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
1
作者 李晶晶 杨福祥 +1 位作者 唐晓东 卿大咏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1-778,共8页
采用水热接枝表面官能团法制备了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PIONPs)催化剂,采用SEM,FTIR,XRD,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磷酸改性前后纳米Fe_(2)O_(3)的性能,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IONPs的相互作用能,采用柱实验研究了含水地层化学条件(离... 采用水热接枝表面官能团法制备了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PIONPs)催化剂,采用SEM,FTIR,XRD,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磷酸改性前后纳米Fe_(2)O_(3)的性能,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IONPs的相互作用能,采用柱实验研究了含水地层化学条件(离子强度和类型)对PIONPs运移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ONPs的运移能力强于纳米Fe_(2)O_(3)。高离子强度及高价阳离子会使PIONPs更容易吸附在石英砂表面,对PIONPs的运移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_(2)o_(3) 运移 多孔介质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晶晶 杨福祥 +2 位作者 唐晓东 赵付英 王顺国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1-585,共5页
以水热法合成纳米催化剂,探讨其合成条件对纳米催化剂尺寸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先通过水热法合成5种纳米催化剂,比较其水热稳定性。以水热稳定性最好的纳米Fe_(2)O_(3)为核心,通过激光散射实验,筛选出制备纳米Fe_(2)O_(3)... 以水热法合成纳米催化剂,探讨其合成条件对纳米催化剂尺寸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先通过水热法合成5种纳米催化剂,比较其水热稳定性。以水热稳定性最好的纳米Fe_(2)O_(3)为核心,通过激光散射实验,筛选出制备纳米Fe_(2)O_(3)的最佳反应条件,即用0.05 mol/L 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Bmim]Cl)活性剂辅助三氯化铁和乙酸钾(摩尔比为1∶3)在110℃下反应8 h制备纳米Fe_(2)O_(3)。最后,使用纳米Fe_(2)O_(3)对稠油进行降黏,稠油的降黏率为45.83%。实验结果有利于纳米催化剂的改造以及提高稠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纳米fe_(2)o_(3) 催化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3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双掺杂 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Fe_(2)O_(3)NPs对娃娃菜NaCl胁迫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旭珍 颉建明 +1 位作者 张婧 张雅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6-866,共11页
【目的】旨在探究纳米氧化铁(Fe_(2)O_(3)NPs)对娃娃菜盐胁迫的缓解效应。【方法】以“皇妃”娃娃菜为试验材料,喷施超纯水为对照,在150 mmol/L NaCl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Fe_(2)O_(3)NPs(0,25,50,100,200,400,500 mg/L)。【结果】... 【目的】旨在探究纳米氧化铁(Fe_(2)O_(3)NPs)对娃娃菜盐胁迫的缓解效应。【方法】以“皇妃”娃娃菜为试验材料,喷施超纯水为对照,在150 mmol/L NaCl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Fe_(2)O_(3)NPs(0,25,50,100,200,400,500 mg/L)。【结果】NaCl胁迫通过影响娃娃菜根系生长、叶细胞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以及AsA-GSH循环抑制植株生长。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Fe_(2)O_(3)NPs均能够促进娃娃菜根系生长,提高叶片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抗氧化剂GSH含量及GSH/GSSG比值,降低过氧化氢(H_(2)O_(2))、超氧阴离子(O_(2)^(-))、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及相对电导率(REC),有效缓解NaCl胁迫对娃娃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500 mg/L的Fe_(2)O_(3)NPs能够显著提高盐胁迫下娃娃菜植株总根长、根体积、根尖数以及根表面积,分别提高55.66%、56.33%、68.49%和57.61%;显著降低叶片中H_(2)O_(2)、O_(2)^(-)、MDA、Pro含量,分别降低48.77%、42.50%、23.68%、47.53%;显著增强GR、DHAR、APX活性,提高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分别增加16.39%、18.66%、56.64%和35.41%、60.26%。【结论】150 mmol/L NaCl胁迫对娃娃菜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负效应,外源喷施不同质量浓度(25~500 mg/L)的Fe_(2)O_(3)NPs均能够有效缓解NaCl胁迫的抑制作用,试验条件下500 mg/L的Fe_(2)O_(3)NPs的缓解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娃娃菜 NACL胁迫 fe_(2)o_(3)nps 膜脂过氧化 ASA-GSH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_(3)O_(4)@MnO_(2)纳米粒子类氧化酶活性特异性检测酚类物质
5
作者 袁丙朕 张姻 +2 位作者 汪珍珍 彭铭沛 卢丹青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5-239,共5页
制备了具有高效类氧化酶活性的Fe_(3)O_(4)@MnO_(2)纳米粒子,该粒子具有性质稳定、类氧化酶活性强、制备简单等优势,结合酚类物质的酶抑制作用,构建了一种简单、快捷、现象明显的温度检测方法,弥补了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Fe_(3)O_(4)@Mn... 制备了具有高效类氧化酶活性的Fe_(3)O_(4)@MnO_(2)纳米粒子,该粒子具有性质稳定、类氧化酶活性强、制备简单等优势,结合酚类物质的酶抑制作用,构建了一种简单、快捷、现象明显的温度检测方法,弥补了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Fe_(3)O_(4)@MnO_(2)纳米粒子能够快速催化溶解氧产生活性氧自由基,从而催化无色底物TMB发生显色反应,再经过808 nm激光照射后,会产生明显的温度变化。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再加入酚类物质后,颜色变化明显减弱,并伴随着温度变化降低,可以实现对酚类物质的特异性检测。在最优条件下,温度变化与酚类物质的浓度在0~100μmol/L范围内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67μmol/L。此外该方法有着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不受其他结构类似有机物的影响。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仪器设备简单易得、灵敏度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酚类物质的检测方面有着相当不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fe_(3)o_(4)@Mno_(2)纳米粒子 温度检测 酚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磁共振/荧光双模式成像功能的Fe_(3)O_(4)/CuInS_(2)二元超粒子
6
作者 李滨汐 张燕 姚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2,共9页
在诊疗一体化大背景下,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多模式成像备受关注.其中,磁共振和荧光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手段,将这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双模式成像,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大便利.本文采用微乳液模板法将具有T_(2)磁共振成像... 在诊疗一体化大背景下,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多模式成像备受关注.其中,磁共振和荧光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手段,将这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双模式成像,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大便利.本文采用微乳液模板法将具有T_(2)磁共振成像功能的Fe_(3)O_(4)纳米粒子与具有荧光成像功能的CuInS_(2)纳米粒子共组装,制备了Fe_(3)O_(4)/CuInS_(2)二元超粒子.使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对二元超粒子进行修饰,提高了其生物安全性.该二元超粒子除具有双模式成像功能外,引入的Fe_(3)O_(4)纳米粒子还赋予其光热治疗潜力,并可以作为载体负载紫杉醇等药物,为实现成像引导下的肿瘤联合治疗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纳米粒子 CuInS_(2)纳米粒子 二元超粒子 磁共振成像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三氧化二铁对黄瓜发芽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李俊鹏 孙心慧 +1 位作者 何亚洲 陈晓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1-104,113,共5页
从黄瓜的发芽率、根长、抗氧化系统[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叶片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4个方面开展试验,在对黄瓜幼苗进行生理特性检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的纳米三... 从黄瓜的发芽率、根长、抗氧化系统[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叶片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4个方面开展试验,在对黄瓜幼苗进行生理特性检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的纳米三氧化二铁(Fe_(2)O_(3)NPs)(0、5、10、15、20 mg/L)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e_(2)O_(3)NPs对黄瓜的生长发育具有双重浓度效应,低浓度(5、10 mg/L)的Fe_(2)O_(3)NPs对种子的发芽率和主根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15、20 mg/L)的Fe_(2)O_(3)NPs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低浓度下,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得到提升,而高浓度下,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并伴随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三氧化二铁(fe_(2)o_(3)nps) 黄瓜 生理特性 发芽率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MoS_(2)协同改性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及耐磨防腐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潼 杜蓉 +5 位作者 郑晓军 殷绿 肖航 武元鹏 王勤英 张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2-117,共16页
目的解决油气装备管道面临的腐蚀磨损等失效问题。方法使用不同物质的量比的纳米Fe_(3)O_(4)、MoS_(2)通过硅烷偶联剂(APTES)结合为杂化填料,并将其填充至环氧树脂(EP)中,制备出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里叶... 目的解决油气装备管道面临的腐蚀磨损等失效问题。方法使用不同物质的量比的纳米Fe_(3)O_(4)、MoS_(2)通过硅烷偶联剂(APTES)结合为杂化填料,并将其填充至环氧树脂(EP)中,制备出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杂化填料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分散稳定性试验、显微维氏硬度、往复摩擦试验、表面轮廓测试、吸水率及接触角测试、电化学阻抗谱及动电位极化曲线综合评价复合涂层耐磨及防腐蚀性能。结果Fe_(3)O_(4)-MoS_(2)纳米杂化物在环氧树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与Fe_(3)O_(4)/EP、MoS_(2)/EP相比,Fe_(3)O_(4)-MoS_(2)/EP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与耐磨性提高,同时其耐水性和防腐性能也得到增强。当Fe_(3)O_(4)-MoS_(2)物质的量比为1∶5时,复合涂层摩擦因数最低为0.337,相比于纯EP降低34.56%。当Fe_(3)O_(4)-MoS_(2)物质的量比为1∶1,复合涂层阻抗值最高,并且显示出最大的腐蚀电位(E_(corr))和最小的腐蚀电流(Jcorr),Fe_(3)O_(4)-MoS_(2)/EP涂层的阻抗(Rc)提高了近2个数量级。结论Fe_(3)O_(4)-MoS_(2)是可用于制备高性能环氧耐磨防腐涂料的有效的纳米填料。复合涂料优异的减摩性得益于Fe_(3)O_(4)颗粒的纳米球滚动润滑效应和MoS_(2)片的滑移效应,而其高防腐性能归功于Fe_(3)O_(4)-MoS_(2)良好的分散性和阻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 MoS_(2) fe_(3)o_(4)-MoS_(2)纳米杂化物 环氧树脂 防腐耐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贵海 陈彤彤 +4 位作者 陈杰 张梓尧 甄川 韩现英 李建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Cr^(3+)掺杂量x为0.075、CNT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所制备材料表现出较小的电荷传递阻抗和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其0.1 C和2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20.64 mAh/g和87.11 mAh/g,10 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Na_(4)fe_(3)(Po_(4))_(2)P_(2)o_(7) Cr^(3+)掺杂 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_(3)O_(4)-PO_(4)^(3-)/ZrO_(2)催化制备文冠果生物柴油 被引量:4
10
作者 郝一男 薛振华 +1 位作者 王喜明 颉鹏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4-978,98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纳米Fe_(3)O_(4)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脱附、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纳米Fe_(3)O_(4)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固体酸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纳米Fe_(3)O_(4)负载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制备文冠果生物柴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r(OH)4与纳米Fe_(3)O_(4)摩尔比为3∶1,焙烧温度为750℃,焙烧时间为3 h时,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生物柴油酯化率达85.4%。当催化剂的用量为油重的1%,醇油摩尔比为9∶1,反应温度为80℃和反应时间为4 h时,文冠果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达到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生物柴油 纳米fe_(3)o_(4)-Po_(4)^(3-)/Zro_(2)固体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多功能Fe_(2)O_(3)/CC正极宿主实现高效吸附与催化多硫化物的锂硫电池
11
作者 田真 薛磊磊 丁红元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5-353,共9页
锂硫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而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然而,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硫导电率低是锂硫电池商业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本工作中,以Fe(NO)_(3)·9H_(2)O为铁源,NH4F为表面活性剂,通过简单的水热及... 锂硫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而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然而,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硫导电率低是锂硫电池商业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本工作中,以Fe(NO)_(3)·9H_(2)O为铁源,NH4F为表面活性剂,通过简单的水热及煅烧处理制备了Fe_(2)O_(3)纳米棒修饰炭布(CC)的柔性Fe_(2)O_(3)/CC复合材料。其中,Fe_(2)O_(3)中介孔的存在有利于电解质的渗透和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传输和扩散,同时其密集阵列暴露出的丰富活性位点可以实现多硫化物的高效吸附和快速转化,降低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电化学分析显示:Fe_(2)O_(3)/CC正极在0.1 C(1 C=1672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具有1250 mAh g^(-1)的高放电比容量,经100圈循环后比容量保持在789 mAh g^(-1)。在2 C的倍率下循环1000圈后仍能达到576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70%,明显优于对比样品。因此,Fe_(2)O_(3)/CC能够很好地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提高电池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fe_(2)o_(3) 正极材料 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Fe_(3)O_(4)强化活性红2厌氧降解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福振 万红友 +2 位作者 赵子升 张广毅 窦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1,共4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Fe_(3)O_(4)(Fe_(3)O_(4)@WB)材料,用于提高厌氧消化过程中电子传递效率进而加速活性红2(RR2)的降解。采用XRD、FTIR等检测方法证实了纳米Fe_(3)O_(4)已成功负载于生物炭。厌氧降解结果表明,Fe_(3)...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生物炭负载纳米Fe_(3)O_(4)(Fe_(3)O_(4)@WB)材料,用于提高厌氧消化过程中电子传递效率进而加速活性红2(RR2)的降解。采用XRD、FTIR等检测方法证实了纳米Fe_(3)O_(4)已成功负载于生物炭。厌氧降解结果表明,Fe_(3)O_(4)@WB显著提高了对RR2废水的厌氧消化性能,与空白组相比,COD去除率、CH4产量和RR2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4.42%、42.64%和26.81%。同时,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辅酶F420含量及污泥电导率的提高进一步证明了系统的电子传递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纳米fe_(3)o_(4) 生物炭 活性红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硝酰胺铵(ADN)/纳米Fe_(2)O_(3)的热分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雅津 王海洋 +2 位作者 黄海涛 谢五喜 张伟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8-153,共6页
二硝酰胺铵(ADN)因具有氧平衡和能量高、且不含卤素的特点,被认为是新型固体推进剂中最有应用前景的高能氧化剂之一。重点研究了纳米Fe2O3(nano?Fe2O3)对ADN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TG?DTA)分析法,研究了nano?... 二硝酰胺铵(ADN)因具有氧平衡和能量高、且不含卤素的特点,被认为是新型固体推进剂中最有应用前景的高能氧化剂之一。重点研究了纳米Fe2O3(nano?Fe2O3)对ADN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TG?DTA)分析法,研究了nano?Fe2O3/ADN混合物的热行为,采用Friedman法计算了其活化能;利用TG?DTA?MS和TG?DTS?IR联用仪,进一步研究了纯ADN和nano?Fe2O3/ADN混合物在相同测试条件下的气体分解产物组成及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nano?Fe2O3降低了ADN的起始分解温度和最大分解温度,促进了ADN的热分解,反应后残留物的质量与最初添加到混合物中的nano?Fe2O3的质量接近,表明nano?Fe2O3可以催化ADN的热失重和放热行为,且nano?Fe2O3并没有改变ADN的反应过程,分解产物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硝酰胺铵 纳米fe_(2)o_(3) 固体推进剂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_(2)O_(3)纳米铝热剂界面结构和稳定性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闯 高贫 +1 位作者 王桂香 贡雪东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7-203,共7页
纳米铝热剂是一类应用广泛的含能复合材料,系统研究其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制备性能更优的新型铝热剂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Fe_(2)O_(3)(104)和Fe_(2)O_(3)(110)表面的结构、表面能以及由它们与Al(111)... 纳米铝热剂是一类应用广泛的含能复合材料,系统研究其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制备性能更优的新型铝热剂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Fe_(2)O_(3)(104)和Fe_(2)O_(3)(110)表面的结构、表面能以及由它们与Al(111)表面构成的Al/Fe_(2)O_(3)界面(AFS1、AFS2、AFS3、AFS4和AFS5)的结构、黏附功和键合特征。结果表明,Fe_(2)O_(3)(104)和Fe_(2)O_(3)(110)的O原子暴露表面更稳定,它们与Al(111)构成的界面AFS1和AFS5在所研究的5种界面中也最稳定,分别具有最大的黏附功(3.92 J·m^(-2)和3.02 J·m^(-2)),且AFS1比AFS5更稳定。在这两种最稳定的界面中,Al原子都是堆积在Fe_(2)O_(3)表面O原子的顶位,界面键合主要是通过Al‑O离子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 纳米铝热剂 Al/fe_(2)o_(3) 界面结构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的热分解特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庆平 龙新平 +3 位作者 聂福德 刘桂香 蒋小华 祝明水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1-817,I0002,共8页
为了获得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特性,以环己烷为分散剂,采用超声混合工艺制备了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热性能、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纳米铝热剂Al/Fe_(2)O_(3)对RDX... 为了获得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特性,以环己烷为分散剂,采用超声混合工艺制备了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热性能、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纳米铝热剂Al/Fe_(2)O_(3)对RDX的热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的起始热反应温度大于200℃,具有良好的热安定性;在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中,纳米Fe_(2)O_(3)对RDX的热催化分解作用大幅降低了RDX的分解活化能,导致其热分解反应温度降低;与原料超细RDX热分解相比,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中RDX的分解活化能降低了41.63 kJ/mol;多孔高比表面积的纳米Fe_(2)O_(3)与RDX中N—NO 2键的硝基N形成配位络合物,导致RDX中N—NO 2的断裂,加速了RDX的分解,对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起着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Al/fe_(2)o_(3)-RDX纳米复合物 纳米铝热剂 起爆药 热性能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刚石负载Fe_(2)O_(3)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氨的热分解催化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慧中 肖乐勤 +3 位作者 菅晓霞 潘琛 刘杰 周伟良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28,共6页
对纳米金刚石(ND)进行羧基化处理以提高其分散性,然后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羧基化ND负载Fe_(2)O_(3)的催化剂。利用XRD、TG、BET和TEM对该负载型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DSC研究其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ND经过羧基化处理后... 对纳米金刚石(ND)进行羧基化处理以提高其分散性,然后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羧基化ND负载Fe_(2)O_(3)的催化剂。利用XRD、TG、BET和TEM对该负载型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DSC研究其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ND经过羧基化处理后,在水中的分散性大幅度提高。沉淀法制备了直径5 nm、长50 nm的Fe_(2)O_(3)包裹或附着于ND的负载型复合催化剂,该催化剂对AP高温热分解的催化效果优于单一的Fe_(2)O_(3)或ND。当Fe_(2)O_(3)和ND的质量比为5?1、在AP中添加质量分数2%的复合催化剂时,AP的高温分解峰温降低约30℃,ND负载Fe_(2)O_(3)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协同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2)o_(3) 纳米金刚石(ND) 复合催化剂 高氯酸铵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_(2)O_(3)对温压炸药中铝粉爆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刚 陈清 +1 位作者 李云秋 李斌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5,共5页
为提高温压炸药配方的威力,根据铝热反应的基本原理,在温压炸药固相组分中添加纳米Fe_(2)O_(3),探究通过诱导铝热反应的方式来提高炸药威力的新途径。利用20 L柱形爆炸容器在10 kJ点火能量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比的微米或纳米铝粉与纳米Fe_(... 为提高温压炸药配方的威力,根据铝热反应的基本原理,在温压炸药固相组分中添加纳米Fe_(2)O_(3),探究通过诱导铝热反应的方式来提高炸药威力的新途径。利用20 L柱形爆炸容器在10 kJ点火能量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比的微米或纳米铝粉与纳米Fe_(2)O_(3)组成的混合体系的爆炸特性。研究发现,随着纳米Fe_(2)O_(3)含量的增大,Al/Fe_(2)O_(3)混合体系的最大爆炸压力和升压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纳米Fe_(2)O_(3)质量分数为5.4%时,混合体系的最大爆炸压力最大。随后,在此配比下开展了混合体系粉尘浓度对爆炸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加,最大爆炸压力先增加、后降低,在质量浓度为400 g/m 3时达到峰值。结合理论分析认为,纳米Fe_(2)O_(3)的加入能够改善温压炸药固相体系的反应活性,且对铝粉的爆炸剧烈程度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铝粉 纳米fe_(2)o_(3) 爆炸特性 粉尘云 20 L柱形爆炸容器 温压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GO/Ce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龙星宇 韦万丽 +2 位作者 谭兴力 王金兰 尚越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8-253,共6页
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再通过离子强度调控法制备磁性氧化石墨烯(Fe_(3)O_(4)/GO),最后用共沉淀法制得Fe_(3)O_(4)/GO/CeO_(2)复合纳米材料,并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其... 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再通过离子强度调控法制备磁性氧化石墨烯(Fe_(3)O_(4)/GO),最后用共沉淀法制得Fe_(3)O_(4)/GO/CeO_(2)复合纳米材料,并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_(3)O_(4)纳米颗粒与CeO_(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GO上。研究了Fe_(3)O_(4)/GO/CeO_(2)复合纳米材料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性能,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由于Fe_(3)O_(4)纳米颗粒有着磁性的性质,易回收分离,具有再生利用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Fe_(3)O_(4)/GO/CeO_(2)复合纳米材料循环5次后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仍在95%以上。因此,Fe_(3)O_(4)/GO/CeO_(2)复合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优良的吸附剂材料,被应用于模拟染料废水中的亚甲基蓝去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Go/Ceo_(2)复合纳米材料 吸附 再生利用 亚甲基蓝 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镍负载Fe_(2)O_(3)@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 被引量:8
19
作者 乔清山 张晟 +3 位作者 周晓亚 胡立兵 陆洪彬 唐少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1-1429,共9页
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泡沫镍(NF)负载Fe_(2)O_(3)纳米粒子@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Fe_(2)O_(3)@Ni_(3)S_(2)/NF)。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测试等方法对电极材料的物相和微... 通过两步水热法制备泡沫镍(NF)负载Fe_(2)O_(3)纳米粒子@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电极(Fe_(2)O_(3)@Ni_(3)S_(2)/NF)。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测试等方法对电极材料的物相和微观结构特征等进行了表征。水热条件下原位表面化学刻蚀生成的Ni_(3)S_(2)纳米线与三维多孔NF基体间拥有强结合力和低界面电阻,Fe_(2)O_(3)粒子均匀分布在纳米线的表面。在1 mol·L^(-1)的KOH溶液中,运用线性扫描伏安测试(LSV)、计时电位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EIS)等对电极的电催化析氧(OER)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A·cm^(-2)的超高电流密度下,Fe_(2)O_(3)@Ni_(3)S_(2)/NF电极的OER过电势仅为223 mV,比Ni_(3)S_(2)/NF材料的过电势降低了285 mV;经过10 h计时电位测试,性能保持率高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电催化 析氧反应 Ni_(3)S_(2)纳米线网状结构 fe_(2)o_(3)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u(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楠 代红艳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51-8155,共5页
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随后采用SiO_(2)对其进行包覆形成了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通过XRD、SEM、TEM、磁性能分析和吸附性能分析等对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 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随后采用SiO_(2)对其进行包覆形成了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通过XRD、SEM、TEM、磁性能分析和吸附性能分析等对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具有Fe_(3)O_(4)和SiO_(2)两种晶型结构,SiO_(2)成功包覆在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上,SiO_(2)并没有对各组织的结构和成分产生较大影响;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的粒径在200~400 nm左右,且呈核壳式的结构,内层Fe_(3)O_(4)纳米粒子的颜色较深,外层SiO_(2)的颜色较浅;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在室温下的饱和磁化强度为76.31 A·m^(2)/kg,剩余磁化强度几乎为0;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对Cu(Ⅱ)的吸附在1500 min时达到饱和,去除率最高为63%,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20 mg/g,其对Cu(Ⅱ)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纳米粒子 fe_(3)o_(4)@Sio_(2)核壳磁性纳米材料 Cu(Ⅱ)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