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渭北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结合水膜厚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井彦林 何椿霖 +3 位作者 赵宏宇 冯雅茜 明心凯 黄月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为深入剖析黄土与古土壤工程性质的影响因素,以陕西渭北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比表面积测试并结合理论分析对结合水膜厚度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黄土与古土壤的结合水膜厚度存在明显差异,黄土的结合水膜厚度... 为深入剖析黄土与古土壤工程性质的影响因素,以陕西渭北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比表面积测试并结合理论分析对结合水膜厚度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黄土与古土壤的结合水膜厚度存在明显差异,黄土的结合水膜厚度明显大于古土壤,原因在于古土壤孔隙体积及孔径小于黄土,而古土壤中高价阳离子含量大于黄土,同时古土壤颗粒表面分布铁锰质薄膜,其亲水性较弱。分析结合水膜与黄土湿陷性、回弹变形等工程特性间的关系,发现黄土-古土壤的湿陷性随结合水膜厚度的增大而增强,随结合水膜厚度的减小而减弱,结合水膜厚度与卸荷变形系数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说明,高价阳离子含量、颗粒表面特性,及孔隙性的不同造成了黄土与古土壤结合水膜厚度的差异,从而导致黄土与古土壤的湿陷性等工程性质有显著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核磁共振 结合水膜厚度 离子交换 湿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玻璃-水泥固化红黏土强度水理特性试验研究
2
作者 谢荣 扈胜霞 +3 位作者 李勇 林森 况波 王豪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95-2609,共15页
为了研究废玻璃对水泥固化红黏土强度、水理等工程特性的影响,为固体废弃物废玻璃用作特殊土红黏土加固材料的土体改良方法提供理论支持,采用废玻璃协同水泥对红黏土进行固化处理并开展研究。通过界限含水率、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与干... 为了研究废玻璃对水泥固化红黏土强度、水理等工程特性的影响,为固体废弃物废玻璃用作特殊土红黏土加固材料的土体改良方法提供理论支持,采用废玻璃协同水泥对红黏土进行固化处理并开展研究。通过界限含水率、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与干湿循环试验,研究在5%水泥基础上,废玻璃粒径(0~0.075、0.075~0.5、0.5~2、2~5 mm)和掺量(0%、5%、10%、15%、20%、25%)对固化红黏土强度、水理特性的影响规律,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微观测试,探索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废玻璃-水泥改良后,红黏土的液限、塑性指数明显减小;应力-应变曲线由弱硬化型向脆性强软化型转变。掺入5%水泥的复合废玻璃可显著提升固化红黏土的强度;在试验的范围内,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废玻璃掺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相同废玻璃掺量下,则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废玻璃掺量20%、粒径0~0.075 mm为固化红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最佳掺比。废玻璃-水泥固化红黏土的水稳性系数随着废玻璃掺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废玻璃掺量下,随粒径减小,水稳系数逐渐增大,抗水破坏作用增大。废玻璃能有效地改善水泥固化红黏土的干湿循环特性,掺废玻璃-水泥固化土试样的抗干湿循环能力随掺废玻璃量的提高和废玻璃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玻璃-水泥固化 黏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水稳性 干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台红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频率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9
3
作者 孙有斌 孙东怀 安芷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00-306,共7页
通过对甘肃灵台晚新生代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测量和频率磁化率分析 ,发现红粘土及黄土 -古土壤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存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两套沉积在成壤过程中由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超顺磁性矿物含量 ,对磁... 通过对甘肃灵台晚新生代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测量和频率磁化率分析 ,发现红粘土及黄土 -古土壤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存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两套沉积在成壤过程中由生物作用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超顺磁性矿物含量 ,对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增大有重要的贡献。相比磁化率而言 ,受影响因素较少的频率磁化率变化 ,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超顺磁粒级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 ,能更真实、敏感地记录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波动。灵台红粘土 -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频率磁化率在 2 .6MaBP前后不同的变率特征 ,揭示了大冰期来临前后黄土高原的冷暖、干湿反差产生了显著变化 ,而与此相关的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灵台剖面 粘土-黄土-古土壤序列 频率磁化率 古气候波动 晚新生代 风尘堆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地层深竖井受力变形特征研究
4
作者 罗章波 亢佳伟 +1 位作者 李仑 邓国华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6,共7页
研究目的:为准确认识黄土-古土壤地层条件下的深竖井受力变形特征,以53.5 m深圆形竖井工程为依托,开展竖井侧向土压力、变形、结构内力及周边地层的竖直和水平向变形的系统监测。研究结论:(1)黄土-古土壤地层深竖井开挖过程中,井壁结构... 研究目的:为准确认识黄土-古土壤地层条件下的深竖井受力变形特征,以53.5 m深圆形竖井工程为依托,开展竖井侧向土压力、变形、结构内力及周边地层的竖直和水平向变形的系统监测。研究结论:(1)黄土-古土壤地层深竖井开挖过程中,井壁结构整体变形较小,水平变形“先挤出后收敛”,竖向变形“先下沉后隆起”,竖井开挖至设计深度后,15~30 d进入结构受力变形稳定阶段;(2)竖井井壁收敛变形、侧向土压力和结构内力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拐点,出现在0.5~0.7倍竖井设计深度处,其受力变形指标和土层性质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古土壤范围内,井壁变形量和土压力明显减小,约为邻近深度处黄土层的40%~50%,古土壤的存在,限制了竖井变形和土压力的发展;(3)黄土-古土壤地层深竖井井壁结构侧向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有显著差异,在0~12 m深度范围内,侧向土压力接近静止土压力;12~28 m范围内,侧向土压力接近主动土压力;28~48 m范围内,侧向土压力均小于主动土压力,为其35%~65%;(4)本研究成果可为相近地层条件下深竖井的土压力计算和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竖井 黄土-古土壤结构剖面 现场原位监测 受力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淳化黄土-古土壤序列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青青 黄菁华 +5 位作者 姚军 胡斐南 霍娜 尚应妮 常闻谦 赵世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2-1073,共12页
黄土-古土壤序列是记录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之一。以黄土高原南缘陕西省淳化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法对黄土-古土壤剖面黏土矿物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分析,调查不同土层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及伊利石/绿泥石比值... 黄土-古土壤序列是记录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之一。以黄土高原南缘陕西省淳化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法对黄土-古土壤剖面黏土矿物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分析,调查不同土层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及伊利石/绿泥石比值(I/C值)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土层黏土矿物特征所对应的气候变化规律,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淳化剖面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I/C值以及伊利石结晶度IC值在反演古气候方面具有较好的指示性。(2)淳化剖面不同土层的黏土矿物类型基本相同,但其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在WL-3~S5阶段,即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中期,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为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蛭石,其中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WL-3~L11阶段),伊利石相对含量相对偏低,气候以温凉为主,而中更新世中期(S10~S5阶段),伊利石相对含量上升,但蒙脱石、绿泥石含量均降低,气候相对温湿;在中更新世晚期(L5~S1阶段),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改变为伊利石-绿泥石-蛭石-高岭石-蒙脱石,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气候较为干冷。黏土矿物类型及含量表明淳化地区从早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总体干冷化,并经历了温凉-温湿-干冷的变化过程。(3)I/C值以及伊利石结晶度IC值从剖面底部到顶部均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过程,它们与黏土矿物的含量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一致。本研究有助于探索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为全面了解更新世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淳化黄土-古土壤序列 黏土矿物 伊利石结晶度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西津黄土-古土壤序列中黏土矿物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叶喜艳 冯展涛 +3 位作者 彭廷江 于凤霞 李孟 于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1,共7页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分析兰州西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计算其化学风化指数和结晶度,结合粒度和磁化率指标探讨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比值的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比较单一,...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分析兰州西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计算其化学风化指数和结晶度,结合粒度和磁化率指标探讨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比值的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比较单一,黄土层中主要有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古土壤层中主要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矿物.西津钻孔中的黏土矿物对化学和物理风化较为敏感,古土壤发育时的水解程度强于黄土.与西津黄土的磁化率和粒度指标一样,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比值在黄土和古土壤层中的差异能进行古环境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黏土矿物 西津钻孔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特征及气候意义——以关中平原西部梁村剖面为例 被引量:39
7
作者 丁敏 庞奖励 +3 位作者 黄春长 彭淑贞 杨炯 陈栋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7,共6页
利用K-MinoltaCR-400色度仪分别测试研究剖面土壤色度指标(亮度、红度和黄度),并与研究剖面其他常用气候替代指标磁化率、CaCO3和Rb/Sr比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红度和亮度指标对气候响应敏感,能够揭示全新世早中晚三个阶段千年尺度... 利用K-MinoltaCR-400色度仪分别测试研究剖面土壤色度指标(亮度、红度和黄度),并与研究剖面其他常用气候替代指标磁化率、CaCO3和Rb/Sr比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红度和亮度指标对气候响应敏感,能够揭示全新世早中晚三个阶段千年尺度的季风演变和气候变化,对于次级变化即百年尺度的变化也有明显指示;红度指标对气候响应更为敏感,变化幅度大,波动多,有助于揭示气候的转折和弱成壤古土壤的存在,但也具有一定的气候局限性;亮度指标大致可揭示区域降水量的多少;黄度指标在本剖面对气候的响应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黄土-古土壤 全新世 关中平原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新艳 黄春长 +2 位作者 庞奖励 王利军 何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196,共8页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曲线、粒度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钾钠比、残积系数和以Rb为代表的微量... 在野外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并与磁化率曲线、粒度变化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钾钠比、残积系数和以Rb为代表的微量元素含量等随剖面层次呈规律性变化,即在古土壤层(S0)中含量最高,表土层(MS)中次之,在黄土层(L1、Lt、L0)中最低。硅铝率和Sr的含量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表明在全新世古土壤层和表土层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和次生粘化作用较强;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比较干旱,沙尘暴频繁,成壤作用微弱。这些化学参数与磁化率曲线可以进行对比,表明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受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成壤环境变化的控制。与黄土高原腹地的洛川剖面相比,淮河上游禹州剖面中绝大多数常量元素的含量较高,而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偏低,磁化率也显著偏低,绝对值差别很大,粒度组成当中细沙成分含量很高,这说明淮河上游黄土物质来源与黄土高原地区明显不同。联系全新世时期黄河频繁泛滥、改道、沉积与黄淮平原盛行东北风形成流沙地的事实,认为淮河上游的黄土是黄河泛滥沉积物质经过风沙活动改造,由东北风力系统搬运而来的近源粉尘堆积,再经过就地风化或者成土改造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元素地球化学 磁化率 全新世 淮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安娜 庞奖励 +1 位作者 黄春长 王利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3-458,共6页
通过对渭河上游XJN全新世剖面的Fe、Al、Si、K、Ca、Mg、Na、Ti和Sr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这些元素的分布与气候密切相关。在剖面中表现为:迁移序列是Ca>Sr>Na>Mg,Fe、Al、Si、K和Ti则相对富集;Ca-Sr关系呈两段式分布,指示全新... 通过对渭河上游XJN全新世剖面的Fe、Al、Si、K、Ca、Mg、Na、Ti和Sr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这些元素的分布与气候密切相关。在剖面中表现为:迁移序列是Ca>Sr>Na>Mg,Fe、Al、Si、K和Ti则相对富集;Ca-Sr关系呈两段式分布,指示全新世早期的一次环境变化;Ki残积系数增大,Ca/Mg比值减小,指示化学风化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黄土-古土壤序列 全新世 庄浪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盆地军王村黄土-古土壤剖面的色度特征及机理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丹 庞奖励 +4 位作者 周亚利 黄春长 查小春 张旭 张文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1,共9页
对汉中盆地城固县军王村(JWC)剖面的色度参数进行分析,并结合磁化率、烧失量、氧化铁进行主控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亮度(L*)含量的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红度(a*)的变化与氧化铁含量密不可分;色度参数曲线与磁化率曲线具有同步的... 对汉中盆地城固县军王村(JWC)剖面的色度参数进行分析,并结合磁化率、烧失量、氧化铁进行主控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亮度(L*)含量的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红度(a*)的变化与氧化铁含量密不可分;色度参数曲线与磁化率曲线具有同步的变化趋势,其中L*、a*、a*/b*对气候响应敏感,能作为较好的气候替代指标,记录了该区的气候和成壤环境变化;各色度参数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晚更新世末期气候冷干→全新世初期气候开始转向暖湿→全新世中期气候湿热→全新世晚期气候暖湿降低,但晚更新世末期的气候并不是持续稳定的,在38.8~25.6 ka BP期间出现了短暂的相对温暖湿润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黄土-古土壤 气候变化 汉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普 刘卫国 +2 位作者 周卫健 武振坤 宋少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3-429,共7页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塬面中心地区,分别开挖一个竖井获得L2以来连续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并对剖面样品的总有机碳、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土-古土壤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变化与前人对天然剖面的研...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塬面中心地区,分别开挖一个竖井获得L2以来连续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并对剖面样品的总有机碳、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土-古土壤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变化与前人对天然剖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注意到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δ13Corg与无机碳酸盐δ13Ccarb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在统计学分析意义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西峰塬和洛川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5和r=0.314,α<0.01,该结果与以往对黄土高原塬面边缘天然露头剖面获得有机碳与总碳酸盐碳同位素呈反相关趋势的结论不一致。对于这种现象的初步解释可能是:(1)来自后期的改造作用:由于黄土沟谷出露的天然剖面多发生在雨水冲刷黄土塬面所切割形成的沟谷两侧,这样天然剖面处于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环境,其表层至某一深度受外界水热环境和气体交换影响黄土中的无机碳酸盐;(2)同时黄土-古土壤竖井剖面也可能受土壤CO2分压的影响造成土壤次生碳酸盐的形成而导致同位素变化趋势的复杂性;(3)采样点区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塬面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并与相应地区的天然剖面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所记录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井剖面 天然露头剖面 黄土-古土壤 有机碳 碳酸盐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序列^(14)C年代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程鹏 周卫健 +1 位作者 余华贵 曾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5-89,共5页
14C年龄的可靠性在于测年物质的可靠。木质样品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测年物质,但在黄土序列中不易发现。最常用的测年物质是有机质,其含量低于2%,并受到农业施肥和现代植物根系渗透的影响,造成14C年龄偏年轻,本实验室采用新的前处理法能有... 14C年龄的可靠性在于测年物质的可靠。木质样品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测年物质,但在黄土序列中不易发现。最常用的测年物质是有机质,其含量低于2%,并受到农业施肥和现代植物根系渗透的影响,造成14C年龄偏年轻,本实验室采用新的前处理法能有效地分离年轻污染物。在稳定沉积的古土壤中,孢粉可作为可靠的测年物质。黄土中的蜗牛吸收了不同放射性比度的14C,如果用于测年能影响年龄的准确性,通常挑选蜗牛文石进行测年。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的运用使得黄土序列14C年代研究更快捷、更灵敏,但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可靠测年物质的选择和提取方法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测年 黄土-古土壤 木质样品 孢粉 蜗牛文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远黄土-古土壤上部磁化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石培宏 杨太保 +1 位作者 许善洋 田庆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3-200,共8页
对处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沙漠边缘的靖远厚层黄土剖面上部L6以来磁化率的研究表明,在这一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中主要的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型矿物,磁化率的增强与黄土-古土壤序列较匹配,形式上表现为古土壤中为高值,黄土中则为极低。但是与... 对处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沙漠边缘的靖远厚层黄土剖面上部L6以来磁化率的研究表明,在这一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中主要的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型矿物,磁化率的增强与黄土-古土壤序列较匹配,形式上表现为古土壤中为高值,黄土中则为极低。但是与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相比,磁化率的变化在靖远地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磁化率值在黄土和古土壤中差别很大,S5古土壤中的磁化率值相比S4、S3、S2、S1而言要低,磁化率的变化存在由剖面底部向上逐渐升高的趋势。分析认为在铁磁性矿物种类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总有机碳TOC对靖远地区磁化率这种独特变化形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磁化率 粒度 总有机碳TOC 靖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沉积物中酸溶相硼的分离及其同位素测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志琦 刘丛强 肖应凯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1-357,共7页
用0 5mol/LHCl提取黄土、古土壤中的酸溶相成分 ,并用混合树脂法和硼特效树脂法两种方法叠加对硼进行分离和纯化 ,Cs2BO2+法测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虽然混合树脂法和硼特效树脂法都是较成熟的方法 ,但用来处理杂质离子含量相对高而硼... 用0 5mol/LHCl提取黄土、古土壤中的酸溶相成分 ,并用混合树脂法和硼特效树脂法两种方法叠加对硼进行分离和纯化 ,Cs2BO2+法测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虽然混合树脂法和硼特效树脂法都是较成熟的方法 ,但用来处理杂质离子含量相对高而硼含量低的样品溶液并不成功。两种方法叠加处理后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重复处理黄土 古土壤样品的精度(2RSD)在0 4‰~0 6‰之间 ,这与标样(NISTSRM951)水平(0 3‰)接近 ,说明处理方法是可行的。用此方法首次测定了洛川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酸溶相 硼同位素 沉积物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典型微结构与1万年来的环境演化——以关中地区的全新世黄土剖面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8-272,共5页
通过对土壤微结构系统的研究 ,发现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微结构可分为基底式胶结结构、胶斑状结构、斑状 -胶斑结构、粒状结构、似粒状结构和粒状 -斑状结构。其中前3种总是出现在古土壤中 ,其形成在温暖湿润、植被茂... 通过对土壤微结构系统的研究 ,发现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微结构可分为基底式胶结结构、胶斑状结构、斑状 -胶斑结构、粒状结构、似粒状结构和粒状 -斑状结构。其中前3种总是出现在古土壤中 ,其形成在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的环境下 ;后 3种总是出现在黄土或风化黄土中 ,形成在以干旱为特征的环境下。微结构沿黄土剖面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实质上揭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环境演化 关中地区 全新世 微结构 成壤环境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的热释光测年——渭南、会宁剖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文远 刘嘉麒 +1 位作者 潘懋 刘东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7-72,共6页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渭南、会宁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 -古土壤共 15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实验中 ,通过光晒退确定各个样品的残留热释光强度 ,应用残留热释光法测定等效剂量值 ,结果显示 ,在测定的热释光年龄数据基础上确定...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渭南、会宁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 -古土壤共 15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实验中 ,通过光晒退确定各个样品的残留热释光强度 ,应用残留热释光法测定等效剂量值 ,结果显示 ,在测定的热释光年龄数据基础上确定的两剖面的 S0 / L1、L1/ S1、S1/ L2界线年龄基本一致 ,并与 SPECMAP深海氧同位素1/ 2、4/ 5、5 / 6阶段的界线年龄可较好对比 ,这也表明应用热释光方法测定的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热释光测年 末次间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黄土-古土壤Rb、Sr与磁化率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华 宋传中 张妍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51,共7页
对大别山北麓0.78 Ma以来的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及Rb和Sr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相对高的w(Rb)和w(Rb)/w(Sr)值及低w(Sr)值指示夏季风占优势的湿润时期,对应古土壤层;相对低的w(Rb)和w(Rb)/w(Sr)值及高w(Sr)值指示冬季风占优势的... 对大别山北麓0.78 Ma以来的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及Rb和Sr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相对高的w(Rb)和w(Rb)/w(Sr)值及低w(Sr)值指示夏季风占优势的湿润时期,对应古土壤层;相对低的w(Rb)和w(Rb)/w(Sr)值及高w(Sr)值指示冬季风占优势的干旱期,磁化率相对较低,对应黄土层。剖面的w(Rb)/w(Sr)值自下至上降低反映大别山北麓地区的风化作用逐渐减弱,也揭示自0.78 Ma以来气候具有由湿向干的趋势;磁化率与w(Rb)/w(Sr)值的对比分析表明,它们的变化曲线存在显著不同,原因可能是由于磁化率在古土壤中的增强机制比较复杂所致,w(Rb)/w(Sr)值作为气候替代指标比磁化率更灵敏。与洛川剖面相比,大别山黄土-古土壤的w(Rb)较高而w(Sr)较低及Rb、Sr较强的分异能力特征反映了大别山气候整体较为温湿,沉积物遭受的风化程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黄土-古土壤 Rb和Sr 磁化率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黄土-古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及富集因子法物源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华 宋传中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93,共7页
为了解大别山北麓自中更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对其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具有富硅、铝、铁,贫钙,低钠、镁、钾、钡、锶的特点。通过对气候特征元素变化的进一步分析,表... 为了解大别山北麓自中更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对其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具有富硅、铝、铁,贫钙,低钠、镁、钾、钡、锶的特点。通过对气候特征元素变化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别山北麓自中更新世以来是以温湿为主且从老至新气候由温湿向干冷趋势发展,与洛川黄土相比,大别山黄土经历了更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选择化学性质稳定的Ti、Sc、Th、Nb作为参比元素,运用富集因子法进行地球化学元素研究进而判别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大别山北麓黄土-古土壤与洛川黄土同源,均来自西北的风尘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黄土-古土壤 地球化学 富集因子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氧化铁和有机质对磁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19
作者 胡雪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2,共6页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剖面“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 ,黄土与古土壤中游离态铁 (Fed)、活性态铁 (Feo)和有机质含量均与磁化率 (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p <0 .0 1)。Fed 对磁化率的显著影响 ,说明了成土作用强度 ,会影响古土壤铁...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剖面“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 ,黄土与古土壤中游离态铁 (Fed)、活性态铁 (Feo)和有机质含量均与磁化率 (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p <0 .0 1)。Fed 对磁化率的显著影响 ,说明了成土作用强度 ,会影响古土壤铁磁性矿物的形成。有机质对磁化率产生的显著影响可能与生物成磁作用有关。另外 ,成土过程中有机质的存在 ,有利于次生磁赤铁矿的形成 ;以及古土壤形成后 ,有机质的存在可妨碍磁赤铁矿的老化 ,使之不易转化为赤铁矿 ,可能也是重要原因。Feo 与磁化率的极显著相关性 ,主要应与Feo和F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氧化铁 有机质 磁化率 磁赤铁矿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法用于礼村黄土-古土壤地层^(14)C测年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华贵 祝一志 +6 位作者 程鹏 刘永好 王胜利 鲜锋 陈清敏 刘钊 周卫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8,共6页
采用简单的热解方法分离黄土-古土壤不同有机组分进行14C测年的探索,通过加热使黄土-古土壤有机质发生裂解,选择400℃作为试验温度,对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剖面黄土-古土壤粉末样品在400℃下挥发出的Py-V组分和残留下的Py-R组分分别进行14C(... 采用简单的热解方法分离黄土-古土壤不同有机组分进行14C测年的探索,通过加热使黄土-古土壤有机质发生裂解,选择400℃作为试验温度,对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剖面黄土-古土壤粉末样品在400℃下挥发出的Py-V组分和残留下的Py-R组分分别进行14C(AMS)测年,并结合该剖面同层位黄土地层与考古文化层接触关系,认为礼村剖面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地层中,Py-V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沉积地层中,Py-R组分年龄能代表真实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法 14C测年 Py-R组分 Py-V组分 黄土-古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