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罗非鱼陆基循环水养殖技术
1
作者 胡钰婷 马瑞宁 陈涛 《农村新技术》 2024年第8期32-33,共2页
红罗非鱼体色鲜艳,肉味鲜美,可与海水鲷鱼相媲美,其塘边价每500克高于普通罗非鱼1~2元。近年来,红罗非鱼在广西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养殖品种有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彩虹鲷等。传统的池塘养殖红罗非鱼产量低、生长速度慢,且环境污染严重。
关键词 红罗非鱼 循环水养殖 池塘养殖 养殖规模 环境污染 养殖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罗非鱼体色分离及生长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黄种持 李金秋 钟建兴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6,共4页
对不同来源的红罗非鱼的体色分离及生长等性状作了观察,对体色的遗传规律及体色与生长、性别、体型等性状间的相关性、有关性状世代间的变化也作了初步探讨,并依此对红罗非鱼品种的选育工作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红罗非鱼 体色分离 生长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红罗非鱼货架期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郑宗林 朱成科 Delbert M.GATLIN 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03-209,共7页
研究牛至精油对红罗非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以空白添加组为对照,分别在对照组饲料中添加250、500、1 000、2 000 mg/kg牛至精油,经过20周养殖实验,红罗非鱼在4℃条件下冷藏0、7、14、21 d,在每个冷藏时间点检测红罗非鱼物理化学特性... 研究牛至精油对红罗非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以空白添加组为对照,分别在对照组饲料中添加250、500、1 000、2 000 mg/kg牛至精油,经过20周养殖实验,红罗非鱼在4℃条件下冷藏0、7、14、21 d,在每个冷藏时间点检测红罗非鱼物理化学特性、微生物定性定量分析和感官分析评估,以判定其腐败程度。结果表明,牛至精油添加对红罗非鱼体色、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和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1 000、2 000 mg/kg牛至精油可有效降低冷藏鱼片的肠杆菌和大肠菌群数量。感官分析表明,红罗非鱼体的质量指数与牛至精油的添加量没有显著相关,对照组的货架期为16 d,牛至精油组的货架期为18 d,但与添加量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精油 日粮补充 红罗非鱼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罗非鱼和福寿鱼雌亲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涛 张艳雯 黄凯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5-80,共6页
Folch法提取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和福寿鱼(O.mossambicus×O.niloticus)雌亲鱼不同组织(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脂质,GC法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红罗非鱼和福寿鱼卵巢中总脂含量分别占湿重的16.16%和10.20%,显著高于肝... Folch法提取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和福寿鱼(O.mossambicus×O.niloticus)雌亲鱼不同组织(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脂质,GC法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红罗非鱼和福寿鱼卵巢中总脂含量分别占湿重的16.16%和10.20%,显著高于肝胰脏中的总脂含量(P<0.05),而肝胰脏中的总脂含量又显著高于肌肉(P<0.05)。2种鱼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主要饱和脂肪酸(SFA)是C14:0、C16:0和C18:0,主要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是C16:1和C18:1n-9,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C18:2n-6、C20:4n-6(ARA)、C20:5n-3(EPA)和C22:6n-3(DHA)。ARA在福寿鱼肌肉中含量最高(9.16%),显著高于2种试验鱼其他组织中的ARA含量。Σ(EPA+DHA)在红罗非鱼的卵巢和福寿鱼的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含量高于其它组织(5.09%~7.70%),福寿鱼肌肉中最高(7.70%),卵巢中次之(6.97%)。红罗非鱼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ΣPUFA含量均低于福寿鱼相应组织。红罗非鱼与福寿鱼各组织之间n-3/n-6比率变化不显著,但均小于1,为0.12~0.41。红罗非鱼的肝胰脏和卵巢中,脂肪酸含量ΣSFA>ΣMUFA>ΣPUFA;红罗非鱼肌肉、福寿鱼肝胰脏和卵巢中,ΣMUFA>ΣSFA>ΣPUFA;福寿鱼肌肉中,ΣSFA>ΣPUFA>ΣMU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罗非鱼 福寿鱼 亲鱼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正反交后代体色和生长性能的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学军 李思发 +2 位作者 韩风进 贾继友 纪和春 《水产科技情报》 2002年第4期147-152,共6页
用台湾红罗非鱼 (以下简称台红 )和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以下简称吉富 )进行杂交 ,观察正反杂交后代的体色分离和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1)正反杂交子代的体色均出现分离 ,台红 (♀ )×吉富 (♂ )子代的体色以全红和花斑为主 ,两者... 用台湾红罗非鱼 (以下简称台红 )和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以下简称吉富 )进行杂交 ,观察正反杂交后代的体色分离和生长差异。结果表明 :(1)正反杂交子代的体色均出现分离 ,台红 (♀ )×吉富 (♂ )子代的体色以全红和花斑为主 ,两者的比例为 1∶1,吉富 (♀ )×台红 (♂ )子代中红色个体的比例为 83.8% ,优于红罗非鱼自行繁衍之后代。 (2 ) 12 2d网箱试验的结果表明 ,正反交子代及其亲本的日增重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吉富 >反交〔吉富 (♀ )×台红 (♂ )〕 >正交〔台红 (♀ )×吉富 (♂ )〕 >台红。 4种鱼的生长速度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0 0 2 0 )。正交和反交子代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台红提高 18.4 %和 2 4 .5 %。若考虑到种内的体色 ,日增重率存在极显著的体色间差异 (P =0 .0 0 2 3)。总之 ,反交子代具有红色个体比例高、生长速度快等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反交后代 体色 生长性能 评价 正交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红罗非鱼子代的体色分离及与生长繁殖相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家乐 李思发 《水产科技情报》 1997年第2期65-69,共5页
对体色深浅不同的台湾红罗非鱼分组进行繁殖,其子代的体色出现分离现象;不同体色的子代,它们的生长率和繁殖率有差异;且不论亲本的体色深浅如何,均有一部分黑罗非鱼子代产生,子代中黑色个体比例的增减与亲本体表黑斑面积有关。这... 对体色深浅不同的台湾红罗非鱼分组进行繁殖,其子代的体色出现分离现象;不同体色的子代,它们的生长率和繁殖率有差异;且不论亲本的体色深浅如何,均有一部分黑罗非鱼子代产生,子代中黑色个体比例的增减与亲本体表黑斑面积有关。这种分离现象表明,作为杂交种的台湾红罗非鱼其遗传因子在传代过程中发生比例上重组。黑色子代偏重于尼罗罗非鱼,表现为生长快,繁殖率低;红色子代偏重于莫桑比克罗非鱼,表现为生长慢,繁殖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红罗非鱼 杂种 遗传性状 体色分离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罗非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小红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16,共2页
台湾红罗非鱼是由野生型尼罗罗非鱼与红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突变型种间杂交分离而来,其体形酷似海水鱼类真鲷,在东南亚具有较大的市场。自2008年来我们在青旧县仁庄镇易天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台湾红罗非鱼的稻田养殖试验,通过改造传... 台湾红罗非鱼是由野生型尼罗罗非鱼与红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突变型种间杂交分离而来,其体形酷似海水鱼类真鲷,在东南亚具有较大的市场。自2008年来我们在青旧县仁庄镇易天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台湾红罗非鱼的稻田养殖试验,通过改造传统的稻田,实现了稻谷不减产、卣均产台湾红罗非鱼194千克的成绩。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红罗非鱼 稻田养殖试验 生态养殖技术 莫桑比克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种间杂交 海水鱼类 突变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水龙种植对红罗非鱼养殖池塘污染物的影响
8
作者 郑尧 裘丽萍 +4 位作者 周旻玥 孙旋辉 孟顺龙 胡庚东 陈家长 《农学学报》 2021年第6期63-67,共5页
为研究浮床栽培黄花水龙(0%、5%种植面积)对红罗非鱼养殖池塘污染物的影响,测定COD_(Mn)、Chl.a、TN、NH_(3)-N、NO_(2)^(-)-N、NO_(3)^(-)-N、TP、PO_(4)^(3-)-P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黄花水龙能显著降低红罗非鱼养殖池... 为研究浮床栽培黄花水龙(0%、5%种植面积)对红罗非鱼养殖池塘污染物的影响,测定COD_(Mn)、Chl.a、TN、NH_(3)-N、NO_(2)^(-)-N、NO_(3)^(-)-N、TP、PO_(4)^(3-)-P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黄花水龙能显著降低红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Chl.a、NH_(3)-N、NO_(2)^(-)-N指标,也能显著降低COD_(Mn)、TP、TN和NO_(3)^(-)-N含量,其中对NO_(3)^(-)-N和NO_(2)^(-)-N平均去除率达50%以上,而对磷的去除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黄花水龙 池塘养殖 红罗非鱼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盐度胁迫和慢性盐度驯化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存活及肌肉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何燕富 王兰梅 +5 位作者 刘念 朱文彬 董在杰 杨慧 宋飞彪 陈兴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0-284,共5页
为研究马来西亚红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niloticus)幼鱼的耐盐性能,进行了急性和慢性盐度胁迫对体质量为(27.27±2.03)g的红罗非鱼幼鱼存活及肌肉组分的影响试验,急性盐度胁迫试验设置7个盐度(0、5、10、15、20、2... 为研究马来西亚红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niloticus)幼鱼的耐盐性能,进行了急性和慢性盐度胁迫对体质量为(27.27±2.03)g的红罗非鱼幼鱼存活及肌肉组分的影响试验,急性盐度胁迫试验设置7个盐度(0、5、10、15、20、25、30),分别记为S_0、S_5、S_(10)、S_(15)、S_(20)、S_(25)、S_(30)组,试验周期为5d,慢性盐度驯化试验设置5个盐度(0、5、10、15、20),分别记为G_0、G_5、G_(10_、G_(15)、G_(20)组,试验周期为25 d。结果表明:急性盐度胁迫试验中,红罗非鱼开始死亡盐度为15,随着盐度的升高死亡率急剧上升,并在盐度为25及以上时达到100%,96 h半致死盐度为18;急性盐度胁迫下,红罗非鱼肌肉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在各盐度中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_(30)组鱼肌肉灰分含量显著高于盐度15及以下组(P<0.05);慢性盐度胁迫试验中,红罗非鱼从盐度10开始死亡,并且累计死亡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上升,但在最高盐度20时,25 d的累计死亡率仍低于40%;慢性盐度驯化下,G_5组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_(15)组(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G_(15)和G_(20)组(P<0.05),灰分含量显著高于G_(10)、G_(15)和G_(20)组(P<0.05)。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可以直接在低盐度的咸淡水中生活,经过盐度驯化后该鱼具有在较高盐度海水中生活的可能性,适宜的盐度和养殖驯化方式可改善红罗非鱼的肌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红罗非鱼 急性盐度胁迫 慢性盐度驯化 肌肉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红罗非鱼成鱼当年养成技术
10
作者 朱志祥 梁政远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1-21,共1页
红罗非鱼为丽鱼科(Cichli-6ae)、Oreochromis属,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突变种,因鱼体为红色,称红罗非鱼。也因其体色纯红,形似真鲷,体腔无黑膜,肉质鲜嫩,且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颇受消费者喜爱。
关键词 红罗非鱼 当年养成技术 长三角地区 莫桑比克罗非鱼 成鱼 尼罗罗非鱼 丽鱼科 突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塘小水库精养红罗非鱼高产试验
11
作者 蔡葆青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62,86,共2页
水库面积4.5 hm2,投放红罗非鱼,合理套养其他鱼种。投喂饲料以全价膨化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浮萍,轮捕上市。2001、2002年试验结果,平均产量2.4万kg/hm2,平均盈利2.9万元/hm2。
关键词 山塘小水库 红罗非鱼 精养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和9‰盐度条件下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正反交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成伟 袁重桂 +1 位作者 阮成旭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8期2330-2331,2334,共3页
[目的]探讨淡水和盐水对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子代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方法]在淡水和9‰盐度条件下通过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正反交试验,测定F1代成活率、日均增重量、特定生长率、体色比和雌雄比,并探讨淡水和9‰盐水对正反不... [目的]探讨淡水和盐水对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杂交子代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方法]在淡水和9‰盐度条件下通过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正反交试验,测定F1代成活率、日均增重量、特定生长率、体色比和雌雄比,并探讨淡水和9‰盐水对正反不同杂交组子代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正反交淡水组F1代日均增重量、特定生长率均低于9‰盐水组,9‰盐水更能促进罗非鱼的生长。正交淡水组子代花斑色个体占82%,全红色与全黑色比例接近1∶1;9‰盐水组F1代以全红色和花斑色为主,分别占39%和48%,全黑色占13%;反交组无黑色子代出现,淡水组全红色个体占58%,花斑色占42%,而9‰盐度组以全红色个体为主,为84%。9‰盐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子代红色和花斑色个体的出现。正反交淡水组雌雄比例接近1∶2,9‰盐水组后代雌雄比例接近2∶3。9‰盐水促进子代雌性个体的出现。[结论]9‰盐水对罗非鱼种内正反杂交后代性别决定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正反杂交 红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罗非鱼的越冬管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晨霞 王丽仙 王复习 《科学养鱼》 2001年第10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红罗非鱼 越冬管理 越冬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罗非鱼的生物学及养殖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永福 汤保贵 《内陆水产》 1999年第2期11-12,共2页
红罗非鱼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一个突变种,因鱼体为红色,故称红罗非鱼。红罗非鱼是热带性鱼,它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盐度广,耐低氧,抗病力强,海淡水都可养殖等优点。且该鱼肉厚而无脊间剌,摄食绿藻... 红罗非鱼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一个突变种,因鱼体为红色,故称红罗非鱼。红罗非鱼是热带性鱼,它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盐度广,耐低氧,抗病力强,海淡水都可养殖等优点。且该鱼肉厚而无脊间剌,摄食绿藻而使鱼肉富含叶绿素,味道既鲜美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罗非鱼 生物学 养殖 突变种 罗非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红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巧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9,共7页
为探讨2017年福建省漳州市某养殖场红罗非鱼出现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以常规方法从患病红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niloticus脑组织中分离优势菌株,采用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 为探讨2017年福建省漳州市某养殖场红罗非鱼出现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以常规方法从患病红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niloticus脑组织中分离优势菌株,采用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优势菌进行鉴定,通过分子血清型、MLST和毒力基因等分型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分子特征分析,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2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病鱼脑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具致病力的不溶血(即γ溶血)无乳链球菌,该分离株是Ⅰa-ST7型,其毒力基因型为bac^+-bca^+-cfb^+-hylB^+-fbsA^+-fbsB^+-lmb^--scpB^--cpsE^+-sip^+,且对头孢类药物、强力霉素、氨苄青霉素等13种药物敏感,对氟罗沙星、青霉素G、多粘菌素B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而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9种药物耐药。本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红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疫病监测、疫苗研制和药物防治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分子分型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品系不同规格红罗非鱼的耐寒性能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金钊 陈子桂 +2 位作者 陈诏 刘康 曹寿雄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3,共5页
选取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3个品系不同规格的实验鱼做为样本,采用室内人工降温进行低温胁迫试验,研究其半致死低温和死亡低温范围、死亡率、低温生理行为等技术指标,比较耐寒性能。结果显示:各组别的半数致死温度(LT_(50))为... 选取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3个品系不同规格的实验鱼做为样本,采用室内人工降温进行低温胁迫试验,研究其半致死低温和死亡低温范围、死亡率、低温生理行为等技术指标,比较耐寒性能。结果显示:各组别的半数致死温度(LT_(50))为6.53~7.71℃,关岛品系组(A)的平均LT_(50)在三个组别中最高,为7.46℃,佛罗里达品系组(B)次之,为6.77℃,最低的是珍珠白品系组(C)为6.68℃,其中A组不同规格之间半数致死温度(LT_(50))大小分别为H_3>H_2>H_1,B组不同规格之间半数致死温度(LT_(50))大小分别为H_1>H_2>H_3,C组不同规格之间半数致死温度(LT_(50))大小分别为H_1>H_2>H_3;三个不同品系红罗非鱼群体开始出现死亡时最低死亡温度由高到低依次是A>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品系 半致死温度 耐寒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县稻田养殖红罗非鱼品质特性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诏 李华 +5 位作者 袁宗伟 徐鸿飞 赵何勇 滕云 卢飞麟 杨宾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06-311,共6页
采用质构仪和国家标准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稻田养殖红罗非鱼的品质特性和营养成分,并综合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红罗非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9.01%±0.09%,粗灰分含量1.05%±0.02%,粗脂肪含量为1.58%±0.15%,粗... 采用质构仪和国家标准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稻田养殖红罗非鱼的品质特性和营养成分,并综合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红罗非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9.01%±0.09%,粗灰分含量1.05%±0.02%,粗脂肪含量为1.58%±0.15%,粗蛋白含量为19.83%±0.64%。稻田养殖红罗非鱼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其肌肉结实有弹性。稻田养殖红罗非鱼肌肉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占氨基酸总量(AA)的40.17%,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67.14%,均符合FAO/WHO的评价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3.74,呈味氨基酸(DAA)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9.14%。稻田养殖红罗非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5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4.13%、30.29%、35.58%;∑SFA∶∑MUFA∶∑PUFA比例为0.96∶0.85∶1,∑n-6 PUFA∶∑n-3 PUFA为3.42。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常见稻田养殖品种,稻田养殖的红罗非鱼营养成分均衡且肉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侗族自治县 稻田养殖 红罗非鱼 肌肉 营养成分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罗里达红罗非鱼黑色素浓集激素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诏 徐鸿飞 +4 位作者 赵何勇 刘康 李华 何金钊 韦玲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3-82,共10页
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佛罗里达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前原黑色素浓集激素1(prepro-melanin concentrating hormone 1,pmch1)基因c DNA全长序列,将其命名为flpmch1;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天生黑斑佛罗里达红罗非鱼组... 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佛罗里达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前原黑色素浓集激素1(prepro-melanin concentrating hormone 1,pmch1)基因c DNA全长序列,将其命名为flpmch1;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天生黑斑佛罗里达红罗非鱼组织表达谱和低温胁迫后其各组织表达差异。结果表明,flpmch1 c DNA序列全长629 bp,开放阅读框411 bp,编码136个氨基酸,存在12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和1个长度为199 bp的Cp G岛。Flpmch1与24个物种Pmch1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Flpmch1与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布氏新亮丽鲷(Neolamprologus brichardi)的Pmch1相似性最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硬骨鱼纲Pmch聚成一个大支,Flpmch1与尼罗罗非鱼Pmch1进化地位最接近。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flpmch1 m RNA在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中表达量最高,且粉白色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黑色皮肤(P<0.01)。低温胁迫后flpmch1 m RNA各组织表达量较对照组均呈下调表达。推断flpmch1可能参与了佛罗里达红罗非鱼天生黑斑的形成和过冬黑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罗里达红罗非鱼 黑色素浓集激素1 基因克隆 低温胁迫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罗非鱼与刀额新对虾混养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黎凡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8-9,共2页
关键词 红罗非鱼 刀额新对虾 池塘养殖 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红罗非鱼摄食耗氧规律
20
作者 张瑜霏 张宇雷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3期10-15,共6页
为研究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投饲后出现的溶氧水平发生大幅度下降、引发鱼群浮头缺氧等问题,以红罗非鱼为例,采用封闭静水式试验方法,在投饲时停止系统循环,测量整池鱼的耗氧量。通过控制温度(26℃、29℃、32℃)和投饲率(0.4%、0.6%、... 为研究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投饲后出现的溶氧水平发生大幅度下降、引发鱼群浮头缺氧等问题,以红罗非鱼为例,采用封闭静水式试验方法,在投饲时停止系统循环,测量整池鱼的耗氧量。通过控制温度(26℃、29℃、32℃)和投饲率(0.4%、0.6%、0.8%、1.0%、1.2%)2项因素观察红罗非鱼摄食前耗氧量、摄食耗氧量、摄食后2 h耗氧量的变化,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探究差异性。结果显示:温度和投饲率对红罗非鱼耗氧量有显著交互作用。在26~32℃的温度范围,随着温度升高,摄食前耗氧量也随之升高,差异极显著(P<0.001);摄食前耗氧量与温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607x-7.9707(R^(2)=0.9903);摄食耗氧量随投饲率的增加而上升,红罗非鱼摄食后2 h耗氧量也符合这一规律。研究表明:红罗非鱼在投饲前耗氧量与温度呈线性关系,而投饲后则不具备线性关系,在一定范围的投饲率下,红罗非鱼摄食饲料越多,鱼类摄食后的代谢恢复速度越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红罗非鱼 溶氧 温度 投饲率 摄食耗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