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CBP为主体的高色纯度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少鹏 居秀琴 +2 位作者 王利顺 刘素玲 庞学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铱配合物红色磷光体Ir(piq)2(acac)为掺杂剂,制备了基于CBP材料的一系列红色电致磷光器件(PLED),其结构为ITO/CuPC(1nm)/Ir(piq)2(acac):CBP(25nm)/BCP(10nm)/Alq3(35nm)/LiF(1nm)/Al(100nm),对4种不同的掺杂剂浓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 以铱配合物红色磷光体Ir(piq)2(acac)为掺杂剂,制备了基于CBP材料的一系列红色电致磷光器件(PLED),其结构为ITO/CuPC(1nm)/Ir(piq)2(acac):CBP(25nm)/BCP(10nm)/Alq3(35nm)/LiF(1nm)/Al(100nm),对4种不同的掺杂剂浓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发光特性。得出了Ir(piq)2(acac)的最佳掺杂比为8%,此时器件的色坐标都非常接近标准红色,且色纯度超过了98%以上;在16V时,色坐标为(x=0.67,y=0.32),色纯度为99.74%,基本满足了全色显示对红色发光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 CBP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春玉 秦莉 王洪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64-1468,共5页
制备了结构为G/DBR/ITO/Mo O3(1 nm)/Tc Ta(55 nm)/CBP∶Ir(piq)2acac(44 nm,6%)/TPBI(55nm)/Li F(1 nm)/Al(80 nm)的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同时制作了无腔对比器件OLED,研究微腔结构对磷光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制备了结构为G/DBR/ITO/Mo O3(1 nm)/Tc Ta(55 nm)/CBP∶Ir(piq)2acac(44 nm,6%)/TPBI(55nm)/Li F(1 nm)/Al(80 nm)的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同时制作了无腔对比器件OLED,研究微腔结构对磷光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OLED的电致发光(EL)峰值为626 nm,半高全宽(FWHM)为92 nm;MOLED的发光峰值为628 nm,FWHM为42 nm,窄化了1/2。MOLED的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最大外量子效率(EQE)分别为121 000 cd/m2、27.8 cd/A和28.4%,OLED的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最大EQE分别为54 500 cd/m2、13.1 cd/A和16.6%。结果表明,微腔器件的发光性能与无腔器件相比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微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白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璐 于军胜 +3 位作者 王军 娄双玲 蒋亚东 李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93-1497,共5页
采用真空热蒸镀方法以4,4′-bis(carbazol-9-yl)biphenyl(CBP)为主体材料、以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磷光染料为掺杂剂构成黄色发光层,制备了高效白光的有机电致... 采用真空热蒸镀方法以4,4′-bis(carbazol-9-yl)biphenyl(CBP)为主体材料、以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磷光染料为掺杂剂构成黄色发光层,制备了高效白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OLEDs的器件结构为indium tin oxide(ITO)/N,N′-bis-(1-naphthyl)-N,N′-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CBP:(t-bt)2Ir(acac)/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Mg∶Ag,从ITO阳极开始的第一层NPB为空穴传输层,第二层超薄的NPB为蓝色发光层,BCP为空穴阻挡层和激子阻挡层,Alq3为电子传输层.结果表明,器件电压在3V启亮,在16.5V时,器件的最高亮度达到15460cd·m-2;在4V时,器件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7.5lm·W-1,器件启亮后所发出的白光光谱在低电压时随电压变化有稍微的移动,但是都在白光范围内变化.在电压达到8V后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色坐标为(0.33,0.32),并且光谱及色坐标稳定,不随电压变化而改变,与最佳的白光坐标(0.33,0.33)几乎重合.同时,从机理上解释了光谱移动和效率衰减的原因,并探讨了载流子陷阱和能量传递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白色发光 磷光 铱配合物 载流子陷阱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掺杂的高亮度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5
4
作者 唐晓庆 于军胜 +2 位作者 李璐 王军 蒋亚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2-1016,共5页
采用新型贵金属铱的配合物(pbi)2Ir(acac)作为客体磷光发光材料,分别以4%和5%(w)的浓度掺杂于聚合物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利用旋涂工艺制备了结构为indium-tin oxide(ITO)/PVK:(pbi)2Ir(acac)/2,9-二甲基-4,7-二苯基-... 采用新型贵金属铱的配合物(pbi)2Ir(acac)作为客体磷光发光材料,分别以4%和5%(w)的浓度掺杂于聚合物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利用旋涂工艺制备了结构为indium-tin oxide(ITO)/PVK:(pbi)2Ir(acac)/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咯啉(BCP)/Mg∶Ag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磷光材料(pbi)2Ir(acac)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以及聚合物掺杂的磷光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掺杂浓度的器件均具有8V左右的启亮电压,器件在启亮后的最大流明效率分别为1.53和1.31lm·W-1,最大亮度分别为11210和9174cd·m-2;同时,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与色坐标均不随偏置电压和客体掺杂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具有稳定的色纯度.分析了主体材料PVK到磷光客体(pbi)2Ir(acac)的能量转移机制,并探讨了随着器件电流密度和客体掺杂浓度的逐渐增加,器件流明效率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铱配合物 聚合物掺杂 能量传递 直接载流子俘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红色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与电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丽英 李斌 +1 位作者 刘秀英 王建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6-170,共5页
设计并合成了含羟基配体8-苯并噻唑基2-萘酚(HNBT),并以其为辅助配体、2-苯基吡啶(ppy)为第一配体合成了红色磷光铱配合物Ir(ppy)2(NBT)。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以Ir(ppy)2(NBT)为发光中心制备了红色有机电致磷光器件,详细研究了配合物Ir(... 设计并合成了含羟基配体8-苯并噻唑基2-萘酚(HNBT),并以其为辅助配体、2-苯基吡啶(ppy)为第一配体合成了红色磷光铱配合物Ir(ppy)2(NBT)。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以Ir(ppy)2(NBT)为发光中心制备了红色有机电致磷光器件,详细研究了配合物Ir(ppy)2(NBT)的热稳定性、光物理与电致发光性能。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Ir(ppy)2(NBT)的发射谱图近似于高斯形状,只有一个位于614 nm的发射主峰,没有肩峰出现,且半峰宽仅为65 nm;此外,基于配合物Ir(ppy)2(NBT)的最佳器件的最大亮度和效率分别是6 400 cd/m2和4.53 c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磷光 铱配合物 红光 有机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红双发光层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的载流子调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晋 张方辉 张微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7,共6页
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40nm)/NPB(40nm)/TCTA(10nm)/CBP∶GIR1(14%)(x)/CBP∶R-4B(6%)(30-x)/BCP(10nm)/AlQ(40nm)/LiF(1nm)/AL(100nm)的绿红磷光器件。通过调节红绿发光层的相对厚度,对器件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为15nm,电... 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40nm)/NPB(40nm)/TCTA(10nm)/CBP∶GIR1(14%)(x)/CBP∶R-4B(6%)(30-x)/BCP(10nm)/AlQ(40nm)/LiF(1nm)/AL(100nm)的绿红磷光器件。通过调节红绿发光层的相对厚度,对器件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为15nm,电压为6V,电流密度为255.6mA/cm2,得到最高电流效率为15.4cd/A,红色发光峰值强度相对较大,绿色峰值稍弱的电致发光光谱。分析原因可能是掺杂染料与临近层的能级匹配和浓度等会影响发光层载流子注入与传输;空穴及电子阻挡层对发光层内载流子和激子的有效限制作用会提高掺杂染料在发光层的复合几率;另外,CBP的空穴迁移率大于电子迁移率,发光的主要区域位于发光层与BCP界面,掺杂于该区域的R-4B具有较高的发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P 有机电致发光 磷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AlQ的高效率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璐 于军胜 +2 位作者 季兴桥 黎威志 王涛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2-784,共3页
以8-羟基喹林铝(AlQ)为主体材料,通过4(Dicyanomethylen)-2-methyl-6-(P-dimethylaminostyryl)-4H-pyran(DCM)红色发光材料的掺杂,制备了AlQ:Rubrene:DCM体系的高效率、高亮度的红色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N,N'-Di-[(1-naphth... 以8-羟基喹林铝(AlQ)为主体材料,通过4(Dicyanomethylen)-2-methyl-6-(P-dimethylaminostyryl)-4H-pyran(DCM)红色发光材料的掺杂,制备了AlQ:Rubrene:DCM体系的高效率、高亮度的红色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N,N'-Di-[(1-naphthalen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AlQ:Rubrene(3%):DCM(3%)/AlQ/Mg:Ag/Al,亮度为4330cd/m2,色坐标为(0.51,0.44),最大流明效率为6.77l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Q 掺杂 流明效率 有机电致发光 红色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ZO的高效率磷光有机电致发光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杰 范翊 刘星元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0-292,共3页
采用离子辅助的电子束双源共蒸技术制备了AZO薄膜,其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分别为4.39×1020 cm-3和15 cm2.V-1.s-1,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达到85.5%,功函数为5.05 eV。采用AZO作为阳极制备的磷光OLED得到最大亮度为192 400 cd/m2... 采用离子辅助的电子束双源共蒸技术制备了AZO薄膜,其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分别为4.39×1020 cm-3和15 cm2.V-1.s-1,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达到85.5%,功函数为5.05 eV。采用AZO作为阳极制备的磷光OLED得到最大亮度为192 40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83.5 cd/A。结果表明,AZO作为OLED的阳极可获得优异的电致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薄膜 AZO 磷光 有机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磷光铜(I)配合物及其高效绿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
9
作者 孔治国 李文连 +3 位作者 李天乐 王庆伟 徐占林 车广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59-1960,1964,共3页
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Cu(Ⅰ)配合物[Cu(DPEphos)(PyPPN)]BF4(CuL1L2),其中二DPEp-hos和PyPPN分别表示(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和吡啶并[1′,2′∶2,3]吡嗪[5,6-f]1,10-菲罗啉,并制备了结构为ITO(20Ω)/2-TNATA(20nm)/NPB(40nm)/CBP∶8%CuL1L2... 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Cu(Ⅰ)配合物[Cu(DPEphos)(PyPPN)]BF4(CuL1L2),其中二DPEp-hos和PyPPN分别表示(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和吡啶并[1′,2′∶2,3]吡嗪[5,6-f]1,10-菲罗啉,并制备了结构为ITO(20Ω)/2-TNATA(20nm)/NPB(40nm)/CBP∶8%CuL1L2(30nm)/BCP(20nm)/Alq3(20nm)/LiF(1nm)/Al(100nm)的掺杂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掺杂式器件在530nm处有较强的金属配合物三重态的绿光电致磷光(ELECTROPHOS-PHORESCENCE,EPL)发射,最大亮度为2388cd/m2,在电流为0.1mA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达到11.4cd/A,据我们所知,该OLED器件的EL性能是目前报道Cu(Ⅰ)磷光配合物的EPL器件中最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Ⅰ)配合物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绿色有机电磷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层对红绿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微 张方辉 黄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2-326,共5页
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40nm)/NPB(40nm)/TCTA(10nm)/CBP∶GIr1(14%)∶R-4B(2%)(20nm)/间隔层(3nm)/CBP∶GIr1(14%)∶R-4B(2%)(10nm)/BCP(10nm)/Alq3(40nm)/LiF(1nm)/Al(100nm)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间隔层分别为CBP,TCTA,TPBI和BCP,GIr1和... 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40nm)/NPB(40nm)/TCTA(10nm)/CBP∶GIr1(14%)∶R-4B(2%)(20nm)/间隔层(3nm)/CBP∶GIr1(14%)∶R-4B(2%)(10nm)/BCP(10nm)/Alq3(40nm)/LiF(1nm)/Al(100nm)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间隔层分别为CBP,TCTA,TPBI和BCP,GIr1和R-4B分别为绿红磷光材料。通过加入不同间隔层来调控载流子和激子在发光层内的分布并研究了其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TCTA,TPBI和BCP分别作为间隔层的器件较CBP为间隔层的参考器件,电压为6V时,电流效率分别高出59%,79%和93%,以BCP为间隔层的器件效率最高达到22.58cd·A-1;TPBI和BCP为间隔层相对于以TCTA为间隔层的器件,在较高的电流密度下,效率滚降更小。分析原因TCTA间隔层较高的LUMO能级和三线态能量将电子和激子限制在较窄的复合区域,提高了载流子相遇形成激子的概率,在较高电流密度下猝灭也更严重;TPBI和BCP由于具有较高的HOMO能级和电子传输能力,拓宽了激子的复合区域。间隔层引起电子或空穴的累积,形成较高的空间电场,有利于发光层相应载流子的注入与传输。由于发光层掺杂方式为红绿共掺,器件均获得了较好的色坐标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间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作为辅助掺杂剂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谦 张方辉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6-671,共6页
制备了采用9,10-di-(2-naphthyl)anthracene(ADN)作为主体,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作为红色发光中心,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TBPe)作为辅助掺杂剂的红光... 制备了采用9,10-di-(2-naphthyl)anthracene(ADN)作为主体,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作为红色发光中心,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TBPe)作为辅助掺杂剂的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4,4′,4″-tris[2-naphthyl(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2TNATA)用作空穴注入材料,4,4′-bis[N-(1-naphthyl)-N-phenylamino]biphenyl(NPB),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Alq3)用于空穴和电子传输。实验结果表明,掺有DCJTB的ADN也可实现红色发光,掺入TBPe作为辅助掺杂,可以提高该红光器件的效率,但几乎不改变器件色坐标。此外,2%TBPe(质量分数)作为辅助掺杂的器件表现出最佳的流明效率和最大升温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TBPe DCJTB 效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DCJT的合成
12
作者 刘波 柴生勇 +3 位作者 李金山 别国军 刘琼妮 薛云娜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7-228,231,共3页
以2,6-二甲基吡喃酮和1,1,7,7-四甲基久洛尼定为原料,经过醛化、丙二腈化及对接三步反应,合成出红色发光材料DCJT,纯度达到99.1%,三步的总收率达到35%以上,并用1H NMR,I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
关键词 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DCJT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TA对红绿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激子的调控作用
13
作者 张微 张方辉 黄晋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7-881,共5页
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50 nm)/NPB(40 nm)/TCTA(10 nm)/CBP:14%GIr1(30 nm)/TCTA(x)/CBP:2%R-4B(10 nm)/BCP(10 nm)/Alq3(40 nm)/LiF(1 nm)/Al(100 nm)的红绿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GIr1和R-4B分别为红、绿磷光染料。通过在红绿间插入较... 制备了结构为ITO/MoO3(50 nm)/NPB(40 nm)/TCTA(10 nm)/CBP:14%GIr1(30 nm)/TCTA(x)/CBP:2%R-4B(10 nm)/BCP(10 nm)/Alq3(40 nm)/LiF(1 nm)/Al(100 nm)的红绿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GIr1和R-4B分别为红、绿磷光染料。通过在红绿间插入较薄间隔层TCTA的方法,调节载流子、激子在红绿发光层中的分布,并结合TCTA和BCP对发光层内载流子和激子的有效阻挡作用,研究了载流子调控层TCTA在不同厚度下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CTA为1 nm时,器件的发光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电压为6 V时,TCTA为1 nm器件的电流密度、亮度、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0.509 mA/cm2、69.91 cd/m2和13.72 cd/A,而TCTA为0 nm器件的电流密度、亮度、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1.848 mA/cm2、215.7 cd/m2和11.67 c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 阻挡层 间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主体材料在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青华 李明智 张婉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9,共9页
综述了近几年用于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物主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咔唑类主体材料、聚芴类主体材料、聚苯乙烯类主体材料和聚间苯基类主体材料的结构单元的设计与修饰以及磷光器件性能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展望了磷光聚合... 综述了近几年用于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物主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咔唑类主体材料、聚芴类主体材料、聚苯乙烯类主体材料和聚间苯基类主体材料的结构单元的设计与修饰以及磷光器件性能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展望了磷光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今后磷光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 聚合物 主体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铱配合物磷光体系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胜强 于军胜 +2 位作者 曾彦博 赵娟 杜春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6-641,共6页
将黄光磷光材料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超薄层作为黄光发光层,两个蓝光磷光染料iridium(Ⅲ)bis(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tetrakis(1-pyrazolyl)borate(F... 将黄光磷光材料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超薄层作为黄光发光层,两个蓝光磷光染料iridium(Ⅲ)bis(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tetrakis(1-pyrazolyl)borate(FIr6)和bis[(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N,C2’](picolinate)iridium(Ⅲ)(FIrpic)掺杂层作为蓝光发光层,制备了三元发光层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具有三元磷光染料分子协同发光特性,并且利用合适厚度的隔层,将三线态激子束缚在各自激子复合区域内,获得了稳定电致发光光谱,CIE色坐标为(0.29±0.01,0.34±0.01),处于理想的白光区域。通过器件电学特性的测试,验证了磷光染料在三元发光层器件中电致发光作用的机理,同时结果表明,三元发光层器件由于稳定的激子复合区域而有效减弱了器件效率滚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白光 铱配合物 光谱特性 三元磷光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阱结构的高效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波 苏子生 +3 位作者 晋芳铭 闫兴武 初蓓 李文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03-807,共5页
采用多重量子阱结构制作了高效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4,4'-bis(N-carbazolyl)-1,10-biphenyl(CBP)掺杂bis(1-phenyl-isoquinoline)(Acetylacetonato)iridium(Ⅲ)(Ir(piq)2(acac))为发光层,4,4'-bis(N-carbazolyl)-1,10-b... 采用多重量子阱结构制作了高效红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4,4'-bis(N-carbazolyl)-1,10-biphenyl(CBP)掺杂bis(1-phenyl-isoquinoline)(Acetylacetonato)iridium(Ⅲ)(Ir(piq)2(acac))为发光层,4,4'-bis(N-carbazolyl)-1,10-biphenyl(Bphen)为电荷控制层,形成了Ⅱ型双量子阱结构,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5 000 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7.4 cd/A,相对于参考器件提高了21%。研究结果表明:以Bphen为电荷控制层形成的Ⅱ型多重量子阱结构能有效地将载流子和激子限制在势阱中,并且使空穴和电子的注入更加平衡,从而提高了载流子复合的几率和器件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阱 磷光 Ir(piq)2(acac)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载流子基团的红色磷光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爱辉 邓先平 朱卫国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46-1251,共6页
将含载流子基团的铱配合物Ir-1或Ir-2掺杂到聚芴(PFO)和2-(4-二苯基)-5-(4-叔丁苯基)-1,3,4-噁二唑(PBD)中作为发光层,采用旋涂法制备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改变发光层中铱配合物的掺杂浓度,研究了不同掺杂比例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将含载流子基团的铱配合物Ir-1或Ir-2掺杂到聚芴(PFO)和2-(4-二苯基)-5-(4-叔丁苯基)-1,3,4-噁二唑(PBD)中作为发光层,采用旋涂法制备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改变发光层中铱配合物的掺杂浓度,研究了不同掺杂比例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铱配合物的掺杂质量分数为2%时,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最好。和含苯基的Ir-1比较发现,以含空穴传输基团三苯胺的Ir-2为客体材料的器件性能更好,能够更有效地避免T-T猝灭,器件的最大流明效率为2.78 cd·A-1,最大亮度为5 718 c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致发光 铱配合物 红色磷光 三苯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的绿色磷光发光材料的开发
18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高分子材料 绿色磷光 发光材料 铱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极传输母体的高效有机磷光发光器件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强 尹勇明 +4 位作者 于晶 纪永成 闻雪梅 刘士浩 谢文法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7-721,共5页
将红、绿、蓝3种不同颜色的染料分别掺杂到相同的母体材料2,7-二(二苯基磷酰)-9-(4-二苯基胺)苯基-9-苯基芴(POAPF)中,制得了可发3种颜色光的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一步将两种互为补偿色的发光材料以合适的掺杂浓度掺到POAPF中,制... 将红、绿、蓝3种不同颜色的染料分别掺杂到相同的母体材料2,7-二(二苯基磷酰)-9-(4-二苯基胺)苯基-9-苯基芴(POAPF)中,制得了可发3种颜色光的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一步将两种互为补偿色的发光材料以合适的掺杂浓度掺到POAPF中,制得了高效率白光器件。该白光器件采用了单发光层结构,器件电致发光光谱稳定性好,随驱动电压变化较小。4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16.50,43.72,29.78,32.83 l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磷光 双极传输母体 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磷光材料FIrpic的发光特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健 张福俊 +1 位作者 徐征 王永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9-956,共8页
研究了掺杂浓度及热退火对磷光材料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FIrpic)发光性能的影响.不同掺杂浓度的薄膜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ELDs)的发光颜色都随FIrpic浓度的增大由蓝色逐渐变化到黄绿色.纯FIrpic薄膜的吸收光谱和光... 研究了掺杂浓度及热退火对磷光材料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FIrpic)发光性能的影响.不同掺杂浓度的薄膜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ELDs)的发光颜色都随FIrpic浓度的增大由蓝色逐渐变化到黄绿色.纯FIrpic薄膜的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PL)光谱在440-480nm范围内有明显的光谱重叠,476nm处的发光强度随FIrpic掺杂浓度增大而降低主要是由自吸收效应引起的.测量了不同激发密度下的光致发光光谱和不同掺杂浓度下的电致发光(EL)光谱,发现530nm处的发光强度随激发强度或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证实了530nm处的发光是来源于FIrpic分子间的激基缔合物发光.通过比较热退火前后薄膜微观形貌及电致发光器件光谱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热退火促进FIrpic分子聚集,增强了FIrpic分子间的辐射跃迁发光.通过调控FIrpic掺杂浓度和优化器件结构,并对器件进行热退火处理得到一系列发光颜色从蓝色逐渐变化到黄绿色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磷光材料 自吸收 激基缔合物发光 热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