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统 孟庆成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8-472,共5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3年1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CT检查14例,PET-CT检查...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3年1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CT检查14例,PET-CT检查5例)。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和病史、影像学特征(部位、直径、血管征和SUV等)及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4例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73岁,中位年龄59.5岁。4例有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部不适或痰中带血。主要CT表现如下:病灶长径5~30 mm,平均(14.1±6.7)mm;病灶主要位于肺下叶(10例),位于右肺8例;实性病灶5例、部分实性病灶7例、非实性病灶2例;边缘模糊者7例、边缘清晰者7例;血管征阳性10例;细支气管充气征阳性3例;空泡征阳性3例。术前CT有2例被诊断为肺恶性病变、12例被诊断为恶性暂不除外并均建议结合穿刺活检。PET-CT检查显示3例有代谢异常,SUV_(max)值为0.6~13.9 kBq/mL;2例代谢无明显异常。1例被诊断为恶性病变暂不除外,2例被诊断为肺恶性病变,2例被诊断为肺良性病变。结论: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T及PET-CT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部分病灶SUV值升高,故临床上极易将其误诊为肺部恶性病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提高对此病变的认识并做好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巧灵 康德勇 +3 位作者 江美辰 冯昌银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25-828,共4页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50岁;例2男性,41岁。2例均因发现...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50岁;例2男性,41岁。2例均因发现肺部占位就诊,术后病理诊断为CMPT,其中例1同时患有微浸润性腺癌。镜下肿瘤由黏液细胞、纤毛柱状细胞及基底细胞混合组成的乳头状、腺管样结构,肺泡腔内可见黏液。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表达CK7、TTF-1,不表达p63、p40、CK5/6、Napsin A;基底细胞表达TTF-1、CK7、p63、p40、CK5/6。结论CMPT可能起源于终末细支气管,ERK活化状态和不同类型的驱动基因突变证实了CMPT是良性肿瘤性病变。识别纤毛柱状细胞及连续的基底细胞层是诊断CMPT的关键,需与黏液腺癌、黏液表皮样癌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黏液细胞 纤毛细胞 基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勇 陆世春 +3 位作者 王霄霖 樊露 欧阳兰巍 束余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32-737,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of the lung,CMPT)的发病极其少见,在临床上与其他肺部病变亦难以区别,易造成误诊、漏诊;通过收集CMPT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可以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 背景与目的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of the lung,CMPT)的发病极其少见,在临床上与其他肺部病变亦难以区别,易造成误诊、漏诊;通过收集CMPT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可以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诊治思路,减少医疗差错。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典型的CMP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提示右下肺近胸膜处可见混合密度结节影,直径约9 mm,肿瘤行肺楔形切除术,镜下见结节由增生的纤毛细胞、黏液细胞及基底样细胞混合组成,以乳头状、腺样结构为主,纤毛细胞衬覆于乳头状结构表面,基底样细胞位于外层,黏液细胞则位于两者之间,各种细胞异型不明显。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EA(+)、CK7(+)、CA125(+)、TTF-1(弱+)、CK20(-)、Ki67(1%+)、CK5/6(+);基底细胞P63(+)。结论CMPT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罕见的肺部肿瘤,关于其良恶性目前尚无定论,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良性,其在影像学上可表现出诸多恶性肿瘤征象而常被误认为是肺腺癌,通过其典型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可与其他肺部疾病进行鉴别,基因突变是否是其驱动因素目前尚不得知,该肿瘤行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4
作者 邢雪萍 张文锋 +1 位作者 茹国庆 何向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6-1098,共3页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肺CMP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肿瘤标本行常规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并复习相...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肺CMP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肿瘤标本行常规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2、70岁,均为体检时发现肺部肿块。肿瘤位于肺实质内,镜下见肿瘤由纤毛柱状细胞、黏液细胞和基底细胞3种成分组成,形成乳头状或腺管状结构,病变周围及内部肺泡腔内充满黏液。免疫表型: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CK7和TTF-1阳性,黏液细胞MUC6和MUC2阳性,基底细胞p63和TTF-1阳性。结论肺CMPT是一种罕见的肺外周结节性病变,确诊主要依赖特征性的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祁飞 王良哲 +4 位作者 夏春燕 李维卿 马小梅 余宏宇 刘惠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1-854,共4页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肺CMP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者年龄30~77岁...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肺CMP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患者年龄30~77岁(平均52岁),其中女性3例,男性2例,均为体检时发现肺外周部结节。眼观:肿瘤境界欠清。镜检:以基底细胞、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乳头状增生为主,可见少量腺管样结构及黏液湖形成。免疫表型:纤毛柱状细胞呈CK7、TTF-1阳性;基底细胞表达p63、p40及CK5/6;黏液细胞可弱阳性表达TTF-1和CK7;三类细胞Ki-67增殖指数均较低(1%~2%)。随访1~36个月(平均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肺CMPT是罕见的肺原发良性/低度恶性潜能肿瘤,生物学行为惰性。在诊断工作中,特别是在术中快速冷冻诊断时极易与原发或继发肺黏液性腺癌相混淆。仔细寻找典型的CMPT形态学特点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黏液腺癌 基底细胞 纤毛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生在西方患者中的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具有BRAF和AKT1突变 被引量:2
6
作者 Liu L Aesif S W +2 位作者 Kipp B R 魏建国 刘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1,共1页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肺外周病变,以乳头状结构和纤毛柱状细胞与黏液细胞、基底细胞混合为特征。常出现显著的肺泡腔内黏液,可能导致与黏液腺癌诊断上的混淆。诊断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关键在于对具有纤毛柱状...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肺外周病变,以乳头状结构和纤毛柱状细胞与黏液细胞、基底细胞混合为特征。常出现显著的肺泡腔内黏液,可能导致与黏液腺癌诊断上的混淆。诊断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关键在于对具有纤毛柱状细胞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肿瘤 黏液细胞 肺外周病变 结节 纤毛 BRAF 突变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2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媛 黄淅睿 +4 位作者 杨承纲 崔丽娟 张巧玲 简苗苗 罗启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18-1120,共3页
例1女性,64岁,体检发现左肺结节2个月,稍感活动后胸闷、气促,无胸痛、咳嗽等症状。胸部CT示左肺上叶舌段见一形态不规则的实性结节,直径约1.2 cm(图1),边界较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头部MRI、腹部CT及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 例1女性,64岁,体检发现左肺结节2个月,稍感活动后胸闷、气促,无胸痛、咳嗽等症状。胸部CT示左肺上叶舌段见一形态不规则的实性结节,直径约1.2 cm(图1),边界较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头部MRI、腹部CT及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临床高度怀疑结节为周围型腺癌。患者在全麻下行左上肺结节楔形切除。例2女性,71岁,胸闷1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乳头 黏液结节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2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勤 李松梅 黄述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53-1254,共2页
例1男性,64岁,体检发现右肺中叶结节10余天入院,CT示右肺中叶小结节直径约0.9 cm,边缘欠光整,见长短不一的小毛刺(图1);例2男性,70岁,体检发现右下肺微小结节3年余入院,CT示右肺下叶微小结节,直径约0.5 cm,随访3年未见明显变化(图2)。患... 例1男性,64岁,体检发现右肺中叶结节10余天入院,CT示右肺中叶小结节直径约0.9 cm,边缘欠光整,见长短不一的小毛刺(图1);例2男性,70岁,体检发现右下肺微小结节3年余入院,CT示右肺下叶微小结节,直径约0.5 cm,随访3年未见明显变化(图2)。患者2009年行直肠癌根治切除术,随访未见复发。2例均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4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抗体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纤毛黏液结节 乳头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细支气管腺瘤概念的提出、诊断与生物学行为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晓亮 笪冀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73-1077,共5页
国内外有关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CMPT)/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报道不断增加,但限于条件和对文献的解读,缺乏深入的研究工作与讨论,尚未形成自己的观点。本期报道的2例均显... 国内外有关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CMPT)/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报道不断增加,但限于条件和对文献的解读,缺乏深入的研究工作与讨论,尚未形成自己的观点。本期报道的2例均显示典型的CMPT/BA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可以确诊。国内外有许多相关病例报道,值得参阅和深入探究。鉴于此,结合笔者遇到的一些病例和文献复习作如下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腺瘤 乳头肿瘤 病例报道 生物学行为 结节 黏液 形态学 纤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扫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壁结节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方旭 边云 陆建平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平扫图像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壁结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4年2月期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病理确... 目的探讨基于MRI平扫图像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壁结节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4年2月期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胰腺IPMN,通过MRI平扫图像筛选出含有壁结节的238例IPMN患者病历资料。根据IPMN病理学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壁结节良性组(轻度异型增生)和壁结节恶性组(重度异型增生、浸润性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MRI平扫影像学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胰腺IPMN壁结节恶性组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诊断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壁结节恶性组的壁结节直径[15.00(10.00,23.00)mm]大于壁结节良性组[7.00(6.00,9.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壁结节恶性组的特征包括主胰管或混合胰管型IPMN、囊液T1WI高信号、主胰管扩张≥10 mm、囊肿≥40 mm、囊壁增厚、胰管突然截断伴远端胰腺萎缩,与壁结节良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壁结节直径阈值9.5 mm、囊壁增厚、胰管突然截断伴远端胰腺萎缩是恶性壁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联合三个独立预测因素建立模型诊断壁结节恶性组的AUC为0.85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02~0.900],敏感度为70.7%,特异度为90.5%。结论基于MRI平扫图像,壁结节直径阈值9.5 mm、囊壁增厚、胰管突然截断伴远端胰腺萎缩是胰腺IPMN恶性壁结节的独立预测因素,三者联合的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结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继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样改变1例报告
11
作者 商伟芳 朱玲玲 +5 位作者 李瑶 侯小艳 刘海静 叶菊香 俎明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2-445,共4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囊性肿瘤,呈乳头状生长,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胰管扩张或囊变[1],属于胰腺肿瘤中良性上皮性肿瘤及癌前病变[2],临床表现多样和无特...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囊性肿瘤,呈乳头状生长,分泌大量黏液,引起胰管扩张或囊变[1],属于胰腺肿瘤中良性上皮性肿瘤及癌前病变[2],临床表现多样和无特异性,需长期监测随访。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以梗阻性黄疸、腹部不适等为主要表现,基于组织病理学特征可分为1、2型,1型较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MN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征象 被引量:8
12
作者 岳奎涛 刘剑羽 +2 位作者 王智勇 李磊 刘从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7-1370,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IPMN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或64层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7例接受ERCP检查。结果27例IPMN中,主胰管型11例,包括2例交界性肿瘤,4例原位癌,...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IPMN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或64层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7例接受ERCP检查。结果27例IPMN中,主胰管型11例,包括2例交界性肿瘤,4例原位癌,5例腺癌;CT表现为胰腺不同程度萎缩,主胰管扩张,8例内部可见壁结节,1例见多发斑块状钙化。分支胰管型9例,包括腺瘤和交界性肿瘤各3例,1例原位癌,2例腺癌;其中7例位于胰头部,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囊性病灶,内见分隔和乳头状壁结节,呈"葡萄串"样,1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位于胰尾部,呈类圆形囊性病灶,增强无强化。混合型7例,包括交界性肿瘤和腺癌各3例,原位癌1例,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伴腔内壁结节,3例病变内可见不同程度钙化。7例接受ERCP,其中5例明确显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结论 IPMN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SCT结合ERCP检查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洪敏 政红卫 +1 位作者 金晓龙 高亚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胰管 乳头黏液肿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彬 胡先贵 金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30例IPM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PMT的不同病理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A)定为良性组,...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30例IPM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PMT的不同病理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A)定为良性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癌(IPMC)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IPMB)归入恶性组。结果:恶性组男性易患率高于女性(76.5%vs30.8%,P<0.05);30例患者中IPMA 13例,IPMB 4例,IPMC 13例;主胰管型14例,分支胰管型15例,混合型1例主胰管型恶性率显著高于分支胰管型(P=0.030)。30例患者中21例有腹痛、腰背痛或消瘦等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上,恶性组病灶囊内附壁结节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组(P=0.025);主胰管型IPMT的主胰管直径(MPD)≥10 mm与<10 mm者、分支胰管型IPMT的肿瘤最大径>40mm与≤40mm者恶性率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IPMT好发于60岁左右老年男性;对IPMT患者可将病灶囊内是否存在结节以及主胰管直径、肿瘤大小等方面作为术前对IPMT进行良恶性鉴别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尚建辉 王莉 +4 位作者 陆建平 王雷 王飞 刘琦 彭雯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CT等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2~87岁,平均61岁。结果:50例IPMN患者多发于老年人,...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CT等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2~87岁,平均61岁。结果:50例IPMN患者多发于老年人,年龄大于60岁28例(5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或)胰腺炎。CT诊断主胰管型20例(35.7%),分支胰管型21例(25%),混合型9例(39.3%);术后病理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28例,胰腺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9例,胰腺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8例。2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中,其中3例胰腺钙化,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血管,2例肝脏转移。恶性的IPMN常发生在混合型和主胰管型中(n=14),而分支型多为良性肿瘤(n=18)。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对IPMN的诊断、分型和恶变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尚建辉 陆建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2-1184,共3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位于扩张的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内、伴大量黏液分泌的肿瘤,易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囊腺瘤混淆而延误诊断。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位于扩张的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内、伴大量黏液分泌的肿瘤,易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囊腺瘤混淆而延误诊断。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不同影像技术(US、CT、MRCP、E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病理学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被引量:4
17
作者 滕晓东 来茂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4,共5页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静 李鹏 郗彦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I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IPM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6、60岁,临床表现均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伴发热入院,最高体温39-40℃,精神差,纳差,大便陶土样,小便浓茶色。核磁共振均提示胆总管末端显示欠清晰,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扩张。镜下见胰管内被覆增生的柱状黏液细胞,部分呈复层,部分呈单层,形成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结构,乳头大小不等,上皮有异型性,局灶伴浸润。结论 IPMN临床上并不罕见,但因临床大多无明显症状,或病变较小未能发现而被忽视。确诊主要根据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需与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及假性囊肿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郝骏 胡先贵 +3 位作者 张怡杰 金钢 邵成浩 郑建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MUC1、MUC2蛋白在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8例IPMN中...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MUC1、MUC2蛋白在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8例IPMN中有4例表达MUC1,占总数的22%,其中包括1例侵犯周围组织的IPMC;9例胰腺导管腺癌全部表达MUC1,占总数的100%,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8例IPMN中有17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94.4%;9例胰腺导管腺癌中有1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11.1%,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类型IPMN(IPMA、IPMB、IPMC)中MUC2蛋白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PMN肿瘤组织MUC2蛋白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相关;MUC1蛋白值得进一步研究作为判断IPMN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MUC1黏液 MUC2黏液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新认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度 张秀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5-608,共4页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