化物等为主的摩擦保护膜,阻止了摩擦副的直接接触,从而保护摩擦副表面,减少摩擦磨损.本研究中为制备炭纳米润滑添加剂材料提供了1种可行思路,获得了影响润滑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因素,有助于进一步设计高性能炭纳米润滑添加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润滑添加剂 大蒜油 点击反应 减摩抗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棕树叶柄制备氮掺杂多孔炭纳米片用于高性能锂硫电池
10
作者 刘于斯 赵星赫 王开学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0,共9页
锂硫电池宿主材料的成份与结构区别,是引起电池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经济性好且环保的碳基宿主材料是实现锂硫电池实用化的最有效策略之一。本研究利用油棕树叶柄为原料,采用尿素浸泡和化学活化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堆叠纳米片层结构的氮... 锂硫电池宿主材料的成份与结构区别,是引起电池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经济性好且环保的碳基宿主材料是实现锂硫电池实用化的最有效策略之一。本研究利用油棕树叶柄为原料,采用尿素浸泡和化学活化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堆叠纳米片层结构的氮掺杂多孔炭材料(NPPCNs)用作硫正极宿主材料,显著提高了电池的性能。N-PPCNs实现了N元素的均匀掺杂,作为硫的宿主材料,增加了对多硫化物的吸附能,加速了多硫化物的转化动力学。复合多孔结构和氮的有效掺杂共同作用,抑制了“穿梭效应”,使复合电极达到1257 mAh g^(−1)的高比容量,在1 C倍率下循环500圈仍可保持490 mA h g^(−1)的比容量。这项工作充分证明了废弃生物质再利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废弃资源再利用 多孔纳米 转化反应动力学 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11
作者 王金莲 梁胜昌 +3 位作者 郭怡斌 张琪 屈坤鹏 韩晓鹏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85-1891,共7页
目的比较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HI)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CNSI)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2月于甘肃省中心医院普外科行腔镜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中使用示踪剂种类将患者分为米托蒽... 目的比较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HI)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CNSI)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2月于甘肃省中心医院普外科行腔镜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中使用示踪剂种类将患者分为米托蒽醌组和纳米炭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及甲状旁腺显影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米托蒽醌组110例,纳米炭组126例,纳米炭组的中央区淋巴结显影时间明显快于米托蒽醌组(P<0.05);米托蒽醌蓝染率为97.5%,纳米炭黑染率为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托蒽醌组清扫出(9.34±0.22)枚中央区淋巴结,纳米炭组清扫出(9.88±0.24)枚中央区淋巴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托蒽醌组甲状旁腺误切率1.8%,纳米炭组甲状旁腺误切率为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 d、1个月、6个月血钙和PTH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永久性声音嘶哑。米托蒽醌组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乳糜漏和皮肤染色,纳米炭组出现1例术后大出血、1例乳糜漏及2例皮肤染色;米托蒽醌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纳米炭组(P<0.001)。结论在腔镜下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示踪用MHI与CNSI在淋巴结示踪效果和甲状旁腺保护方面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之下,CNSI中央区淋巴结染色时间更快,而MHI操作更简便、代谢更快、性价比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 纳米混悬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铁复合生物炭与砷在土壤中的共迁移行为
12
作者 谢丽梅 韩欣妍 +3 位作者 刘亦嘉 陈子阳 王禹 陈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99-3208,共10页
通过柱淋溶实验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热解温度(500和800℃)制备的纳米铁复合生物炭(nFe/BC)自身迁移以及与砷(As)在污染土壤中的共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生物炭(BC500和BC800),生物炭复合Fe后在As土壤中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分... 通过柱淋溶实验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热解温度(500和800℃)制备的纳米铁复合生物炭(nFe/BC)自身迁移以及与砷(As)在污染土壤中的共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生物炭(BC500和BC800),生物炭复合Fe后在As土壤中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分别减弱了约57.8%(nFe/BC500)和45.5%(nFe/BC800).这一结果归因于生物炭复合Fe后,颗粒表面Zeta电位变小(负电荷减少),减弱了nFe/BC与土壤颗粒之间的排斥势垒,导致nFe/BC的迁移能力较弱.并且随着热解温度升高,nFe/BC表面含氧官能团减少,颗粒表面负电荷减少,与土壤颗粒之间作用能减弱,颗粒迁移能力降低.两点动力学滞留模型较好地拟合了nFe/BC在污染土壤中的穿透曲线,且进一步说明了nFe/BC的迁移特征.此外,原始生物炭迁移过程中竞争土壤表面吸附位点,促进As迁移;而nFe/BC先抑制As在土壤中迁移,再促进其迁移.分析原因是由于nFe/BC表面的铁单质或Fe3O4与As反应并将其固定,但完全反应后会失去其原本的抑制作用,反而作为载体促进As在土壤中迁移,对地下水环境产生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铁复合生物 污染土壤 共迁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水中银检测上的应用
13
作者 秦园 吴建兵 +4 位作者 沈怡佳 吴梅 朱楠 陈蓉 陈祝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9-462,共4页
以柚子皮粉末、六水合三氯化铁、尿素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生物质炭-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NC/Fe_(3)O_(4)NPs)。取10.0 mL水样,加入10.0 mg NC/Fe_(3)O_(4)NPs,振荡15 min,用磁铁吸附NC/Fe_(3)O_(4)NPs,与溶液分离,弃去溶液,再加... 以柚子皮粉末、六水合三氯化铁、尿素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生物质炭-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NC/Fe_(3)O_(4)NPs)。取10.0 mL水样,加入10.0 mg NC/Fe_(3)O_(4)NPs,振荡15 min,用磁铁吸附NC/Fe_(3)O_(4)NPs,与溶液分离,弃去溶液,再加入5.0 mL水洗涤NC/Fe_(3)O_(4)NPs,弃去溶液,重复洗涤3次,加入5.0 mL 30%(体积分数)硝酸溶液,振荡15 min,磁性分离NC/Fe_(3)O_(4)NPs,收集溶液,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银的含量。结果表明,银的质量浓度在0.20~10.0μg·L^(-1)内与对应的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为0.13μg·L^(-1)。对6.0μg·L^(-1)银标准溶液测定6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按照标准加入法对实际样品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1.5%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NC/Fe_(3)O_(4)NPs) 磁性固相萃取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与滞留机制
14
作者 樊建新 唐文巧 +1 位作者 吴兴钰 石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56,共8页
利用球磨纳米生物质炭模拟老化产生的纳米生物质炭,通过一维柱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背景溶液离子强度(IS)、pH和流速对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石英砂介质中迁移与滞留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对流弥散模型拟合穿透与滞留曲线得到沉积速率系... 利用球磨纳米生物质炭模拟老化产生的纳米生物质炭,通过一维柱迁移试验研究了不同背景溶液离子强度(IS)、pH和流速对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饱和多孔石英砂介质中迁移与滞留行为的影响,并运用对流弥散模型拟合穿透与滞留曲线得到沉积速率系数等运移参数,结合DLVO理论研究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背景溶液IS降低,pH和流速升高,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率明显提高。这是由于在低IS和高pH条件下,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和石英砂的电负性增加,从而增强了两者之间的静电斥力,同时球磨纳米生物质炭之间具有更好的分散性,有助于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在高流速条件下,球磨纳米生物质炭在石英砂柱中的滞留时间因为平流扩散而减短,同时水流剪切作用力增大不利于颗粒在石英砂上的吸附,有助于球磨纳米生物质炭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纳米生物质 柱试验 迁移与滞留 作用机制 DLVO理论 迁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铁改性生物炭载体强化厌氧氨氧化菌富集与脱氮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俊杰 杨津津 +5 位作者 常根旺 李绍康 侯军华 钟根茂 白顺果 李翔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2-821,共10页
为实现厌氧氨氧化菌(AnAOB)在载体生物膜中快速富集,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方法制备了纳米铁改性生物炭(nZVI@BC)载体,并设置两组相同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富集装置(R_(1)、R_(2)),通过对R_(1)、R_(2)装置添加不同载体(分别为BC和nZVI@BC),... 为实现厌氧氨氧化菌(AnAOB)在载体生物膜中快速富集,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方法制备了纳米铁改性生物炭(nZVI@BC)载体,并设置两组相同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富集装置(R_(1)、R_(2)),通过对R_(1)、R_(2)装置添加不同载体(分别为BC和nZVI@BC),考察在富集过程中ANAMMOX装置的脱氮性能、载体表面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①BC表面成功负载nZVI,nZVI@BC载体比BC载体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改性后载体的比表面积从47.17 m^(2)/g增至210.82 m^(2)/g,可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附着位点.②R_(2)装置NH_(4)^(+)-N和NO_(2)^(−)-N去除率稳定达到90%所需时间均比R_(1)装置短,且稳定运行后,R_(1)、R_(2)装置的TN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6.99%、89.65%.③nZVI@BC载体表面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褐色,表明红色的ANAMMOX生物膜初步形成,且其表面生物量比BC载体表面生物量高23倍.④第20天,R_(1)、R_(2)装置中AnAOB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47%和29.15%;R_(1)、R_(2)装置载体表面主要的AnAOB属均为Candidatus Kueneni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49%和23.76%.研究显示,改性的nZVI@BC载体显著促进了ANAMMOX生物膜的快速形成和AnAOB的高效富集,提升了ANAMMOX过程的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ANAMMOX) 纳米铁改性生物(nZVI@BC) 载体 微生物群落 快速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敏琪 韩玉 +1 位作者 杨淳轲 史惠祥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5-369,共15页
为提升纳米零价铁在类芬顿反应体系中的催化能力,减少团聚现象,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材料(nZVI@BC)。通过表征、亚甲基蓝降解实验,探究材料性能、降解最佳条件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nZVI)均匀分布于生... 为提升纳米零价铁在类芬顿反应体系中的催化能力,减少团聚现象,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材料(nZVI@BC)。通过表征、亚甲基蓝降解实验,探究材料性能、降解最佳条件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nZVI)均匀分布于生物炭表面,且材料纯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在降解实验中,降解100 mg·L^(-1)亚甲基蓝溶液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5℃、初始pH=3、nZVI@BC投加量30 mg·L^(-1)、H2O2投加浓度4 mmol·L^(-1),10 min内几乎完全降解。在降解过程中,·OH起主要作用,发色官能团首先断裂,随后芳环结构被破坏,最终彻底降解。且nZVI@BC循环使用性能较好,3次循环后亚甲基蓝去除率仍达85%以上。在印染废水处理实验中,nZVI@BC处理效果良好,当H2O2投加浓度为0.9 mmol·L^(-1)、nZVI@BC投加量为60 mg·L^(-1)、pH≤4.5时,出水化学需氧量(CODcr)可降至50 mg·L^(-1)以下,达到回用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类芬顿反应 亚甲基蓝 生物负载纳米零价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纳米生物炭特征及对土壤镉污染修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东明 魏圆慧 +3 位作者 罗卿福 贾广昊 郭宇轩 毛艳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6-1085,共10页
【目的】生物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有一定修复效果,然而未改性生物炭的修复潜力往往较低,生物炭改性可有效提高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位点数量,进而提高重金属的修复效率。【方法】对木炭、竹炭、秸秆炭... 【目的】生物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有一定修复效果,然而未改性生物炭的修复潜力往往较低,生物炭改性可有效提高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位点数量,进而提高重金属的修复效率。【方法】对木炭、竹炭、秸秆炭3种类型生物炭进行纳米改性并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进行表征,采用培养试验,设置不添加生物炭对照、3种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3种纳米改性生物炭处理共7个处理。【结果】(1)不同类型生物炭纳米改性后表现出孔隙增多、孔径增大、粒径减小,丰富了官能团结构,使含氧官能团强度增加;(2)纳米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pH、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其中纳米竹炭相较于未改性竹炭处理SOC提高了20.77%,纳米秸秆炭对土壤DOC、LOC、POC提升效果最好,相较于未改性秸秆炭分别提高了17.05、10.88%、63.36%;添加生物炭也增加了土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3)添加生物炭使土壤重金属镉有效性降低,改性后增强了对土壤有效态镉的转化,促使可交换态镉和可还原态镉向可氧化态镉和残渣态镉转化迁移,其有效性与土壤pH和有机碳相关。【结论】生物炭纳米改性后其含氧官能团增加,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及降解重金属镉有效性上具有很大潜力,且不同类型纳米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镉形态的影响不同,纳米秸秆炭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 生物表征 土壤有机碳 镉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锰掺杂纳米四氧化三铁吸附除锑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闫敏琪 杨勇 +1 位作者 杨淳轲 史惠祥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6,共6页
为提升晶态铁系金属氧化物的吸附容量、提高对印染废水中高溶解度和稳定性的Sb(OH)_(6)^(-)去除效果,制备生物炭负载锰掺杂纳米四氧化三铁,探究其吸附效果与联用生物炭负载提升吸附容量的机理。吸附实验表明,在初始pH为7.0±0.5、温... 为提升晶态铁系金属氧化物的吸附容量、提高对印染废水中高溶解度和稳定性的Sb(OH)_(6)^(-)去除效果,制备生物炭负载锰掺杂纳米四氧化三铁,探究其吸附效果与联用生物炭负载提升吸附容量的机理。吸附实验表明,在初始pH为7.0±0.5、温度25℃、初始锑浓度200μg/L条件下,吸附剂除锑的最优条件为锰铁比0.3、负载比0.2、投加量0.3 g/L,此时模拟废水中锑含量可降至38μg/L,在更低投加量、更温和pH、室温条件下有更高的吸附容量。且吸附剂的循环使用性能较好,经三个吸附-脱附循环后吸附量仍达86%。吸附容量机理研究发现,生物炭负载提升吸附容量的机理为缓解团聚、提高吸附剂表面带正电强度、增强其对Sb(OH)_(6)^(-)的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吸附 生物负载锰掺杂纳米四氧化三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炭黑的Steglich酯化反应制备及乙二醇分散性
19
作者 王玉玺 唐春霞 +1 位作者 张丽平 付少海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1,共8页
为解决炭黑在乙二醇溶液中难分散的问题,确保炭黑在聚酯纤维原液着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先通过液相氧化法对炭黑表面进行改性,在炭黑表面引入反应性基团—羧基,并选取合适的氧化炭黑,通过Steglich酯化反应在氧化炭黑表面接枝乙二醇和... 为解决炭黑在乙二醇溶液中难分散的问题,确保炭黑在聚酯纤维原液着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先通过液相氧化法对炭黑表面进行改性,在炭黑表面引入反应性基团—羧基,并选取合适的氧化炭黑,通过Steglich酯化反应在氧化炭黑表面接枝乙二醇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对氧化炭黑和接枝炭黑的表面结构以及在乙二醇溶液中的分散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氧化仅发生在炭黑表面并未对炭黑造成严重破坏,随氧化时间的延长,炭黑表面羧基含量显著提高,氧化8 h后,其表面羧基含量为0.616 mmol/g;PEG600接枝的氧化炭黑其接枝率在33%以上,最小平均粒径稳定在132.1 nm左右,其能在乙二醇溶液中分散均匀,无聚集体出现,且制备的接枝炭黑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其储存稳定性在93%以上,耐热稳定性在9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氧化 分散性 聚酯纤维原液着色 酯化接枝 聚乙二醇 Steglich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东明 郭宇轩 +3 位作者 魏圆慧 贾广昊 丁文杰 毛艳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 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研究生物炭改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改性后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更为丰富,镁改性使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的比例提高,球磨后生物炭的芳香性提高。施用改性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镁改性和纳米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了45.26%和36.25%。FTIR、XPS、^(13)C NMR分析结果表明镁改性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的添加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使含氧官能团比例增加,镁改性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处理降低了烷氧碳和羰基碳的比例而增加了芳香碳和烷基碳的比例,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复杂程度。研究表明,生物炭改性引起的表面官能团结构变化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促进了有机碳的稳定化,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 纳米生物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化学结构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