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柳 郑庆厚 +3 位作者 战吟戈 王乐 陈勤聪 王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PPCI术常规治疗,若P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应用指引导管于冠脉内注射硝普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治疗组是在PPCI术常规治疗基础上,术中开通IRA后应用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8 mg及腺苷注射液200μg,若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再次注射腺苷注射液改善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观察指标,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及术后12、24、36、48 h的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②心肌灌注指标: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90 min IRA导联ST段回落值(STR);③心肌缺血的程度: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观察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⑤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的cTnI、CK-MB、NT-pro BNP水平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损伤指标治疗组均在术后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之后均趋势下降,术后48 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心肌灌注指标:治疗组术后CTF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秩和检验,治疗组术后90 min STR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7,P=0.014)。③心肌缺血的程度:两组患者在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在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治疗组在负荷缺血节段数、静息灌注总评分、负荷灌注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30 d的MACE情况:两组患者在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以及总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PCI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ASTEMI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损伤、心肌灌注和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腺苷注射液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国鲁 张微微 +1 位作者 黄勇华 范慧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在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与rt-PA组和尿激酶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υs 18.9%υs 18.7%,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率降低,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 尿酶原激活 血栓解疗法 脑梗死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其受体(uPAR)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立 芮静安 +2 位作者 王少斌 陈曙光 曲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22-423,共2页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和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肝细胞癌 (H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uPA和uPAR在HCC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相联系。 ...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和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肝细胞癌 (H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uPA和uPAR在HCC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相联系。 结果 HCC中uPA和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5 0 % (12 / 16 )和 6 8.8% (1/ 16 )。在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间uPA和uPAR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且主要位于癌侵犯的边缘。非癌组织仅见少量阳性染色细胞 ,对照组无特异性阳性染色。在ELISA中 ,癌与非癌组织uPA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3± 0 5 7)ng/mg蛋白和 (1 2 6± 0 14)ng/mg蛋白 ,uPAR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5± 0 2 1)ng/mg蛋白和 (3 15± 0 2 3)ng/mg蛋白 ,有显著性差异 (t=18.96 3,P =0 .0 0 0 ;t=13.6 93 ,P =0 .0 0 0 )。且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中其抗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 (P <0 0 5 )。  结论 uPA和uPAR在肝细胞癌表达较高并与其进展和侵袭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受体 肝细胞癌 病理学 临床意义 ELIS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Kringle结构域催化功能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纪建国 茹强 +2 位作者 杨晶鑫 俞梅敏 茹炳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9-225,共7页
Kringle(K)结构域广泛存在于与凝血和纤溶相关的各种因子中 .虽然 K结构域在一级结构上是一种比较保守的结构域 (与其他结构域相比 ) ,但是 K结构域的功能在各种因子中的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为探讨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scu- PA)... Kringle(K)结构域广泛存在于与凝血和纤溶相关的各种因子中 .虽然 K结构域在一级结构上是一种比较保守的结构域 (与其他结构域相比 ) ,但是 K结构域的功能在各种因子中的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为探讨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scu- PA)的 K结构域功能 ,构建了在 scu- PA的 K结构域的 1 1 8位 Gly与 1 1 9位 Leu之间插入 PRGDWR序列的突变体 (称为 insert mutant B,In B) ,并测定了野生型 scu- PA与 In B的纤溶相关反应的动力学常数 . scu- PA与 In B水解 S- 2 4 4 4反应的 Km 值无明显变化 (分别为 60 .4与 56.8μmol·L-1) ,而 In B的 kcat值 (0 .33s-1)比 scu- PA的 kcat值 (7.31 s-1)降低很多 ;In B激活纤溶酶原反应的 Km 值 (0 .397μmol· L-1)比 scu- PA Km 值(0 .648μmol·L-1)降低 40 % ,但 kcat值 (0 .0 1 65s-1)比 scu- PA的 kcat值 (0 .0 62 6s-1)降低 74% .以上结果说明 :K结构域主要与反应活性相关 ,而与酶及底物的亲和性无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KRINGLE 结构域 催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活素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雷霆 贾富鑫 刘江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分析存活素(Surviv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63例)及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11例)中Survivin和u PA的表达,分析两者间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胰... 目的分析存活素(Surviv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63例)及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11例)中Survivin和u PA的表达,分析两者间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3例胰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u PA阳性率分别为69.8%(44/63)、65.1%(41/63),11例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中均无表达,Survivin和u PA表达呈正相关(r=0.389,P<0.050),两者与胰腺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均<0.05)。结论 Survivin和u P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两者表达上调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存活素 酶原激活剂(尿激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微微 石进 +7 位作者 马维娅 牛俊英 裴鑫 赵秀欣 林琅 黄勇华 魏微 朱光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80-184,共5页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分为联合溶栓组(20例)、单用rt—PA组(22例)、单用尿激酶组(18例)及对照组(21例)。联合...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分为联合溶栓组(20例)、单用rt—PA组(22例)、单用尿激酶组(18例)及对照组(21例)。联合溶栓组静脉给予rt—PA20mg,尿激酶30万-50万IU;单用rt—PA组静脉给予rt—PA0.9mg/kg;单用尿激酶组静脉给予尿激酶1万~2万IU/kg(体质量超过75kg者按75kg给药),最大剂量150万IU;未溶栓病例为对照组。主要疗效指标是观察治疗前与发病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以溶栓后出血转化、24h内再梗死及死亡等作为安全指标。结果联合溶栓组、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组及对照组的观察结果为:①NIHS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8.1±3.6、17.9±3.6、18.0±3.4、17.3±4.0,治疗后分别为9.1±5.6、8.8±5.5、9.6±5.2、14.1±4.6,符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4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17/20)、86.4%(19/22)、83.3%(15/18)和42.9%(9/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溶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内再发脑梗死1例,出血转化1例;单用rt—PA组出血转化3例;单用尿激酶组再梗死1例,出血转化有2例,其中死亡1例。对照组再梗死1例,死亡1例。结论与单用rt—PA和单用尿激酶比较,联合低剂量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样安全、有效,相对rt—PA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酶原激活 尿酶原激活 血栓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微循环的影响
7
作者 王辉 杨宁 +2 位作者 刘迎午 张荣春 李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注射 动脉内 酶原激活剂 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盘前移位对关节滑膜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1型抑制剂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詹静 吴利群 +2 位作者 谷志远 张银凯 胡济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盘前移位对滑膜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1型抑制剂(PAI-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在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后,分别于术后4d、1周、2周、4周、8周和12周处死,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关节滑膜... 目的探讨关节盘前移位对滑膜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1型抑制剂(PAI-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在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后,分别于术后4d、1周、2周、4周、8周和12周处死,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内uPA与PAI-1基因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正常滑膜中偶可见uPA和PAI-1染色弱阳性的滑膜内衬细胞,滑膜下层也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有uPA和PAI-1的弱阳性表达。术后1周,滑膜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uPA和PAI-1阳性的细胞增加,其表达也逐渐增强,12周时,细胞中uPA和PAI-1的基因为强表达。结论滑膜组织中存在较完善的uPA/PAI-1系统,该系统可能在由关节盘前移位造成的滑膜组织改变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周俊山 徐梦怡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352-357,共6页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溶栓治疗(0.9 mg/kg)。观察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于治疗后14d、90d及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hel指数等情况。结果①动脉溶栓后,21例(67.74%)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术后14d的NIHSS评分(12±7)低于术前评分(15±4),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1。②动脉溶栓后18例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动脉溶栓术后90 d疗效比较,完全再通组优于未通组;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完全再通组优于未通组,部分再通组优于未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患者经动脉溶栓后,术后14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的NIHSS评分,术后90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的和溶栓后14d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动脉溶栓组的脑出血发生率、溶栓后14 d和90 d的NIHSS评分与发病3 h内静脉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问窗内动脉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在发病6 h后动脉溶栓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组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解治疗 尿酶原激活 注射 动脉内 组织酶原 活物 注射 静脉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丽华 肖承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5-135,共1页
关键词 单链尿激酶 酶原激活剂 单克隆抗体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小鼠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益军 杨恬 +1 位作者 宋川 罗正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5期18-21,共4页
观察uPA在小鼠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以及外源性应用uPA对损伤表皮创伤修复的超微结构变化。在创伤部位外源性应用uPA后,利用光镜及扫描电镜等方法,比较观察了不同时间及浓度的uPA对损伤表皮组织修复,尤其是基底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 观察uPA在小鼠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以及外源性应用uPA对损伤表皮创伤修复的超微结构变化。在创伤部位外源性应用uPA后,利用光镜及扫描电镜等方法,比较观察了不同时间及浓度的uPA对损伤表皮组织修复,尤其是基底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uPA浓度为100μg/mL及200μg/mL时,与对照组比较,基底细胞提前发生迁移,较对照组早1h。创伤部位外源性应用uPA,有利于表皮基底细胞的迁移,这种促进细胞迁移作用可能对于治疗皮肤创伤早期愈合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小鼠 皮肤创伤 创伤修复 表皮结构 扫描电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小白菊内酯抑制胃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立杰 李岩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8期874-879,共6页
目的:探讨小白菊内酯(Par)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转移活性及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的调控作用。方法:MTT法检测SGC790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 目的:探讨小白菊内酯(Par)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转移活性及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的调控作用。方法:MTT法检测SGC790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uPA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uPA的RNA表达。结果:在100-200μmol/L浓度范围内,Par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倒置显微镜下见到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力均显著下降,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逐渐减少。随着Par作用时间的延长,SGC7901细胞表达uPA水平逐渐下降。结论:Par可以抑制SGC7901的增殖和转移,uPA在Par降低胃癌细胞转移活性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菊内酯 胃癌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和临床意义
13
作者 杨春花 谷志远 +2 位作者 宋海静 赵亚力 李向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及其特异受体 (uPAR)与胃癌的关系及其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DNA mRNA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分别检测了 6 4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uPA和uPARmRNA表达情况 ,同时结合病人的临床生物学...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及其特异受体 (uPAR)与胃癌的关系及其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DNA mRNA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分别检测了 6 4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uPA和uPARmRNA表达情况 ,同时结合病人的临床生物学指征进行分析。结果 :癌与癌周比较 ,uPA和uPAR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 ,P <0 0 0 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 ,uPA和uPAR阳性例数分别为 19 2 9和 2 4 2 9,与无转移的 10 35和 13 35相比 ,P 分别 <0 0 1和 <0 0 0 1。在浸润到肌层、浆膜层的病例中uPA和uPAR阳性例数分别为 2 5 38和 30 38,与浸润到粘膜和粘膜下层的 4 2 6例和 7 2 6相比 ,P均 <0 0 0 1。在uPA和uPAR同时阳性的病例中 ,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浸润到肌层以下的分别占 15 2 0和 16 2 0 ,与阴性组 3 11和 1 11相比 ,P <0 0 1。结论 :uPA、uPARmRNA表达在胃癌中明显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受体 胃癌 原位杂交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受体的表达
14
作者 王家祥 李守淼 +1 位作者 李琦 范应中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肾母细胞瘤及15例非肿瘤肾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表达。结果:肾母细胞瘤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53.3%和56.7%。而在...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肾母细胞瘤及15例非肿瘤肾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表达。结果:肾母细胞瘤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53.3%和56.7%。而在非肿瘤肾组织中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者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FH型均低于UH型(P<0.05)..结论:Cath D、uPA、uPAR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蛋白酶D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受体 肾母细胞瘤 免疫组化 组织学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R-VIVIT抑制脂多糖诱导的足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的表达
15
作者 李锐钊 史伟 +6 位作者 马娟 章斌 张丽 梁馨苓 陈源汉 刘双信 王文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22-1026,共5页
目的观察11R-VIVIT对脂多糖诱导的足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脂多糖诱导小鼠蛋白尿模型和脂多糖诱导足细胞损伤模型,两种模型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组和脂多糖+11R-VIVIT组。通过测量尿蛋白—... 目的观察11R-VIVIT对脂多糖诱导的足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脂多糖诱导小鼠蛋白尿模型和脂多糖诱导足细胞损伤模型,两种模型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组和脂多糖+11R-VIVIT组。通过测量尿蛋白—尿肌酐比值观察各组小鼠尿蛋白的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RT—PCR及Western blot观察各组小鼠肾组织及足细胞uPAR基因及蛋白水平。结果脂多糖组小鼠尿蛋白—尿肌酐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及脂多糖+11R—VIVIT组(P<0.001);脂多糖+11R—VIVIT组的小鼠肾组织及足细胞的uPAR的荧光表达弱于脂多糖组,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足细胞脂多糖+11R—VIVIT组的uPAR mRNA和uPAR蛋白表达均低于脂多糖组(PuPAR mRNA<0.001;PuPAR=0.001),但与正常对照组相类似(PuPAR mRNA=0.095;PuPAR=0.252)。结论 11R—VIVIT可能通过抑制足细胞uPAR的表达、稳定和保护足细胞从而起到降蛋白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R-VIVIT 足细胞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6
作者 成晓舟 郭天康 +3 位作者 达明绪 郝相勇 景武堂 胡东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98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u-PA和VEG...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98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u-PA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u-PA与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u-PA与VEGF在低分化、浸润达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Ⅲ期+Ⅳ期)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浸润未达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Ⅰ期+Ⅱ期)组(P<0.05)。u-PA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568,P=0.000)。结论:u-PA与VEGF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并且与胃癌的侵袭转移相关,它们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胃癌侵袭转移潜能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同时,二者在胃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u-PA和VEGF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与骨关节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詹静 谷志远 吴利群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4年第1期36-37,41,共3页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通过调节纤溶酶的活性,直接或间接对细胞外基质合成与代谢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各成分的结构、功能和调控以及与骨关节病的关系,以期加深对骨关节病病理机理的理解,为临床诊断和...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通过调节纤溶酶的活性,直接或间接对细胞外基质合成与代谢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系统各成分的结构、功能和调控以及与骨关节病的关系,以期加深对骨关节病病理机理的理解,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骨关节病 细胞因子 发病机理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I患者尿激酶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结果的对比
18
作者 孙福成 何青 +3 位作者 唐裕春 龚俊辉 王勇 邓开伯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6年第1期27-30,共4页
比较31例尿激酶(UK)及14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辅以阿斯匹林及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t-PA组与UK组相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8.6%与58.1%(P>0.05);脑、消化道及呼吸道出血并发症在t-PA组稍多,而UK组以局部... 比较31例尿激酶(UK)及14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辅以阿斯匹林及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t-PA组与UK组相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8.6%与58.1%(P>0.05);脑、消化道及呼吸道出血并发症在t-PA组稍多,而UK组以局部皮肤出血较多.血管再通组心力衰竭、严重性心律失常、室壁瘤及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率较低,但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再通组病人心脏破裂的发生明显低于未再通组(0与17.6%P<0.05).本研究提示静脉t-PA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UK,有条件者可以首选t-PA.溶栓再通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室壁瘤、心梗后再缺血的发生,特别是心脏破裂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A UK 血管再通 AMI 尿激酶 组织酶原激活剂 室壁瘤 消化道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9
作者 王大力 杨怀安 王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9-200,共2页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在喉鳞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对喉鳞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喉鳞癌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薛晓阳 刘勃实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例1眼;男5例,女7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65.67±8.09)岁;人工晶状体眼2眼,合并白内障10眼;高血压9例,糖尿病2例。SMH持续时间为2~25 d,平均(14.67±8.03)d。患眼均行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采用OCT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观察患者手术后眼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BCVA(LogMAR)分别为1.58±0.63、1.12±0.49、1.07±0.44和0.59±0.19,不同时间点患眼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35,P<0.001),其中术后6个月患眼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606.25±204.67)、(379.83±92.05)、(313.75±60.87)和(267.75±73.07)μm,不同时间点患眼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20,P<0.001),其中术后1、3、6个月患眼CRT较术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眼于术后3个月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随访期间6眼因PCV复发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共注射给药16次。术后1、3、6个月内平均抗VEGF注射次数分别为(0.3±0.5)、(1.3±1.4)和(2.7±2.0)次。结论在SMH的治疗中,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可提高患眼BCVA,降低CRT,减轻血凝块对视网膜的损伤,促进患眼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组织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割 黄斑下出血 视网膜下注射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