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玉蕾 吴玉琦 +3 位作者 朱文清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研制了三种以 8-羟基金属螯合物 Mq3(M=Al,Ga,In)为基质、DCJTB为掺杂剂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对比了不同掺杂浓度下的 Mq3的光致发光光谱、电致发光的亮度 -电压、亮度 -电流关系 ,从光谱重叠。
关键词 红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8-羟基金属螯合物 掺杂剂 发光效率 色度 掺杂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掺杂的红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伟明 朱文清 +3 位作者 张步新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8-80,共3页
In order to us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OLEDs) in display application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btain red emitting light. There are two methods for obtaining red emitting light: doping high fluorescent dyes i... In order to us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OLEDs) in display application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btain red emitting light. There are two methods for obtaining red emitting light: doping high fluorescent dyes in host or using metal complexes. Phosphorescent dyes has been used efficiently recently. In this letter, we demonstrate r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OLED) with the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consisting of aluminum tris(8 hydroxyquinoline) (Alq 3) doped with the dye DCM and DCJTB, which the emission color depend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DCM and DCJTB. The typical cell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ITO/ hole transport layer (60nm, TPD) /emitting layer(60nm, Alq 3 + red dopant) /LiF(0.5~2nm) /Al(150nm)]. For DCM doped devices, the maximum luminance of 148000cd/m 2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x =0.51, y =0.47) and 5730cd/m 2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x =0.58, y =0.42) are measured for DCM concentration of 0.2% and 2% in Alq 3, respectively; and for DCJTB doped devices, 17400 cd/m 2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 x =0.51, y =0.46) and 3846cd/m 2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x =0. 63, y =0. 37) are obtained for DCJTB concentration of 0. 2 % and 2% in Alq 3,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发光 有机薄膜 发光二极管 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稳定性的红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4
3
作者 蒋雪茵 张志林 +3 位作者 张步新 朱文清 赵伟明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4-176,共3页
A stable 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has been realized by doping a red dye tetra-methyljuloidine (DCJT)in 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ETL). The structure of the device was ITO/ CuPc/ NPB/ Alq: DCJT/ MgAg, where ... A stable 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has been realized by doping a red dye tetra-methyljuloidine (DCJT)in 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ETL). The structure of the device was ITO/ CuPc/ NPB/ Alq: DCJT/ MgAg, where copper phthalocyanine(CuPc) was used as a buffer layer, N, N ’-his-(1-napthyl)-N, N’- diphenyl-1, 1’ -biphenyl-4, 4’ -diamine(NPB) as the hole transporting layer, tris(8-quinolinolato) aluminum complex(Alq) as ETL, in which DCJT was doped, indium tin oxide(ITO) and MgAg were as the anode and cathode, respectively. The red emission with peak at 620nm and CIE coordinates x = 0. 63, y = 0. 37, maximum luminance 4 687cd/m2, maximum luminous efficency 0. 83lm/W were obtained. The device showed a high stability under 12mA/cm2 current density continuous operation, the half decay time reached 2 500 hours at the initial luminance 150cd/m2 and the change of driving voltage was 0. 6mV/hour i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If 50cd/m2 is taken as the initial luminance of red device, the half decay time is considered to be 7 500 hours. (According to 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EBU) standard, for color display the ratios for red, green, blue luminance should be 30 %, 59 % and 11 %, respectively, since 100cd/m2 is often used as initial luminance of green emission in degradation test, 50cd/m2 should be adapted as the initial luminance for red emissio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发光 有机薄膜致发光器件 平板显示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amine的光、电性质及其在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祖刚 沈悦 +3 位作者 蒋雪茵 张志林 赵伟明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合成了芳香族二胺类衍生物(diamine),测定了它的光、电性质.制备了diamine作为空穴传输层的二层结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使器件的发光亮度相对单层器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并用不同区域掺杂的方法,探讨了电致发光机理.分析、讨论了激子的... 合成了芳香族二胺类衍生物(diamine),测定了它的光、电性质.制备了diamine作为空穴传输层的二层结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使器件的发光亮度相对单层器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并用不同区域掺杂的方法,探讨了电致发光机理.分析、讨论了激子的形成和复合区域,较好地解释了单、双层器件的不同的电流电压关系和不同的亮度电压关系.从激子的扩散方程出发,对双层掺杂器件的发光强度比数据进行了拟合,确证了激子的扩散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 薄膜 致发光 二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志林 蒋雪茵 +3 位作者 张步新 朱文清 赵伟明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8-313,共6页
研究了绿色、红色、蓝色和白色四种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掺杂得到了高稳定性的绿色及红色器件 ,绿色器件的半寿命达 140 0 0h(初始亮度 10 0cd/m2 ) ,红色器件的半寿命为 75 0 0h(初始亮度 5 0cd/m2 )。还研究了具有空穴锁定层及... 研究了绿色、红色、蓝色和白色四种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掺杂得到了高稳定性的绿色及红色器件 ,绿色器件的半寿命达 140 0 0h(初始亮度 10 0cd/m2 ) ,红色器件的半寿命为 75 0 0h(初始亮度 5 0cd/m2 )。还研究了具有空穴锁定层及非锁定层的两种不同结构的蓝色及白色器件。研究表明无论蓝色还是白色器件 ,具有空穴锁定层的器件稳定性较差 ,老化过程中界面势垒的变化很大。非锁定层的蓝色及白色器件的半寿命分别为 45 0h(初始亮度 5 0cd/m2 )和 30 0h(初始亮度 5 0cd/m2 )。在稳定性改善的基础上研制成功 96× 6 0线 ,分辨率为 2线 /mm的绿色矩阵显示屏 ,设计和研制了驱动及控制电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色有机薄膜 致发光器件 稳定性 掺杂 平板显示器件 分辨率 空穴锁定层 半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载流子注入和传输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祖刚 陆慧庆 +3 位作者 赵伟明 姬荣斌 张志林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9-64,共6页
制备了不同电极、不同厚度、以8-羟基喹啉铝螯合物(Alq3)为发光层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TFEL)器件.分析了它们的电流密度-电压关系.不同阳极器件的电流变化很大,而改变阴极时电流密度的变化较小,说明电流以空穴为主.... 制备了不同电极、不同厚度、以8-羟基喹啉铝螯合物(Alq3)为发光层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TFEL)器件.分析了它们的电流密度-电压关系.不同阳极器件的电流变化很大,而改变阴极时电流密度的变化较小,说明电流以空穴为主.根据不同阴极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的比较,说明电子是决定器件电致发光效率的少数载流子.从不同厚度的器件的结果讨论了载流子的传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发光 有机薄膜 注入 传输 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的蓝色及白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5
7
作者 蒋雪茵 张志林 +3 位作者 张步新 朱文清 郑新友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9-372,共4页
报道了一种稳定的蓝色和白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蓝色器件最大亮度为 75 2 6cd/m2 ,最大效率1 45lm/W ,半亮度寿命 10 35h(初始亮度 10 0cd/m2 )。白色器件的最大亮度为 1485 0cd/m2 ,最大效率2 88lm/W ,色度x =0 31,y =0 38,且... 报道了一种稳定的蓝色和白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蓝色器件最大亮度为 75 2 6cd/m2 ,最大效率1 45lm/W ,半亮度寿命 10 35h(初始亮度 10 0cd/m2 )。白色器件的最大亮度为 1485 0cd/m2 ,最大效率2 88lm/W ,色度x =0 31,y =0 38,且色度不随电流增大而变化 ,半亮度寿命为 2 86 0h(初始亮度 10 0cd/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发光器件 发光 有机薄膜 半亮度寿命 色度 平板显示器件 空穴传输 子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效率及稳定性改善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志林 蒋雪茵 +2 位作者 许少鸿 长友隆男 大本修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2-375,共4页
不久前,我们报导了以TPD为空穴传输层,Alq为电子传输兼发光层的双层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在定电流密度6mA/cm^2连续驱动下,初始亮度106cd/m^2下降至一半亮度的时间为120小时,而继续操作500小时,亮度仍有38cd/m^2。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报道... 不久前,我们报导了以TPD为空穴传输层,Alq为电子传输兼发光层的双层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在定电流密度6mA/cm^2连续驱动下,初始亮度106cd/m^2下降至一半亮度的时间为120小时,而继续操作500小时,亮度仍有38cd/m^2。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报道一个在上述器件的空穴传输层TPD中掺杂而构成的新器件。这个新器件发光亮度和效率比原器件增加了50%,而稳定性增加了近10倍,初始亮度165cd/m^2的半亮度寿命达1200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 致发光器件 发光效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sma处理对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志林 蒋雪茵 +3 位作者 赵伟明 许少鸿 李述汤 孙鑫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7-369,共3页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是双极注入的发光器件,电极及注入界面是影响器件性能的重要因素,采用高功函数透明电极及低功函数金属电极是普遍使用的方法,人们还采用高离化势的有机透明电极[1],低离化势的CuPcBufer层[2],pl...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是双极注入的发光器件,电极及注入界面是影响器件性能的重要因素,采用高功函数透明电极及低功函数金属电极是普遍使用的方法,人们还采用高离化势的有机透明电极[1],低离化势的CuPcBufer层[2],plasma处理ITO的方法[3]来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 致发光器件 等离子体处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有机红色材料的薄膜电致发光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步新 马昌期 +3 位作者 蒋雪茵 张志林 张宝文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4,共4页
对一种名为N ,N 双 [4 [2 ( 4 二氰甲烯基 6 甲基 ) 4H 吡喃 2 基 ]乙烯基 ]苯基苯胺的新型有机红色材料 (BDCM)进行了薄膜发光行为的研究。此材料的一个三苯胺 (给电子基 )和两个二氰甲烯吡喃 (受电子基 )所形成的较好空间位阻... 对一种名为N ,N 双 [4 [2 ( 4 二氰甲烯基 6 甲基 ) 4H 吡喃 2 基 ]乙烯基 ]苯基苯胺的新型有机红色材料 (BDCM)进行了薄膜发光行为的研究。此材料的一个三苯胺 (给电子基 )和两个二氰甲烯吡喃 (受电子基 )所形成的较好空间位阻和强荧光发射能力 ,使得其固体薄膜具有很高的红色荧光量子产率。所构成的ITO/CuPc/DPPP/BDCM/Mg∶Ag红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在外加电压为 1 9V时亮度达到 5 82cd/m2 。且此器件的发光颜色不随外加电流密度的改变而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 红色发光 致发光 二氰甲烯基 三苯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欧阳健明 郑文杰 +1 位作者 黄宁兴 张志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88-93,共6页
对近几年来有机薄膜电致发光(EL)器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和分析.有机薄膜EL器件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该器件具有可与集成电路相匹配,直流电压低,发光亮度高,以及它与无机薄膜相比较易实现多色显示等优点.
关键词 有机薄膜 致发光器件 聚合物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工艺检测的一种简便方法——覆膜加热观测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美娟 何钧 +1 位作者 廖良生 侯晓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并与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工艺完全兼容的工艺检测方法———覆膜加热观测法。这种方法是在器件的制备工艺过程中 ,同时在铟锡氧化物 (ITO)电极和各层有机薄膜上覆盖一层不透气的薄膜 (如金属Al膜等 ) ,接着进... 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并与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制备工艺完全兼容的工艺检测方法———覆膜加热观测法。这种方法是在器件的制备工艺过程中 ,同时在铟锡氧化物 (ITO)电极和各层有机薄膜上覆盖一层不透气的薄膜 (如金属Al膜等 ) ,接着进行快速加热 ,最后对器件表面进行形貌观测。采用这种方法 ,观察了器件表面气泡的形成过程 ,观察了加热温度、ITO表面处理以及有机物纯度对气泡形成的影响。实验表明 ,覆膜加热观测法能有效地对工艺进行对比检测 ,从而达到改进工艺、提高器件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 热处理 表面形貌 工艺检测 致发光器件 覆膜加热观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爱清 汪雨明 +1 位作者 曾繁 黄德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1995年第6期494-496,501,共4页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现象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激发了人们的研究兴趣。本文介绍了器件结构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有机薄膜 致发光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三层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中PBD的空穴限定作用研究
14
作者 刘祖刚 唐春玖 +3 位作者 赵伟明 黄艳刚 董晓文 何云陔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163-166,共4页
把PBD层夹在空穴传输层(HTL)和发光层(EML)中间,制备了三层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同时得到了HTL和EML的发光,提出了PBD的空穴限定作用,并通过与双层器件比较、用光致发光方法以及通过发光与驱动电压的关系得... 把PBD层夹在空穴传输层(HTL)和发光层(EML)中间,制备了三层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同时得到了HTL和EML的发光,提出了PBD的空穴限定作用,并通过与双层器件比较、用光致发光方法以及通过发光与驱动电压的关系得到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器件 致发光 空穴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条件对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老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星元 李文连 +5 位作者 虞家琪 赵宇 于沂 孙刚 赵旭 钟国柱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1-58,共8页
本文对以Alq为发光层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在连续及脉冲恒压驱动下连续工作时的老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器件所加脉冲电压的占空比越小,以及工作前在空气中存放的时间越短,则老化越慢.
关键词 有机薄膜 致发光 器件 老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由缓冲层薄膜诱导产生的空穴传输层薄膜的结晶化(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芹芹 张吉东 +2 位作者 陈江山 马东阁 闫东航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4,共6页
有机薄膜层的结晶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衰减的主要机理之一。研究发现以CuPc做为缓冲层时比没有缓冲层时NPB薄膜更容易结晶,CuPc对NPB薄膜具有诱导结晶作用。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宽角X射线衍射(WAXRD)详细研究了不同厚度、不同颗粒... 有机薄膜层的结晶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衰减的主要机理之一。研究发现以CuPc做为缓冲层时比没有缓冲层时NPB薄膜更容易结晶,CuPc对NPB薄膜具有诱导结晶作用。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宽角X射线衍射(WAXRD)详细研究了不同厚度、不同颗粒大小的缓冲层CuPc薄膜对空穴传输层NPB薄膜的结晶诱导作用。这个发现为以下结论提供了证据, 以CuPc薄膜做为缓冲层的OLED器件的长期衰减可部分归结于由缓冲层CuPc引起的空穴传输层NPB薄膜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 结晶 AFM 衰减 有机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薄膜器件中Tb^(3+)的电致发光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刚 李文连 +5 位作者 赵宇 于沂 赵旭 刘星元 钟国柱 虞家琪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46-50,共5页
研制了用有机材料Tb(AcA)3·phen做发射层的绿色发光二极管,二层结构为玻璃衬底ITO/芳香族二胺类衍生物TPD/Tb(AcA)3·phen/Al.各功能层均用真空热蒸发的方法制备.在正向直流偏压驱动下... 研制了用有机材料Tb(AcA)3·phen做发射层的绿色发光二极管,二层结构为玻璃衬底ITO/芳香族二胺类衍生物TPD/Tb(AcA)3·phen/Al.各功能层均用真空热蒸发的方法制备.在正向直流偏压驱动下获得了Tb(3+)的特征发光,同时还发现一个峰位425nm的蓝光发射,它来源于空穴输运层TPD.在室温条件下器件的阈值电压为5V,当驱动电压提高到15V时,器件的最高发光亮度达到200cd/m2.讨论了器件的有机电致发光与各功能层膜厚及驱动电压的关系,同时发现有机材料Tb(AcA)3·phen能够传输电子.探讨了有关稀土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光机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发光 铽离子 有机薄膜器件 显示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在反向偏压下的电致发光
18
作者 张凤玲 滕枫 +5 位作者 杨志敏 徐征 赵雁 侯延冰 王永生 黄宗浩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5-337,共3页
合成了性能优良的聚合物——聚对苯乙烯,并采用甩胶方法制备了单层薄膜电致发光器件ITO/PPV/Al.在所制备的器件上观察到反向偏压下的电致发光现象,记录了在不同反向偏压下的电致发光光谱,测量了在反向偏压下的电流和发光... 合成了性能优良的聚合物——聚对苯乙烯,并采用甩胶方法制备了单层薄膜电致发光器件ITO/PPV/Al.在所制备的器件上观察到反向偏压下的电致发光现象,记录了在不同反向偏压下的电致发光光谱,测量了在反向偏压下的电流和发光强度,初步讨论了有机发光器件在反向偏压下的发光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致发光器件 聚对苯乙烯 薄膜 反向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的光谱不随电流变化而改变的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被引量:18
19
作者 蒋雪茵 张志林 +3 位作者 张步新 朱文清 郑新友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使用新材料构成了两种结构白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一种是蓝色及红色发射在同一层中 ,另一种是蓝色发射和红色发射分别在两层中 ,器件结构分别为ITO/CuPc/NPB/JBEM(P)∶DCJT/Alq/MgAg(器件 1 )和ITO/CuPc/NPB/JBEM(P) /Alq∶DCJT/Alq... 使用新材料构成了两种结构白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一种是蓝色及红色发射在同一层中 ,另一种是蓝色发射和红色发射分别在两层中 ,器件结构分别为ITO/CuPc/NPB/JBEM(P)∶DCJT/Alq/MgAg(器件 1 )和ITO/CuPc/NPB/JBEM(P) /Alq∶DCJT/Alq/MgAg(器件 2 )。这里Copperphthalocyanine(CuPc)是空穴注入层 ;N ,N’ bis ( 1 naphthyl) N ,N’ diphenyl 1 ,1’biphenyl 4 4’ diamine(NPB)是空穴传输层 (HTL) ;9,1 0 bis( 3’5’ diaryl) phenylanthracene(JBEM)是蓝色发射层[12 ] ;tris( 8 quinolinolato)aluminiumcomplex(Alq)是电子传输层 (ETL) ;DCJT是红色染料。在器件 1中得到稳定的且色度不随电流增大而变化的白色发射。它的最大亮度为 1 4 85 0cd/m2 ,最大效率 2 88lm/W ,色度x =0 31 ,y=0 38(从 4mA/cm2 到 2 0 0mA/cm2 ) ,半亮度寿命为2 86 0小时 (初始亮度 1 0 0 0cd/m2 )。比较了两种结构的器件 ,蓝红色发射在同一层结构的器件 ,在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器件 色度-流关系 稳定性 有机薄膜致发光 光谱 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3+)-有机配合物作为发射层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孙刚 赵宇 +3 位作者 于沂 李文连 钟国柱 虞家琪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0-182,共3页
Tb^(3+)-有机配合物作为发射层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孙刚,赵宇,于沂,李文连,钟国柱,虞家琪(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长春130021)1引言有机薄膜电致发光(OEL)自从Tang[1,2]发表了高效、高亮度双层... Tb^(3+)-有机配合物作为发射层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孙刚,赵宇,于沂,李文连,钟国柱,虞家琪(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长春130021)1引言有机薄膜电致发光(OEL)自从Tang[1,2]发表了高效、高亮度双层结构器件以来,因其驱动电压低,可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配合物 有机薄膜 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