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素酶预处理玉米秸杆转化燃料乙醇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余先纯 李湘苏 龚铮午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2,共3页
以玉米秸杆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进行预处理,然后发酵制备燃料乙醇。探讨了预处理温度、时间、酶解液用量及原料粒度对乙醇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对预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能有效的促进玉米秸... 以玉米秸杆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进行预处理,然后发酵制备燃料乙醇。探讨了预处理温度、时间、酶解液用量及原料粒度对乙醇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并对预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能有效的促进玉米秸杆的降解,提高乙醇的得率。在当预处理温度为55.7℃、预处理时间为10.47h、酶解液用量为30.5U/g、原料粒度为80目时,乙醇的得率比相同条件下未进行纤维素酶预处理的试样提高了3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乙醇 纤维素酶预处理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酶预处理小麦秸秆制备乙酰丙酸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湘苏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3-385,共3页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进行预处理,然后酸水解制备乙酰丙酸。探讨了预处理温度、时间、酶解液用量及原料粒度对乙酰丙酸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预处理可有效地促进小麦秸秆的降解,提高乙酰丙酸的得率。在预处理温度为56.27...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进行预处理,然后酸水解制备乙酰丙酸。探讨了预处理温度、时间、酶解液用量及原料粒度对乙酰丙酸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预处理可有效地促进小麦秸秆的降解,提高乙酰丙酸的得率。在预处理温度为56.27℃、预处理时间为6.31h、酶解液用量为31.6 U/g、原料粒度为70目时,乙酰丙酸的得率比相同条件下没有进行纤维素酶预处理的试样提高了5.83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乙酰丙酸 纤维素酶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酶解对氢气-甲烷联产过程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贾璇 任连海 +2 位作者 李鸣晓 席北斗 祝超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8-145,共8页
采用10 mg/g纤维素酶R-10预处理芦苇秸秆,研究了酶解预处理对芦苇厌氧产气潜力的影响,分析了氢气-甲烷联产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酶解预处理后,芦苇秸秆在产氢阶段的累积产气量和φ(H_2)分别达到42.5 m L/g和52.1%;在... 采用10 mg/g纤维素酶R-10预处理芦苇秸秆,研究了酶解预处理对芦苇厌氧产气潜力的影响,分析了氢气-甲烷联产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酶解预处理后,芦苇秸秆在产氢阶段的累积产气量和φ(H_2)分别达到42.5 m L/g和52.1%;在产甲烷阶段,累积产气量稳定上升,最高值可达137.5 m L/g,是对照组产气量的5倍.由扫描电镜(SEM)观察可知,产氢阶段以短杆状和梭状菌为主,产甲烷阶段以长杆菌为主.PCR-DGGE(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表明,芦苇在酶解预处理后,其厌氧联产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呈规律性演替,产氢阶段的优势微生物分别为具有降解纤维素产氢气功能的嗜热纤维素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条带B20)、具有高效产氢潜力的兼性厌氧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条带B28);在产甲烷阶段,其优势微生物为可利用氢营养途径合成甲烷的产甲烷古菌Methanoculleus bourgensis(条带A3)、Methanoculleus horonobensis(条带A13).经纤维素酶预处理后,芦苇秸秆厌氧联产的累积产气量、φ(H_2)提高显著,具有纤维素降解功能的细菌和可利用氢营养途径合成甲烷的古菌为主要优势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预处理 芦苇 氢气-甲烷联产 微生物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