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频率下不同听力水平的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阈值与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阈值的关系。方法对听力正常的志愿者及不同听力水平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志愿者共86例(172耳),分别行PTA及...目的探讨不同频率下不同听力水平的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阈值与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阈值的关系。方法对听力正常的志愿者及不同听力水平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志愿者共86例(172耳),分别行PTA及500、1000、2000和4000Hz的ASSR,得出PTA阈值及ASSR阈值(单频刺激)。比较不同频率(500、1000、2000、4000Hz)下不同听力水平组(≤20、21~39、40~59、60~79、≥80dB)的ASSR阈值与PTA阈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各频率的ASSR阈值与PTA阈值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各频率下不同听力水平校正后的校正值均高于PTA阈值。结论应用ASSR阈值进行听阈级评估时需要进行校正,ASSR检测技术可以用于听力障碍法医学鉴定听阈级评估。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儿童急性鼻—鼻窦炎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异常,初步探讨急性鼻—鼻窦炎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因素。方法通过观察61例(122耳)急性鼻—鼻窦炎患儿的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判定是否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并分析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儿童急性鼻—鼻窦炎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异常,初步探讨急性鼻—鼻窦炎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因素。方法通过观察61例(122耳)急性鼻—鼻窦炎患儿的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判定是否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并分析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61例患儿中,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异常者15例(26耳),其中变应性鼻炎组7例(12耳),急性鼻—鼻窦炎组8例(14耳),治疗2周后26耳全部听力恢复正常,声导抗由 B 型转为 A 型。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部分儿童急性鼻—鼻窦炎患儿纯音测听和声导抗结果存在异常,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早期治疗可阻断分泌性中耳炎发展。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噪声性听损伤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接触噪声作业的47例工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和ABR测试;依PTA正常者和4、3、2kHz处的听力受损者分为4组;对各组的AB...目的:观察噪声性听损伤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接触噪声作业的47例工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和ABR测试;依PTA正常者和4、3、2kHz处的听力受损者分为4组;对各组的ABR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听力损失频率和程度的增加,逐渐出现低声强Ⅴ波潜伏期延长、高声强Ⅰ波的异常,继之伴Ⅲ波、Ⅴ波的异常,同时伴Ⅴ波反应阈的逐渐上升。(2)仅有4kHz受累的轻度噪声性听力损失者,主要表现为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半数耳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结论:(1)噪声性听损伤的ABR变化反映了声损伤始于外毛细胞,逐渐累及内毛细胞、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病变过程。(2)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系轻度噪声性听损伤ABR的主要异常表现;对于可疑噪声性听损伤者在ABRⅤ波阈值正常时,还应观察其阈值处潜伏期,并结合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判断。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频率下不同听力水平的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阈值与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阈值的关系。方法对听力正常的志愿者及不同听力水平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志愿者共86例(172耳),分别行PTA及500、1000、2000和4000Hz的ASSR,得出PTA阈值及ASSR阈值(单频刺激)。比较不同频率(500、1000、2000、4000Hz)下不同听力水平组(≤20、21~39、40~59、60~79、≥80dB)的ASSR阈值与PTA阈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各频率的ASSR阈值与PTA阈值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各频率下不同听力水平校正后的校正值均高于PTA阈值。结论应用ASSR阈值进行听阈级评估时需要进行校正,ASSR检测技术可以用于听力障碍法医学鉴定听阈级评估。
文摘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儿童急性鼻—鼻窦炎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异常,初步探讨急性鼻—鼻窦炎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因素。方法通过观察61例(122耳)急性鼻—鼻窦炎患儿的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判定是否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并分析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61例患儿中,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异常者15例(26耳),其中变应性鼻炎组7例(12耳),急性鼻—鼻窦炎组8例(14耳),治疗2周后26耳全部听力恢复正常,声导抗由 B 型转为 A 型。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部分儿童急性鼻—鼻窦炎患儿纯音测听和声导抗结果存在异常,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早期治疗可阻断分泌性中耳炎发展。
文摘目的:观察噪声性听损伤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接触噪声作业的47例工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和ABR测试;依PTA正常者和4、3、2kHz处的听力受损者分为4组;对各组的ABR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听力损失频率和程度的增加,逐渐出现低声强Ⅴ波潜伏期延长、高声强Ⅰ波的异常,继之伴Ⅲ波、Ⅴ波的异常,同时伴Ⅴ波反应阈的逐渐上升。(2)仅有4kHz受累的轻度噪声性听力损失者,主要表现为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半数耳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结论:(1)噪声性听损伤的ABR变化反映了声损伤始于外毛细胞,逐渐累及内毛细胞、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病变过程。(2)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系轻度噪声性听损伤ABR的主要异常表现;对于可疑噪声性听损伤者在ABRⅤ波阈值正常时,还应观察其阈值处潜伏期,并结合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