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福田红树林系统藻类生态及系统净化功能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玉 陈桂珠 缪绅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1994年第6期29-34,共6页
红树林系统被认为具有次级污水处理功能。藻类是污水中的主要有机体。红树林系统如何能有效地包陷将会流入沿岸水体中的污水中的组分,是本项研究的重点,试验在深圳福田红树林系统中进行。扁圆囊裸藻(Trach-elomomasc... 红树林系统被认为具有次级污水处理功能。藻类是污水中的主要有机体。红树林系统如何能有效地包陷将会流入沿岸水体中的污水中的组分,是本项研究的重点,试验在深圳福田红树林系统中进行。扁圆囊裸藻(Trach-elomomascurta)、裸藻(Euglenaspp.)、线性棒条藻(Rhabdodermalineara)是污水中典型的污染指示种类,藻类密度高达5×10 ̄9个/L,生物量达11.54μg/L。污水排放进入红树林,并未对实验地(SiteA)藻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对近海水体中藻类生物量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污水中的污染指示种类极少被冲出进入近岸水域。因此,红树林系统具有较大的潜力来包陷(Trap)污水中的有机体,处理污水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系统 藻类生态 污水 净化能力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红树林系统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付茜茜 李大圳 +6 位作者 章宇晴 邓惠 冯丹 赵媛媛 俞花美 吴晓晨 葛成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92-3698,共7页
以城市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水体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组分特征。采用野外原位暴露实验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显微镜(SEM)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具有可... 以城市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水体中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组分特征。采用野外原位暴露实验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显微镜(SEM)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具有可降解性的聚乳酸(PLA)4种不同类型微塑料表面形貌特征和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4种微塑料暴露45 d后(标记为LPE、LPS、LPVC、LPLA)在其表面均能观察到明显微生物聚集体,主要以杆状细菌、球状细菌为主;不同类型微塑料表面生物膜总量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LPE>LPLA>LPS>LPVC;4种微塑料表面的细菌群落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而水环境中以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_Chloroplast)、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群。基于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微塑料表面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周围水体存在显著差异,各个类型的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组分相似。红树林系统是微塑料的重要收纳场所,研究微塑料表面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城市红树林系统中微塑料的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微塑料 细菌群落结构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斯垚 舒勇 罗为检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红树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亟须对红树林进行保护修复。然而,由于缺少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标准和体系,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内容、方法不一。基于此,...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红树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亟须对红树林进行保护修复。然而,由于缺少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标准和体系,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内容、方法不一。基于此,通过查阅和梳理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阐述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价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监测 评价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4
作者 郑尹齐 史娴 +5 位作者 陈权 乌兰 崔嵬 王文梅 孙仲益 谭珂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5-1427,共13页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哨兵-2(Sentinel-2)影像和环境因子数据,基于红树植被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MVP-LUE)模型估算了2016—2020年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探究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年GPP呈现出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格局。(2)在形成机制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月均GPP时空分布格局受到多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年内季节性上GPP在“旱→雨”过渡期随着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 air)的限制降低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与海水温度的促进作用,展现出较高的GPP;旱季中期T air低,对GPP限制严重,但随着纬度的降低,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受T air限制的程度被减弱;雨季则因较高的云覆盖而使PAR成为GPP的限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评估区域红树林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揭示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关键环境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P-LUE模型 哨兵-2影像 时空分布格局 限制因子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害虫种类、防控现状及成灾原因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志刚 戴建青 +2 位作者 叶静文 徐华林 韩诗畴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09-1118,共10页
红树林湿地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关键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我国红树林陆续出现多种害虫种群暴发成灾的现象,使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本文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害虫种类,危害较严重的有海榄雌瘤斑螟Acroba... 红树林湿地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关键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我国红树林陆续出现多种害虫种群暴发成灾的现象,使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本文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害虫种类,危害较严重的有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cellifera,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白囊袋蛾Chalioides kondonis,蜡彩袋蛾Chalia larminati和小袋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等;对红树林虫害的防控现状进行总结,目前开展的防控工作主要以生物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天敌等生物防治方法为主,结合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手段的运用,对暴发期的害虫种群可以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并从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昆虫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对害虫种群的成灾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最终提出以虫害可持续控制为目标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生境调控策略,以期为提高红树林湿地虫害管理水平以及促进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害虫 防控现状 成灾原因 虫害可持续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防浪效应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旭 杨怀 +2 位作者 郭胜群 周光益 廖宝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9-45,共7页
对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为期1年(2007年11月—2008年11月) 的实地监测,分析不同气象条件对红树林防浪效应的影响,通过波高、流速等数据的变化对红树林的消波效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0m宽的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带平均... 对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为期1年(2007年11月—2008年11月) 的实地监测,分析不同气象条件对红树林防浪效应的影响,通过波高、流速等数据的变化对红树林的消波效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0m宽的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带平均消波系数为 0. 12,最大消波系数可以达到 0. 47;风暴潮期间平均消波系数为 0.18,最大消波系数为 0.33,消波效能提升了 38% ; 2)根据消波系数公式计算 30 m 宽红树林带的消波系数为 0. 58,远大于实测消波系数; 3)一般情况下,海桑 - 无瓣海桑红树林对于波浪的消减效能随着来波波高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海水将林木全部淹没时,林带基本失去消波能力,甚至发生林后波高大于林前波高的现象,这说明林分高度对红树林防浪护岸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在潮位起伏的海岸环境中,不同树种、林龄搭配的多层次结构有利于提高红树林的综合消波防浪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波高 消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0
7
作者 辛琨 黄星 +2 位作者 洪美玲 蓝崇钰 刘强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定量评价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重视其生态功能。文章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类型,并根据两个估算实例,探讨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体系,最后针对目前估算过...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定量评价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重视其生态功能。文章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类型,并根据两个估算实例,探讨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体系,最后针对目前估算过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价值 东寨港 米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8
作者 曹启民 郑康振 +1 位作者 陈耿 陈桂珠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39-845,共7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目前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生理活性物质多样性以及环境修复功能...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目前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生理活性物质多样性以及环境修复功能上。未来的研究,除了现有的研究基础要加强,研究手段与方法要采用新技术外,还应该在探索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与物质和能量平衡、微生物与其它生物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微生物 多样性 生理活性物质 生物修复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玉图 王友绍 +5 位作者 李楠 林立 宋晖 孙翠慈 吴梅林 崔海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234-241,共8页
主要阐述了PSR(pressure-sate-response)模型的概念及内容,基于PSR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建立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依据综合健康指数(CHI)值将各红树林湿地健康状况划分为很健... 主要阐述了PSR(pressure-sate-response)模型的概念及内容,基于PSR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建立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依据综合健康指数(CHI)值将各红树林湿地健康状况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以及亚健康三个等级;基于VB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可视化,结合实际调查,对可视化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广东省廉江市高桥镇红树林为80.54(CHI),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为60.35(CHI),广东省湛江市特呈岛红树林为53.87(CHI),所得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一致;该可视化体系科学、快速、实用,可满足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红树林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AHP法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的分解过程及其在营养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瑜斌 林鹏 庄铁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12,共4页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微生物分解过程 营养循环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尼罗罗非鱼的食源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2 位作者 黄洪辉 黄小平 李适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胃含物分析法,研究了滩涂红树林海水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大规格尼罗罗非鱼的食物来源。镜检结果表明,红树种植塘和无红树的对照塘中尼罗罗非鱼的食物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以无机碎屑、底栖微藻、植物凋落物...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胃含物分析法,研究了滩涂红树林海水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大规格尼罗罗非鱼的食物来源。镜检结果表明,红树种植塘和无红树的对照塘中尼罗罗非鱼的食物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以无机碎屑、底栖微藻、植物凋落物、浮游生物、腹足类、双壳类和泥土组成,摄食习性和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密切关系。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红树塘中罗非鱼的主要饵料为有机碎屑,浮游植物和植物凋落物,这3种食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依次5%~55%、10%~40%和15%~26%,而对照塘中这3者的比例依次为8%~64%、25%~55%和1%~12%。可见,无论在红树塘还是对照塘中,有机碎屑对尼罗罗非鱼食物组成的贡献比例都超过50%,表明尼罗罗非鱼是典型的碎屑食性鱼类。此外,栖息地生境的红树植物、盐沼植物和浮游植物,也是尼罗罗非鱼消化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 食源 碳氮稳定同位素 胃含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价值 被引量:21
12
作者 韩维栋 高秀梅 卢昌义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13,共5页
论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认为它是极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包括有机物生产、造陆护堤、净化水体、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 。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生态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均玲 黄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122,共5页
小型底栖生物(meiofauna)是指分选时能通过孔径为0.5rnm的套筛,而被孔径为0.042mm的套筛所截留的底栖生物^[1],主要包括自由生活线虫类、桡足类、涡虫类、腹毛类、多毛类、寡毛类等,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等特点。门类... 小型底栖生物(meiofauna)是指分选时能通过孔径为0.5rnm的套筛,而被孔径为0.042mm的套筛所截留的底栖生物^[1],主要包括自由生活线虫类、桡足类、涡虫类、腹毛类、多毛类、寡毛类等,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等特点。门类众多的小型底栖动物通过摄食、消化和代谢直接或间接利用生境沉积物中存在的大量有机碎屑,而自身又是大型底栖动物如鱼、虾等的食物,是连接有机碎屑库与初级生产和水层.底栖耦合系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红树林生态系统 小型底栖生物 大型底栖动物 生活周期 有机碎屑 耦合系统 初级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特征差异比较
14
作者 王昊森 吕淑果 +5 位作者 付彦 吴晓晨 孙宏飞 邓惠 赵媛媛 葛成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61-2475,共15页
作为陆海交界处独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是阻止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沿海红树林已经成为MPs的主要汇集地。为探究人工与自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赋存特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 作为陆海交界处独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是阻止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沿海红树林已经成为MPs的主要汇集地。为探究人工与自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赋存特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以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目标MPs开展原位暴露实验,比较PVC与PLA两种MPs在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暴露后微观形貌与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不同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细菌群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与人工红树林群落中的MPs相比,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表面形貌塌陷程度更显著,接触角、结晶度和疏水性变化也更剧烈,表明天然红树林环境暴露加速了MPs的老化过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和周围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差异显著(P<0.05)。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的MPs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在人工红树林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在MPs表面大量定殖。其中天然红树林群落沉积物的pH水平为“塑料际”微生物结构的主控因子(P<0.01),而人工红树林群落沉积物中的NH_(4)^(+)-N含量与“塑料际”微生物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相比于人工红树林群落,天然红树林环境可促进MPs的老化效应及“塑料际”表面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结果阐明了天然和人工红树林原位暴露下PLA和PVC的理化性质及“塑料际”的构建过程,为进一步分析MPs“塑料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微塑料 “塑料际” 微生物群落结构 表面微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秘沙巴州红树林:海上绿岛的生命之谊
15
作者 钱弈凡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红树林是一群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湿地植物,因其枝干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现红褐色而得名。其独特之处在于根系浅显,有部分根暴露在空气中,赋予了它们特殊的适应能力。这种特质使得红树林能够在经常被水淹没,且可以在氧气供应稀... 红树林是一群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湿地植物,因其枝干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现红褐色而得名。其独特之处在于根系浅显,有部分根暴露在空气中,赋予了它们特殊的适应能力。这种特质使得红树林能够在经常被水淹没,且可以在氧气供应稀缺的环境中生存,能应对高盐度的考验。红树林生态系统展现出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潮汐的起伏间,来自陆地和海洋的众多生物相互交流与交换,共同构筑了这片“海上绿岛”的生命之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供应 亚热带海岸 红树林生态系统 独特之处 生物多样性 绿岛 高盐度 潮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北部湾典型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11
16
作者 田义超 黄远林 +6 位作者 陶进 张强 吴彬 张亚丽 黄鹄 梁铭忠 周国清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3-596,共14页
提出以无人机季节航拍影像为数据源,采用ENVI5.3软件中的CART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的典型岛群红树林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借助于Python语言实现CASA模型并将其引入到对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海岛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提出以无人机季节航拍影像为数据源,采用ENVI5.3软件中的CART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的典型岛群红树林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借助于Python语言实现CASA模型并将其引入到对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海岛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可以很好地区分海岛及红树林植被等典型地物,可应用在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NPP的估算上;2)研究区NPP的总量为127.09 t-C/a, NPP的年均碳密度值介于0~1 437.12 g-C/m2,年均碳密度为399.85 g-C/m2o红树林生态系统的NPP值较高,而海岛生态系统的NPP值较低;3 )季节尺度上NPP碳密度的大小与年内太阳辐射有直接的关系,夏季的NPP碳密度最大,冬季最小;4)白骨壤的单位面积NPP最大,为1 123.09g-C/m2,而桐花树最小,为649.65 g-C/m2o红树林生态系统NPP平均碳密度低于实测样地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计算结果,这与不同红树林群落的植被光谱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景观格局 CASA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与MaxEnt模型的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预估 被引量:5
17
作者 史娴 聂堂哲 +6 位作者 熊千 刘兆鑫 张嘉怡 刘文杰 乌兰 崔嵬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3期298-306,共9页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与InVEST模型结合能够良好地预估红树林碳储量,其中红树林潜在分布区的预测达到高信度(AUC>0.96);(2)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碳储量约为1.24 Tg,其中土壤碳约0.84 Tg,总碳密度为217.01 t·hm^(−2),土壤碳密度为147.43 t·hm^(−2)。以历史上海南岛最大的红树林分布面积12506 hm^(2)作为潜在扩种范围控制线,理论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扩种上限情景下能够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碳储量增量约1.25 Tg,而在扩种下限情景即仅保证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扩种2000 hm^(2)红树林的基本任务情景下,可实现约0.38 Tg碳储量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增量 潜在分布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红树林种植成活率关键要素的探究
18
作者 罗景良 《河南农业》 2024年第2期52-54,共3页
现阶段,通过种植红树林,可以有效增加现有海域内红树林面积,提高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达到改善当地环境生态功能的实质效果。在种植红树林时,需要合理提高种植成活率,考虑影响其成活率的主要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处理与解决,进而... 现阶段,通过种植红树林,可以有效增加现有海域内红树林面积,提高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达到改善当地环境生态功能的实质效果。在种植红树林时,需要合理提高种植成活率,考虑影响其成活率的主要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处理与解决,进而以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契机,提高公众对于红树林生态环境的认识,由此营造出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成活率 红树林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 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红树林面积 关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卫士”红树林开启保护新篇章
19
作者 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4年第3期22-25,共4页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自然界赋...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珍贵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亚热带海岸 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安全 森林群落 种质资源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潮滩与植物消浪特性试验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小伟 侯堋 +3 位作者 陈俊昂 刘晓建 王强 王世俊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06,共8页
采用室内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潮滩、植物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消浪特性,量化了潮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波高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植物淹没度的增大,潮滩、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均逐渐增大,即消浪效果越来越弱,而植物的波高比则是... 采用室内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潮滩、植物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消浪特性,量化了潮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波高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植物淹没度的增大,潮滩、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均逐渐增大,即消浪效果越来越弱,而植物的波高比则是先减小再增大,水位在树冠中心时消浪率远高于其他植物部位;随着相对波高的增大,潮滩的波高比先稳定在1.0附近然后再减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逐渐减小,而植物的波高比先减小再增大;随着波长与植物带宽度的相对宽度增大,潮滩的波高比先略减小再增大,但多数稳定在1.0附近,而植物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先增大再略微减小;潮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波高衰减贡献随淹没度减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63%;波浪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传播过程呈非线性衰减,单位长度的波高衰减率在植物带前1/4宽度远大于后3/4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植物 潮滩 不规则波 消浪特性 高效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