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斯垚 舒勇 罗为检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红树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亟须对红树林进行保护修复。然而,由于缺少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标准和体系,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内容、方法不一。基于此,...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红树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亟须对红树林进行保护修复。然而,由于缺少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标准和体系,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内容、方法不一。基于此,通过查阅和梳理相关文献,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阐述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价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监测 评价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2
作者 郑尹齐 史娴 +5 位作者 陈权 乌兰 崔嵬 王文梅 孙仲益 谭珂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5-1427,共13页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的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量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哨兵-2(Sentinel-2)影像和环境因子数据,基于红树植被光合作用-光能利用效率(MVP-LUE)模型估算了2016—2020年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并探究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年GPP呈现出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格局。(2)在形成机制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月均GPP时空分布格局受到多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年内季节性上GPP在“旱→雨”过渡期随着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 air)的限制降低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与海水温度的促进作用,展现出较高的GPP;旱季中期T air低,对GPP限制严重,但随着纬度的降低,红树林生态系统GPP受T air限制的程度被减弱;雨季则因较高的云覆盖而使PAR成为GPP的限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评估区域红树林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揭示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关键环境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P-LUE模型 哨兵-2影像 时空分布格局 限制因子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3
作者 黄雪松 陈燕丽 +5 位作者 莫伟华 范航清 刘文爱 孙明 谢敏 徐圣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026-5033,共8页
利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6个市(县)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海平面资料,分析近60年来该生态区基本气候要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红树林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红树植物可能造成的... 利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6个市(县)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海平面资料,分析近60年来该生态区基本气候要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红树林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红树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多数市(县)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霜冻日数减少;热带气旋影响个数减少但平均强度呈微弱增大趋势;大风日数减少;海平面呈缓慢上升趋势。根据RegCM4区域气候模式预估,未来40年(2021—2060年),在RCP4.5情景下,相对于参照时段(1986—2005年),该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将上升0.9—1.4℃,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减少;年降水量将增多1%—2%;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霜冻日数减少;预计未来30年,广西沿海的海平面较2019年上升40—160mm。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升高以及冬季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的减少将有利于热带红树植物的北扩;夏季高温导致的蒸发加剧及夏秋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可能加剧红树林病虫害。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和人为影响等多重作用会对红树林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红树林生态退化风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60年 广西北部湾 红树林生态 气候变化 气候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害虫种类、防控现状及成灾原因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志刚 戴建青 +2 位作者 叶静文 徐华林 韩诗畴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09-1118,共10页
红树林湿地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关键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我国红树林陆续出现多种害虫种群暴发成灾的现象,使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本文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害虫种类,危害较严重的有海榄雌瘤斑螟Acroba... 红树林湿地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关键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我国红树林陆续出现多种害虫种群暴发成灾的现象,使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重挑战。本文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害虫种类,危害较严重的有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cellifera,丽绿刺蛾Latoia lepida,白囊袋蛾Chalioides kondonis,蜡彩袋蛾Chalia larminati和小袋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bata等;对红树林虫害的防控现状进行总结,目前开展的防控工作主要以生物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天敌等生物防治方法为主,结合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手段的运用,对暴发期的害虫种群可以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并从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昆虫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对害虫种群的成灾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最终提出以虫害可持续控制为目标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生境调控策略,以期为提高红树林湿地虫害管理水平以及促进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害虫 防控现状 成灾原因 虫害可持续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防浪效应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旭 杨怀 +2 位作者 郭胜群 周光益 廖宝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9-45,共7页
对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为期1年(2007年11月—2008年11月) 的实地监测,分析不同气象条件对红树林防浪效应的影响,通过波高、流速等数据的变化对红树林的消波效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0m宽的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带平均... 对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为期1年(2007年11月—2008年11月) 的实地监测,分析不同气象条件对红树林防浪效应的影响,通过波高、流速等数据的变化对红树林的消波效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0m宽的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带平均消波系数为 0. 12,最大消波系数可以达到 0. 47;风暴潮期间平均消波系数为 0.18,最大消波系数为 0.33,消波效能提升了 38% ; 2)根据消波系数公式计算 30 m 宽红树林带的消波系数为 0. 58,远大于实测消波系数; 3)一般情况下,海桑 - 无瓣海桑红树林对于波浪的消减效能随着来波波高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海水将林木全部淹没时,林带基本失去消波能力,甚至发生林后波高大于林前波高的现象,这说明林分高度对红树林防浪护岸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在潮位起伏的海岸环境中,不同树种、林龄搭配的多层次结构有利于提高红树林的综合消波防浪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波高 消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6
作者 曹启民 郑康振 +1 位作者 陈耿 陈桂珠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39-845,共7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目前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生理活性物质多样性以及环境修复功能...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目前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生理活性物质多样性以及环境修复功能上。未来的研究,除了现有的研究基础要加强,研究手段与方法要采用新技术外,还应该在探索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与物质和能量平衡、微生物与其它生物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微生物 多样性 生理活性物质 生物修复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0
7
作者 辛琨 黄星 +2 位作者 洪美玲 蓝崇钰 刘强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定量评价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重视其生态功能。文章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类型,并根据两个估算实例,探讨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体系,最后针对目前估算过...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定量评价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重视其生态功能。文章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类型,并根据两个估算实例,探讨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体系,最后针对目前估算过程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价值 东寨港 米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玉图 王友绍 +5 位作者 李楠 林立 宋晖 孙翠慈 吴梅林 崔海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234-241,共8页
主要阐述了PSR(pressure-sate-response)模型的概念及内容,基于PSR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建立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依据综合健康指数(CHI)值将各红树林湿地健康状况划分为很健... 主要阐述了PSR(pressure-sate-response)模型的概念及内容,基于PSR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建立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依据综合健康指数(CHI)值将各红树林湿地健康状况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以及亚健康三个等级;基于VB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可视化,结合实际调查,对可视化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广东省廉江市高桥镇红树林为80.54(CHI),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为60.35(CHI),广东省湛江市特呈岛红树林为53.87(CHI),所得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一致;该可视化体系科学、快速、实用,可满足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红树林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AHP法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的分解过程及其在营养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瑜斌 林鹏 庄铁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12,共4页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微生物分解过程 营养循环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价值 被引量:21
10
作者 韩维栋 高秀梅 卢昌义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13,共5页
论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认为它是极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包括有机物生产、造陆护堤、净化水体、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 。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生态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均玲 黄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122,共5页
小型底栖生物(meiofauna)是指分选时能通过孔径为0.5rnm的套筛,而被孔径为0.042mm的套筛所截留的底栖生物^[1],主要包括自由生活线虫类、桡足类、涡虫类、腹毛类、多毛类、寡毛类等,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等特点。门类... 小型底栖生物(meiofauna)是指分选时能通过孔径为0.5rnm的套筛,而被孔径为0.042mm的套筛所截留的底栖生物^[1],主要包括自由生活线虫类、桡足类、涡虫类、腹毛类、多毛类、寡毛类等,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等特点。门类众多的小型底栖动物通过摄食、消化和代谢直接或间接利用生境沉积物中存在的大量有机碎屑,而自身又是大型底栖动物如鱼、虾等的食物,是连接有机碎屑库与初级生产和水层.底栖耦合系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红树林生态系统 小型底栖生物 大型底栖动物 生活周期 有机碎屑 耦合系统 初级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趣孜 巫冷蝉 李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70-73,82,共5页
为了解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于2018年1—2,6—8月采集表层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物中铜、锌、铅、镉、铬、汞、砷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评价... 为了解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于2018年1—2,6—8月采集表层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物中铜、锌、铅、镉、铬、汞、砷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评价。根据《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一类标准评价结果,干季、湿季超标的环境因子均为油类、有机碳、硫化物,其余环境因子均小于1,有较大的环境容量。根据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干季、湿季各站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轻,属于低风险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研究展望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秀梅 韩维栋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86-91,共6页
广东省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和台风多的省区,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停歇和越冬的主要站点,在减灾防灾、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物生态修复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研究要着重解决广东省现有红树林的生物多... 广东省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和台风多的省区,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停歇和越冬的主要站点,在减灾防灾、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物生态修复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研究要着重解决广东省现有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功能评估、生态系统经营、大量红树果实加工利用、沿海困难滩涂与堤岸红树林营造等技术问题,为其红树林生态系恢复与管理及其红树林生态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 广东省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北部湾典型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11
14
作者 田义超 黄远林 +6 位作者 陶进 张强 吴彬 张亚丽 黄鹄 梁铭忠 周国清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3-596,共14页
提出以无人机季节航拍影像为数据源,采用ENVI5.3软件中的CART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的典型岛群红树林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借助于Python语言实现CASA模型并将其引入到对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海岛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提出以无人机季节航拍影像为数据源,采用ENVI5.3软件中的CART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的典型岛群红树林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借助于Python语言实现CASA模型并将其引入到对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海岛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可以很好地区分海岛及红树林植被等典型地物,可应用在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NPP的估算上;2)研究区NPP的总量为127.09 t-C/a, NPP的年均碳密度值介于0~1 437.12 g-C/m2,年均碳密度为399.85 g-C/m2o红树林生态系统的NPP值较高,而海岛生态系统的NPP值较低;3 )季节尺度上NPP碳密度的大小与年内太阳辐射有直接的关系,夏季的NPP碳密度最大,冬季最小;4)白骨壤的单位面积NPP最大,为1 123.09g-C/m2,而桐花树最小,为649.65 g-C/m2o红树林生态系统NPP平均碳密度低于实测样地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计算结果,这与不同红树林群落的植被光谱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景观格局 CASA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与MaxEnt模型的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预估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娴 聂堂哲 +6 位作者 熊千 刘兆鑫 张嘉怡 刘文杰 乌兰 崔嵬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3期298-306,共9页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 为了解决在海南岛哪儿种红树、如何种红树能增汇的问题,基于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地利用等数据,在最大熵(MaxEnt)模型评估所得的海南岛红树林生长适宜区基础上,预测红树林潜在扩种区域范围;结合潜在扩种范围和不同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调查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对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与InVEST模型结合能够良好地预估红树林碳储量,其中红树林潜在分布区的预测达到高信度(AUC>0.96);(2)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碳储量约为1.24 Tg,其中土壤碳约0.84 Tg,总碳密度为217.01 t·hm^(−2),土壤碳密度为147.43 t·hm^(−2)。以历史上海南岛最大的红树林分布面积12506 hm^(2)作为潜在扩种范围控制线,理论上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扩种上限情景下能够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碳储量增量约1.25 Tg,而在扩种下限情景即仅保证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扩种2000 hm^(2)红树林的基本任务情景下,可实现约0.38 Tg碳储量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增量 潜在分布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潮滩与植物消浪特性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小伟 侯堋 +3 位作者 陈俊昂 刘晓建 王强 王世俊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06,共8页
采用室内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潮滩、植物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消浪特性,量化了潮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波高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植物淹没度的增大,潮滩、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均逐渐增大,即消浪效果越来越弱,而植物的波高比则是... 采用室内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潮滩、植物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消浪特性,量化了潮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波高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植物淹没度的增大,潮滩、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均逐渐增大,即消浪效果越来越弱,而植物的波高比则是先减小再增大,水位在树冠中心时消浪率远高于其他植物部位;随着相对波高的增大,潮滩的波高比先稳定在1.0附近然后再减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逐渐减小,而植物的波高比先减小再增大;随着波长与植物带宽度的相对宽度增大,潮滩的波高比先略减小再增大,但多数稳定在1.0附近,而植物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先增大再略微减小;潮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波高衰减贡献随淹没度减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63%;波浪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传播过程呈非线性衰减,单位长度的波高衰减率在植物带前1/4宽度远大于后3/4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植物 潮滩 不规则波 消浪特性 高效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庭天 杨众养 +3 位作者 陈宗铸 雷金睿 陈小花 李苑菱 《热带林业》 2020年第1期67-70,74,共5页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生态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为切入点,运用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作为评价指标,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森林生态系...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生态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为切入点,运用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作为评价指标,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实验性评估。结果表明:1.东寨港红树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大多处于健康级和亚健康级,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健康、亚健康、中健康和不健康的面积比分别为60.12%、30.16%、8.62%和1.1%;2.该研究选取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基本能够客观地描述东寨港红树林的健康状况,可为后续热带森林生态价值的评估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健康评价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临高县红树林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薛杨 雷湘龄 +2 位作者 王小燕 林之盼 宿少锋 《热带林业》 2021年第1期62-64,69,共4页
该研究对临高县博厚镇红牌湾海滩的10hm2红树林和新盈镇和贵村6.67hm2红树林进行区域生态修复,分别将其划分为3个和11个小班区,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海南本土红树植物红海榄、榄李和白骨壤在修复区种植。通过总结该次临高县近海岸红树林... 该研究对临高县博厚镇红牌湾海滩的10hm2红树林和新盈镇和贵村6.67hm2红树林进行区域生态修复,分别将其划分为3个和11个小班区,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海南本土红树植物红海榄、榄李和白骨壤在修复区种植。通过总结该次临高县近海岸红树林种植修复关键技术,为后期其他区域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修复 关键技术 博厚镇红牌湾海滩 新盈镇和贵村 临高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 被引量:60
19
作者 林鹏 张宜辉 杨志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1-6,共6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由于许多港湾围海造田、围滩(塘)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厦门海岸红树林面积从60年代初的320hm2降至现有的21hm2.红树林的消失严重影响了厦门海湾的生态... 红树林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湾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由于许多港湾围海造田、围滩(塘)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厦门海岸红树林面积从60年代初的320hm2降至现有的21hm2.红树林的消失严重影响了厦门海湾的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和滨海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种植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红树林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以及厦门东西海域红树林宜林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标准,提出厦门红树林造林主要影响因素.并论述厦门海岸红树林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海岸 红树林生态系统 河口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围海造田 厦门海湾 60年代 外来物种 环境质量 现状调查 研究工作 栽培技术 环境保护 选择标准 宜林地 西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的保护与海洋生态 被引量:2
20
作者 花冬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2,共4页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也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保障。2020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提醒人们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近些年来,因海洋污染的加剧以及人类的过度开发,全球红树林...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也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保障。2020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提醒人们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近些年来,因海洋污染的加剧以及人类的过度开发,全球红树林破坏趋势日趋加剧。与此相反,我国正持续加大红树林的修复力度,全面提升红树林的海洋生态保护功能。在过去20年内我国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7 000公顷,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红树林面积净增的国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 红树林生态系统 海洋污染 红树林保护 过度开发 红树林面积 人类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