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重组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的表达、纯化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姚佳 杨坤 +2 位作者 杨建波 华子春 杨洁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78,共6页
目的:构建两个预期能够成为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的重组融合蛋白。方法:人工合成北美水蛭素Decorsin的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两个重组蛋白,分别是AnnV D39:AnnexinV加上Decorsin全序列和AnnV- D2 7:AnnexinV加上Decorsin的羧... 目的:构建两个预期能够成为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的重组融合蛋白。方法:人工合成北美水蛭素Decorsin的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两个重组蛋白,分别是AnnV D39:AnnexinV加上Decorsin全序列和AnnV- D2 7:AnnexinV加上Decorsin的羧基端2 7个氨基酸序列。在AnnV D39的AnnexinV和Decorsin序列之间加入了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连接肽GGGGSGGGGS。利用质粒pET -2 8(a +)作为载体,将上述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E coliBL2 1(DE3)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进行高效表达,纯化后,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基因表达的产物在变性条件下用DEAE -Cellulose5 2和SepharoseCL -4B层析纯化。随后进行的血小板聚集分析表明,An nV D39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而AnnV D2 7没有显示相似活性。结论:AnnV- D39作为一种新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抑制剂显示了良好的活性,而Annv- D2 7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 融合蛋白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体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费鲜明 周永列 +3 位作者 祁金文 吴建国 邱莲女 王珍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8期906-911,共6页
目的:以洗涤血小板为模型,观察木瓜蛋白酶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探讨其抗血栓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不同剂量木瓜蛋白酶与洗涤血小板作用,以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目的:以洗涤血小板为模型,观察木瓜蛋白酶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探讨其抗血栓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不同剂量木瓜蛋白酶与洗涤血小板作用,以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化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和P-选择素表达水平,以SDS-PAGE分析血小板肌动蛋白聚合体的变化。检测ADP诱导的原发性高血压(PH)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FIB-R表达水平。结果:木瓜蛋白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水平,血小板聚集水平与木瓜蛋白酶剂量呈负相关(P<0.01)。木瓜蛋白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FIB-R表达,降低FIB-R表达水平(P<0.01)。木瓜蛋白酶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水平和抑制肌动蛋白聚合体增加(P<0.01)。木瓜蛋白酶抑制PH及AMI患者血小板聚集和FIB-R表达(P<0.01)。结论:木瓜蛋白酶通过抑制活化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的表达,并抑制肌动蛋白聚合以及释放反应从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蛋白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受体 P-选择素 肌动蛋白聚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 PLA1/PLA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清昱 杨人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1-673,共3页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当血管壁损伤后参与生理性止血,研究[1]发现异常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受体是血小板表面最为丰富的整合素,它参与整个止血过程,是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当血管壁损伤后参与生理性止血,研究[1]发现异常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受体是血小板表面最为丰富的整合素,它参与整个止血过程,是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纤维蛋白原受体主要由2个亚基组成,分别是糖蛋白Ⅱb(GPⅡb)和糖蛋白Ⅲa(GPⅢa)[2]。血小板GPⅡb/Ⅲa可以促使活化后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及相关的黏附蛋白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从而在血栓形成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 冠心病 基因多态性 纤维蛋白原受体 相关性 GPⅡb/Ⅲa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磊 龚辉 +2 位作者 魏建明 李剑 罗心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0-544,共5页
目的 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观察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估临床使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1.1至2012.5.31期间在华山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 目的 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观察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估临床使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1.1至2012.5.31期间在华山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57~72岁.分别于所有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后第8天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血小板静息状态纤维蛋白原受体(PAC 1)和P选择素(CD62p)表达比例,以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活化后的PAC-1、CD62p表达比例;使用血小板双通道聚集仪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另设20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ACS患者静息血小板PAC 1和CD62p高表达;使用ADP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高于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使用ADP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ACS患者血小板PAC-1和CD62p较治疗前下降,其中,PAC-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ACS患者PAC 1、CD62p表达高于健康人,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升高,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抑制患者血小板功能.合理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临床抗血小板治疗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纤维蛋白原受体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病情程度与血清中PAC-1和CD62p的不同表达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latelet activator combined-1,PAC-1)和P选择素(也称CD62p)的表达情况。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ACI患者287...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latelet activator combined-1,PAC-1)和P选择素(也称CD62p)的表达情况。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ACI患者287例,根据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76例、小面积脑梗死组125例和大面积脑梗死组8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AC-1和CD62p含量。结果:ACI组PAC-1及CD62p水平(46.9 mg/L,28.4 ng/L)与对照组(29.6 mg/L,10.3 ng/L)比较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44;t=2.137,P=0.038)。腔隙性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组在PAC-1及CD62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2,P=0.046;F=5.38,P=0.043)。小面积脑梗死组的PAC-1及CD62p水平(39.9 mg/L,24.5 ng/L)与腔隙脑梗死组(45.9 mg/L,29.1 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4.417、4.129;P=0.031、0.037)。大面积脑梗死组(53.9 mg/L,33.8 ng/L)与小面积脑梗死组、腔隙脑梗死组的PAC-1及CD62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4.216、4.022;P=0.039、0.042)。结论:PAC-1和CD62p在ACI患者中显著表达且可用于ACI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测,临床检测对于预防和监控疾病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表面PAC-1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郑晨 黎璇 +6 位作者 丁粤粤 徐秋琴 曹磊 沈洁 孙凌 吕海涛 陈烨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3—9月住院KD患儿为研究对象(27例),同时设发热对照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3—9月住院KD患儿为研究对象(27例),同时设发热对照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进一步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采集各组儿童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表达水平。结果 KD患儿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发热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对照组最低;KD患儿在亚急性期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急性期和恢复期。亚急性期时,CAL组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较NCAL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在整个病程中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血小板活化;KD患儿亚急性期PAC-1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且CAL组较NCAL组明显升高,提示血小板活化与KD冠状动脉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 血小板活化 冠状动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