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年4月6日磁暴期间磁扰变化在低纬子午链的纬度效应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少峰 杜爱民 +1 位作者 高玉芬 韩德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1-469,共9页
利用低纬地磁子午链上H和D分量的分均值数据 ,分析了 2 0 0 0年 4月 6日磁暴期间磁扰变化的纬度效应 .主要特点是 :(1 )急始期间H分量急始跃变幅随磁纬降低而减小 ,且急始变幅的下降率随磁纬降低而逐渐增大 ;(2 )初相期间H分量第 2峰值... 利用低纬地磁子午链上H和D分量的分均值数据 ,分析了 2 0 0 0年 4月 6日磁暴期间磁扰变化的纬度效应 .主要特点是 :(1 )急始期间H分量急始跃变幅随磁纬降低而减小 ,且急始变幅的下降率随磁纬降低而逐渐增大 ;(2 )初相期间H分量第 2峰值的变幅和初相持续时间随磁纬降低而减小 ;(3)主相期间H分量迅速减小 ,并随纬度降低最大变幅明显增加 ;(4)恢复相H分量呈两阶段上升趋势 ,前一阶段迅速上升 ,后一阶段上升速度明显减小 .最后对这些磁扰变化的纬度效应与空间电流体系的密切关系作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4月 磁暴 磁扰变化 低纬子午链 纬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的包络Rossby孤立波——纬度效应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德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6-101,共6页
本文进一步对旋转正压大气中的包络Rossby孤立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Rossby波的波数m(m为纬向波数)满足1<m<2时,旋转正压大气中才存在包络Rossby孤立波,并且只有m=2的包络Rossby孤立波才具有阻塞高压的结构。我们还对这种m=2的... 本文进一步对旋转正压大气中的包络Rossby孤立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Rossby波的波数m(m为纬向波数)满足1<m<2时,旋转正压大气中才存在包络Rossby孤立波,并且只有m=2的包络Rossby孤立波才具有阻塞高压的结构。我们还对这种m=2的包络Rossby孤立波随纬度变化的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许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正压大气 包络Rossby孤立波 大气阻塞 纬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 被引量:46
3
作者 卢爱刚 庞德谦 +2 位作者 何元庆 庞洪喜 院玲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5-350,共6页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分时间段进行了计算分析。用各个站点52年的气温序列斜率与纬度和海拔分别做了相关分析,发现气温变化幅度和纬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冬季;但气温变化和海拔没有...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分时间段进行了计算分析。用各个站点52年的气温序列斜率与纬度和海拔分别做了相关分析,发现气温变化幅度和纬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冬季;但气温变化和海拔没有相关性。另外,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和纬向分析,发现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气温的纬向梯度在变小,变化的幅度是冬季大、夏季小,高纬度地区大、低纬度地区小。最后指出造成气温纬度梯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大陆度随纬度的不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升温 纬度效应 温度梯度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的四季划分及其温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57
4
作者 汤懋苍 钟海玲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0-444,共5页
讨论了高原地区四季划分的标准,认为若以日平均气温作为指标,应比适用于我国东部的"张宝标准"低5℃,根据铁路沿线7个气象站40年资料和温泉气象站6年资料,划出了各站四季的开始日期,发现格尔木和拉萨有短暂的夏季,高原主体上... 讨论了高原地区四季划分的标准,认为若以日平均气温作为指标,应比适用于我国东部的"张宝标准"低5℃,根据铁路沿线7个气象站40年资料和温泉气象站6年资料,划出了各站四季的开始日期,发现格尔木和拉萨有短暂的夏季,高原主体上是"常年无夏,春秋相连",仅昆仑山口附近是"全年皆冬,春风不渡"。高原上温度随纬度的变化与我国东部平原相似,也是冬季梯度大,夏季小;逆温层厚度以柴达木盆地为最厚,向南逐渐变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划分标准 四季开始日期 温度的纬度效应 地形逆温 青藏铁路沿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52
5
作者 于津生 虞福基 刘德平 《地球化学》 CAS 1987年第1期22-26,共5页
对中国东部从广西板八(北纬21.70°)至黑龙江五大莲池(北纬48.80°)之间采集的42个大气降水样品进行了H、O同位素组成研究,并讨论了其纬度效应和高度效应等。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同位素 氧同位素 纬度效应 高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南北雨带干冷空气侵入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苗春生 李婷 +2 位作者 王坚红 吴旻 刘维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4,共9页
对2007—2011年梅雨期江淮流域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此时段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形成两个分离的多降雨区。长江与淮河两分离雨带在盛行中尺度系统、空间结构、梅雨锋位置、水汽输送通道、暴雨落区、干冷气团入... 对2007—2011年梅雨期江淮流域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此时段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形成两个分离的多降雨区。长江与淮河两分离雨带在盛行中尺度系统、空间结构、梅雨锋位置、水汽输送通道、暴雨落区、干冷气团入侵以及干冷动量南移等方面,均有各自特征。在主导高空环流下,更多低涡暴雨(77%)位于长江流域,更多辐合线暴雨(86%)发生在淮河流域,这些盛行的浅薄降水系统,造成梅雨暴雨雨强大、风速小的特征。长江流域低涡环流引导水汽输送来自南海与东海两地,因而暴雨范围更大,雨带更宽,而淮河流域辐合线主要水汽来源仅为南海。假相当位温表现的梅雨锋作为干冷空气的前缘,在淮河流域因辐合线结构垂直剖面陡峭,在长江流域因低涡环流,形成干冷和暖湿气团的层次叠加混合。在梅雨锋北侧,干冷空气从对流层中高层向下侵入,在淮河流域位置较长江流域偏高且狭窄。湿位涡垂直分布显示,暴雨区与湿位涡斜压项大于0的正涡度发展区对应。干冷动量中心的下传与湿位涡斜压项小于0对应,下传时向南移,其前缘对暴雨雨带位置有指示性;其南下速度,因纬度与密度差异,在淮河流域移速小于长江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分离雨带 低涡 辐合线 干冷动量下传 纬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和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氧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8
7
作者 洪阿实 李平 +1 位作者 彭子成 王明亮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9-54,共6页
本文报道了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在南大洋和环球考察期间采集到的太平洋和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氧同位素记录。测定结果反映了开放洋区氧同位素组成的均匀性特征以及δ^(18)O值呈现同高纬度地带低于低纬度地带的同位素纬度效应... 本文报道了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在南大洋和环球考察期间采集到的太平洋和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氧同位素记录。测定结果反映了开放洋区氧同位素组成的均匀性特征以及δ^(18)O值呈现同高纬度地带低于低纬度地带的同位素纬度效应,讨论了表层海水δ^(18)O值与盐度的相互关系。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水的δ^(18)O平均值为-1. 41,反映了南极冰架入海融化水的稀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纬度效应 海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环流模式(GCM)的黄土高原区降水稳定同位素模拟分析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鑫 陈粉丽 +3 位作者 刘雪媛 钱瑞 王生晖 武茜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9-1186,共8页
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作为研究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综合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本文依据1980—2007年第二次稳定水同位素比较小组SWING2中的5种大气环流模式(GCM)与全球降水同位素观测信息网(GNIP)实测数据,分析比较了黄土... 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作为研究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综合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本文依据1980—2007年第二次稳定水同位素比较小组SWING2中的5种大气环流模式(GCM)与全球降水同位素观测信息网(GNIP)实测数据,分析比较了黄土高原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季节性时空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LMDZ(free)模拟的当地大气水线δD=7.448×δ^(18)O+3.608更接近于实测结果,而MIROC模拟的LMWL相关系数R^(2)高达0.999;5种GCM模拟中的δ^(18)O与δD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夏季大于冬季.d值结果再次验证了该区域夏季具有高湿度、蒸发慢、低d值,而冬季具有湿度低、蒸发快、高d值的特点.在纬度效应分析中,高纬度较低纬度中的δ18O值明显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稳定同位素 GCM 纬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大豆品种生态型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迪章 许九成 方志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61-269,共9页
本研究选取80个国内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连续三年春、夏、秋播种,利用广州不同播季温光组合的差异,研究品种的生态反应,又通过二年对长江流域以南60个不同熟期品种生育期反应的验证,初步得出来源不同纬度的各类型品种的感光性强度依次是... 本研究选取80个国内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连续三年春、夏、秋播种,利用广州不同播季温光组合的差异,研究品种的生态反应,又通过二年对长江流域以南60个不同熟期品种生育期反应的验证,初步得出来源不同纬度的各类型品种的感光性强度依次是:华南夏型>南岭北部秋型和夏型>华南春型和江南夏型>江南春型和黄淮夏型>华北和东北春型。感光性越强的品种熟期越迟,播季间差异也越大。还得出:花前期(出苗—盛花)光周期反应明显大于花后期(开花—成熟);花后期主要因品种生育特性不同而异。中、早熟种花前期长短与熟期没有一致相关。黄淮及其以北多数品种,江南春豆早熟种,花前期太短,发育不正常,生产上很难直接利用。品种引种和生育期的划分,首先要注意花前期的长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生态类型 光温 纬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气象学
10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7-7,共1页
关键词 气温变化 纬度效应 生态环境 变化幅度 环境气象学 基础理论 环境科学 区域分布 二氧化碳减排 季节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