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填充浓度对LDPE/Silica纳米复合介质中空间电荷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3
1
作者 吴建东 尹毅 +3 位作者 兰莉 王俏华 李旭光 肖登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177-183,2,共7页
为研究纳米颗粒填充浓度对复合介质内部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以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为基料,纳米二氧化硅(Silica)为填充颗粒,制备了浓度在0%~5%范围的纳米LDPE/Silica复合介质,并测试了复合介质的准稳态直流电... 为研究纳米颗粒填充浓度对复合介质内部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以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为基料,纳米二氧化硅(Silica)为填充颗粒,制备了浓度在0%~5%范围的纳米LDPE/Silica复合介质,并测试了复合介质的准稳态直流电导和空间电荷分布。当LDPE内填充不同浓度的纳米silica后,复合介质内部的平均体空间电荷密度均得到有效抑制,且其平均衰减速度随填充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但复合介质的准稳态直流电导在填充浓度低于0.5%时比纯LDPE时要大,当填充浓度高于0.5%时,准稳态直流电导随着填充浓度的升高而快速下降。结果表明试样内部的空间电荷分布存在3种趋势:当纳米silica填充浓度为0%~0.1%时,试样内表面侧的异极性空间电荷量随填充浓度升高而下降;当填充浓度为0.5%~2%时,试样内表面侧积累同极性电荷,并随填充浓度升高而增大;当填充浓度高于2%时,同极性空间电荷量下降。最低空间电荷密度和准稳态直流高场电导对应的纳米填充浓度分别为0.5%和5%,表明在应用纳米颗粒对聚合物的绝缘性能改良时,为获得最佳的介电性能,应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当的填充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材料 纳米复合介质 低密度聚乙烯 纳米 化硅 空间电荷 高场电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PE纳米复合介质的直流电导特性及其对高压直流电缆中电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杨佳明 王暄 +2 位作者 韩宝忠 赵洪 徐明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54-1461,共8页
聚合物绝缘材料的电导率通常是电场和温度的函数。选取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纳米氧化镁(MgO)/LDPE及氧化硅(SiO2)/LDPE三种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三种材料的电导率–温度和电导率–场强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构建... 聚合物绝缘材料的电导率通常是电场和温度的函数。选取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纳米氧化镁(MgO)/LDPE及氧化硅(SiO2)/LDPE三种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三种材料的电导率–温度和电导率–场强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构建了表征材料电导率与场强及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并依据此模型,针对320 kV、500 MW直流电缆结构,应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了绝缘内电场分布。结果表明:直流场下,电场分布具有电导率依赖关系,温度变化引起的电导率变化,将导致电场分布与温度分布有关;同时,电导率还依赖于场强的变化,这种依赖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下平抑由于几何结构或温度梯度形成的绝缘层内部场强不均匀性;纳米颗粒的掺入可降低电导率,性能改善机制与纳米粒子界面层电学行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电缆 纳米复合介质 电导率 场强系数 温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粒子分散性对SiO_2/LDPE纳米复合介质直流介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佳明 赵洪 +2 位作者 郑昌佶 王暄 杨超尘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5087-5094,共8页
纳米复合介质的介电性能与纳米粒子分散性密切相关。选取两种具有不同分散能力的纳米Si O2粉末分别与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复合,研究了纳米粒子分散性对纳米复合介质的直流电导电流、空间电荷及直流击穿强度特... 纳米复合介质的介电性能与纳米粒子分散性密切相关。选取两种具有不同分散能力的纳米Si O2粉末分别与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复合,研究了纳米粒子分散性对纳米复合介质的直流电导电流、空间电荷及直流击穿强度特性影响。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的静电力模式观察了Si O2/LDPE纳米复合介质的表面电势分布。结果表明:改善纳米粒子分散性对于抑制SiO 2/LDPE复合介质的直流电导电流,提高空间电荷抑制能力及直流击穿强度有积极影响。通过静电力分析证实了SiO 2/LDPE纳米复合介质中,Si O2粒子与基体聚合物界面存在荷电分布,该荷电分布可对载流子迁移起散射作用,从而降低直流电到电流和提升击穿强度。通过引入观测的界面核电区厚度参数,理论计算证实了改善纳米粒子分散性可增加单位体积荷电域所占的体积分数,且被认为是高分散型Si O2/LDPE纳米复合介质介电性能显著提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介质 SIO2 LDPE 直流介电性能 荷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填充对LDPE/silica纳米复合介质阈值电场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建东 兰莉 +2 位作者 尹毅 李喆 李旭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01-206,29,共6页
为研究纳米颗粒填充对复合介质阈值电场特性的影响,以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为基料、纳米二氧化硅(silica)为填充颗粒,制备了填充粒径分别为7和16 nm、填充浓度在0~5.0%范围的LDPE/silica纳米复合介质,并测... 为研究纳米颗粒填充对复合介质阈值电场特性的影响,以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为基料、纳米二氧化硅(silica)为填充颗粒,制备了填充粒径分别为7和16 nm、填充浓度在0~5.0%范围的LDPE/silica纳米复合介质,并测试了复合介质的准稳态直流电导。研究表明:低电场下纳米颗粒对复合介质直流电导的影响不大;在高电场下,低填充密度(1.0%附近)时复合介质的电导比纯LDPE的值大,阈值电场均低于纯LDPE的值;仅当填充浓度较高时,复合介质的电导才下降,并且阈值电场高于纯LDPE的值。纳米颗粒填充粒径7和16 nm时,纳米复合介质的阈值电场特性基本一致,但在高电场下,填充粒径7 nm时的复合介质电导小于填充粒径为16 nm的值,且填充粒径7 nm时复合介质的阈值电场都高于填充粒径为16 nm时的值,表明填充粒径越小的纳米颗粒越能提升复合介质的阈值电场。另外,基于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space charge limitedcurrent,SCLC)分析可知:纳米颗粒填充浓度较低时,纳米复合介质中总陷阱浓度H相对于纯LDPE都明显下降,仅当填充浓度进一步升高时,总陷阱浓度H才高于纯LDPE中的值。填充浓度在0.1%~5.0%时,纳米复合介质内部总陷阱浓度H随填充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这主要与纳米颗粒引入颗粒/基料界面结构的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介质 低密度聚乙烯 纳米二氧化硅 高场电导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形状对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纳米复合介质电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兴溢 张强 江平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6606-6612,共7页
初步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形状对纳米复合介质电学性质的影响。以不同形状的纳米氮化硼(BN)为填料,制备了填充分数介于0.5%-2.0%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纳米复合介质,测试了纳米氮化硼在LLDPE中的分散行为、复合介质的结晶和熔融行... 初步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形状对纳米复合介质电学性质的影响。以不同形状的纳米氮化硼(BN)为填料,制备了填充分数介于0.5%-2.0%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纳米复合介质,测试了纳米氮化硼在LLDPE中的分散行为、复合介质的结晶和熔融行为、复合介质的宽频介电频谱、空间电荷行为以及直流击穿强度。结果发现,纳米氮化硼的形状对复合介质电学性质的影响在击穿强度方向尤为突出,片状纳米氮化硼复合介质的击穿强度高于LLDPE,而球状纳米氮化硼复合介质的击穿强度低于LLDPE。纳米氮化硼的形状对复合介质的结晶和熔融行为、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角正切等的影响可以忽略。两种纳米氮化硼均可起到抑制空电荷注入的作用,且复合介质中空间电荷衰减速率降低。片状纳米氮化硼复合介质中更易积累界面电荷,导致复合介质内部出现明显的空间电荷振荡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介质 纳米颗粒形状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介电性能 空间电荷 击穿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钛酸钡/聚丙烯纳米复合介质的电学性能及储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子琦 刘宏博 +4 位作者 马宇威 程璐 刘文凤 陈道远 李盛涛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1-68,共8页
聚丙烯(PP)过低的介电常数已经无法满足下一代电力电容器对于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的需求。制备具有高介电常数的纳米复合介质是有望提高电介质材料储能密度的有效手段。本文以PP为基体,以锆钛酸钡(BaZr_(0.2)Ti_(0.8)O_(3),简称BZT)纳... 聚丙烯(PP)过低的介电常数已经无法满足下一代电力电容器对于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的需求。制备具有高介电常数的纳米复合介质是有望提高电介质材料储能密度的有效手段。本文以PP为基体,以锆钛酸钡(BaZr_(0.2)Ti_(0.8)O_(3),简称BZT)纳米颗粒为无机填料,制备BZT/PP复合介质,并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与马来酸酐(MAH)之间的共价键作用提高纳米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对复合介质的微观形貌及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并系统研究复合介质的介电性能、直流电气强度及储能密度。结果表明:BZT纳米颗粒在聚丙烯基体中分散均匀,并且显著提升了复合介质的介电性能与储能特性,BZT质量分数为15%的复合介质具有3.19(0.1 Hz)的介电常数,相比纯PP的介电常数提高了40.5%,并且介质损耗因数保持在10^(-2)数量级的较低水平。在储能密度方面,当BZT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介质的最大储能密度为2.008 J/cm^(3),相比于纯PP(1.775 J/cm^(3))提升了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容器 聚丙烯 纳米复合介质 介电性能 储能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化蒙脱土对XLPE/OMMT纳米复合电介质微观形态及水树枝老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高嫄 董瑞雪 +3 位作者 李秀峰 刘正第 李昊泽 马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1,共12页
文中采用熔融共混法分别制备了交联聚乙烯/有机化蒙脱土(XLPE/OMMT)纳米复合电介质,研究有机化蒙脱土种类对纳米复合电介质微观形态和水树枝老化特性的影响。对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OMMT质量分数为0.5%时,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利... 文中采用熔融共混法分别制备了交联聚乙烯/有机化蒙脱土(XLPE/OMMT)纳米复合电介质,研究有机化蒙脱土种类对纳米复合电介质微观形态和水树枝老化特性的影响。对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OMMT质量分数为0.5%时,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试样的微观形态,经双十八烷基苄基季铵盐有机化改性并细化的有机化蒙脱土(OMMT3)起到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使晶体更加完善,结晶度高达25.3%,晶体平均尺寸仅为16.67μm;采用水针电极法对各试样进行加速水树枝老化试验,剥离分散的OMMT3片层形成了更加曲折的迷宫路径,其对水分子的阻隔效应与XLPE交联网状结构对分子链运动束缚的共同作用,有效抑制了XLPE/OMMT3试样中水树枝的生长,引发概率下降至23.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水树枝老化前后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纳米复合电介质水树区的羰基指数增加、羟基振动峰增强,表明水树枝老化是电化学降解的作用;在水树枝生长过程中,XLPE/OMMT3试样老化断链较少,表现出较优的耐热氧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蒙脱土 交联聚乙烯 纳米复合介质 微观形态 水树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添加物的粒径对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中空间电荷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刘文辉 吴建东 +2 位作者 王俏华 李旭光 尹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1-66,共6页
聚合物纳米复合介质中的空间电荷分布与其纳米添加物的性质、粒径及浓度密切相关,采用电声脉冲法测量了含有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镁的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polyethylene,XLPE)复合介质的空间电荷分布。通过实验发现,复合介质内空间电荷的... 聚合物纳米复合介质中的空间电荷分布与其纳米添加物的性质、粒径及浓度密切相关,采用电声脉冲法测量了含有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镁的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polyethylene,XLPE)复合介质的空间电荷分布。通过实验发现,复合介质内空间电荷的含量并不随着纳米氧化镁粒径的增大而线性变化,当粒径在30和80nm时,纳米氧化镁有效抑制了空间电荷量,而当粒径在较大和较小时(如20和500nm)时,空间电荷量相对较多,尤其是粒径在500nm时,空间电荷的分布比较复杂,试样中部出现明显的空间电荷极性交替变化的现象,线均空间电荷密度及其衰减速率随粒径的增大均呈现勺型变化。最后分析了纳米氧化镁颗粒粒径对复合介质内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并指出氧化镁粒径与复合介质内部空间电荷含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介质 交联聚乙烯 纳米氧化镁 空间电荷 高电压绝缘技术 电声脉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制备方法及其绝缘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媛媛 田慕琴 雷志鹏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95,共6页
环氧树脂或树脂浸渍纤维板是电力设备中重要的绝缘材料,过去通过掺杂微米级的无机氧化物填料以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近年,开始使用纳米颗粒掺杂环氧树脂,对于提高材料的绝缘性能,特别是对提高击穿场强、耐电晕性、耐电痕化、导热性、耐... 环氧树脂或树脂浸渍纤维板是电力设备中重要的绝缘材料,过去通过掺杂微米级的无机氧化物填料以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近年,开始使用纳米颗粒掺杂环氧树脂,对于提高材料的绝缘性能,特别是对提高击穿场强、耐电晕性、耐电痕化、导热性、耐低温性、耐辐射性和耐候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绝缘性能为出发点,概述了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常用制备方法,给出了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制备流程,总结分析了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介电性、局部放电腐蚀、绝缘击穿强度及机械性能。综述了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在电机绝缘系统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为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在电机主绝缘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介质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介质 绝缘性能 电气绝缘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电气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卫国 张暖 杨亚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8,共8页
环氧树脂凭借优异的绝缘性和经济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电气电子和光电信息等领域,纳米掺杂对改善环氧树脂的介电强度、耐电晕性、耐电痕化、导热性、耐低温性、耐辐射性和耐候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 环氧树脂凭借优异的绝缘性和经济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电气电子和光电信息等领域,纳米掺杂对改善环氧树脂的介电强度、耐电晕性、耐电痕化、导热性、耐低温性、耐辐射性和耐候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掺杂不同种类纳米颗粒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镁等对改善环氧树脂的介电性能、空间电荷行为等主要电气性能的影响,以及纳米复合电介质中界面区域的影响机理;并对纳米颗粒表面改性的方法及其对环氧树脂复合电介质电气绝缘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纳米复合介质 无机填料 电气绝缘性能 交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击穿性能 被引量:44
11
作者 王威望 李盛涛 刘文凤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5-36,共12页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作为第三代绝缘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气特性,其中击穿是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关键性能之一。很多研究表明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击穿性能明显优于纯聚合物和微米复合电介质材料。针对第一代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 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作为第三代绝缘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气特性,其中击穿是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关键性能之一。很多研究表明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击穿性能明显优于纯聚合物和微米复合电介质材料。针对第一代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其击穿性能(包括体击穿和沿面闪络特性),讨论了纳米复合电介质击穿特性改善的机理。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组的研究积累,提出了自由体积对聚合物纳米复合电介质击穿的重要影响,指出了纳米粒子对聚合物基体自由体积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了电荷输运微观过程对纳米复合电介质击穿的影响机制,阐述了陷阱参数与体击穿和沿面闪络性能的关系;总结了纳米改性与复合材料体和表面电荷输运参数调控的关联,指出了纳米掺杂同时改善聚合物介质体击穿和沿面闪络特性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复合介质 击穿 沿面闪络 电荷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行为对纳米复合电介质电导特性和电气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果 李秀峰 +3 位作者 申晋 王小强 杨培杰 陈友福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0,35,共7页
为了研究交联行为对纳米复合材料电导特性和电气强度的影响,采用熔融共混法分别制备了聚乙烯/蒙脱土(PE/OMMT)和交联聚乙烯/蒙脱土(XLPE/OMMT)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有机化蒙脱土(OMMT)在聚合物中的层间距变化和分散状态,对复合材料的体... 为了研究交联行为对纳米复合材料电导特性和电气强度的影响,采用熔融共混法分别制备了聚乙烯/蒙脱土(PE/OMMT)和交联聚乙烯/蒙脱土(XLPE/OMMT)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有机化蒙脱土(OMMT)在聚合物中的层间距变化和分散状态,对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工频电气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OMMT在聚乙烯(PE)基体中的层间距大于在交联聚乙烯(XLPE)中的层间距。当OMMT质量分数为2%时,蒙脱土在聚乙烯中呈现出良好的剥离分散状态。纳米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其活化能的大小与有机化蒙脱土的插层效率有关。OMMT的加入明显提高了PE的电气强度。而交联后由于三维网状结构的建立,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减小了OMMT的层间距,使OMMT的分散均匀性变差,导致交联后复合电介质的电气强度相比交联前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蒙脱土 交联行为 纳米复合介质 体积电阻率 电气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声学的纳米复合电介质分散性整体无损评估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成立 方伟 +3 位作者 王汉卿 杨丽君 廖瑞金 王婷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401-5411,共11页
纳米填料的分散性是影响纳米复合电介质性能的关键因素,当前尚无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分散性的整体定量检测。该文从非线性声学原理出发,建立2种分散状态下纳米颗粒的力学和非线性声学模型,推导出非线性系数与平均粒径的正相关关系... 纳米填料的分散性是影响纳米复合电介质性能的关键因素,当前尚无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分散性的整体定量检测。该文从非线性声学原理出发,建立2种分散状态下纳米颗粒的力学和非线性声学模型,推导出非线性系数与平均粒径的正相关关系。制备不同分散程度的试验样品,通过微观与宏观2种方法表征样品的分散性。然后,测试试样的非线性系数,并基于实验结果拟合出非线性系数与平均粒径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其拟合优度大于0.95,与实测结果的误差小于5%。研究表明:纳米复合电介质非线性系数和其平均粒径之间为线性函数关系,可以通过测试材料非线性系数,反演平均粒径,从而实现其分散性的整体无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介质 分散性 非线性声学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LPE/OMMT纳米复合电介质力学性能和水树枝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云梦 许庆重 +3 位作者 邓繁盛 董芸滋 李秀峰 崔锡静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5-51,共7页
为了研究交联行为对纳米复合电介质力学性能和水树枝特性的影响,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分别制备了聚乙烯/蒙脱土(PE/OMMT)和交联聚乙烯/蒙脱土(XLPE/OMMT)两种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拉伸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水树枝老化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 为了研究交联行为对纳米复合电介质力学性能和水树枝特性的影响,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分别制备了聚乙烯/蒙脱土(PE/OMMT)和交联聚乙烯/蒙脱土(XLPE/OMMT)两种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拉伸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水树枝老化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有机化蒙脱土(OMMT)加入到XLPE中起到物理交联点和应力分散的作用,使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大、韧性增强。均匀分散的OMMT片层阻热和物理支撑的双重作用提高了纳米复合材料高温区的储能模量。纳米复合材料的水树枝引发时间较短,OMMT片层有利于缓冲水分子的伸缩变形对分子链的冲击,水树枝生长长度较小。而交联后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使纳米复合材料承受形变的能力增强,具有更优的抗水树枝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 纳米复合介质 拉伸强度 储能模量 水树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电介质储能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子琦 程璐 刘文凤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随着电力电容器向着轻量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在电容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电介质因其优异的储能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电介质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核-壳结... 随着电力电容器向着轻量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在电容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电介质因其优异的储能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电介质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核-壳结构纳米填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有机表面改性和无机壳层包覆,探讨了核-壳结构纳米填料对复合电介质电气强度、介电常数以及介质损耗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电介质的构建策略,对使用核-壳结构设计高储能密度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现存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容器 纳米复合介质 储能密度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聚乙烯材料中的两相界面及其荷电行为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洪 闫志雨 +3 位作者 杨佳明 郑昌佶 王暄 韩宝忠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81-2790,共10页
纳米复合聚烯烃绝缘材料有望在未来应用于高压直流电缆的制造,但纳米粒子改善介质电性能的根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在纳米复合聚烯烃介质中,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形成的两相界面对材料的宏观性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Lewis和Takad... 纳米复合聚烯烃绝缘材料有望在未来应用于高压直流电缆的制造,但纳米粒子改善介质电性能的根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在纳米复合聚烯烃介质中,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形成的两相界面对材料的宏观性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Lewis和Takada分别基于胶体化学和静电学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纳米复合介质中的界面模型,Tanaka根据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可能关系,提出了多核模型。这些模型都强调了界面对电荷的存储作用,认为复合介质通过存储电荷来改善介电性能。该文综合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纳米复合聚乙烯介质界面区微观表征的一些成果,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表明:静电力显微镜、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Zeta电位测量等方法和技术,可以作为探测纳米复合介质中的界面荷电现象的可行的手段。多种方法研究表明:在未经极化的Si O2、Al2O3复合聚乙烯体系中观测到了界面荷电分布,符合Lewis的界面荷电模型;而未经极化的Mg O复合体系中未探测到界面荷电现象。热刺激电流(TSC)测试表明复合体系的共同之处是形成均匀致密分布的深陷阱,而且材料的空间电荷抑制特性与这些深陷阱的存在密切相关。在纳米粒子与聚乙烯的复合物中,不论是纳米粒子与聚乙烯直接接触荷电,还是通过外场极化形成界面荷电,都可以理解成电荷入陷深陷阱,深陷阱界面荷电区激发的库仑场,是体系抑制空间电荷注入与改善直流电性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介质 陷阱 界面 空间电荷 静电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SiO_(2)/UV-XLPE纳米复合材料的交流介电性能研究
17
作者 王暄 石家安 +1 位作者 张湧颀 付雨薇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7-57,共11页
针对纳米SiO_(2)材料在XLPE基体中容易团聚的问题,采用巯基-双键点击化学原理和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将纳米SiO_(2)引入到了紫外光交联聚乙烯的网状结构中,提高了纳米SiO_(2)在XLPE基体中的分散性。同时引入了更多的深陷阱,改变了功... 针对纳米SiO_(2)材料在XLPE基体中容易团聚的问题,采用巯基-双键点击化学原理和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将纳米SiO_(2)引入到了紫外光交联聚乙烯的网状结构中,提高了纳米SiO_(2)在XLPE基体中的分散性。同时引入了更多的深陷阱,改变了功能化纳米SiO_(2)与XLPE基体之间的界面特性,从而提高了功能化SiO_(2)/UV-XLPE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对材料进行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以及扫描电镜等实验进行结构表征。在线性升温条件下测试材料在工频下的介电常数ε_(r)和损耗角正切值tanδ,探讨功能化纳米SiO_(2)的表面高介电壳层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变温介电特性的影响;通过TSC测试探究材料内部的陷阱能级分布情况,并在不同温度下测试了材料的交流击穿特性。随着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内部杂质分子热运动加剧,使得相对介电常数ε_(r)随温度提高减小,而偶极子转向在介电损耗中的贡献逐渐增大,所以损耗角正切值tanδ呈现出变大的趋势。另外功能化纳米SiO_(2)在界面中引入了许多俘获电子的深陷阱,这些深陷阱限制了载流子的迁移,使得高温交流击穿强度有了显著提高,其中1.5wt%TMPTA-s-SiO_(2)交流击穿场强最高,80℃时相对于纯XLPE的特征击穿场强要高出5.8%,在高温下具有最优良的耐击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乙烯 辅助交联剂 紫外光引发交联反应 纳米复合介质 变温介电性能 陷阱能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O_(2)核壳纳米球添加对聚丙烯介电和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坤莹 门汝佳 +4 位作者 郭美卿 雷志鹏 王心雨 王轶飞 石志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233,共7页
为研究核壳结构Al_(2)O_(3)@SiO_(2)球形纳米颗粒对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复合电介质性能的影响,本工作利用表面沉淀法合成了Al_(2)O_(3)@SiO_(2)核壳纳米球,并制备了聚丙烯基Al_(2)O_(3)@SiO_(2)核壳纳米球复合电介质,研究了添加... 为研究核壳结构Al_(2)O_(3)@SiO_(2)球形纳米颗粒对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复合电介质性能的影响,本工作利用表面沉淀法合成了Al_(2)O_(3)@SiO_(2)核壳纳米球,并制备了聚丙烯基Al_(2)O_(3)@SiO_(2)核壳纳米球复合电介质,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Al_(2)O_(3)@SiO_(2)核壳纳米球的聚丙烯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理化性能、介电谱和空间电荷特性。结果表明:添加Al_(2)O_(3)@SiO_(2)核壳纳米球降低了聚丙烯复合电介质的储存模量,增强了其韧性;Al_(2)O_(3)@SiO_(2)核壳纳米球添加量对聚丙烯复合电介质介电性能和空间电荷特性影响较明显,添加含量较低时,核壳结构Al_(2)O_(3)@SiO_(2)纳米球增强了其与基体的相容性及界面区域的相互作用,受界面区及其对体内电荷密度和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聚丙烯复合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均有所降低,且抑制了异极性空间电荷积聚,因此Al_(2)O_(3)@SiO_(2)/PP复合电介质的介电性能和空间电荷特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介质 聚丙烯 核壳纳米 介电特性 空间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环氧树脂介电和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媛媛 田慕琴 +2 位作者 雷志鹏 徐晓晓 王少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70-1877,共8页
为研究纳米颗粒对环氧树脂(epoxy resin,ER)介电和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纳米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2)为填料,制备了SiO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在0~5%范围内的ER/SiO2纳米复合电介质。测试和研究了复合电介... 为研究纳米颗粒对环氧树脂(epoxy resin,ER)介电和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纳米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2)为填料,制备了SiO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在0~5%范围内的ER/SiO2纳米复合电介质。测试和研究了复合电介质在不同频率下的介电特性和直流场强为33 k V/mm下的空间电荷行为。当SiO2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0.5%和1%时,复合电介质可以获得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同时有效抑制了同极性空间电荷在电极界面处的积累及注入;当SiO2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2.5%和5%时,复合电介质在低频区域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均比纯环氧树脂高,但在高频区域变化不明显,同时在电极界面处的空间电荷积累显著增加、注入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含量较低时ER/SiO2复合电介质介电和空间电荷性能得到提高,是由于受到环氧树脂基体和纳米粒子之间的界面区影响,界面区是改善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二氧化硅 纳米复合介质 介电特性 空间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工程电介质中几个经常涉及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34
20
作者 雷清泉 李盛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73-2480,共8页
随着工程电介质领域研究的发展,诸多没有得到公认解释的问题逐渐出现,为此,本文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及思考以供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1994年Lewis首次提出了纳米电介质,2003年至今已成为工程电介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从20余年该领域的研... 随着工程电介质领域研究的发展,诸多没有得到公认解释的问题逐渐出现,为此,本文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及思考以供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1994年Lewis首次提出了纳米电介质,2003年至今已成为工程电介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从20余年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作者的原意以及新近又提出的纳米结构电介质来看,我们认为应把名称改为纳米电介质复合物,并按照低维物理对纳米电介质作了重新定义。分析了Lewis与Tanaka界面的具体含义,提出了纳米高聚物复合物硬/软界面及其具有结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易变性的新概念,并剖析了硬、软表面的尺度及理化特性。提出了从A Einstein还原论、P W Anderson的层展现象与R P Feynmann的思维方法以启迪相关研究的新思维。从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存在条件的约束和高聚物或其复合物中由于自身结构的多层次性、复杂界面、电极接触以及共存的电子与离子电导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提出了从欧姆区过渡到高场区(即电极注入的SCLC区)不完全是由一种与注入载流子相同的载流子决定的想法,特别是要严格审视在测量条件确定时,离子电导对低场与高场区电流的贡献。为此,列出了离子电导与电子电导的主要特征与区别方法。针对脉冲有关的测量空间电荷的方法,特别是已成为国际上测量空间电荷主流方法的脉冲电声(PEA)方法,提出了PEA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去校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重复性,如依据高聚物结构的特征,建立压激电流(pressure stimulated current,PSC)装置,正确判断电子、离子、偶极子梯度产生的空间电荷,以弥补PEA测量的严重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电介质 纳米介质复合 硬/软界面 结构层次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 脉冲电声法 压激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