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角翁尼柯虫无性生殖中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的分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朱慧 邹士法 +1 位作者 倪兵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7,共9页
应用蛋白银方法,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四角翁尼柯虫细胞形态发生以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演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纤毛虫上海种群显示了与以前报告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即在无性生殖期间,前仔虫口围带和口侧膜在老结构位置更... 应用蛋白银方法,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四角翁尼柯虫细胞形态发生以及表膜下纤维系统的演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纤毛虫上海种群显示了与以前报告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即在无性生殖期间,前仔虫口围带和口侧膜在老结构位置更新形成;左右缘棘毛的发生与老缘棘毛无明确关联,这不同于尖毛科的其他纤毛虫.棘毛基部纤维包括前纵纤维、后纵纤维、横纤维和放射纤维,其中左缘棘毛基部横纤维的定位与已知几种纤毛虫的同种结构不一样;细胞形态发生中,位于前后额腹横棘毛原基区的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瓦解消失,左右缘棘毛原基区中左缘棘毛基部横纤维首先退化解体,这一过程与原基区的分化密切联系,并且老棘毛及其基部纤维对原基的形成和分化可能具有物质贡献;其他纤毛器及其基部纤维在皮层残留的时间较长,它们可能是伴随着老结构逐渐失去功能而退化瓦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翁尼柯虫 纤毛器 纤毛器基部纤维 分化 形态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管膜虫纤毛器微管的荧光标记及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娜 周慧琳 +2 位作者 范鑫鹏 倪兵 顾福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0-33,共4页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由FLUTAX直接荧光标记的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Cyrtohymena australis)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由小膜托架、小膜基部的微管束和托架间的连接微管构成,波动膜基部含微管骨架网,口围带后端与波...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由FLUTAX直接荧光标记的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Cyrtohymena australis)细胞纤毛器微管中,口围带基部由小膜托架、小膜基部的微管束和托架间的连接微管构成,波动膜基部含微管骨架网,口围带后端与波动膜后端汇合处含口底托架;额、腹、横棘毛基部由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构成,其横棘毛基部的前纵微管束显著发达,后纵微管束也明显可见;左缘棘毛基部含发达的前纵微管束和后纵微管束,但横微管束不明显;右缘棘毛基部含发达或较发达的横微管束和前纵微管束,但未见后纵微管束。分析表明,澳洲管膜虫纤毛器基部微管的分化特征具有种的特殊性,其中左、右缘棘毛基部微管的组成及发达程度不同在其他纤毛虫中未见报道。结合已有资料推测,游仆虫类、尾柱虫类和尖毛虫类纤毛虫中基部微管的发达程度和建构特征的不同与类群间系统演化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管膜虫 纤毛器微管 纤毛器基部微管 直接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被引量:7
3
作者 牛延宁 吴月华 +1 位作者 倪兵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囊游仆虫 纤毛器微管 无性分裂 形成包囊 脱包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尾柱虫有性周期中纤毛器原基的发生与决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金立培 张志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0-63,共4页
应用扫描电镜和蛋白银染色对冠突伪尾柱虫有性周期中第一和第二次皮膜改组时新纤毛器原基的发生、定向和定位进行了观察。
关键词 冠突伪尾柱虫 接合生殖 原基 纤毛器 有性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毛目纤毛虫鬃棘尾虫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 被引量:1
5
作者 尹飞 生欣 顾福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0-352,F0002,共4页
腹毛目纤毛虫鬃棘尾虫的纤毛器微管骨架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尾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小膜后微管、小膜托架微管及小膜托架间的倒"V"形微管连接;... 腹毛目纤毛虫鬃棘尾虫的纤毛器微管骨架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尾棘毛、左右缘棘毛和背触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基部含小膜托架、小膜后微管、小膜托架微管及小膜托架间的倒"V"形微管连接;波动膜基部形成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但不同位置的棘毛基部微管发达程度不一样;背触毛基部以纤毛基体为中心向前、后皮层发出前纵微管和后纵微管,形成背皮层微管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 鬃棘尾虫 纤毛器基部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腹柱虫Gastrostyla sp.包囊形成过程中纤毛器的去分化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重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42-946,共5页
Gastrostylasp.包囊形成过程中纤毛器的去分化存在着三种形式:1)从细胞前端开始进行;2)从细胞后端开始进行;3)从细胞两端朝中央进行.其中纤毛器的去分化与伪尖毛虫不同之处在于:G.sp.是口围带先瓦解,其... Gastrostylasp.包囊形成过程中纤毛器的去分化存在着三种形式:1)从细胞前端开始进行;2)从细胞后端开始进行;3)从细胞两端朝中央进行.其中纤毛器的去分化与伪尖毛虫不同之处在于:G.sp.是口围带先瓦解,其次是口侧膜;口围带瓦解的顺序是从其前端向后进行,而伪尖毛虫恰好都相反.Gastrotylasp.成包囊过程中纤毛器的去分化与冠突伪尾柱虫相似之处在于:口围带瓦解的方向均是从其前端向后端进行;口围带均有断裂后成段瓦解的现象;纤毛杆均被吸收而部分毛基体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囊 纤毛器 分化 腹柱虫 纤毛 形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氏尖毛虫无性生殖中核器及纤毛器的演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施心路 魏红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2期269-274,共6页
研究了史氏尖毛虫(Oxytrichashi)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及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结果为:1.大核复制带出现后,口原基最早出现在左边第一根横棘毛的左侧,后逐渐向前增生,构成一长形原基带。由口原基的前右角分化出波... 研究了史氏尖毛虫(Oxytrichashi)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及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结果为:1.大核复制带出现后,口原基最早出现在左边第一根横棘毛的左侧,后逐渐向前增生,构成一长形原基带。由口原基的前右角分化出波动膜原基,同时在该处向后组装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的AZM,老AZM完整地被前仔虫继承。2.额腹横棘毛原基各5列,分别以3∶3∶3∶4∶4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背触毛8~9列,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新背触毛。在前、后第3列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5或第4~6列原基,它们均偏在第3列原基的右侧,并分别向两端伸展成第4~5或4~6列背触毛;4.在虫体腹面的前、后右缘棘毛原基前方的右边出现第6,7,8或7,8,9列背触毛原基,随后发育为第6,7,8或7,8,9列背触毛,并在演化过程中转位到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 史氏尖毛虫 无性生殖 纤毛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口尖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分化
8
作者 翟楠 郭键 +1 位作者 林钦 倪兵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9-21,24,共4页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尖毛虫(Oxytricha platystoma)无性生殖过程中,新的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先后分化,老纤毛器微管去分化,细胞分裂产生各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前、后两仔虫;生理改组...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尖毛虫(Oxytricha platystoma)无性生殖过程中,新的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先后分化,老纤毛器微管去分化,细胞分裂产生各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前、后两仔虫;生理改组过程中,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微管发生去分化和再分化,细胞皮层微管胞器更新形成含一套纤毛器微管的新细胞。结果表明阔口尖毛虫在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这两种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其纤毛器微管结构的形成或更新可能具有相同的细胞调控机制,形态发生中老纤毛器结构可能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发育具有诱导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口尖毛虫 纤毛器微管 无性生殖 生理改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毛目纤毛虫大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兰侠 余齐耀 +2 位作者 俞丽丽 栾菊敏 顾福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6-578,F0002,共4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大尾柱虫Urostyla grandis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小膜托架及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和波动膜...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大尾柱虫Urostyla grandis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小膜托架及其相联系的肋壁微管和波动膜基体托架,额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及横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中腹棘毛及左、右缘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是该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基部的主要附属微管。据结果推测,尽管腹毛目纤毛虫的纤毛器基部微管具有相同的结构成分,但其结构的组成、分化特征、定位和定向、发达程度等均有差异。所得结果为进一步说明纤毛虫细胞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及其微管建构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证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 大尾柱虫 纤毛器基部微管 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毛虫施氏腹柱虫细胞纤毛器微管的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翟羽佳 范鑫鹏 +2 位作者 杨林颖 倪兵 顾福康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荧光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显示,土壤纤毛虫施氏腹柱虫(Gastrostyla steinii)细胞纤毛器微管胞器中,口围带和波动膜后端汇合处含口底托架及口后微管束;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左、右缘棘... 应用荧光紫杉醇荧光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显示,土壤纤毛虫施氏腹柱虫(Gastrostyla steinii)细胞纤毛器微管胞器中,口围带和波动膜后端汇合处含口底托架及口后微管束;额腹横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含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和基部微管芽。与目前了解的纤毛虫同类微管结构相比较,施氏腹柱虫显示出其适应于土壤环境而与水生纤毛虫有所区别的一些基本特征,其棘毛基部微管的组成及定位具有该种土壤纤毛虫细胞的特异性。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全部保留,老的或先存的微管结构对新结构的发生和形成具有定位和物质贡献的作用,且老结构在新结构分化和成熟期间也经历着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及逐渐退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纤毛 施氏腹柱虫 荧光紫杉醇荧光标记 激光共聚焦显微术 纤毛器基部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口虫(Steinia sp.)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演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梅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31-36,共6页
利用改进的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宽四虫(Steiiniasp.)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发生过程为: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口原基出现在老口围带后方之腹棘毛左侧,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 利用改进的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宽四虫(Steiiniasp.)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发生过程为: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口原基出现在老口围带后方之腹棘毛左侧,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AZM,老AZM后部也发生部分更新的现象。2.颇腹根棘毛原基各5列,分别以3:3。3:4:3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第一列新背触毛。4.在前后第3列背触毛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列原基,它稍偏向第3列原基的右侧,向前伸展成第4列背触毛;在虫体腹面,前、后右缘棘毛原基的前方出现第5、6列背触毛原基,后发育为第5、6列背触毛,在虫体演化过程中转位到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 宽口虫 无性生殖 发育强化 纤毛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毛虫阔口游仆虫皮层微管胞器的形态及形态发生 被引量:4
12
作者 生欣 王正君 +1 位作者 尹飞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90,共8页
采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研究了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中由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组成的皮层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包括口围带及小膜托架微管,波动膜及基部微管骨架网,额腹横... 采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研究了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中由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组成的皮层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包括口围带及小膜托架微管,波动膜及基部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左缘棘毛及基部的前纵维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背触毛及基部的玫瑰花环附属微管等;非纤毛器皮层微管包括背腹面的细小网格状微管,背面的斜向微管层及贯穿于细胞纵长的纵微管层等.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被前仔虫继承,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发生及分化过程中老纤毛器基部微管退化,并且老棘毛及其附属微管可能具有定位和定向作用,但未见直接的物质联系.所得结果为揭示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建构的多样性、细胞皮层微管的分化及其细胞调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 阔口游仆虫 皮层细胞微管胞 纤毛器微管 形态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脊游仆虫(Euplotes novemcarinata Wang,1930)的纤毛下器与银线系研究(纤毛动物门,腹毛目)
13
作者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1期76-84,共9页
九脊游仆虫(Euplotes novemcarinata Wang、1930)是土壤及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动物。本文对其重要的分类特征诸如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形态学研究,确认了其分类地位,并比较了国外迄今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同物异名苔藓游仆虫(E.muscico... 九脊游仆虫(Euplotes novemcarinata Wang、1930)是土壤及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动物。本文对其重要的分类特征诸如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形态学研究,确认了其分类地位,并比较了国外迄今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同物异名苔藓游仆虫(E.muscicolaKahl、1932)作了归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脊 纤毛 银线系 九脊游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生欣 李其利 +2 位作者 张小翠 翟楠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80,107,共7页
采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的微管类细胞骨架包括纤毛器微管骨架和非纤毛器微管骨架.结果表明:细胞皮层纤毛器中除纤毛杆、纤毛基体微管外,其基体间连接纤维、基体托架、基体附属微管、纤毛器基部... 采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的微管类细胞骨架包括纤毛器微管骨架和非纤毛器微管骨架.结果表明:细胞皮层纤毛器中除纤毛杆、纤毛基体微管外,其基体间连接纤维、基体托架、基体附属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束以及围棘纤维篮等也是皮层纤毛器微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微管相互联系、聚集形成纤毛器微管骨架系统;细胞非纤毛区皮层含有表膜下微管层、表膜下颗粒层微管、胞质微管束,以及皮层凸起或加厚层的微管,它们由单根微管或多根微管聚合形成非纤毛器微管骨架系统.所得结果为深入揭示腹毛类纤毛虫皮层微管骨架的建构细节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口游仆虫 微管类细胞骨架 纤毛器微管 纤毛器微管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微管胞器的荧光标记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钦 范鑫鹏 +2 位作者 孙磊 周素娟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0,共8页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在形态上与嗜银网相一致,也是一种微管类细胞骨架;与其他几种游仆虫比较,前仔虫口纤毛器和背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存在不同的模式,其形态发生可能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的分类依据之一.此外,与FLUTAX(fluorescence taxoid)标记方法相比较,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能较清晰地显示游仆虫背皮层表面微管网及早期发生的额腹横棘毛原基和背触毛原基,推测该游仆虫的细胞背表面微管网与其他微管结构其微管蛋白组分可能存在差异,且形态发生中伴随着皮层纤毛器微管的组装和成熟,其微管蛋白组分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 小腔游仆虫 荧光标记 皮层纤毛器微管 背皮层表面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土壤纤毛虫区系-Ⅰ.动基片纲,寡膜纲,肾形纲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1期15-23,共9页
报道了6种采自青岛地区的土壤纤毛虫,包括两种国内新纪录:尖顶管叶虫,苔藓长颈虫。文中对所涉种类的活体形态、银线系和纤毛下器等做了详细描述。
关键词 土壤 纤毛 银线系 纤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楯纤虫Aspidisca aculeata的超微结构观察
17
作者 王重刚 庞延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04-109,共6页
本工作对刺楯纤虫的皮膜、口器、棘毛、背触毛以及细胞核作了超微结构水平的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膜银线系所在部位细胞外质呈电子致密的三角形,与周围外质有一定的间隙,此外的表膜呈小孔与外界相通;棘毛基部存在根纤维较短,伸入胞... 本工作对刺楯纤虫的皮膜、口器、棘毛、背触毛以及细胞核作了超微结构水平的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膜银线系所在部位细胞外质呈电子致密的三角形,与周围外质有一定的间隙,此外的表膜呈小孔与外界相通;棘毛基部存在根纤维较短,伸入胞质深处;在纤毛器尤其是背触毛窝周围存在有膜囊,其在靠近细胞外质处常释放出内含的电子致密物质,可能对背触毛的支持起重要作用。此外,对口腔口围带(B-AZM),棘毛和背触毛在无性分裂时的发生也作了观察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Dun纤虫 超微结构 纤毛器 皮膜 纤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游仆虫Euplotes harpa无性分裂时期形态发生的研究
18
作者 庞延斌 刘芳艳 任鸿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7-94,共8页
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研究了镰游仆虫E.harpa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无性分裂时期的形态发生。对无性分裂期间各种纤毛器原基的起源和发育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着重注意了各种纤毛器原基的相互关系和发生的顺序性。同时,对基体在皮层上... 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研究了镰游仆虫E.harpa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无性分裂时期的形态发生。对无性分裂期间各种纤毛器原基的起源和发育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着重注意了各种纤毛器原基的相互关系和发生的顺序性。同时,对基体在皮层上的“移动”及基体与“基体托架”的关系也作了研究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游仆虫 形态发生 纤毛器 皮层结构 无性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chototaxis songi细胞皮层色素颗粒的显微和亚显微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海英 王正君 +1 位作者 生欣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70,F0002,F0003,共7页
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显微术等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Tricho- totaxis songi细胞形态及细胞皮层结构,观察到:细胞皮层存在红色色素颗粒和无色颗粒两种皮层颗粒.皮层色素颗粒与纤毛虫细胞呈现红色有关,它们使细胞的... 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显微术等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Tricho- totaxis songi细胞形态及细胞皮层结构,观察到:细胞皮层存在红色色素颗粒和无色颗粒两种皮层颗粒.皮层色素颗粒与纤毛虫细胞呈现红色有关,它们使细胞的颜色保持不变.作者认为.这些色素颗粒可能已成为细胞皮层结构的基本成分,与纤毛器的功能作用有关;并且它们很可能是一类共生于纤毛虫细胞皮层内及皮层表面的细菌共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 纤毛器 皮层色素颗粒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亲游仆虫的无性生殖和皮层细胞骨架的研究 Ⅰ.形态和形态发生 被引量:2
20
作者 邹士法 张作人 +1 位作者 吕及忍 桑新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87-93,共7页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详细地观察了近亲游仆虫(Euplotes affinis Dujardi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并对新纤毛小器官原基的产生、发育和老纤毛器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近亲 游仆虫 无性生殖 纤毛器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