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6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柞蚕蛹表达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糖基化修饰分析
1
作者 刘晓黎 刘宇博 +4 位作者 李学臣 陈秋实 范琦 张嘉宁 李文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利用DNA重组技术在柞蚕蛹中表达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经过亲和层析纯化后,用SDS-PAGE分离纯化各组分,并通过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技术(ESI-MS/MS)检测其糖基化修饰.结果显示,在柞蚕蛹中表达的rh... 利用DNA重组技术在柞蚕蛹中表达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经过亲和层析纯化后,用SDS-PAGE分离纯化各组分,并通过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技术(ESI-MS/MS)检测其糖基化修饰.结果显示,在柞蚕蛹中表达的rhEPO比活性约为1190 U/μg,其糖基化修饰位点与人体表达的EPO一致,有3个N-糖基化位点和1个O-糖基化位点.凝集素杂交实验结合质谱结果表明,柞蚕蛹表达的rhEPO的糖链中缺乏唾液酸修饰,而缺少唾液酸修饰的EPO通过鼻腔给药后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外源蛋白在柞蚕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rirus,ApNPV)宿主载体表达系统表达后的糖基化与生物活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喷雾质谱 红细胞生成素 柞蚕蛹 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房前后径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用于老年患者华法林抗凝稳定性达标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余彬 罗潇 +2 位作者 袁明清 柳万千 陈玲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目的:探讨左房前后径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老年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稳定性达标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2023年6月就诊的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且随访数据完整的患者143例,首先根据抗凝稳定性(TTR)是否≥70%将所有患者分为高... 目的:探讨左房前后径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老年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稳定性达标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2023年6月就诊的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且随访数据完整的患者143例,首先根据抗凝稳定性(TTR)是否≥70%将所有患者分为高质量组和非高质量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血液学检查、彩超检查方面的差异,并就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可能影响TTR的因素,进而选择彩超中相关性最强的影响因素和血液学检查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进行单独和联合预测价值评估。结果: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脂蛋白a[Lp(a)]、左房前后径(LA-APD)、右房上下径(RA-V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每搏输出量(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PT)、APTT、血红蛋白(Hb)、RDW、LA-APD、左房上下径(LA-VD)、RA-VD、LVDs是华法林抗凝高质量与否的影响因素。Hb诊断华法林抗凝高质量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6(95%CI:0.587~0.76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8和0.560,约登指数为0.348,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124%。RDW诊断华法林抗凝高质量的AUC为0.640(95%CI:0.545~0.73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38和0.725,约登指数为0.263,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13.95%。LA-APD诊断华法林抗凝高质量的AUC为0.867(95%CI:0.803~0.93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4和0.813,约登指数为0.717,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36.50%。LA-APD联合Hb诊断华法林抗凝高质量的AUC为0.882(95%CI:0.821~0.94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5和0.857,约登指数为0.742,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0.46%。LA-APD联合RDW诊断华法林抗凝高质量的AUC为0.889(95%CI:0.831~0.94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3和0.813,约登指数为0.736,对应的最佳截断值为0.346%。结论:左房前后径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老年患者华法林抗凝稳定性达标的预测诊断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房前后径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华法林 抗凝稳定性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功能影响及临床安全输血分析
3
作者 李林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4期31-33,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血液储存时间下红细胞功能变化情况,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的无偿献血健康人群均来源于宿迁市中心血站,时间为2022年1月至2月,共计200例,收集血液样本并储存,分别于血液储存第1 d、第15 d、第30 d进行红细胞检... 目的:比较不同血液储存时间下红细胞功能变化情况,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的无偿献血健康人群均来源于宿迁市中心血站,时间为2022年1月至2月,共计200例,收集血液样本并储存,分别于血液储存第1 d、第15 d、第30 d进行红细胞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分析血液储存时间与红细胞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第1 d比较,血液储存第15 d、第30 d RBC、MCH、MCV、HCT均降低,RDW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储存时间与RBC、MCH、MCV、HCT呈负相关(r=-0.736、-0.639、-0.724、-0.682,P<0.05),与RDW呈正相关(r=0.710,P<0.05)。结论:血液储存时间过长会降低红细胞功能,影响临床输血质量,临床应尽量为有需要的患者输注储存15 d内的血液,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保障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储存 红细胞 免疫功能 安全输血 输血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沙司他对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低反应性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楼益兰 郑雪俭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探讨罗沙司他对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低反应性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铁代谢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283例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rhEPO组(98例)、罗沙司他组(98例)... 目的探讨罗沙司他对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低反应性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铁代谢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283例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rhEPO组(98例)、罗沙司他组(98例)和rhEPO+罗沙司他组(8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治疗。在药物治疗前、中和后监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转铁蛋白(TRF)、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等指标。结果rhEPO+罗沙司他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rhEPO组和罗沙司他组,CRP及IL-6低于rhEPO组和罗沙司他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水平均衡(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RBC、Hb、Hct、SF、TSAT、TR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罗沙司他联合rhEPO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患者的贫血情况、铁代谢指标和炎症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沙司他 肾性贫血 RHEPO 红细胞生成刺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小板计数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5
作者 余桂芝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 分析血小板计数(PL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河南省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患有DLBCL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招募同期同年龄段且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 目的 分析血小板计数(PL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河南省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患有DLBCL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招募同期同年龄段且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RDW和PLT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对病例组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前向选择法的Cox分析对病例组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临床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LBCL患者的RDW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升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降低(P<0.05)。RDW>14.36%与东部合作肿瘤学组表现状态较差、淋巴结外疾病部位较多、B症状、骨髓受累、Ann Arbor分期较高、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升高显著相关。PLT≤126.61×10^(9)/L的患者与Ann Arbor分期较高、淋巴结外疾病部位较多、LDH升高和B症状之间有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较晚、RDW较高和PLT较低是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高RDW和低PLT水平是DLBCL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小板计数 血液学指标 预后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李海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39-41,共3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如东县洋口医院收治的180例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急性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0)和对照组(n=90)。对照... 目的: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如东县洋口医院收治的180例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急性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90)和对照组(n=90)。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肾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24 h尿量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量增多,且试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高血压、头晕、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肾功能,缓解炎性反应,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急性肾损伤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判断价值
7
作者 张艳 梁玉振 +1 位作者 陶源 顾树江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4期106-109,163,共5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判断价值。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20例结直肠癌患...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判断价值。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观察组)及100例健康体检对象(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预后效果分亚组(预后良好者为观察1组、预后不良者为观察2组)。比较不同组别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的NLR、PLR、RDW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期患者的NLR、PLR、RDW较Ⅲ期、Ⅳ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的NLR、PLR、RDW较观察2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RDW升高以及Ⅲ~Ⅳ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病发后NLR、PLR、RDW水平显著上升且分期越高则水平越高,3个指标升高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效果有积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红细胞分布宽度 预后效果 淋巴结转移 判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L35A新突变致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8
作者 崔凯 胡绍燕 +3 位作者 李捷 张森林 夏子豪 范俊杰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病例资料.患儿,女,5岁3个月,出生后2个月因“面色苍白”于我院就诊,血常规:红细胞1.87×10^(12)/L,血红蛋白62g/L,白细胞4.2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1×10^(9)/L,血小板491×10^(9)/L。之后多次查血常规均提示... 病例资料.患儿,女,5岁3个月,出生后2个月因“面色苍白”于我院就诊,血常规:红细胞1.87×10^(12)/L,血红蛋白62g/L,白细胞4.2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1×10^(9)/L,血小板491×10^(9)/L。之后多次查血常规均提示贫血,中性粒细胞波动于0.86-2.18×10^(9)/L,网织红细胞比例波动于0.64%~2.72%,红细胞体积波动于95-115fL,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低水平,红系增生减低,占4.5%,以中、晚幼红为主,粒红比3.78∶1,巨核细胞1个,见图1。促红细胞生成素:293.54(正常参考值4.3-29)mIU/L。血生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相关检测、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测均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核细胞增生 面色苍白 骨髓涂片 红细胞体积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网织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前低蛋白血症与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风险的相关性: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薇 徐宵寒 虞雪融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844,共6页
目的分析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癌患者术前低蛋白血症与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癌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浆白蛋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目的分析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癌患者术前低蛋白血症与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癌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浆白蛋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术期(术中及术后3 d内)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前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5 g/L)与异体红细胞输注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卵巢癌患者1001例,其中术前低蛋白血症64例(6.4%),围术期接受异体红细胞输注481例(48.1%)。术前低蛋白血症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高于非低蛋白血症患者[84.4%(54/64)比45.6%(427/93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混杂因素后显示,术前低蛋白血症与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风险显著相关(OR=5.68,95%CI:2.56~13.57,P<0.001)。结论术前低蛋白血症可增加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卵巢癌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蛋白血症 卵巢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异体红细胞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制备洗涤红细胞检测指标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秀萍 刘梅 +1 位作者 焦红霞 李延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洗涤红细胞 红细胞检测 指标比较 制备 细胞清除率 滤除白细胞 红细胞回收率 悬浮红细胞 输血反应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CF3000血细胞分离机对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培贤 刘志鹏 +1 位作者 杨书艳 周永安 《临床医药实践》 201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XCF3000血细胞分离机在治疗红细胞增多症中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应用XCF3000血细胞分离机对17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血细胞去除术治疗,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1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6例。共行血细胞采集术治疗35次,去除量共计9... 目的:探讨XCF3000血细胞分离机在治疗红细胞增多症中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应用XCF3000血细胞分离机对17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血细胞去除术治疗,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1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6例。共行血细胞采集术治疗35次,去除量共计9 695 m L。结果:血细胞去除术治疗后,患者红细胞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浓度(Hb)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去除术治疗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能迅速减少患者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 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补体1q、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沉降率水平与炎症性肠病患儿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12
作者 崔婷 高源 罗丹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9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1q(C1q)、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与炎症性肠病(IBD)患儿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IBD患儿,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65例,克罗恩病(CD)60例。根据儿童UC疾病活动指数(PUCAI)评分将UC患儿分为...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1q(C1q)、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与炎症性肠病(IBD)患儿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IBD患儿,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65例,克罗恩病(CD)60例。根据儿童UC疾病活动指数(PUCAI)评分将UC患儿分为缓解期组(<10分,18例)、活动期组(≥10分,47例),根据严重程度将活动期UC患儿分为轻度组(13例)、中度组(22例)和重度组(12例);根据儿童CD疾病活动指数(PCDAI)评分将CD患儿分为缓解期组(<10分,16例)、活动期组(≥10分,44例),根据严重程度将活动期CD患儿分为轻度组(12例)、中度组(19例)和重度组(13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C1q、RDW、ESR水平,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C1q、RDW、ESR水平与PCDAI、PUC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CD活动期组C1q水平低于缓解期组(P<0.05),RDW、ESR水平及PUCAI评分高于缓解期组(P均<0.05)。UC、CD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C1q水平依次降低(P<0.05),RDW、ESR水平及PUCAI评分依次升高(P均<0.05)。活动期UC、CD患儿C1q水平与PUCAI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RDW、ESR水平与PUCAI呈正相关(P均<0.05);缓解期UC、CD患儿C1q、RDW、ESR水平与PUCAI评分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低水平C1q和高水平RDW、ESR与IBD患儿疾病活动度加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补体1q 红细胞分布宽度 红细胞沉降率 疾病严重程度 疾病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铜死亡及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崔新会 陈新锋 +4 位作者 邹鹏 文启 李鹏 汪贺轩 张鑫鑫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铜死亡及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只212~236 g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行椎板切除)、ASCI组(ASCI建模)和EPO组(行ASCI建模后每日腹腔注射EPO 5000 U/kg,7 d),每...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铜死亡及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只212~236 g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行椎板切除)、ASCI组(ASCI建模)和EPO组(行ASCI建模后每日腹腔注射EPO 5000 U/kg,7 d),每组12只。术后进行运动及感觉功能(Reuter)评分、BBB评分及脊髓含水率测量,采用等离子质谱仪检测Cu^(2+)含量,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铜死亡蛋白铁氧还原蛋白1(FDX1)及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DLAT)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大鼠感觉运动功能、脊髓水肿情况等。结果与Sham组比较,ASCI组和EPO组BBB评分减少(P<0.05),Reuter评分、脊髓含水率、Cu^(2+)含量、FDX1及DLAT表达均增多(P<0.05);与ASCI组比较,EPO组大鼠BBB评分增多(P<0.05),Reuter评分、脊髓含水率、Cu^(2+)含量、FDX1及DLAT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EPO可抑制ASCI大鼠铜死亡、减轻脊髓水肿,改善其感觉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 大鼠 急性脊髓损伤 铜死亡 感觉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对焦虑症诊断及疗效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王贵贤 王慧颖 +2 位作者 陈永新 郭新胜 杨焦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表达及其对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80例焦虑症患者设为观察组,18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同时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红...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表达及其对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80例焦虑症患者设为观察组,18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同时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对焦虑症诊断价值及对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受试者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免疫黏附促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β-内啡肽水平及红细胞-免疫复合植物花环率均高于对照组,酵母花环率低于对照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6种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诊断焦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747、0.698、0.729、0.722、0.863,6项指标联合诊断焦虑症的AUC为0.991,高于单项诊断效能(Z=4.266、4.760、5.742、4.106、4.022、4.464,P<0.05或0.01)。180例患者中,疗效良好144例,疗效较差36例;疗效良好患者5种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水平均低于疗效较差患者,酵母花环率高于疗效较差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种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预测焦虑症治疗无效的AUC分别为0.786、0.845、0.777、0.866、0.745、0.902,6项指标联合预测焦虑症治疗无效的AUC为0.990,高于单项预测效能(Z=2.880、2.286、3.049、2.662、3.049、2.182,P<0.01)。结论 焦虑症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表达异常,且与预后关系密切,检测该指标能为焦虑症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 焦虑症 表达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织红细胞分析的进展
15
作者 郑琳 吴卫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49-451,共3页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至成熟红细胞的过渡阶段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20年来,网织红细胞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织红细胞分析迎来了人工智能检测的新时...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至成熟红细胞的过渡阶段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20年来,网织红细胞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织红细胞分析迎来了人工智能检测的新时代。随着网织红细胞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价值。该文同时对人工智能检测软件检测网织红细胞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红细胞 人工智能 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丽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56-59,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465例规律产检的孕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260例正常妊娠的女性作为对照组, 15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组, 55例...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465例规律产检的孕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260例正常妊娠的女性作为对照组, 15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组, 55例子痫前期孕妇作为子痫前期组。检测并比较三组孕妇的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结果 对照组、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孕20周的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分别为(12.40±1.32)%、(14.43±1.76)%、(15.29±1.45)%,红细胞压积水平分别为(33.50±3.50)%、(34.20±3.04)%、(35.40±3.84)%;孕28周的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分别为(12.37±1.26)%、(14.55±1.56)%、(15.35±1.34)%,红细胞压积水平分别为(34.00±3.51)%、(36.00±3.21)%、(37.20±4.35)%。孕20、28周,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的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且子痫前期组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子痫前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孕20、28周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孕妇的红细胞压积水平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与正常妊娠妇女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助于早期进行疾病识别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分布宽度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输血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艳春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5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对受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临床输血患者,按输血次数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输血1次,研究组输血2次以上,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两组输血前红细胞受体花环率(RBC.C3b R)、...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对受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临床输血患者,按输血次数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输血1次,研究组输血2次以上,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两组输血前红细胞受体花环率(RBC.C3b 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红细胞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率(ATER),和促肿瘤红细胞花环率(ET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RBC.C3b R、RFER低于对照组(P<0.05),RBC.IC高于对照组(P<0.05),输血后研究组DTER、NTER、ATER及ETE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复输血能够导致受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反复输血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红细胞免疫 受血者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红细胞受体花环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界温度和放置时间对网织红细胞及其参数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玉芹 江峰锦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420-422,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血标本在改变外界温度和放置时间因素后对网织红细胞及其参数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53例门诊病人的静脉血标本,即刻测定后分别置于冰箱(4℃)、室温(24℃)条件下,在采血后2、4、6、8、10、12、24、48和72h测定血标本... 目的观察静脉血标本在改变外界温度和放置时间因素后对网织红细胞及其参数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53例门诊病人的静脉血标本,即刻测定后分别置于冰箱(4℃)、室温(24℃)条件下,在采血后2、4、6、8、10、12、24、48和72h测定血标本中网织红细胞及其参数。结果室温组中,在放置时间因素改变下,网织红细胞及各项参数在12h内与即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24h开始各项参数与即刻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中,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HFR 72h内与即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F、LFR、MFR从48h开始与即刻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标本离体后在室温(24℃)条件下12h内网织红细胞及其参数均无明显影响,放置冰箱(4℃)24h内网织红细胞及其参数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红细胞 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ANK1基因新发突变1例报告
19
作者 张媛媛 李中原 胡晓红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465-468,475,F0002,共6页
分析1例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的临床特点、诊疗流程及基因检测结果。该患儿皮肤黄染,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比例达30%。基因测序患儿ANK1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母亲同样位点突变,且有类似病史。该基... 分析1例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的临床特点、诊疗流程及基因检测结果。该患儿皮肤黄染,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比例达30%。基因测序患儿ANK1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母亲同样位点突变,且有类似病史。该基因突变位点未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 Genetic Mutation Database,HGMD)收录,无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HS临床表型无特异性,在新生儿早期主要表现为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贫血。基因检测是发现Coombs阴性的新生儿和婴儿溶血性贫血病因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1基因 新发突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本保存条件对网织红细胞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丛玉隆 乐家新 +1 位作者 兰亚婷 左丽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标本对网织红细胞分析的影响。方法 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液标本网织红细胞计数和“分群”的变化。结果  4℃、10℃条件下保存的标本 ,网织红细胞计数值在 72h内无明显变化 ;高荧光强度网织... 目的 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标本对网织红细胞分析的影响。方法 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液标本网织红细胞计数和“分群”的变化。结果  4℃、10℃条件下保存的标本 ,网织红细胞计数值在 72h内无明显变化 ;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与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之和 (HFR % +MFR % ) 4 8h内无明显变化 ,4 8h后减低。 2 0℃、3 0℃条件下保存的标本 ,网织红细胞计数值 12h内无明显变化 ,12h后逐渐减低 ;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与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比之和 (HFR % +MFR % ) 12h( 3 0℃ )和 2 4h( 2 0℃ )内无明显变化 ,12h后 ( 3 0℃ )和 2 4h后 ( 2 0℃ )逐渐增高 ,尤以 3 0℃显著。结论 血液标本在 4℃~10℃保存 ,4 8h内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群”均无明显影响 ;在 2 0℃~ 3 0℃保存 ,12h内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织红细胞 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 标本 保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