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绿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进路
1
作者 权坦汀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4期145-148,共4页
红绿融合,即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的融合,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乡村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入探讨红绿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 红绿融合,即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的融合,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乡村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入探讨红绿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从理论溯源、内涵剖析和价值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践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实践进路,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思路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绿融合 色文化 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绿”融合助推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实践与启示——以浙江省松阳县小港流域为例
2
作者 项倩倩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3期31-33,共3页
红色基因是精神动力,绿水青山提供环境滋养,“红绿”融合夯实物质根基,是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浙江省松阳县小港流域以党建为引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进行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红绿”融合探索,... 红色基因是精神动力,绿水青山提供环境滋养,“红绿”融合夯实物质根基,是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浙江省松阳县小港流域以党建为引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进行革命老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红绿”融合探索,其启示是:“红绿”融合助推革命老区共同富裕要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壮大集体经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借助数字科技,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融合 革命老区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绿”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河南省信阳市大别山区为例
3
作者 胡国珍 杜小峥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20期35-38,共4页
“红绿”融合模式能够有效结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助力党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河南省信阳市大别山区融合“红绿”优势资源,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打造“茶+旅游”的茶文旅融合模式,构建跨业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 “红绿”融合模式能够有效结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助力党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河南省信阳市大别山区融合“红绿”优势资源,发展全域生态旅游;打造“茶+旅游”的茶文旅融合模式,构建跨业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干部引领“红绿”发展的场域特色,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红绿”融合机制还不够完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资源保护相对乏力,需不断完善“红绿”资源融合机制,凸显“红绿”资源优势,整合“红绿”优质资源,加强利用保护,更好地让其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大别山地区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全面振兴 色文化 绿色发展 绿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绿”融合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鸥帆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8,共5页
“红绿”融合发展,既“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又“以绿色发展传承并弘扬红色精神”,“红绿”相辅相成,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内涵,并与中国特色新闻学形成多层面的互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中,“红绿”融合发展这一... “红绿”融合发展,既“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又“以绿色发展传承并弘扬红色精神”,“红绿”相辅相成,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内涵,并与中国特色新闻学形成多层面的互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中,“红绿”融合发展这一具象性的核心议题,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倡导和实践,为中国特色新闻学实现积极的视域融合,实现具有主体性的理论构建和话语构建提供了内生的实践动力和历史契机。同时,中国特色新闻学对“红绿”融合发展相关新闻传播舆论框架的构建,也应蕴涵在其重新阐扬中国文明传统视域,并把新闻传播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逻辑的理论构建思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融合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新闻学 视域融合 互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