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药红花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7
1
作者 吴海峰 宋志军 +2 位作者 朱华结 彭树林 张晓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02-207,共6页
从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植物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karachine(1)、valachine(2)、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3)、威尔士绿绒蒿定碱((?)-mecambridine,4)... 从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植物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karachine(1)、valachine(2)、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3)、威尔士绿绒蒿定碱((?)-mecambridine,4)、原鸦片碱(protopine,5)、马齿苋酰胺E(oleracein E,6)、anhydroberberillic acid(7)、小糪碱(berberine,8)、阿苞碱(alborine,9)、木犀草素(luteolin,10)、小麦黄素(tricin,11)、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12)、洋芹素(apigenin,13)、大风子素(hydnocarpin,14)、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tricin 7-O-β-D-glucopyr-anoside,15)、对羟基桂皮酸(p-coumaric acid,16)和尿嘧啶(uracil,17)。其中,化合物1~3、7、15和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6、8、11和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二维NMR技术首次归属了化合物1和2的1H和13C NMR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生物碱 黄酮 karachine valach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及破除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红刚 赵文龙 +3 位作者 晋玲 李岩 刘孜瀚 杜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2-406,共5页
为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除方法,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了结构分析及生物活性测验,并测定了种子吸水率及沙藏前后种子的胚率及发芽指标。结果表明:红花绿绒蒿的胚发育时期多处于球形或心形... 为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除方法,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了结构分析及生物活性测验,并测定了种子吸水率及沙藏前后种子的胚率及发芽指标。结果表明:红花绿绒蒿的胚发育时期多处于球形或心形胚时期,未发育成熟,种子内含有萌发抑制物质,种皮对其萌发不造成透性障碍,种子休眠类型为形态生理休眠。低温层积是破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种子休眠 破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的非生物碱成分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国林 李伯刚 周正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7年第2期4-6,共3页
本文对红花绿绒蒿的非生物碱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并用波谱法鉴定了的其中6个成分为:21α-羟基熊果酸(1),肉豆蔻酸2,3-二羟基丙酯(2),豆甾醇(3),β-香树精(4),熊果酸(5)及胡萝卜甙(6)。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三萜 甾醇 甘油醇 罂粟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解除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红刚 赵文龙 +2 位作者 晋玲 高素芳 杜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97-3705,共9页
为了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解除对胚发育及生理生化变化的响应,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变温层积处理,观测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的胚形态、胚率、发芽率,测定种子营养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呼吸途径关键酶... 为了探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种子休眠解除对胚发育及生理生化变化的响应,本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种子进行变温层积处理,观测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的胚形态、胚率、发芽率,测定种子营养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呼吸途径关键酶活性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层积后,红花绿绒蒿种胚完成形态后熟,发芽率显著提高(P<0.05);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性显著降低(P<0.05),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H)活性显著升高(P<0.05);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无显著变化,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及ABA/GA 3,ABA/GA 1比值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低温层积能够解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种子内营养物质积累,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途径活化,ABA,IAA含量及ABA/GA 3,ABA/GA 1比值下降是解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种子休眠解除 营养物质 酶活性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绿绒蒿属(罂粟科)一新变种—光果红花绿绒蒿 被引量:3
5
作者 陆毛珍 廉永善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共2页
发表了甘肃绿绒蒿属一新变种,即光果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Maxim.var.gla-braM.Z.Lu etY.Sh.Lian)。
关键词 绿 光果红花绿绒蒿 罂粟科 新变种 甘肃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玉珊 高兰阳 +1 位作者 王辉 白为 《现代园艺》 2012年第6期14-15,共2页
红花绿绒蒿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珍惜植物。本文论述了红花绿绒蒿的特点及功能、资源分布和应用现状,并对红花绿绒蒿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功能 分布和研究现状 保护和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红花绿绒蒿种子品质及内源激素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红刚 久西加 +3 位作者 赵文龙 杜弢 王惠珍 晋玲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69,共3页
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为罂粟科(Papaver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藏名阿柏几麻鲁,主产于四川西北部、西藏东北部、青海东南部和甘肃西南部海拔2800~4300 m的山坡草地[1]。具有镇痛止咳、固涩和抗菌的功效。红花绿绒蒿野... 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为罂粟科(Papaver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藏名阿柏几麻鲁,主产于四川西北部、西藏东北部、青海东南部和甘肃西南部海拔2800~4300 m的山坡草地[1]。具有镇痛止咳、固涩和抗菌的功效。红花绿绒蒿野生资源蕴藏量少[2-3],种子萌发率极低,种子休眠与萌发一直备受关注[4-5],但种子品质及调控种子萌发和休眠的内源激素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却未有系统报道,不利于红花绿绒蒿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产地 沙藏 种子品质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明珠 李清 卢永昌 《青海农林科技》 2019年第3期10-14,37,共6页
测定藏药红花绿绒蒿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红花绿绒蒿中总生物碱提取条件,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总生物碱的提取条件为盐酸质量分数3%,料液比1∶30,提取温度50℃,测得样... 测定藏药红花绿绒蒿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红花绿绒蒿中总生物碱提取条件,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总生物碱的提取条件为盐酸质量分数3%,料液比1∶30,提取温度50℃,测得样品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16mg·g^-1。所建立的红花绿绒蒿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重现性好,可以作为红花绿绒蒿药材的质量评价依据,也可为红花绿绒蒿药材内在品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总生物碱 响应面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绿绒蒿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优化
9
作者 刘明珠 李清 +1 位作者 暨迪军 卢永昌 《种业导刊》 2019年第9期8-11,共4页
为检测藏药红花绿绒蒿中总黄酮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红花绿绒蒿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的红花绿绒蒿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可使用60%乙醇提取红花绿绒蒿中的总黄酮,提取时间为1... 为检测藏药红花绿绒蒿中总黄酮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红花绿绒蒿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的红花绿绒蒿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可使用60%乙醇提取红花绿绒蒿中的总黄酮,提取时间为1.5 h,料液比为1∶40,测得样品中总黄酮含量为1.06 mg/g。表明所建立的红花绿绒蒿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简便可行、重现性较好,可作为红花绿绒蒿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总黄酮 正交试验 含量测定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花色绿绒蒿MiUGT79B1和MpUGT79B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0
作者 周麟 李拓键 屈燕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09,共8页
为探究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在不同花色绿绒蒿中的序列特征及其与绿绒蒿花色的关系,以黄色花的全缘叶绿绒蒿和红色花的红花绿绒蒿为研究材料,从2种花色绿绒蒿的全长转录组数据中各筛选1个UGT基因,根据转录组KEGG注释结果,将这2个... 为探究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在不同花色绿绒蒿中的序列特征及其与绿绒蒿花色的关系,以黄色花的全缘叶绿绒蒿和红色花的红花绿绒蒿为研究材料,从2种花色绿绒蒿的全长转录组数据中各筛选1个UGT基因,根据转录组KEGG注释结果,将这2个基因分别命名为MiUGT79B1和MpUGT79B1,并对其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及RT-qPCR分析。结果表明:MiUGT79B1和MpUGT79B1基因ORF长度为1314,编码437个氨基酸。MiUGT79B1和MpUGT79B1蛋白的结构均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系统进化树和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MiUGT79B1和MpUGT79B1与鸦片罂粟、火罂粟、野罂粟和博落回的亲缘关系最近。RT-qPCR分析显示,MiUGT79B1和MpUGT79B1均在花蕾期高表达,MiUGT79B1表达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MpUGT79B1表达趋势为先降低后保持平缓。2种花色绿绒蒿UGT基因表达水平与总黄酮累积模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iUGT79B1和MpUGT79B1基因在绿绒蒿花瓣呈色中的功能及其花色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 红花绿绒蒿 UGT79B 基因克隆 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色绿绒蒿DFR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11
作者 王海菊 陈晓涓 +2 位作者 李拓键 罗军 屈燕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二氢黄酮4-还原酶(DFR)是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其表达与花青素积累紧密相关,影响花朵呈色。为了探究DFR基因与绿绒蒿花色形成的关系,以红色的红花绿绒蒿和黄色的全缘叶绿绒蒿为试验材料,使用RT-PCR技术成功从中克隆出DFR基因,并对... 二氢黄酮4-还原酶(DFR)是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其表达与花青素积累紧密相关,影响花朵呈色。为了探究DFR基因与绿绒蒿花色形成的关系,以红色的红花绿绒蒿和黄色的全缘叶绿绒蒿为试验材料,使用RT-PCR技术成功从中克隆出DFR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RT-qPCR分析。结果显示,2种绿绒蒿DFR基因的cDNA全长为1 131,1 125 bp,分别编码376,374个氨基酸,命名为MpDFR、MiDFR。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2种蛋白均属于亲水性蛋白,且具有DFR特有的NADPH结合结构域和底物特异性结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表明,MpDFR、MiDFR蛋白与鸦片罂粟、沉水樟、三枝九叶草、澳洲坚果、蒂罗花的亲缘关系最近。Motif分析发现,DFR蛋白基序在不同植物中均较为保守。RT-qPCR结果显示,MpDFR、MiDFR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花蕾期中MpDFR、MiDFR基因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另外,红花绿绒蒿中DFR表达量均高于全缘叶绿绒蒿。结合西南林业大学屈燕课题组研究发现,这2种绿绒蒿中花青素类化合物的积累模式与DFR基因的表达模式一致,所以,研究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结构基因DFR对于了解该途径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植物花色均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全缘叶绿 二氢黄酮4-还原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临床常用绿绒蒿药材的鉴别研究
12
作者 黄艳菲 冯协和 +4 位作者 王凯顺 李伯超 陈科力 黄必胜 刘圆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16,共9页
鉴别藏医临床常用的3种"欧贝"类绿绒蒿药材.采用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比较,光镜(OM)法观察根、花葶、叶、花的内部组织结构显微特征,扫描电镜(SEM)法观察花粉粒形态以及薄层层析法(TLC)对3种绿绒蒿进行鉴别.结果表明:1)原植物和... 鉴别藏医临床常用的3种"欧贝"类绿绒蒿药材.采用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比较,光镜(OM)法观察根、花葶、叶、花的内部组织结构显微特征,扫描电镜(SEM)法观察花粉粒形态以及薄层层析法(TLC)对3种绿绒蒿进行鉴别.结果表明:1)原植物和性状特征可根据花颜色不同或植株大小区分;2)显微组织结构特征可根据根的木质化程度和叶的主脉维管束差异进行鉴别;3)粉末特征以花粉囊内壁细胞的特征最为明显;4)花粉粒表面特征:全缘叶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的花粉粒为球形或近球形,无萌发孔,全缘叶绿绒蒿花粉粒上的刺状突起较红花绿绒蒿钝,红花绿绒蒿花粉粒表面比全缘叶绿绒蒿平滑;川西绿绒蒿花粉粒类型为3孔沟,表面具刺状雕纹.得出3种绿绒蒿的原植物、性状、内部显微组织结构、粉末特征、花粉粒表面特征等区别明显,可为藏医临床常用的3种"欧贝"类绿绒蒿药材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叶绿 红花绿绒蒿 川西绿 花粉粒 显微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绿绒蒿属植物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13
作者 舍莉萍 孙菁 +5 位作者 周玉碧 孙胜男 赵庆帅 叶润蓉 卢学峰 彭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6-469,共4页
本文采用比色法测定了4种绿绒蒿属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平均回收率为101.56%,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RSD分别为2.94%和1.22%,表明本试验的重复性较好。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以五脉绿绒蒿中最高,全缘和红花绿绒... 本文采用比色法测定了4种绿绒蒿属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平均回收率为101.56%,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RSD分别为2.94%和1.22%,表明本试验的重复性较好。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以五脉绿绒蒿中最高,全缘和红花绿绒蒿次之,总状绿绒蒿中最低,4种药材总黄酮含量的变化与其用途差异基本吻合,与藏医用药品次习惯较为相符。本实验结果可以为绿绒蒿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黄酮 比色法 五脉绿 全缘绿 红花绿绒蒿 总状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