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典型可变性红斑角化症1例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1
作者 马毓芝 姚志荣 张佳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总结1例因GJB3基因变异导致的非典型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KV)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就诊于本院皮肤科的EKV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应用二代靶向富集测序鉴定致病变异,并用... 目的总结1例因GJB3基因变异导致的非典型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KV)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就诊于本院皮肤科的EKV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应用二代靶向富集测序鉴定致病变异,并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男,16岁,因“全身干燥,面部红斑和躯干四肢角化过度性斑块16年”就诊于本院皮肤科。查体发现患儿面部瘙痒性红斑和全身角化过度,通过二代靶向富集测序和Sanger测序发现患儿GJB3基因的杂合错义突变c.256T>A(p.C86S),患儿父母未检出该变异。根据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最终被诊断为EKV。结论本研究报道了1例与GJB3基因致病变异相关的皮损表现特殊的EKV,有助于提高皮肤科医师对该病的临床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GJB3 杂合错义突变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2
作者 王煜焱 李文秀 +3 位作者 杨盼迪 侯勋 张小眯 王海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0,共2页
患儿男,9岁。主诉:双手背、腋窝及大腿内侧褐色斑片1个月。现病史:患儿出生7个月后双侧臀部出现红色斑片,未诊治,至秋冬季节斑疹逐渐消退,次年春季患儿双手、肘关节、腋窝、臀部、大腿内侧、生殖器、阴囊、膝关节及足踝等部位先后出现... 患儿男,9岁。主诉:双手背、腋窝及大腿内侧褐色斑片1个月。现病史:患儿出生7个月后双侧臀部出现红色斑片,未诊治,至秋冬季节斑疹逐渐消退,次年春季患儿双手、肘关节、腋窝、臀部、大腿内侧、生殖器、阴囊、膝关节及足踝等部位先后出现褐色角化过度性斑片,对称或不对称分布,至秋冬季节斑疹逐渐自愈。病程中斑疹缓解与加重随季节变化交替出现,曾先后至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今年春季皮损再发,于2023年4月30日至我院皮肤科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特殊的可变性红斑角化症家系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晓岚 陈洋 +2 位作者 李久宏 李波 姜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4-187,共4页
收集一个特殊的可变性红斑角化症的北方汉族家系血样,从血样中提取DNA,利用直接测序法测定其GJB3和GJB4序列。在本家系中未发现GJB3与GJB4的突变。
关键词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GJB3 GJB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宝琦 亓兴亮 +1 位作者 赵天恩 周桂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182,共1页
关键词 红斑角化症 可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常兴 张锡宝 +1 位作者 罗权 吴志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18,共2页
关键词 红斑角化症 可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性红斑角化症一家系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文启 房春燕 +1 位作者 高峰 王晓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3-173,共1页
关键词 红斑角化症 可变性 家系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致病因子—KDSR若干病理突变的聚合状态及热稳定性质探究
7
作者 孙佳聪 王莉 +2 位作者 巩雪 李振鲁 陈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5年第8期1169-1178,共10页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rogressive symmetric erythrokeratodermia,PSEK)是一种以对称性红斑、角化过度及器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遗传性皮肤病,其临床表型异质性显著,并可伴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PSEK的基因型-表型关...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rogressive symmetric erythrokeratodermia,PSEK)是一种以对称性红斑、角化过度及器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罕见遗传性皮肤病,其临床表型异质性显著,并可伴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PSEK的基因型-表型关联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已知GJB3、KDSR、KRT 83等多个基因突变均可致病。其中,3-酮二氢鞘氨醇还原酶(3-ketodihydrosphingosine reductase,KDSR)已被发现近20个临床突变,它们通过干扰神经酰胺从头合成途径,破坏皮肤屏障稳态,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及器官病变,是当前PSEK分子机制研究的热点。KDSR致病突变广泛并均匀地分布于整个蛋白质,而非局限于传统认知的活性中心区域,提示KDSR蛋白活性受损并非导致PSEK的唯一原因。鉴于此,本研究挑选KDSR的4个典型突变体(KDSR^(QG55-56R)、KDSR^(F138C)、KDSR^(Y186F)、KDSR^(G182S)),首先使用融合表达技术制备获得高纯度、高均一性的野生型和突变体蛋白质,随后针对这4个突变体蛋白质开展聚集状态及热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4个突变体的T m值较野生型均显著降低,其中KDSR^(F138C)和KDSR^(QG55-56R)在生理温度下接近完全变性。这一结果与进一步的Rosetta能量分析结果相吻合。综上,本研究以PSEK致病因子KDSR的若干病理突变为研究对象,首次发现KDSR的构象稳定性与PSEK的发生密切相关,表明构象稳态失衡极有可能是包括PSEK在内众多遗传性疾病所共有的潜在致病因素之一,这为解释研究众多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型-表型异质性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3-酮二氢鞘氨醇还原酶 构象稳定性 病理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