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MX/NQ共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杨文升 苟瑞君 +4 位作者 张树海 丁雄 武学 刘平 林文禄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77,86,共7页
为研究HMX/NQ共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4种HMX/NQ的共晶结构;运用静电势、电子密度拓扑、约化密度梯度和引发键等方法分析和预测了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炸药性质。结果表明,HMX/NQ共晶的分子间作用本质是一系... 为研究HMX/NQ共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4种HMX/NQ的共晶结构;运用静电势、电子密度拓扑、约化密度梯度和引发键等方法分析和预测了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炸药性质。结果表明,HMX/NQ共晶的分子间作用本质是一系列弱氢键和范德华力的共同作用,主要表现为NH…O、CH…O和N…O作用;4种构型键的相互作用能大小排序为结构III>结构II≈结构IV>结构I;与HMX和NQ相比,HMX/NQ共晶的引发键强度增大,稳定性增强,感度降低,结构III的表现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 HMX/NQ共晶炸药 分子间作用力 密度泛函理论 约化密度梯度 引发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卟啉与氮、氧杂环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许惠英 王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65-2570,共6页
以镁卟啉为主体化合物,模拟了生物体内常见的氮、氧杂环客体与主体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镁卟啉与氮、氧杂环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引起了镁卟啉中的镁原子与卟吩环不共面,且二面角越小不共面程度越大.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分析... 以镁卟啉为主体化合物,模拟了生物体内常见的氮、氧杂环客体与主体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镁卟啉与氮、氧杂环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引起了镁卟啉中的镁原子与卟吩环不共面,且二面角越小不共面程度越大.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分析表明氮、氧孤对电子和金属镁的空孤对轨道的相互作用对复合物的稳定性贡献很大.使用约化密度梯度(RDG)函数等值面图和散点图可视化分析了配位相互作用和周边氢键作用的位置及强度.概念密度泛函(DFT)理论参数表明所形成的复合物比主体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小而反应活性高.芳香性计算表明含氧杂环客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使复合物中的卟吩环具有反芳香性,而含氮杂环客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使复合物中卟吩环呈现区域性芳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卟啉 约化密度梯度函数等值面图 配位相互作用 自然键轨道理论 芳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炔对乙烷、乙烯和乙炔分离性能的分子模拟
3
作者 吴勇 年佩 +5 位作者 刘喆 张金鹏 王睿涵 王乃良 白红存 郭庆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34-1041,共8页
乙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传统蒸汽裂解生产乙烯的过程中,会产生乙炔、乙烷等副产物,如何有效地将这三种烃类气体分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探究了石墨炔膜对三种气体的吸附、选择和渗透性能,并结合吸附作用分析和约化密... 乙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传统蒸汽裂解生产乙烯的过程中,会产生乙炔、乙烷等副产物,如何有效地将这三种烃类气体分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探究了石墨炔膜对三种气体的吸附、选择和渗透性能,并结合吸附作用分析和约化密度梯度分析,探索了三种气体分子穿透过石墨炔膜的相互作用类型、强度以及作用区域,并给出了分离性能的量子力学解释。结果表明,石墨炔膜常温下对乙炔/乙烯、乙炔/乙烷、乙烯/乙烷的选择性分别可以达到2×10^(5)、4×10^(7)、165;乙炔在常温下的渗透率约为6.54×10^(−5) mol/(m^(2)·s·Pa),高出工业标准约五个数量级,乙烯渗透率在400 K左右时达到工业标准。通过量子力学角度分析,气体分子与石墨炔膜相互作用区域在气体分子与石墨炔骨架上的中心位置之间,作用类型主要表现为范德华作用,随着气体分子逐渐穿透靠近石墨炔膜的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增强,作用强度乙炔<乙烯<乙烷,与能垒计算结果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炔 烃类气体分离 吸附 选择性 渗透率 约化密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长与极短的铜铜距离-吡唑环三核亚铜配合物亲铜作用本质及发光调控 被引量:1
4
作者 郑霁 邢立锐 李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33-2140,共8页
本文结合近年来亲金属作用研究领域的进展,针对本课题组在环三核亚铜配合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两个铜(I)–铜(I)作用相差悬殊的体系。一是通过构筑具有环三核单元的三棱柱笼状配合物,确认在正堆积模式下即使环三核单元之间亲铜... 本文结合近年来亲金属作用研究领域的进展,针对本课题组在环三核亚铜配合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两个铜(I)–铜(I)作用相差悬殊的体系。一是通过构筑具有环三核单元的三棱柱笼状配合物,确认在正堆积模式下即使环三核单元之间亲铜作用极弱依然可以在磷光发射态中产生强亲铜作用,且通过配体的预留配位点与Cu_2I_2簇连结从而得到自校准大范围发光温度计;二是通过与亲铜作用正交的Br―Br卤键,实现环三核亚铜配合物前所未有的极短铜(I)–铜(I)距离,通过各种电子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其本质。结果表明即使当铜(I)–铜(I)距离很接近铜的范德华半径和时,其本质依然为闭壳层作用,而Br―Br作用总为闭壳层作用,且该体系中最强的Br―Br作用很好地体现出一个Br原子的σ穴和另一个Br原子的负静电势区域的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铜作用 正堆积 磷光发射态 卤键 约化密度梯度 分子中的原子的量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