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晶锗脆塑转变纳米划痕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晓京 刘浩 +1 位作者 赵彪 余证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6,共5页
为控制单晶锗脆塑转变临界状态,基于公式对单晶锗脆塑转变时的临界载荷进行了预测,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110)晶面进行了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和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得到单晶锗(110)晶面发生脆塑转变时的临界状态,并借助原子力显... 为控制单晶锗脆塑转变临界状态,基于公式对单晶锗脆塑转变时的临界载荷进行了预测,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110)晶面进行了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和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得到单晶锗(110)晶面发生脆塑转变时的临界状态,并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实验表面进行扫描表征。结果表明,单晶锗(110)晶面在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下发生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和临界深度分别为41.4mN、623nm;单晶锗(110)晶面在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下发生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和临界深度分别为30~50mN、500~900nm,验证了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根据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结果修正了单晶锗(110)晶面在固定实验参数下发生脆塑转变临界深度理论计算公式,为分析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塑性域切削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脆塑转变 临界深度 临界载荷 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 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划痕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的KDP晶体断裂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汪圣飞 安晨辉 +3 位作者 张飞虎 王健 雷向阳 张剑锋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25-2329,2337,共6页
通过变深度纳米划痕实验对KDP的断裂特性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在KDP晶体(001)晶面上沿不同方向进行划痕实验时首条裂纹出现的位置。随后建立了该划痕过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了导致KDP晶体沿不同方向发生断裂时的拉应力,并解释了划痕实... 通过变深度纳米划痕实验对KDP的断裂特性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在KDP晶体(001)晶面上沿不同方向进行划痕实验时首条裂纹出现的位置。随后建立了该划痕过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了导致KDP晶体沿不同方向发生断裂时的拉应力,并解释了划痕实验中出现微裂纹和崩坑的原因。结果表明,在KDP晶体(001)晶面上沿0°方向加工时材料最容易发生断裂,对应的拉应力为107 MPa;而沿45°方向时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可加工性能,此时导致KDP晶体发生断裂的拉应力为16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P晶体 纳米划痕实验 有限元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切削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晓京 刘浩 +1 位作者 罗良 刘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57-1465,共9页
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进行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和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不同划痕速度和不同载荷对单晶锗切削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观测,分析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切削加工的材料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进行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和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分析不同划痕速度和不同载荷对单晶锗切削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观测,分析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切削加工的材料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划痕速度分别为10、20和50μm/s时,单晶锗(100)晶面脆塑转变临界切削力分别为10.2、12.1和9.8mN,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规律;单晶锗(110)晶面脆塑转变临界切削力分别为9.5、7.7和6.9mN,呈现随着划痕速度的增大而减少的规律;单晶锗(111)晶面脆塑转变临界切削力分别为8.3、8.5和8.9mN,划痕速度的改变对于切削力的变化基本没有影响;当载荷分别为10、30和50mN时,单晶锗(110)晶面切削力分别为0.3、4.5和12.5mN。随着划痕速度的增大,单晶锗不同晶面切削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随着载荷的增大,单晶锗切削力也相应增大,切削力的波动范围也越来越大。本研究为分析单晶锗微纳米尺度塑性域切削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纳米尺度 变载荷纳米划痕实验 恒定载荷纳米划痕实验 切削特性 切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锗纳米尺度二次划痕特性
4
作者 张高赞 杨晓京 +2 位作者 李宗睿 李云龙 崔杰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40,共9页
现有的单一划痕法磨削机理研究不能反映多个磨粒随机分布所引起的多次划痕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阐明单晶锗磨削过程中多次划痕相互作用对材料去除机理的影响,采用Cube压头对单晶锗进行了不同刻划力的多次刻痕实验。结合Cube压头的几何形... 现有的单一划痕法磨削机理研究不能反映多个磨粒随机分布所引起的多次划痕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阐明单晶锗磨削过程中多次划痕相互作用对材料去除机理的影响,采用Cube压头对单晶锗进行了不同刻划力的多次刻痕实验。结合Cube压头的几何形状与刻划表面的弹性回复,建立了划痕硬度模型,并对二次刻划中的划痕深度、应力场、弹性回复率、划痕硬度和摩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第一次刻划时载荷变化对于后续刻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第一次刻划载荷的增大,二次刻划时单晶锗的脆塑转变的临界载荷、临界深度、弹性回复率和划痕硬度均在减少,幂函数对于切向力、法向力与刻划深度的拟合准确度降低;最大主应力增加,导致裂纹不断扩展,最终造成材料发生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纳米划痕实验 弹性回复 划痕硬度 磨削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削速度对单晶锗脆塑转变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晓京 刘浩 +1 位作者 赵彪 刘宁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84,共5页
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100)(110)(111)晶面进行了纳米划痕实验,分析不同划痕速度对单晶锗不同晶面脆塑转变临界状态变化规律的影响,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观测。结果表明:划痕速度增加,单晶锗产生塑性去除的区域增大;但... 采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锗(100)(110)(111)晶面进行了纳米划痕实验,分析不同划痕速度对单晶锗不同晶面脆塑转变临界状态变化规律的影响,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观测。结果表明:划痕速度增加,单晶锗产生塑性去除的区域增大;但划痕速度过大,就会降低单晶锗产生塑性去除的区域。预测了在超精密切削加工中切削速度对单晶锗发生脆塑转变时的临界状态的影响规律,为实际超精密切削加工单晶锗零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锗 纳米划痕实验 脆塑转变 划痕速度 临界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atching by pad asperities in copper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6
作者 边燕飞 翟文杰 +1 位作者 程媛媛 朱宝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157-4162,共6页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materials/Cu interconnects integr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direction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IC) wafers during copper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materials/Cu interconnects integr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direction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IC) wafers during copper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ECMP). These challenges arise primarily from the mechanical fragility of such dielectrics, in which the undesirable scratches are prone to produce. To mitigate this problem, a new model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initiation of scratching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ssive layer and copper substrate. In order to deduce the ratio of the passive layer yield strength to the substrate yield strength and the layer thickness, the limit analysis solution of surface scratch under Berkovich indenter is used to analyze the nano-scratc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The modulus of the passive layer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nano-indentation test combined with the FEM simu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film modulus is about 30% of the substrate modulus. Various regimes of scratching are delineated by FEM modeling and the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scratch pad asperities nano-scratch model nano-ind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