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重组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的表达、纯化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姚佳 杨坤 +2 位作者 杨建波 华子春 杨洁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构建两个预期能够成为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的重组融合蛋白。方法:人工合成北美水蛭素Decorsin的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两个重组蛋白,分别是AnnV D39:AnnexinV加上Decorsin全序列和AnnV- D2 7:AnnexinV加上Decorsin的羧... 目的:构建两个预期能够成为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的重组融合蛋白。方法:人工合成北美水蛭素Decorsin的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两个重组蛋白,分别是AnnV D39:AnnexinV加上Decorsin全序列和AnnV- D2 7:AnnexinV加上Decorsin的羧基端2 7个氨基酸序列。在AnnV D39的AnnexinV和Decorsin序列之间加入了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连接肽GGGGSGGGGS。利用质粒pET -2 8(a +)作为载体,将上述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E coliBL2 1(DE3)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进行高效表达,纯化后,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基因表达的产物在变性条件下用DEAE -Cellulose5 2和SepharoseCL -4B层析纯化。随后进行的血小板聚集分析表明,An nV D39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而AnnV D2 7没有显示相似活性。结论:AnnV- D39作为一种新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抑制剂显示了良好的活性,而Annv- D2 7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 融合蛋白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肝星状细胞Ⅰ、Ⅲ型胶原及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邓存良 黄捷 +2 位作者 陈文 王明勇 陈枫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IL-1ra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原位分离、培养大鼠HSC,荧光显微镜...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IL-1ra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原位分离、培养大鼠HSC,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用1μg/L、10μg/L、100μg/L3个浓度的IL-1ra分别作用于HSC48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l-Ⅰ、Col-Ⅲ和TIMP-1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Col-Ⅰ、Col-Ⅲ和TIMP-1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97±0.29、2.70±0.57、3.83±0.30。加入1μg/L、10μg/L、100μg/LIL-1ra后Col-Ⅰ基因表达水平依次为1.34±0.35、0.86±0.19、0.35±0.03;Col-Ⅲ基因表达水平依次为2.02±0.29、1.13±0.09、0.47±0.11;TIMP-1mRNA的表达水平依次为3.12±0.25、2.53±0.38、1.98±0.18,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处理组Col-Ⅰ、Col-Ⅲ和TIMP-1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IL-1ra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SC中Col-Ⅰ、Col-Ⅲ及TIMP-1mRNA的表达,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Ⅰ型胶 Ⅲ型胶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3
作者 龚浩 王宇 +3 位作者 张忠涛 李建设 马雪梅 周延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AT1RA)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T1RA组和AngⅡ...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AT1RA)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T1RA组和AngⅡ+AT1RA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的含量。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及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AngⅡ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1RA组与AngⅡ+AT1RA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Ⅱ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及其mRNA的表达,而AT1RA能够明显抑制这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肝星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肝硬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汇 许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肝硬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四氯化碳组、正常对照组、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内皮素B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5组,每组8只。后3组在四氯化...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肝硬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四氯化碳组、正常对照组、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内皮素B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5组,每组8只。后3组在四氯化碳灌胃的基础上2次/d(间隔10h)分别皮下注射BQ-123(12.5μg/kg)和BQ-788(15μg/kg)以及BQ-123+BQ-788(12.5μg/kg+15μg/kg)。取部分肝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测,部分采用RT-PCR测定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结果:常规病理结果显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处理组肝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明显减轻。5组大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7,P=0.765);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比较[(0.437±0.082)、(0.623±0.142)、(0.655±0.124)、(0.558±0.183)和(0.874±0.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35,P=0.023)。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肝硬化大鼠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缓解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肝硬化 Ⅰ型胶 转化生长因子Β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一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MT3001临床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史小莲 郭曼曼 +2 位作者 张冠军 车金 王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174-175,共2页
MT3001是根据人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结合位点筛选出的受体拮抗多肽药物,对其进行了临床前系统研究,以期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提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新药.按新药研发要求规范进行MT3001的药理药效学实验研... MT3001是根据人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结合位点筛选出的受体拮抗多肽药物,对其进行了临床前系统研究,以期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提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新药.按新药研发要求规范进行MT3001的药理药效学实验研究、药学研究、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和GLP安全性评价实验.临床前研究结果发现,"栓瑞通"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静脉给药1min起效、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维持在95%以上、抑制多种动物冠状动脉、股动脉等的血栓形成;受体选择性最高,副作用少,停药后5min血小板功能迅速恢复,半衰期7~15min,主要在体内分解代谢而非排泄,多次给药后无蓄积,安全剂量高.综上,MT3001安全有效、易于生产、质量可控,已获得CFDA临床受理批件,即将进行一期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临床前 急性冠脉综合症 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 血小板糖蛋白 纤维蛋白 自主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体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费鲜明 周永列 +3 位作者 祁金文 吴建国 邱莲女 王珍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8期906-911,共6页
目的:以洗涤血小板为模型,观察木瓜蛋白酶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探讨其抗血栓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不同剂量木瓜蛋白酶与洗涤血小板作用,以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目的:以洗涤血小板为模型,观察木瓜蛋白酶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探讨其抗血栓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不同剂量木瓜蛋白酶与洗涤血小板作用,以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化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和P-选择素表达水平,以SDS-PAGE分析血小板肌动蛋白聚合体的变化。检测ADP诱导的原发性高血压(PH)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FIB-R表达水平。结果:木瓜蛋白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水平,血小板聚集水平与木瓜蛋白酶剂量呈负相关(P<0.01)。木瓜蛋白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FIB-R表达,降低FIB-R表达水平(P<0.01)。木瓜蛋白酶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水平和抑制肌动蛋白聚合体增加(P<0.01)。木瓜蛋白酶抑制PH及AMI患者血小板聚集和FIB-R表达(P<0.01)。结论:木瓜蛋白酶通过抑制活化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的表达,并抑制肌动蛋白聚合以及释放反应从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受体 P-选择素 肌动蛋白聚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体舒通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肌间质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邱洪 杨跃进 +6 位作者 田毅 张沛 阮英茆 孙瑞成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8-461,共4页
目的 :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 ,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降低AMI后死亡率的机制。方法 :3 6只雌性Sprague Dawley (SD )AMI大鼠随机分为 :AMI对照组 (n =11)、安体舒通大剂量 [n... 目的 :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 ,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降低AMI后死亡率的机制。方法 :3 6只雌性Sprague Dawley (SD )AMI大鼠随机分为 :AMI对照组 (n =11)、安体舒通大剂量 [n =10 ,2 0mg/(kg·d) ]、中剂量 [n =8,10mg/(kg·d) ]和小剂量 [(n =7,5mg/(kg·d) ]组 ;另设假手术组 (n =8)。术后 4周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病理分析和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的测定。结果 :AMI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 ,左心室舒张末压、容积和重量均显著增加 (P <0 0 1~ 0 0 0 1) ;左心室球形指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dp/dt)及其校正值 (±dp/dt/LVSP)均显著降低 (P <0 0 1~ 0 0 0 1) ;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显著增加 (P均 <0 0 5 )。大、中、小剂量安体舒通组与AMI对照组相比 ,以上各指标多数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仅大剂量组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显著减少 (P均 <0 0 5 ) ,中剂量组仅Ⅲ型胶原含量显著减少 (P <0 0 5 )。结论 :大、中、小剂量安体舒通虽均不能显著改善大鼠AMI后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功能。但大剂量安体舒通能有效抑制AMI后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增生 ,中剂量仅能抑制Ⅲ型胶原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体舒通 大鼠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内酯对原发性SHR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赵红 顾定伟 +4 位作者 焦万玲 黄宇玲 刘培光 赵丽娜 于海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为探讨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机制,观测了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含量及比值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螺内酯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另设WKY组(7只)。螺内酯组... 目的:为探讨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机制,观测了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含量及比值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螺内酯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另设WKY组(7只)。螺内酯组采用螺内酯双蒸水溶解,20 mg/(kg.d)灌胃,对照组和WKY组采用等容积双蒸水灌胃,连续16周。Westernblot方法分析心肌组织Ⅰ型胶原的水平;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型胶原,图像分析系统分别计算Ⅰ、Ⅲ型胶原面积积分及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与WKY组比较,对照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明显增多(1.87±0.2 vs 1.21±0.7,P<0.05),治疗16周,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心肌组织Ⅰ型胶原下降(1.42±0.05 vs 1.8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心肌Ⅰ、Ⅲ型胶原面积,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Ⅰ型胶原像素(6400±259 vs 12019±734)、Ⅰ/Ⅲ型胶原比值(15.64±1.34 vs 20.8±3.04)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Ⅲ型胶原像素比较,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减少SHR心肌Ⅰ型胶原的沉积及Ⅰ/Ⅲ型胶原比值,对Ⅲ型胶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近交SHR 心肌 螺内酯 药理学 Ⅰ型 药物作用 Ⅲ型 药物作用 受体 醛固酮 拮抗剂和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内酯联合咪哒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和左室肥厚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俊敏 王颖 +1 位作者 燕树勋 李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3-996,共4页
目的:观察螺内酯联合咪哒普利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和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咪哒普利+螺内酯组(A组)、咪哒普利组(B组)及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组(C... 目的:观察螺内酯联合咪哒普利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和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咪哒普利+螺内酯组(A组)、咪哒普利组(B组)及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组(C组),治疗6个月,目标血压<130/80mmHg。治疗前后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心脏超声测定左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与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计算E/A比值。结果:3组均同等有效地控制血压。治疗前A、B、C组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分别为(178.1±28.6),(169.0±19.7)和(175.5±21.3)mg/L,治疗后分别为(93.4±23.5),(115.7±17.6)和(169.5±31.7)mg/L,A、B组治疗后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A组低于B、C组(F组间=265.71,F时间=30.69,P<0.05)。3组治疗后左室肥厚相关指标均有改善,且A组优于B、C组(LVMI:F组间=137.46,F时间=10.47,P<0.05;E/A:F组间=98.74,F时间=20.17,P<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与咪哒普利联用可以降低血清Ⅲ型前胶原含量,从而改善重构,且该作用不依赖于血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前胶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高血压性心肌重塑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永平 李俭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63-67,共5页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效应因子,通过其受体介导生物学效应。放射配基结合分析证实哺乳动物存在AT_1、AT_2受体,大鼠和小鼠AT_1受体存在AT_(1A)、AT_(1B)、和AT(1C)受体亚型。近年来还发现...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效应因子,通过其受体介导生物学效应。放射配基结合分析证实哺乳动物存在AT_1、AT_2受体,大鼠和小鼠AT_1受体存在AT_(1A)、AT_(1B)、和AT(1C)受体亚型。近年来还发现了AT_3和AT_4受体亚型,但结构和功能不清。AT_1受体具有G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的特性,有7个螺旋的跨膜段,与其他G蛋白受体有20%~30%同源性,主要分布于成年动物血管、心、肾上腺等;AT_2受体仅有32%氨基酸序列与AT_1受体同源,主要分布于胚胎组织和间质组织。最新研究显示AngⅡ绝大多数生物学效应都是AT_1受体介导的。AngⅡ刺激AT_1受体诱导c-fos、c-jun和c-myc等原癌基因的表达,引起心肌细胞肥大,成纤维细胞增殖和间质胶原沉积,AT_1受体拮抗剂能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心肌肥厚,减少胶原积累,AT_2受体拮抗剂无此作用。AT_2受体的生物学效应知之甚少,可能在抑制生长因子引起的细胞增殖、对抗AT_1受体的促细胞有丝分裂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中起作用。心肌组织AT_1和AT_2受体可能共同调节了高血压心肌重塑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 拮抗剂 心肌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髂动脉内皮损伤后缬沙坦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杨季明 陈磊磊 +1 位作者 王迪斌 龙明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髂动脉内皮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饲组、高脂饮食喂饲+动脉内皮损伤组和高脂饮食喂饲+动脉内皮损伤+缬沙坦治疗组,观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髂动脉内皮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饲组、高脂饮食喂饲+动脉内皮损伤组和高脂饮食喂饲+动脉内皮损伤+缬沙坦治疗组,观察3组兔髂动脉壁的TGF-β_1、Ⅰ型胶原表达及内膜增生情况。结果:组2、组3TGFβ_1、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组1,而组3TGF-β_1、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组2。此外,TGF-β_1的表达与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两者成正相关,还观察到TGF-β_1、Ⅰ型胶原表达水平与内膜/中膜比值成正相关。结论:缬沙坦对内皮损伤后的血管病变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部分通过下调TGF-β_1的表达,减轻血管损伤后Ⅰ型胶原沉积及新生内膜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动脉损伤 再狭窄 转化生长因子Β1 Ⅰ型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沙坦和西拉普利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胶原重构的影响
12
作者 郑兴 章同华 +2 位作者 秦永文 张国元 吴月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 研究芦沙坦和西拉普利对心肌梗死 (MI)后梗死区 (IZ)和非梗死区 (NIZ)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 大鼠MI后第 2天用芦沙坦 ,或西拉普利治疗 6周或不治疗 ,并设假手术组。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 ,MI组左心室最大上升速率 (+P’max)和下降... 目的 研究芦沙坦和西拉普利对心肌梗死 (MI)后梗死区 (IZ)和非梗死区 (NIZ)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 大鼠MI后第 2天用芦沙坦 ,或西拉普利治疗 6周或不治疗 ,并设假手术组。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 ,MI组左心室最大上升速率 (+P’max)和下降速率 (-P’max)明显降低 ,而左心室舒张末压 (LVEDP)、血浆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 (PⅢNP)和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 (PⅠCP)、IZ和NIZ胶原含量和胶原Ⅰ Ⅲ比值均明显增加。与MI组比 ,芦沙坦和西拉普利治疗组 +P’max和 -P’max增加 ,PⅢNP和PⅠCP含量下降。西拉普利使NIZ胶原含量和胶原Ⅰ Ⅲ比值明显降低并轻度降低IZ胶原含量。芦沙坦对胶原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大鼠MI后早期应用西拉普利和芦沙坦治疗都能改善血流动力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大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芦沙坦 西拉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 PLA1/PLA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清昱 杨人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1-673,共3页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当血管壁损伤后参与生理性止血,研究[1]发现异常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受体是血小板表面最为丰富的整合素,它参与整个止血过程,是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当血管壁损伤后参与生理性止血,研究[1]发现异常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受体是血小板表面最为丰富的整合素,它参与整个止血过程,是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纤维蛋白原受体主要由2个亚基组成,分别是糖蛋白Ⅱb(GPⅡb)和糖蛋白Ⅲa(GPⅢa)[2]。血小板GPⅡb/Ⅲa可以促使活化后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及相关的黏附蛋白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从而在血栓形成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 冠心病 基因多态性 纤维蛋白受体 相关性 GPⅡb/Ⅲa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鹤草水提物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67
14
作者 费鲜明 陈艳 +3 位作者 吴万飞 蒋雷 邱莲女 周永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观察仙鹤草水提物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凝血试验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对止血与凝血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0、4、20、80g/L仙鹤草水提物分别与全血、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作用;分别以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二... 目的:观察仙鹤草水提物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凝血试验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对止血与凝血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0、4、20、80g/L仙鹤草水提物分别与全血、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作用;分别以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流式细胞仪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Fg-R)和P-选择素表达水平;以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以硅化试管法测定凝血时间(CT),以电极法测定血浆Ca2+浓度,以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测定凝血因子Ⅶ、Ⅷ、Ⅸ和Ⅺ活性;以血液流变仪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4g/L组血小板聚集率、Fg-R和P-选择素表达率显著低于0g/L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Fg-R和P-选择素表达率与药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三者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4g/L组APTT、CT和凝血因子FVII:C显著高于0g/L组(P均<0.01),PT、凝血因子FVIII:C、FIX:C和FXI:C分别显著低于0g/L组(P均<0.01)。APTT、CT、FⅦ:C与药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PT、FVIII:C、FIX:C和FXI:C与药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4组间TT、Fg和Ca2+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g/L组1s-1全血黏度、200s-1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0g/L组(P<0.01),四者水平均与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仙鹤草水提物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Fg-R活化和释放反应途径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可能通过抑制内源凝血途径而具有抗凝作用。仙鹤草水提物也可能通过活化外源凝血途径并增加血液黏度而具有促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鹤草水提物 血小板聚集 凝血功能 血液流变学 受体 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磊 龚辉 +2 位作者 魏建明 李剑 罗心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0-544,共5页
目的 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观察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估临床使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1.1至2012.5.31期间在华山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 目的 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观察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估临床使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1.1至2012.5.31期间在华山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57~72岁.分别于所有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后第8天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血小板静息状态纤维蛋白原受体(PAC 1)和P选择素(CD62p)表达比例,以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活化后的PAC-1、CD62p表达比例;使用血小板双通道聚集仪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另设20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ACS患者静息血小板PAC 1和CD62p高表达;使用ADP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高于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使用ADP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ACS患者血小板PAC-1和CD62p较治疗前下降,其中,PAC-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ACS患者PAC 1、CD62p表达高于健康人,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升高,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抑制患者血小板功能.合理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临床抗血小板治疗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纤维蛋白受体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培哚普利和氯沙坦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晓燕 张艳 +3 位作者 杨培灵 陈雅丽 李凌 张金盈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08-1712,共5页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心功能和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NP)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氯沙坦组和培哚普利+氯沙坦组。入院后行急诊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心功能和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NP)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氯沙坦组和培哚普利+氯沙坦组。入院后行急诊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分别给予:培哚普利2-4mg/d;氯沙坦25-50mg/d;或二者联合。所有患者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调脂药等。3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大小、左室容量和左室射血分数。酶免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液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和PⅢNP水平。结果:3组患者的基础临床特征无显著区别。与基础值相比,3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血液中CRP水平下降、BNP和PⅢNP水平上升,且有不同程度的左室扩大和左心功能下降。与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相比,联合用药组患者CRP、BNP和PⅢNP水平显著降低,且左室扩张和射血功能障碍程度均减轻。血清PⅢNP水平与CRP水平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597,r=0.543,均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565,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联合培哚普利和氯沙坦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胶原合成、抑制心肌纤维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左室重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Ⅲ型前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病情程度与血清中PAC-1和CD62p的不同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latelet activator combined-1,PAC-1)和P选择素(也称CD62p)的表达情况。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ACI患者287...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latelet activator combined-1,PAC-1)和P选择素(也称CD62p)的表达情况。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ACI患者287例,根据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76例、小面积脑梗死组125例和大面积脑梗死组8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AC-1和CD62p含量。结果:ACI组PAC-1及CD62p水平(46.9 mg/L,28.4 ng/L)与对照组(29.6 mg/L,10.3 ng/L)比较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44;t=2.137,P=0.038)。腔隙性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组在PAC-1及CD62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2,P=0.046;F=5.38,P=0.043)。小面积脑梗死组的PAC-1及CD62p水平(39.9 mg/L,24.5 ng/L)与腔隙脑梗死组(45.9 mg/L,29.1 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4.417、4.129;P=0.031、0.037)。大面积脑梗死组(53.9 mg/L,33.8 ng/L)与小面积脑梗死组、腔隙脑梗死组的PAC-1及CD62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4.216、4.022;P=0.039、0.042)。结论:PAC-1和CD62p在ACI患者中显著表达且可用于ACI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测,临床检测对于预防和监控疾病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受体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肾脏组织m^(6)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剑箫 王万鹏 +4 位作者 邵兴华 吴晶魁 李舒 车霞静 倪兆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02-1611,共10页
目的·探讨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在顺铂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只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顺铂(20 mg/kg)诱导急性肾损伤(损伤组);另取4只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生... 目的·探讨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在顺铂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只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顺铂(20 mg/kg)诱导急性肾损伤(损伤组);另取4只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检测2组小鼠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变化,观察小鼠肾脏组织切片中病理损伤情况,评估模型是否成功。进一步运用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技术(methylatedRNAimmunoprecipitation,MeRIP)与RNA测序技术分别检测2组小鼠肾脏组织中m^(6)A甲基化水平与RNA表达变化。运用基因本体论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结果可视化和综合研究,并将RNA测序技术所得转录组数据与MeRIP技术检测所得表观遗传数据联合分析,寻找参与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病理变化过程的候选基因。结果·顺铂可诱导小鼠血清肌酐与血尿素氮水平显著升高。光学显微镜观察肾组织发现广泛的肾小管空泡变性,上皮细胞剥脱,肾小管坏死,提示造模成功。MeRIP检测发现损伤组与对照组小鼠肾脏中共有2227个基因含有2981个差异化表达的m^(6)A甲基化位点(表达变化倍数≥2且P<0.05),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及细胞死亡通路。表达差异化m6A甲基化位点的基因与RNA差异化表达基因的联合分析发现1002个表达趋势相同的基因,如纤维蛋白原α链、溶质载体12家族成员1和甲肝病毒细胞受体1等。结论·顺铂可诱导肾脏组织中基因mRNA上m^(6)A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变化,促进急性肾损伤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甲基腺嘌呤甲基化 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 纤维蛋白α链 溶质载体12家族成员1 甲肝病毒细胞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甘-天-丝氨酸四肽修饰的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导向溶栓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凌世长 田青 +6 位作者 苏静怡 唐朝枢 汤健 霍勇 朱国英 赵明 彭师奇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在20%FeCl3致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上,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桔抗剂RGDs肽修饰的14C-脂质体较单纯14C-脂质体在血栓和血栓段血管组织的含量分别高出16.5和16.2倍(P<0.01)。用RGDS肽修饰的包... 在20%FeCl3致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上,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桔抗剂RGDs肽修饰的14C-脂质体较单纯14C-脂质体在血栓和血栓段血管组织的含量分别高出16.5和16.2倍(P<0.01)。用RGDS肽修饰的包裹尿激酶的脂质体溶栓,其疗效显著优于游离RGDS肽和尿激酶脂质体的混合液。结果提示用RGDS肽修饰脂质体能增强其靶向性溶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 受体 溶栓 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表面PAC-1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晨 黎璇 +6 位作者 丁粤粤 徐秋琴 曹磊 沈洁 孙凌 吕海涛 陈烨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3—9月住院KD患儿为研究对象(27例),同时设发热对照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3—9月住院KD患儿为研究对象(27例),同时设发热对照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进一步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采集各组儿童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表达水平。结果 KD患儿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发热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对照组最低;KD患儿在亚急性期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急性期和恢复期。亚急性期时,CAL组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较NCAL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在整个病程中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血小板活化;KD患儿亚急性期PAC-1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且CAL组较NCAL组明显升高,提示血小板活化与KD冠状动脉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受体 血小板活化 冠状动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