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雨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纬向振荡特征
1
作者 郑淇丹 张耀存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0-1045,共16页
利用1979~2020年EAR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37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梅雨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纬向振荡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梅雨期降水的联系。通过对比200 hPa纬向风标准差大值区(37°~47°N,100°~120°E)与... 利用1979~2020年EAR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37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梅雨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纬向振荡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梅雨期降水的联系。通过对比200 hPa纬向风标准差大值区(37°~47°N,100°~120°E)与西太平洋(37°~47°N,140°~160°E)、青藏高原(37°~47°N,80°~100°E)上空两个急流中心区域平均纬向风速距平值发现,梅雨期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主要存在两种强度和位置变化类型:第一种类型前期急流中心位于西太平洋上空,随后强度减弱,并在其西侧出现一个增强的急流中心,最大纬向风表现为快速西进特征,称为快速西进型;第二种类型前期急流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随后逐渐增强并东移,最大纬向风表现为渐进东移特征,称为渐进东移型。分析两种急流振荡类型对应的环流及降水演变发现,与急流快速西进类型相对应,南亚高压东伸脊点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西伸,中高纬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伴随200 hPa辐散经向增强,700 hPa水汽输送向北抬升,雨带出现由南向北的位置变化;而与急流渐进东移型相对应,南亚高压东伸脊点位置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东缩,中高纬环流形势为“两脊一槽”型,鄂霍次克海出现阻高的频数偏多,同时长江下游高层辐散减弱,而长江上游的高层辐散和低层水汽输送加强,从而在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形成降水强度的反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急流 纬向振荡 环流变化 降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