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地表甲虫多样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佳生 赵红蕊 +4 位作者 孟庆繁 刘生冬 李燕 李明锐 佟佳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287-10299,共13页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及其毗邻人工红松幼龄林(简称“红松人工林”)交界处为中心,向两侧延伸120m,并每隔30m设置1个样点,交错区为中心处样点及30m处样点,共设置3条样带,采用巴氏罐诱捕法持续诱捕地表甲虫。共采集地表甲虫6990头,隶属于30科124属178种,其中,阔叶混交林113种,交错区125种,红松人工林134种,3种生境共有物种79种。Hill多样性指数表明,3种生境的物种数、常见物种数和优势物种数均表现为红松人工林>交错区>阔叶混交林。步甲科Carabidae和花金龟科Cetoniidae个体数与物种数在不同生境中均差异显著(P<0.05),埋葬甲科Silphidae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生境内不同优势科个体数与物种数均差异显著(P<0.05)。达乌里干葬甲Aclypea daurica、沟步甲Carabus canaliculatus、黑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er、黑斑锥胸叩甲Ampedus sanguinolentus、圆角梨须步甲Synuchus orbicollis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红松人工林显著高于阔叶混交林(P<0.05)。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群落结构间差异显著(P<0.05),相似性百分比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平均相异度最高,其次为红松人工林和交错区,阔叶混交林和交错区最低,贡献大于0.01物种分别解释其48.18%、43.16%、39.64%的异质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3种生境间地表甲虫物种组成均为中等相似。边缘效应指数表明研究区地表甲虫表现出较弱的正效应。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内不同生境群落结构存在异质性,红松人工林地表甲虫多样性方面接近于阔叶混交林,说明人工经营林分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群落组成上的差异表明红松人工林无法取代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多样性 边缘效应 阔叶混交林 交错区 红松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中幼混交林的动态预测(Ⅱ)──天然次生白桦林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传荣 葛剑平 +2 位作者 张军 王曌 陆久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1-63,共3页
采用SPACE模型对20世纪50年代的皆伐地,现已形成次生白桦林进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任其自然演替,可在70a后逐渐形成红松占优势的林分;而经过动态采伐,可诱导在40a后形成稳定的混交林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次生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关键词 红松 混交林 白桦次生林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林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牟长城 孙利平 屈红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0,共4页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方式(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对群落组成结构和径级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即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值依次为49.3%、75.8%和100.0%)呈现出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而阔叶树种则逐渐下降;未透光林分以中、小径材占优势(94.8%),半透光林分以中径材占优势(88.9%),而全透光林分则以大、中径材占优势(100%)。立地条件(坡位)对群落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沿着自下而上的坡面环境梯度,半透光林分中红松的重要值在中上部坡位呈现增加趋势(61.5%、74.5%和75.8%),阔叶树种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半透光林分大径材比例呈下降趋势;全透光林分的中径材质量有所下降。半透光林分与全透光林分均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主林层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且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红松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林区 人工诱导 红松阔叶混交林 群落结构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林下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1 位作者 苏孝纯 李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71,共9页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 氮初级转化速率 人工红松针叶林 次生阔叶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主要树种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邓宝忠 王素玲 李庆君 《防护林科技》 2003年第4期19-20,34,共3页
在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红松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可用函数ω=a+bD来拟合,相关紧密,且在不同林分类型内存在一致性;其他阔叶树种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同样可用ω=a+bD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建立了各树种胸径、冠幅关系的数学模型。... 在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红松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可用函数ω=a+bD来拟合,相关紧密,且在不同林分类型内存在一致性;其他阔叶树种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同样可用ω=a+bD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建立了各树种胸径、冠幅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数学模型即可根据胸径估算冠幅,并结合郁闭度公式P= niwi/s确定出是否对林分采取抚育间伐措施。确定间伐后,即可按公式N=P×104W·B计算各树种的间伐保留株数,从而,为科学经营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 胸径 冠幅 相关分析 抚育间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主要树种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桂君 吴燕 左焕发 《林业勘查设计》 2005年第1期68-70,共3页
在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红松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可用数式ω=a +bD来拟合,相关紧密,且在不同林分类型内存在一致性;其它阔叶树种胸径与冠幅关系同样可用ω=a +bD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 96以上。建立了各树种胸径、冠幅关系的数学模型... 在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中,红松胸径与冠幅的关系可用数式ω=a +bD来拟合,相关紧密,且在不同林分类型内存在一致性;其它阔叶树种胸径与冠幅关系同样可用ω=a +bD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 96以上。建立了各树种胸径、冠幅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数学模型即可根据胸径估算冠幅,并结合郁闭度公式P =Σnimi/S ,确定出是否对林分采取抚育间伐措施。确定间伐后,即可按公式N =P×10 4 /W·B计算各树种的间伐保留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 胸径 冠幅 相关分析 抚育间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胡万良 姚国清 王树利 《辽宁林业科技》 1995年第5期27-31,共5页
辽东山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效果的研究胡万良,姚国清,王树利(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117114)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东北林区稳定的原始顶极森林植物群落。目前在辽宁东部山区已基本绝迹,形成大面积天然次生林。这些次生林... 辽东山区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效果的研究胡万良,姚国清,王树利(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117114)红松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东北林区稳定的原始顶极森林植物群落。目前在辽宁东部山区已基本绝迹,形成大面积天然次生林。这些次生林从森林演替观点出发,已进入演替的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阔叶混交林 人工诱导 辽东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次生林皆伐改造迹地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毕景慧 李永金 《辽宁林业科技》 1991年第3期15-20,共6页
辽宁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于1972年在该区的天然次生林皆伐迹地上,进行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面积为2.87ha。试验方法①按1.5×3m的株行距植4年生红松换床苗;②造林后7年时抚育形成行... 辽宁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于1972年在该区的天然次生林皆伐迹地上,进行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面积为2.87ha。试验方法①按1.5×3m的株行距植4年生红松换床苗;②造林后7年时抚育形成行距为1.5m的针阔隔行混交林;③在10、14年生时进行透光抚育。同时营造株行距为1.5×1.5m的红松纯林为对照。调查结果表明,16年生混交林每公顷总蓄积120.1 m^3,为对照的141%;且混交林树干形质好、抗病力强、植物种类多、枯落物易被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11.62%,枯落物3.14t/ha,pH7.3,对照则分别为7.17%、7.92t/ha、6.7。其营造成本仅为对照的5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阔叶混交林 人工诱导 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9
作者 张燕夫 《辽宁林业科技》 2018年第4期41-44,共4页
涵养水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该文以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纯林为对照,分析白桦、色赤杨、水曲柳、刺楸、紫椴与红松人工混交林的枯落物和土壤涵养水源能力。结果表明:红松纯林现存凋落物量明显... 涵养水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该文以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纯林为对照,分析白桦、色赤杨、水曲柳、刺楸、紫椴与红松人工混交林的枯落物和土壤涵养水源能力。结果表明:红松纯林现存凋落物量明显高于人工阔叶红松林,红松纯林凋落物有效拦蓄量最高;5种不同类型的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土壤持水能力、综合涵养水源功能均高于红松纯林。因此,在辽东地区应尽可能营造阔叶红松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阔叶红松混交林 红松纯林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中幼混交林的动态预测(Ⅰ)──裸地栽植红松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传荣 国庆喜 +1 位作者 刘丽娟 王凤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7-60,共4页
采用了SPACE模型模拟了小兴安岭南坡人工栽植红松的动态过程。在给定初始条件后,模拟了自然演替和实行采伐控制的林分断面积、径阶、年龄和采伐收益200a的变化。根据预测的结果,自然演替的人工林经80a便形成绝对的红松纯林,而经过动... 采用了SPACE模型模拟了小兴安岭南坡人工栽植红松的动态过程。在给定初始条件后,模拟了自然演替和实行采伐控制的林分断面积、径阶、年龄和采伐收益200a的变化。根据预测的结果,自然演替的人工林经80a便形成绝对的红松纯林,而经过动态采伐控制可在40a进入混交状态,在80a后形成稳定的混交林状态,相应带来一定的收益,形成的林分稳定。对人工林进行适当经营,可使红松尽早进入稳定的针阔混交林状态,达到可持续经营并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 混交林 SPACE模型 森林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壮 崔若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20年生红松人工林与天然白桦林和蒙古栎混交林、42年生红松人工林与天然白桦林和蒙古栎混交林中进行了生物量碳密度的测定,结果说明,3种林分类型属蒙古栎红松混交林碳密度最大,为...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20年生红松人工林与天然白桦林和蒙古栎混交林、42年生红松人工林与天然白桦林和蒙古栎混交林中进行了生物量碳密度的测定,结果说明,3种林分类型属蒙古栎红松混交林碳密度最大,为95.24 t·hm-2,超过红松人工纯林13.10%,与桦树红松林持平,同时也做了不同林龄生物量碳密度的比较,属42年生生物量最多,超过20年生的170.13%~276.71%,充分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林龄的林分,是影响生物量碳密度的主要因子。在各组分的生物量(组织器官)碳密度差异显著,属树干生物量碳密度最多,约占碳密度总量的48.76%~62.34%,其次为根生物量碳密度也比较多,以各组分生物量碳密度大小排序为树干、根、叶、枝、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 生物量 碳密度 混交林 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人工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强 王金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5,共3页
研究了在退耕还林立地条件下 ,恢复与重建的阔叶红松人工林的组成 ,结构及生物生产力问题。定量分析了生物生产力 ,包括叶、枝、干的现存量及地下部分的根量动态过程 ,对群落的稳定 ,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经测定 12年生混交群落地上部... 研究了在退耕还林立地条件下 ,恢复与重建的阔叶红松人工林的组成 ,结构及生物生产力问题。定量分析了生物生产力 ,包括叶、枝、干的现存量及地下部分的根量动态过程 ,对群落的稳定 ,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经测定 12年生混交群落地上部生物量为 33.18t/hm2 ,地下部为 11.75t/hm2 ,比单一结构林分生产力高 ,群落稳定 ,反应了地带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人工 群落组成 结构 生物生产力 生物量 混交林 退耕还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壮 崔若光 邹雨格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5-712,共8页
【目的】通过对帽儿山不同红松人工林凋落物的分析测定,研究不同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含量、组成以及凋落物碳密度的动态规律和特点,为其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的估测和碳汇林业的开展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凋落物筐收集法对帽儿... 【目的】通过对帽儿山不同红松人工林凋落物的分析测定,研究不同红松人工林凋落物含量、组成以及凋落物碳密度的动态规律和特点,为其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的估测和碳汇林业的开展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凋落物筐收集法对帽儿山地区红松人工纯林、白桦—红松人工混交林和蒙古栎—红松人工混交林的凋落物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林型凋落物组成不同,凋落物含量和凋落物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加,3种林型42年林龄凋落物含量和碳密度均明显大于20年;不同林型的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差异显著,20年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表现为:白桦—红松林[0.751t/(hm^2·a)]>蒙古栎—红松林[0.721t/(hm^2·a)]>红松纯林[0.688t/(hm^2·a)](P<0.05);42年生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依次为:蒙古栎—红松林[2.995t/(hm^2·a)]>白桦—红松林[2.779t/(hm^2·a)]>红松纯林[2.007t/(hm^2·a)](P<0.05)。【结论】不同林型的红松人工林凋落物碳密度差异显著,混交林明显大于纯林;林分凋落物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 混交林 凋落物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人工用材林近自然经营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树力 葛剑平 刘吉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25,共4页
以“近自然林业”为指导思想,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经过6a的伐孔实验证实了林隙对红松更新生长的有利作用,确定出树高与林隙孔径比为1∶ 1~4∶ 3时较利于林隙内红松的生长。据此通过理论生态学的方法,得出了5种地位级上单位面积... 以“近自然林业”为指导思想,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经过6a的伐孔实验证实了林隙对红松更新生长的有利作用,确定出树高与林隙孔径比为1∶ 1~4∶ 3时较利于林隙内红松的生长。据此通过理论生态学的方法,得出了5种地位级上单位面积不同白桦高度及白桦─红松经营复合体中白桦株数、林隙个数、林隙孔径、不同直径大小的红松株数及每个林隙中不同大小的红松株数等技术指标,为红松人工用材林的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白桦 近自然林业 经营复合本 人工用材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树种混交对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龙凤 赵丽宏 +1 位作者 肖伟伟 王树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1,54,共6页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树种对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1987年营造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树种对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1987年营造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水曲柳和胡桃楸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测定了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红松纯林及3种混交林的各层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较天然次生林分别降低1.79%~48.74%、6.43%~58.53%、35.71%~61.54%、6.89%~68.65%、28.54%~65.50%、2.49%~45.05%。与红松纯林相比,红松混交林各层土壤的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6.30%~42.39%、9.80%~98.13%、14.58%~63.08%、2.83%~65.09%、0.33%~63.85%、13.55%~68.40%。黄檗红松混交林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对N元素的活化能力低于红松纯林,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土壤对P元素的活化能力高于红松纯林。红松混交林中,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对N、P元素的活化能力均高于黄檗红松混交林及水曲柳红松混交林。次生林采伐后营造红松纯林用于恢复林地营养的过程中,由于林分生长吸收大量营养,土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地力下降。培育红松混交林较培育红松纯林更利于土壤养分分数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人工 次生林 混交林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红松幼龄林的叶面积指数与生长动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刁兴东 李传荣 关成平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6-17,共2页
对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全坡位红松 (Pinus koraiensis)造林地进行了生长与叶面积指数的动态调查表明 ,立地条件好的地段红松生长好 ,上层阔叶树发育亦好。
关键词 红松 叶面积指数 动态 混交林 人工造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混交林生长与经济效益优势一例
17
作者 孙丽玮 陈震 +2 位作者 藏敬艳 高频 曹士晗 《林业勘查设计》 1996年第4期32-33,共2页
我省林区是1951年开始有计划的开展人工更新造林工作的。经过第五次更新普查,截止到1995年底,我省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3768万亩,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经营水平的限制,建国45年以来,人工更新造林以针叶纯林为主,以至到1995年末针叶林保... 我省林区是1951年开始有计划的开展人工更新造林工作的。经过第五次更新普查,截止到1995年底,我省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3768万亩,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经营水平的限制,建国45年以来,人工更新造林以针叶纯林为主,以至到1995年末针叶林保存面积3300万亩,比例高达87.58%,而阔叶林只有81.0万亩,占保存面积的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混交林 人工更新造林 保存面积 人工天然混交林 红松纯林 经济效益 阔叶树 小班 针叶纯林 复层异龄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针保阔”与红松人工更新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进祥 姜冠一 付鹏 《林业勘查设计》 1996年第1期24-24,共1页
50年代初伊春林区,按传统方式营造的红松人工纯林,60年代后半期逐渐出现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分权率高的问题。为此,从60年代未期便模拟小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一阔叶红松林的演替模式,采取“栽针保阔”的造林方式,即在郁闭度0.5—0.8的天然... 50年代初伊春林区,按传统方式营造的红松人工纯林,60年代后半期逐渐出现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分权率高的问题。为此,从60年代未期便模拟小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一阔叶红松林的演替模式,采取“栽针保阔”的造林方式,即在郁闭度0.5—0.8的天然阔叶混交林冠下进行红松人工更新,大面积地开展恢复红松资源的育林工作。十几年的观测表明,“栽针保阔”不失为解决红松人工更新的有效方法。“栽针保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针保阔 阔叶红松 人工更新 林冠下造林 伊春林区 红松纯林 人工纯林 目的树种 天然混交林 6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
19
作者 王希大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6期100-102,共3页
本文就辽东地区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技法作出全面总结,具体内容包括诱导恢复原则、诱导恢复技法和严格质量监管等,以期为加速相关技法的推广应用进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退化次生林 人工诱导 红松阔叶混交林 辽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技术探究
20
作者 侯海燕 《林业勘查设计》 2020年第2期55-57,共3页
次生林多为幼壮林,常以阔叶树种居多,林相混杂,乔木、灌木混生,生长率较低,材质不良,利用价值受到一定影响。随着造林规模的不断增加,速度的加快,人工林面积逐步扩大,次生林面积逐渐减少,森林资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人工林资源中红... 次生林多为幼壮林,常以阔叶树种居多,林相混杂,乔木、灌木混生,生长率较低,材质不良,利用价值受到一定影响。随着造林规模的不断增加,速度的加快,人工林面积逐步扩大,次生林面积逐渐减少,森林资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人工林资源中红松占有一定比例,如何保障红松的正常生长,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退化次生林诱导恢复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技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内容包括诱导恢复原则、诱导恢复技法和严格质量监管等,以期为加速相关技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次生林 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