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大利亚红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形态特片及行为习性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邵力 王象设 朱建丰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01-205,共5页
澳大利亚红螯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尾节无中间刺,尾扇五瓣。雌虾第三对步足基部有一对生殖孔,雄虾第五对步足基部有一对生殖乳突。红螯虾有明显的昼伏夜行习性,喜攀缘。
关键词 红螯虾 澳大利亚红螯虾 形态特征 行为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红螯虾幼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象设 邵力 朱建丰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103-108,共6页
澳大利亚红螯虾幼体体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可用W=-0.1666+0.0316t来模拟,日增重率随时间呈递减趋势。体长与时间的相关形式为L=1.0743+0.0578t,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形式为W=-0.0879+0.3... 澳大利亚红螯虾幼体体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可用W=-0.1666+0.0316t来模拟,日增重率随时间呈递减趋势。体长与时间的相关形式为L=1.0743+0.0578t,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形式为W=-0.0879+0.3642L。红螯虾幼体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虾 幼体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淡水红螯虾繁殖特性及精荚显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叶玉珍 吴清江 董新红 《水利渔业》 1997年第5期9-11,共3页
报道了澳洲淡水红螯虾的繁殖特性及精荚显微结构。澳洲淡水红螯虾繁殖能力强,最适繁殖温度为28—30℃;雄虾在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有雄性生殖孔,呈小球状。由雄虾射出的精荚中含有半透明管状结构,内含大量成熟精子。精子有一个椎... 报道了澳洲淡水红螯虾的繁殖特性及精荚显微结构。澳洲淡水红螯虾繁殖能力强,最适繁殖温度为28—30℃;雄虾在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有雄性生殖孔,呈小球状。由雄虾射出的精荚中含有半透明管状结构,内含大量成熟精子。精子有一个椎形的头基部和细长的棘状部。雌雄交配过程是雄虾将成熟精荚射到雌虾腹面,雌虾在24h内排卵并行受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特性 精荚 显微结构 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与红螯虾同池混养技术
4
作者 方丽华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1997年第9期18-18,共1页
罗非鱼与红螯虾同池混养技术华中农业大学(430070)方丽华尼罗罗非鱼生命力强,在各种养殖条件下均能迅速生长,是大众化的食用鱼。澳大利亚红螯虾生长快,容易繁殖,可在淡水中生长。将罗非鱼与红螯虾同池混养有许多优点,可以... 罗非鱼与红螯虾同池混养技术华中农业大学(430070)方丽华尼罗罗非鱼生命力强,在各种养殖条件下均能迅速生长,是大众化的食用鱼。澳大利亚红螯虾生长快,容易繁殖,可在淡水中生长。将罗非鱼与红螯虾同池混养有许多优点,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资金,这两个品种之间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红螯虾 同池浊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和澳大利亚红螯虾在土池中的混养
5
作者 吴善 蔡清海 许永安 《水产科技情报》 1995年第4期190-192,共3页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miloticus)和澳大利亚红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台湾译为四脊滑螯虾)在0.02公顷的土池中单养和混养,本文探讨混养时品种之间的相互影响。试验方法如下...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miloticus)和澳大利亚红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台湾译为四脊滑螯虾)在0.02公顷的土池中单养和混养,本文探讨混养时品种之间的相互影响。试验方法如下:(1)罗非鱼10000尾/公顷;(2)罗非鱼10000尾+红螯虾25000尾/公顷;(3)红螯虾25000尾/公顷。各地投放粗蛋白含量为32%的鲶鱼颗粒饲料,根据罗非鱼的放养量每月调整投饵量。混养100天后,罗非鱼的生长、繁殖、饵料转换率均受到不利影响(P<0.01),而红螯虾的生长、雌雄间体的出现率和怀卵雌体的百分比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红螯虾 混养 放养密度 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红螯螯虾池塘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6
作者 刘双凤 董宏伟 +3 位作者 杨洁 张希 项伯淳 王勇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5期701-704,共4页
该研究聚焦寒地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池塘生态养殖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征,全面介绍了从池塘准备、苗种放养、日常管理到适时收获的整套养殖技术流程。经实践,寒地红螯螯虾养殖已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但仍... 该研究聚焦寒地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池塘生态养殖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征,全面介绍了从池塘准备、苗种放养、日常管理到适时收获的整套养殖技术流程。经实践,寒地红螯螯虾养殖已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但仍面临虾苗供应及流通销售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以拓展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rax quadricarinatus) 生物学特征 池塘生态养殖 寒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灾害下“红螯螯虾-水稻”种养系统灾损防控措施
7
作者 迟美丽 高赛赛 +3 位作者 程顺 郑建波 孙佳敏 李飞 《水产养殖》 2025年第7期55-56,共2页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病害少和售价高等特点,近些年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份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2024年底,我国的红螯螯虾的产值规模达到了630亿元左右[1]...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arinatus)又名澳洲淡水龙虾,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病害少和售价高等特点,近些年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份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2024年底,我国的红螯螯虾的产值规模达到了630亿元左右[1],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国家、各省市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及稻渔综合种养工程的推进,“红螯螯虾-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得到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扩大了红螯螯虾品种的推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种养系统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螯螯虾室内养殖不同生长阶段适宜水质的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龙宇 胡丽 +3 位作者 黎标 吴亮 黄水娥 杨海君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5-1387,共13页
为探究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室内养殖不同生长阶段适宜水环境下的细菌群落特征,本研究以广东省揭阳市南区红螯螯虾室内养殖基地的虾苗(XMP)池、半成品虾(BCPC)池、成品虾(CPP)池1和成品虾(CPP)池2适宜水质的水体为研究对象... 为探究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室内养殖不同生长阶段适宜水环境下的细菌群落特征,本研究以广东省揭阳市南区红螯螯虾室内养殖基地的虾苗(XMP)池、半成品虾(BCPC)池、成品虾(CPP)池1和成品虾(CPP)池2适宜水质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分析了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水体中pH与水温(WT)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总硬度(TH)与水温、pH之间为显著负相关(P<0.05)。水体中细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髌骨细菌门等,优势菌属为多核杆菌属、norank_Rhizobiales_Incertae_Sedis、norank_Chloroplast和hgcl_clade等。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受亚硝酸盐氮(NO_(2)^(-)-N)含量显著影响。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20的属细菌与水体理化因子的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pH、总硬度、氨态氮(NH_(4)^(+)-N)含量、亚硝酸盐氮含量、总氮(TN)含量和化学需氧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利用Tax4Fun2进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主要优势功能基因为全球与概览图、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聚类分析发现相邻生长阶段的细菌群落功能基因更为相似,成品虾池水体中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也更加稳定。采用FAPROTAX注释得出,氮代谢循环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在成品虾生长阶段明显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红螯螯虾室内养殖水体中的菌群结构随生长时期的推进分布更均匀,相关细菌在维持养殖水体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环境微生物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9
作者 王凯 潘凌洁 +3 位作者 徐志豪 李佳丹 张弦 詹柴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4-97,共4页
为探明水稻和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选择浙江省宁波市集士港镇的2块试验田,跟踪分析2块试验田在稻虾共作之前及共作1年、2年、3年的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现行操作模式下,随着种养年限的增加,1号试验田土壤pH... 为探明水稻和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选择浙江省宁波市集士港镇的2块试验田,跟踪分析2块试验田在稻虾共作之前及共作1年、2年、3年的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现行操作模式下,随着种养年限的增加,1号试验田土壤pH较之前提高了33.01%,有效磷含量提高了330.18%,速效钾含量增加了30.91%,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了29.92%;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32.64%,全氮含量降低了33.05%,水解性氮含量降低了39.24%;总体上,pH、有效磷含量、全氮含量、水解性氮含量、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较为明显,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变化不显著;2号试验田与1号试验田显示结果基本一致,但在显著性方面差于1号基地。现行的水稻和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土壤pH、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但可能会导致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含量的下降,在后续推广过程中应对操作细则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综合种养 共作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螯螯虾盐度耐受性探索
10
作者 陈奕彬 罗金孝 胡一丞 《科学养鱼》 2025年第6期33-34,共2页
因红螯螯虾为底栖虾类,生活水体空间单一,且适应环境能力强,因此开发红螯螯虾新的养殖模式,尤其是海水品种混养模式,以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产业意义。笔者通过开展红螯螯虾的盐度耐受性探索,为红螯螯虾在海水中的养殖或与其他... 因红螯螯虾为底栖虾类,生活水体空间单一,且适应环境能力强,因此开发红螯螯虾新的养殖模式,尤其是海水品种混养模式,以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产业意义。笔者通过开展红螯螯虾的盐度耐受性探索,为红螯螯虾在海水中的养殖或与其他海水品种的混养模式提供前期的技术基础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模式 海水品种 盐度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红螯螯虾共作对复垦稻田土壤养分、碳库的影响
11
作者 徐铃威 徐金清 +8 位作者 蒋静 刘笑 陈凡 郭水荣 梁骁 唐金玉 黄福勇 楼宝 张煜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824-1828,共5页
本研究针对复垦稻田开展了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碳库的影响研究。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为水稻单作,试验组为水稻-红螯螯虾共作。结果显示,拔节期试验组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显著高... 本研究针对复垦稻田开展了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碳库的影响研究。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为水稻单作,试验组为水稻-红螯螯虾共作。结果显示,拔节期试验组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水稻成熟期,试验组土壤中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也显著提高。但是,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可以显著改善复垦稻田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土壤肥力,有助于维持碳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共作 复垦稻田 土壤 养分 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螯螯虾-鲢鳙”混养试验
12
作者 韦建益 钟永旺 +3 位作者 黄恺 覃足 蓝宏纯 李春晓 《水产养殖》 2025年第3期47-49,共3页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称澳洲淡水龙虾,是世界上名贵的经济虾种之一,原产于澳大利亚,于1992年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并首先在广东和湖北2省试养成功;1993年4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引种试养成功;1994年后又逐步推广到江...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称澳洲淡水龙虾,是世界上名贵的经济虾种之一,原产于澳大利亚,于1992年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并首先在广东和湖北2省试养成功;1993年4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引种试养成功;1994年后又逐步推广到江苏、湖南、北京等地。其体型大,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养殖实践表明,红螯螯虾具有食性杂、养殖技术简单、养殖周期短和养殖效益高等优势。为提高养殖效益,现开展“红螯螯虾-鲢鳙”混养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研究所 养殖实践 养殖效益 鲢鳙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红螯螯虾大规格苗种温棚培育技术
13
作者 曾宪凯 朱寅岐 +2 位作者 吴启航 张天晟 苏明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82-184,共3页
为了促进红螯螯虾大规格苗种温棚培育技术在上海地区的推广应用,从温棚构建、配套设施准备、放养前准备、虾苗选择、投喂管理、水质管理、水草管理、其他日常管理、虾苗出棚操作等环节,对红螯螯虾大规格苗种温棚培育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为了促进红螯螯虾大规格苗种温棚培育技术在上海地区的推广应用,从温棚构建、配套设施准备、放养前准备、虾苗选择、投喂管理、水质管理、水草管理、其他日常管理、虾苗出棚操作等环节,对红螯螯虾大规格苗种温棚培育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红螯螯虾大规格苗种温棚培育技术在上海巨斧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内进行了实践验证,在4个单层尼龙薄膜温棚内(每个温棚有效水体容积约为525 m^(3),合计2100 m^(3)),放养红螯螯虾“黑头苗”(体长为0.8~1.2 cm)约75万尾(单位水体平均放养密度为357尾/m^(3)),采用全程投喂全价配合饲料的标粗方法,养殖32 d,可获得体长达到3~5 cm的红螯螯虾大规格苗种35.7万尾,成活率达4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格苗种 温棚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螯螯虾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14
作者 黄扬富 《中国水产》 2025年第2期83-85,共3页
近年来,红螯螯虾逐渐成为水产品市场上的热门选择。然而,由于虾苗供应不足以及各地养殖技术水平的差异,红螯螯虾的养殖规模扩展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实践表明,合理的养殖密度、投喂管理、水质控制和病害预防等对提高红螯螯... 近年来,红螯螯虾逐渐成为水产品市场上的热门选择。然而,由于虾苗供应不足以及各地养殖技术水平的差异,红螯螯虾的养殖规模扩展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实践表明,合理的养殖密度、投喂管理、水质控制和病害预防等对提高红螯螯虾养殖成活率和产量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通过详细阐述红螯螯虾池塘养殖的池塘准备、虾苗投放、养殖管理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以期为进一步规范其池塘养殖生产,提高红螯螯虾产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市场 技术水平 池塘养殖 产业可持续发展 水质控制 病害预防 养殖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螯螯虾与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稻田综合种养示范
15
作者 郝俊 钟文慧 +3 位作者 张亚楠 于航 孙斌 徐晓丽 《天津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38-41,共4页
为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文章引进红螯螯虾与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进行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对稻田环沟水质和水生动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综合评价红螯螯虾与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结果显示,稻田环沟水体pH波动范围为7.45~8.... 为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文章引进红螯螯虾与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进行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对稻田环沟水质和水生动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综合评价红螯螯虾与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结果显示,稻田环沟水体pH波动范围为7.45~8.25,盐度在1%~2%之间,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含量在养殖周期中呈下降趋势,磷酸盐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过101d的养殖,红螯螯虾平均体质量增长至30.16g;经过103d的养殖,河蟹大眼幼体平均体质量增长至8.30g。红螯螯虾与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在稻田养殖的产值合计为1660.80元·667m^(2),收益为1010.80元·667m^(2)。红螯螯虾与河蟹大眼幼体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适宜在天津地区应用,稻田水环境可满足水生动物生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蟹大眼幼体 稻田综合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宁 郑振华 +4 位作者 安美玲 宋维彦 李媛媛 王裕玉 王君霞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77,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600尾初重(0.55±0.05) g的红螯螯虾虾苗,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苗。CA组、TB组、TC组和TD组分别在基础饲料...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600尾初重(0.55±0.05) g的红螯螯虾虾苗,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苗。CA组、TB组、TC组和TD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8×10^(5)、1.8×10^(6)、1.8×10^(7) CFU/g乳酸杆菌。试验期45 d。结果显示,与CA组相比,TB组和TC组红螯螯虾的末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TC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TD组的生长性能未进一步增加。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明显改变了红螯螯虾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了肠道有益菌类的多样性和丰度,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生长,该效应在前期尤其明显。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8×10^(6) CFU/g乳酸杆菌可以明显改善红螯螯虾的生长性能,增加红螯螯虾肠道有益菌的多样性和丰度,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生长,有利于虾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生长性能 肠道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对红螯螯虾幼虾室内育苗池标粗效果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程顺 蒋文枰 +3 位作者 刘士力 郑建波 迟美丽 李飞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4,共4页
试验旨在探索不同添加剂对幼虾标粗效果的影响。选取10800尾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600尾虾。1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2组投喂70%基础饲料+30%螺旋藻粉,3组投喂80%基础饲料+20%螺旋藻粉,4组投喂80%基础饲料+10%螺旋藻粉+3%... 试验旨在探索不同添加剂对幼虾标粗效果的影响。选取10800尾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600尾虾。1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2组投喂70%基础饲料+30%螺旋藻粉,3组投喂80%基础饲料+20%螺旋藻粉,4组投喂80%基础饲料+10%螺旋藻粉+3%虾青素+2%亚麻籽油+3%南极磷虾油+2%核黄素,5组投喂70%基础饲料+10%螺旋藻粉+6%虾青素+4%亚麻籽油+6%南极磷虾油+4%核黄素,6组投喂70%基础饲料+20%螺旋藻粉+3%虾青素+2%亚麻籽油+3%南极磷虾油+2%核黄素。试验期10 d。结果显示,4组、5组幼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1组、2组(P<0.05),各组成活率排序依次为4组>5组>3组>6组>2组>1组。4组幼虾具有较高的增重率与全长增长率,各组幼虾增重率依次为4组>3组>5组=6组=2组>1组,全长增长率依次为4组>5组>3组>2组>6组>1组。4组幼虾胰蛋白酶(TP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均显著高于1组、2组(P<0.05)。研究表明,4组幼虾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及免疫相关酶活性均较高,即80%基础饲料+10%螺旋藻粉+3%虾青素+2%亚麻籽油+3%南极磷虾油+2%核黄素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粉 青素 亚麻籽油 南极磷 核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低盐环境中红螯螯虾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许明珠 李世才 +4 位作者 董兰芳 李恒慧 陈瑞芳 彭洁丽 陈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6-1882,共7页
【目的】研究红螯螯虾在低盐(1.5‰)养殖条件下的蛋白质营养需求,为低盐水体规模化养殖红螯螯虾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制6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即26.83%(D1)、29.71%(D2)、32.59%(D3)、35.42%(D4)、38.37%(D5)和41.09... 【目的】研究红螯螯虾在低盐(1.5‰)养殖条件下的蛋白质营养需求,为低盐水体规模化养殖红螯螯虾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制6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即26.83%(D1)、29.71%(D2)、32.59%(D3)、35.42%(D4)、38.37%(D5)和41.09%(D6)的等能饲料,以初始体重为0.41±0.01 g的红螯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养殖56 d,分析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低盐养殖环境中红螯螯虾幼虾的生长性能、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在低盐养殖环境中,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对存活率、水分和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对各组红螯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趋势为先升后降,D3处理的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D3~D6处理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1和D2处理。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高蛋白质水平组(D5和D6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与之相反,虾肌肉粗脂肪含量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持续增长,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肌肉中共测定出17种氨基酸,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E_(AA))、2种半必需氨基酸(HE_(AA))、8种非必需氨基酸(NE_(AA))。饲料蛋白质水平在29.71%~41.09%的各组氨基酸总量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结论】低盐养殖环境中,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标准,红螯螯虾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为36.09%,以肌肉鲜味氨基酸占比(WDAA/WTAA)为评价标准,红螯螯虾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为3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环境 蛋白质水平 生长性能 肌肉成分 氨基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标粗模式下红螯螯虾幼虾生长效果对比研究
19
作者 程顺 迟美丽 +3 位作者 郑建波 刘士力 蒋文枰 李飞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3期68-70,共3页
红螯螯虾是世界性淡水经济虾类之一,为解决其标粗成功率低导致养殖效益不稳定的瓶颈问题,团队采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水槽和外塘暖棚内网箱三种标粗模式,在不同隐蔽物类型与标粗密度下,对幼虾生长效果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暖棚内网箱方... 红螯螯虾是世界性淡水经济虾类之一,为解决其标粗成功率低导致养殖效益不稳定的瓶颈问题,团队采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水槽和外塘暖棚内网箱三种标粗模式,在不同隐蔽物类型与标粗密度下,对幼虾生长效果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暖棚内网箱方式进行大规格幼虾培育标粗具有优势,建议应用于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效果 隐蔽物 标粗 养殖效益 网箱 暖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虾生长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金玉 黄福勇 +2 位作者 戴杨鑫 楼宝 郭水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7-1547,共11页
为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对象之间的关系,2022年6月-9月采用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浙江省海宁市6处稻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并结... 为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对象之间的关系,2022年6月-9月采用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浙江省海宁市6处稻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Spearman相关性热图分析了优势种类和多样性指数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的体长、头胸甲宽、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在不同稻田间无显著差异,但体长、头胸甲宽和体重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下降。虾引入稻田后会相对改善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多样性,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群落稳定性逐渐降低。隐藻(Cryptomonas)、衣藻(Chlamydomonas)、小球藻(Chlorell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是共作期间常见的优势种类。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或主要种类(浮游生物中排名前50的种类)与浮游动物的变化趋势不同,前者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后者则逐渐降低。分析发现,季节变化是驱动稻虾共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此外,虾的摄食作用也会对群落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肥满度与小球藻生物量显著负相关,表明养殖水体的水质对虾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平衡好水稻种植区和水产养殖区对营养水平需求不同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稻渔综合种养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