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论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1
作者 郁乐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53,141,共4页
纯粹实践理性动机的理论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定言命令的奠基意义不仅局限于规范伦理学,也为解决德性动力学问题提供了基础;德性法则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对感性产生作用,使人在德性法则面前感到谦卑,... 纯粹实践理性动机的理论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研究。定言命令的奠基意义不仅局限于规范伦理学,也为解决德性动力学问题提供了基础;德性法则作为意志的规定根据,对感性产生作用,使人在德性法则面前感到谦卑,因而对德性法则产生敬重;敬重作为"能被先天认识的并看出其必然性的唯一情感",是德性唯一纯粹的动机;敬重概念还确立了人所能够达到的德性层次——出于对义务的敬重而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实践理性 德性法则 德性动力学 敬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与定言命令演绎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8,共7页
普通人类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出现自然辩证法,引发对定言命令有效性的怀疑,使纯粹实践理性批判成为必要。纯粹实践理性批判通过追问三个问题,防止实践理性的僭越,确立了定言命令演绎的实践的立场。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普通人类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出现自然辩证法,引发对定言命令有效性的怀疑,使纯粹实践理性批判成为必要。纯粹实践理性批判通过追问三个问题,防止实践理性的僭越,确立了定言命令演绎的实践的立场。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前面三节,说明道德法则除了自由之外,别无根据;自由除了道德法则之外,没有其他基础;追问对道德法则的兴趣,容易把情感当作道德法则的根据。这些观点与《实践理性批判》是一致的。康德从一开始就不是从理论的角度来演绎定言命令,也没有出现主流学界所批判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定言命令演绎 实践的角度 自由 道德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实践理性的事实概念及其对自由的证明 被引量:2
3
作者 易晓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79,共6页
康德实践理性的事实概念指的是道德律或道德律的意识,而道德律本身实际上是道德律的意识。道德律是某种自身肯定的东西,它作为事实肯定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并通过理性的这一积极的概念,证明了它自身在实践上的客观实在性。正是... 康德实践理性的事实概念指的是道德律或道德律的意识,而道德律本身实际上是道德律的意识。道德律是某种自身肯定的东西,它作为事实肯定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并通过理性的这一积极的概念,证明了它自身在实践上的客观实在性。正是通过道德律这一事实,在思辨哲学那里只具有消极性的自由的原因性的概念,在实践哲学中获得了积极的规定,也成为了一个"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事实 道德律(的意识) 纯粹实践理性 自由 纯粹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理性批判》第七节句读
4
作者 邓晓芒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47,共14页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第七节是正式进入到康德道德律原理的入口或起点,它提出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即定言命令,并对之作了详细的说明,主要是阐明了这一法则超越于一切经验之上、单凭形式来直接立法的无条件性,以及作为一个"...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第七节是正式进入到康德道德律原理的入口或起点,它提出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即定言命令,并对之作了详细的说明,主要是阐明了这一法则超越于一切经验之上、单凭形式来直接立法的无条件性,以及作为一个"理性的事实"的先天综合命题的原始立法的唯一性和至上性。对于康德这些高度抽象的思辨论述,本文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并联系整个康德哲学的视野,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准则和法则 意志 事实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与道德虚无主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云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178,共11页
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真实性,其典型主张是道德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之事。虽然康德尚未明确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之概念,但他在反驳道德怀疑主义时,曾附带地提及并回应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观念。在其主要著作中,康德以“隐性”的方式坚定地拒... 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的真实性,其典型主张是道德本身就是子虚乌有之事。虽然康德尚未明确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之概念,但他在反驳道德怀疑主义时,曾附带地提及并回应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观念。在其主要著作中,康德以“隐性”的方式坚定地拒斥了道德虚无主义。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道德法则的效力阐明了纯粹理性本身就是实践的,为道德奠定理性之根基,从而展现了道德虚无主义之不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除了正面揭示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始终秉有道德兴趣,还通过道德兴趣缺失者的思想实验,展现了人只要懂得利害计算,结合上帝和来世的可能信念,就可以产生出道德的“类似物”,这也以特殊方式彰显了人类的道德本性。在《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通过对人性善恶的阐述,特别是对人性中“善的种子”的深入刻画,表明不存在对道德无感的人,由此最终拒绝了道德虚无主义。康德有力地确证了人的道德本性,其最大教益或许是,在一个道德虚无主义甚至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依然可以相信理性,选择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虚无主义 纯粹实践理性 道德兴趣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法者并不总是法则的创作者”——对康德一个晦涩命题的三种理解 被引量:1
6
作者 舒远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78,共12页
“立法者是根据法则的责任的创作者,但并不总是法则的创作者”,这是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导论中提出的一个晦涩命题,学者们作出了很不相同的理解。埃里克·沃特金斯认为,康德主张上帝和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法则的创作者。这种理解... “立法者是根据法则的责任的创作者,但并不总是法则的创作者”,这是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导论中提出的一个晦涩命题,学者们作出了很不相同的理解。埃里克·沃特金斯认为,康德主张上帝和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法则的创作者。这种理解是对康德命题的明显误解,没有看出康德明确否定了上帝这位立法者同时是法则的创作者。刘凤娟认为,康德主张上帝和人的立法理性作为立法者并非法则的创作者,惟有执行理性的唯一立法、在特定情境中创作具体法则的自由意志(任意)才是法则的创作者。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康德命题的本来含义,没有看出康德命题主要是针对上帝这一立法者而提出来的,因而改变了在上帝的意志与人的理性之间的对比框架,在立法理性与执法意志的对比框架中把执行理性立法的意志当作法则的创作者。康德这一命题的本来含义应是,上帝这个立法者并非法则的创作者,我们自己的立法理性才是法则的创作者。这样理解,可以得到康德大量同主题文本的支持。康德把上帝视为立法者,表明他的立法者概念需要在其道德宗教中加以理解;他把我们自己的立法理性视为法则的创作者,则表明他在法则的创作者问题上坚持了启蒙思想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法则 立法者 创作者 上帝 纯粹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研究的批判性反思
7
作者 朱会晖 葛彬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共4页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法则 人性公式 人格中的人性 纯粹实践理性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动机 被引量:4
8
作者 姚云 龚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59,共7页
康德对动机内涵的论述,是围绕其道德动机论的意图展开的。这一意图在于证明道德原则的主观有效性,进而证明道德的实在性。在康德这里,道德行为的动机指客观的道德法则和主观上对其敬重的道德感。人们敬重道德法则,才能把它作为自己的准... 康德对动机内涵的论述,是围绕其道德动机论的意图展开的。这一意图在于证明道德原则的主观有效性,进而证明道德的实在性。在康德这里,道德行为的动机指客观的道德法则和主观上对其敬重的道德感。人们敬重道德法则,才能把它作为自己的准则。人类有两种自然偏好:自爱和自大。道德法则通过作用于人们的心灵,限制自爱,克服自大,显示出它的权威性和优越性,从而使人们对它产生敬重的情感。这也是道德法则对人的心灵产生的主观有效性。敬重的道德感与义务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是义务概念形成的主观根据,也是人们被赋予义务的主观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 道德法则 纯粹实践理性 敬重 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