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白垩系红色砾岩溶蚀风化特性研究——以株洲航电枢纽工程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正坤 左重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2001年第A01期80-80,82,共2页
关键词 红色砾岩 溶蚀 风化 株洲航电枢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中西部永康盆地及金衢盆地白垩系冲积扇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吴因业 冯荣昌 +3 位作者 岳婷 姚根顺 张惠良 马立桥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0-171,共12页
浙江众多中小型白垩纪盆地中,分布着河湖相红色沉积岩夹火山岩的白垩系上部地层。作者对位于浙江省金华地区永康市和义乌市境内的2条剖面进行了研究,即金衢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铜山岩中戴组剖面和永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 浙江众多中小型白垩纪盆地中,分布着河湖相红色沉积岩夹火山岩的白垩系上部地层。作者对位于浙江省金华地区永康市和义乌市境内的2条剖面进行了研究,即金衢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铜山岩中戴组剖面和永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方岩景区方岩组剖面,认为其主要为冲积扇沉积,具有多套沉积旋回的陆相碎屑岩准层序组,沉积特征表现为:下部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夹泥质粉砂岩,局部有紫红色凝灰岩及深灰色玄武岩;上部棕褐色钙质粉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产恐龙化石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具有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其中扇根亚相的砂砾岩为槽流沉积和辫流水道沉积,扇中亚相的片状或席状砂岩为漫流沉积,漫流成因的片状或席状砂岩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此研究成果对中国南方小盆地白垩系扇根—扇中碎屑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红色砾岩 漫流沉积 白垩系 沉积模式 永康盆地 金衢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几种常见岩性的水土流失成因与治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68,共3页
华南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区域开发进程的加快,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提出了华南地区常见的4种产生水土流失的岩性(花岗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和红色砂砾岩),并在分析了其产生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 华南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区域开发进程的加快,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提出了华南地区常见的4种产生水土流失的岩性(花岗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和红色砂砾岩),并在分析了其产生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每种岩性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花岗岩 石灰岩 紫色砂页岩 红色砾岩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清澜开发区地下水初步调查研究
4
作者 于革 殷善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A04期129-130,共2页
位于海南岛东部海岸的文昌县清澜港是海南省目前筹建规划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它的地理位置为19°30′~35′N,110°45′~49′E,属热带季风气候。它东临八门湾,南濒芝南湾接南海,海岸线长约10km。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1600mm,... 位于海南岛东部海岸的文昌县清澜港是海南省目前筹建规划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它的地理位置为19°30′~35′N,110°45′~49′E,属热带季风气候。它东临八门湾,南濒芝南湾接南海,海岸线长约10km。全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1600mm,蒸发量1900mm,其中5~11月为雨季,降水大于蒸发。为1200mm,而其它7个月为干季,蒸发大于降水。在调查期间(7~8月),区内地表径流极少,常年性水流几乎没有.当台风或降雨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开发区 开采地下水 海南省 初步调查 地下水资源 浅层地下水 铁盘层 红色砾岩 松散沉积物 热带季风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五河南沱组形成的氧化还原环境:地球化学与矿物学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冯永 顾尚义 +2 位作者 吴忠银 沈洪娟 赵思凡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4,共12页
新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这一时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原因,海相沉积物记录的各种地球化学信息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主要方式。南沱冰期由于缺乏含铁建造等化学沉积岩及黑色页岩,极大地制约了对这一时期氧化还原环境的研究。本... 新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这一时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原因,海相沉积物记录的各种地球化学信息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主要方式。南沱冰期由于缺乏含铁建造等化学沉积岩及黑色页岩,极大地制约了对这一时期氧化还原环境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贵州剑河五河剖面南沱组红色富铁杂砾岩开展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杂砾岩中Si、Al、Fe含量与大陆上地壳组成类似,但Ca、Na、Mg显示显著的亏损特征,反映冰期大陆的氧化风化作用。杂砾岩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和U反映出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协变趋势指示了铁、锰氧化物在氧化还原分层的海水中的穿梭作用。杂砾岩的红色色调是其中赤铁矿的富集所致,红色富铁杂砾岩在南沱组中的不规则分布表明赤铁矿是同冰期海水中亚铁离子氧化后,经后期脱水形成。该剖面南沱组中流水波痕构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和U的富集特征和红色杂砾岩中赤铁矿的形成,反映华南地区南沱冰期极端缺氧的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沱冰期 红色砾岩 氧化还原环境 赤铁矿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