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价阴离子交换蛋白家族与相关疾病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前川 李津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2期2692-2694,共3页
关键词 阴离子交换蛋白 相关疾病 家族成员 细胞膜 HCO3^- 细胞内外离子 生理功能 膜骨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MAP改善MOG特异性TCR转基因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2
作者 朱婕 宋雯茜 +4 位作者 陈柯竹 李远迪 高杰 胡蓉 苏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4-1349,共6页
目的:利用MOG特异性TCR转基因小鼠(2D2TCR转基因小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探讨外源性ERMAP对MOG_(35-55)诱导的2D2TCR转基因小鼠脾脏中T细胞的影响。方法:两组2D2TCR转基因小鼠(对照组使用Control-Ig治疗,实验组使用... 目的:利用MOG特异性TCR转基因小鼠(2D2TCR转基因小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探讨外源性ERMAP对MOG_(35-55)诱导的2D2TCR转基因小鼠脾脏中T细胞的影响。方法:两组2D2TCR转基因小鼠(对照组使用Control-Ig治疗,实验组使用ERMAP-Ig融合蛋白治疗)建立EAE模型,每组9只。根据每日临床评分(DAI)、HE、LFB染色结果评估MOG_(35-55)诱导的小鼠EAE脊髓损伤严重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内自身反应性T细胞(CD4^(+)Vα3.2^(+)Vβ11^(+))、T细胞增殖活化指标CD69(CD4^(+)Vα3.2^(+)Vβ11^(+)CD69^(+))和Ki67(CD4^(+)Vα3.2^(+)Vβ11^(+)Ki67)、Treg(CD4^(+)Vα3.2^(+)Vβ11^(+)CD25+Foxp3+)以及Th17细胞(CD4^(+)Vα3.2^(+)Vβ11^(+)IL-17A^(+));qRT-PCR检测脊髓组织IL-17A、IL-6、IFN-γ、TGF-β表达。结果:MOG_(35-55)诱导的2D2TCR转基因小鼠EAE模型中,ERMAP-Ig融合蛋白治疗组脊髓出现较轻的炎症浸润和脱髓鞘,脾脏中自身反应T细胞比例减少,T细胞活化及增殖比例降低,Treg比例增加,抑制Th17细胞分化,脊髓中炎症细胞聚集及细胞因子产生更少,抗炎因子表达增加。结论:ERMAP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促进Treg生成参与2D2TCR转基因小鼠EAE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相关蛋白 自身反应性T细胞 2D2TCR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hermap及hermap-siRNA的K562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彦媚 高赛君 +1 位作者 叶铁真 何映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306-1309,共4页
本研究分别建立可稳定表达hermap和hermap-siRNA的K562细胞系。双酶切hermap的PCR扩增产物并与pEGFP-c1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质粒;双酶切hermap-siRNA序列并与pRNAT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质粒;使用电穿孔转染法将上述两质粒分别转染K562细胞,通过... 本研究分别建立可稳定表达hermap和hermap-siRNA的K562细胞系。双酶切hermap的PCR扩增产物并与pEGFP-c1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质粒;双酶切hermap-siRNA序列并与pRNAT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质粒;使用电穿孔转染法将上述两质粒分别转染K562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可分别稳定表达hermap和hermap-siRNA的K562细胞系。结果显示,hermap-pEGFP-c1质粒及hermap-siRNA-pRNAT质粒转染K562细胞的效率分别为10.0%和9.3%;两种K562细胞系通过G418筛选均能稳定生长并表达目的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含hermap和hermap-siRNA的真核表达质粒,建立了稳定表达hermap和hermap-siRNA的K562细胞系,这为进一步研究HERMAP在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map hermap-siRNA K562细胞 细胞膜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332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4
作者 单志新 余新炳 +2 位作者 马长玲 卞国武 陈守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46,共4页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红细胞膜相关巨大蛋白 (Pf3 3 2 )部分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测定Pf3 3 2基因序列 ,了解FCC1/HN株与 3D7、PaloAlto株Pf3 3 2基因序列的差异。 方法 根据已知Pf3 3 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红细胞膜相关巨大蛋白 (Pf3 3 2 )部分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测定Pf3 3 2基因序列 ,了解FCC1/HN株与 3D7、PaloAlto株Pf3 3 2基因序列的差异。 方法 根据已知Pf3 3 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f3 3 2基因片段 ;将Pf3 3 2部分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 ;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DNA经酶切、PCR扩增鉴定 ,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辅助分析Pf3 3 2序列及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Pf3 3 2基因片段 ;经双酶切及PCR鉴定表明获得正确的 pcDNA3-Pf3 3 2重组质粒。测序表明 ,获得的FCC1/HN株Pf3 3 2基因片段大小为 12 60bp ,编码 4 2 0个氨基酸残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 3D7、PaloAlto株间Pf3 3 2基因片段编码的氨基酸残基中分别有 1个、15个位点不同。结论 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获取Pf3 3 2基因片段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Pf3 3 2 ;FCC1/HN与 3D7株间比FCC1/HN与PaloAlto株间的Pf3 3 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红细胞膜相关巨大蛋白 克隆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