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系前体细胞在促进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1
作者 杨玉环 朱波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32-1637,共6页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依赖于宿主微环境的多步骤过程。虽然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展,但它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进展。在这个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中,免疫逃避机制的建立和维持对于癌症进展至关重要。最近的研究发现,...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依赖于宿主微环境的多步骤过程。虽然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展,但它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进展。在这个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中,免疫逃避机制的建立和维持对于癌症进展至关重要。最近的研究发现,红系前体细胞(EPCs)在调节免疫反应和肿瘤进展中起重要作用。EPCs是未成熟红系细胞,在生理条件下分化为成熟红细胞,但肿瘤诱导的EPCs分化停滞,导致在肝、脾等髓外造血部位扩张,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本文总结了EPCs抑制免疫的机制,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作用,以及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为今后肝转移瘤免疫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寻找未来治疗肝转移瘤的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系前体细胞 免疫抑制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系前体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娜 刘晓莉 +1 位作者 朱爱琴 艾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81-987,共7页
目的探讨红系前体细胞(EPC)及其亚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与治疗的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组)予以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同时选取相匹配的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 目的探讨红系前体细胞(EPC)及其亚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与治疗的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组)予以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同时选取相匹配的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红系前体细胞及其亚型CD45^(+)EPC和CD45^(-)EPC比例;进一步培养原代皮质神经元并构建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AD模型组、CD45^(+)EPC组、CD45^(-)EPC组、Artemin阻断组神经元凋亡比例。结果AD组与对照组、AD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红系前体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D组治疗前CD45^(+)EPC比例(t=7.277,P=0.000)和活性氧含量(t=10.817,P=0.000)高于对照组、CD45^(-)EPC比例(t=7.277,P=0.000)和Artemin含量(t=6.547,P=0.000)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前后CD45^(+)EPC和CD45^(-)EPC比例、活性氧和Artemin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元凋亡实验显示,不同处理组神经元凋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62,P=0.000),AD模型组(t=9.330,P=0.000)、CD45^(+)EPC组(t=14.362,P=0.000)、CD45^(-)EPC组(t=2.423,P=0.036)和Artemin阻断组(t=9.970,P=0.000)神经元凋亡比例均高于对照组,AD模型组(t=4.548,P=0.001)、CD45^(+)EPC组(t=8.759,P=0.000)和Artemin阻断组(t=5.387,P=0.000)均高于CD45^(-)EPC组,CD45^(+)EPC组亦高于AD模型组(t=5.091,P=0.000)和Artemin阻断组(t=3.175,P=0.004)。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CD45^(+)EPC比例显著增加,CD45^(-)EPC比例显著减少。CD45^(-)EPC可以通过分泌Artemin减少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红系前体细胞 抗原 CD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K228抑制EPO介导的人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喻召才 刘文超 +2 位作者 范黎 大石晃嗣 片山直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5-577,共3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在红细胞生成素(EPO)介导的人红系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从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肿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CD34+细胞,用含干细胞生长因子(SCF)、EPO或SCF+IL-3及不同浓... 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在红细胞生成素(EPO)介导的人红系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从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肿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CD34+细胞,用含干细胞生长因子(SCF)、EPO或SCF+IL-3及不同浓度FK228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7d,分别用抗GPA及抗CD36单克隆抗体(mAb)染色并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将CD34+细胞用含SCF+IL-3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7d,分离CD36+GPA-细胞,将细胞用含有EPO+FK228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7d,并行细胞计数;将CD36+GPAlow/-细胞用含EPO加或不加FK228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并进行annexin V和PI染色。结果:FK228以一种剂量依赖方式抑制CD36+GPAhigh、CD36+GPAlow和CD36+GPA-细胞的产生;FK228可诱导CD36+GPAhigh和CD36+GPAlow/-细胞在含EPO的培养基中发生细胞凋亡。结论:FK228可抑制EPO介导的人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 细胞生成素 红系前体细胞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K228促进IL-3介导的人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4
作者 喻召才 刘文超 +4 位作者 刘都户 黄颖 斯晓明 尤向辉 陈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72-675,共4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在IL-3介导的人红系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肿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CD34+细胞,用含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白细胞介素3(IL-3)或SCF+IL-3及不同浓度... 目的:探讨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在IL-3介导的人红系前体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肿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CD34+细胞,用含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白细胞介素3(IL-3)或SCF+IL-3及不同浓度FK228的无血清培养液培养7d,分别用抗CD14、GPA、CD15及CD36单克隆抗体(mAb)染色并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将CD34+细胞用含SCF、IL-3或SCF+IL-3及FK228的半固体培养液培养,并行细胞集落分析;将CD34+细胞用含SCF+IL-3的培养液培养7d,然后分离CD36+GPA-细胞,将细胞用含有IL-3+FK228的半固体培养液中培养,并行细胞集落分析。结果:FK228以一种剂量依赖方式促进CD36+细胞的产生,对CD14+细胞及CD15+细胞的产生无明显影响;0.5μg/LFK228可明显增加含IL-3培养体系中CD36+细胞的数量;FK228可明显增加含IL-3的半固体培养基中集落形成的数量及组成单个集落的细胞数;FK228可明显促进CD36+GPA-细胞在含IL-3的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红细胞集落。结论:FK228可促进白细胞介素3介导的人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 细胞介素3 红系前体细胞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在糖尿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洪燕 魏英丽 柯治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调控CD31+红系前体细胞(EPCs)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治疗的DR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选取同时...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调控CD31+红系前体细胞(EPCs)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治疗的DR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选取同时期来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但不合并DR的患者为糖尿病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PCs和CD31+EPCs的比例,ELISA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PCs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成因子β(TGF-β)的浓度。取对数生长期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与3组患者外周血EPCs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3组细胞增殖率,细胞迁移实验检测3组细胞迁移率及划痕愈合率。结果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s的比例分别为0.73%±0.02%和0.72%±0.02%(P>0.05);胰岛素治疗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1+EPCs的比例分别为0.34%±0.01%和0.21%±0.01%(P<0.001)。胰岛素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s培养上清中VEGF和SDF-1的浓度分别为(2.83±0.10)μg·L^(-1)和(1.48±0.14)μg·L^(-1),二甲双胍治疗组的浓度分别为(1.07±0.09)μg·L^(-1)和(0.35±0.08)μg·L^(-1),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胰岛素治疗EPCs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率、迁移率和划痕愈合率分别为27.36%±1.19%、5.57%±0.31%和55.50%±2.64%,二甲双胍治疗EPCs组细胞分别为12.17%±1.08%、1.72%±0.20%和27.36%±1.94%,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二甲双胍通过降低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1+EPCs比例,可能在DR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甲双胍 红系前体细胞 CD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