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锥体束损伤 被引量:5
1
作者 李静 李澄 王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32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32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的设置观察患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受压、推移及破坏情况,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结果32例患者的纤维束示踪图像均可不同程度观察到患侧CST受血肿压迫推移或破坏中断情况,且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起病时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5,P<0.01)。结论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 锥体束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与定量技术: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出血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李静 李澄 王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与定量技术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2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与定量技术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2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ROI)的设置得到患侧CST三维示踪图像,评价患侧CST的受累程度(IS值),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对脑出血患者6个月后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分。结果:22例患者患侧CST的IS值与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35,P<0.01);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47,P<0.01)结论: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半定量及定量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分析都可以早期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结果进行预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 定量评价 运动功能 皮质脊髓束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评价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脑出血后6个月运动功能结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静 李澄 王苇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5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 T...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5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II(dTVII)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ROI)的设置得到患侧CST三维示踪图像,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对脑出血患者6个月后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分。结果25例患者的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79,P<0.01)。结论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定量分析可以早期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结果进行预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运动皮质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及tractography对失写症书写中枢及相关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学进 戴建平 +5 位作者 高培毅 陈红燕 田胜勇 张玉梅 庞瑞麟 张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1-364,共4页
目的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失写症脑内神经纤维改变的特征。方法 失写症5例,SIEMENS Trio 2003T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结果 5例左侧额中回后部不同程度信号异常。DTI fiber tractography显示书写中枢纤维数量明显降低,尤其U形纤... 目的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失写症脑内神经纤维改变的特征。方法 失写症5例,SIEMENS Trio 2003T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结果 5例左侧额中回后部不同程度信号异常。DTI fiber tractography显示书写中枢纤维数量明显降低,尤其U形纤维明显,额叶脑回间、中央前回、Broca区的纤维联系明显减少,内囊后肢前部的纤维中断,书写中枢与内囊后肢前部间的关系松散。结论 失写症脑内纤维改变主要以额叶脑回间的 U形纤维的减少,书写中枢与内囊后肢前部间的纤维联系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写症 书写中枢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海民 曾海兰 +2 位作者 肖道雄 杨瑞金 蒋秋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4388-4391,共4页
目的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 目的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验证面神经的位置,术前、术后2周内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4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解剖标识确定面神经位置与DTI相吻合者39例(92.9%),其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17例(43.6%)位于肿瘤中部1/3,9例(23.1%)位于肿瘤下部1/3,8例(20.5%)位于肿瘤上部1/3,3例(7.7%)位于肿瘤下极,2例(5.1%)位于肿瘤上极。41例(91.1%)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4.4%)术中未发现面神经,2例(4.4%)术中面神经位置与术前DTI成像面神经位置不相符导致操作过程中神经损伤。术后2周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Ⅱ级25例(55.6%),Ⅲ~Ⅳ级15例(33.3%),Ⅴ~Ⅵ级5例(11.1%)。42例(93.3%)肿瘤全切除,1例(2.2%)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2例(4.4%)脑干及与面神经粘连少量残留,2例(4.4%)因小脑肿胀术后去除骨瓣,1例(2.2%)术后术区出血死亡,1例(2.2%)脑干部分梗死致一侧肢体偏瘫,康复治疗3个月后可自主生活。结论术前面神经DTI可以预测面神经的位置,听神经瘤中脑池段面神经位置多变,掌握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面神经 神经分布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成像技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