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托竹荪病虫害防治技术
1
作者 李鑫 郭玲玲 +1 位作者 冀宝营 孟庆国 《食用菌》 2025年第2期91-94,共4页
红托竹荪栽培过程中主要病虫害对其生产危害巨大。病害主要由绿霉、链孢霉、烟灰菌等造成,害虫主要有螨虫、菇蝇、跳虫、蛞蝓等。结合红托竹荪栽培实际经验,针对主要病虫害提出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为其高效栽培提供... 红托竹荪栽培过程中主要病虫害对其生产危害巨大。病害主要由绿霉、链孢霉、烟灰菌等造成,害虫主要有螨虫、菇蝇、跳虫、蛞蝓等。结合红托竹荪栽培实际经验,针对主要病虫害提出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为其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病虫害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MCP结合低压静电场复合处理对红托竹荪保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佳霖 陈家齐 +2 位作者 赵吉春 李富华 明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58,共9页
为探究不同保鲜方式对红托竹荪贮藏品质的影响,该文以四川宜宾“红托竹荪”为试验材料,采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缓释贴纸、低压静电场(low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LVEF)处理方式将红托竹荪贮藏于4℃,相对湿... 为探究不同保鲜方式对红托竹荪贮藏品质的影响,该文以四川宜宾“红托竹荪”为试验材料,采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缓释贴纸、低压静电场(low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LVEF)处理方式将红托竹荪贮藏于4℃,相对湿度75%的冷库,分析其对红托竹荪外观品质、生理指标、营养成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红托竹荪贮藏期间品质差异。贮藏12 d后,与对照组相比,1-MCP+LVEF组可以缓解硬度下降和质量损失,有效提高还原糖、总酚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营养物质保有率,显著减轻膜脂过氧化的程度,维持细胞完整性。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95.14%,结果表明,失重率、硬度、还原糖、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是影响红托竹荪贮藏品质的关键指标。综上,1-MCP+LVEF处理能够更好地维持红托竹荪的采后贮藏品质。该研究旨在为红托竹荪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红托竹荪储运销售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1-甲基环丙烯 低压静电场 复合处理 贮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区橡胶林下适栽红托竹荪的菌株筛选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张凯鹏 程汉亭 +6 位作者 罗贞全 徐林 步连燕 丁野 严廷良 李勤奋 杨阳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5-1144,共10页
为推动热区红托竹荪产业的快速发展,本研究对收集的11株竹荪菌株进行ITS分子条形码鉴定和菌丝体拮抗试验,并基于种质资源评价开展热区适栽菌株的筛选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收集的11株竹荪菌株均为红托竹荪,其中有2株菌株... 为推动热区红托竹荪产业的快速发展,本研究对收集的11株竹荪菌株进行ITS分子条形码鉴定和菌丝体拮抗试验,并基于种质资源评价开展热区适栽菌株的筛选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收集的11株竹荪菌株均为红托竹荪,其中有2株菌株为同一菌株,即共获得10株不同的红托竹荪菌株;(2)室内菌丝评价中,147、160、H29和L70菌株的菌丝体在红糖培养基和橡胶木屑培养基上均长势较好、吃料较快,且菌丝体在10℃和35℃胁迫后均能恢复生长,适合热区的反季节栽培;(3)在橡胶林下进行出菇试验,4株红托竹荪菌株均能出菇,其中H29出菇整齐、朵型好、耐储存、产量较高(750 kg/667 m2),适合就地出花;L70菌株出蛋多、生育期短、产量高(800 kg/667 m2),适合竹蛋集中出花;(4)单因素试验中,H29和L70菌丝体的营养需求基本一致,最适碳源为海藻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麦芽浸粉,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为4~5;(5)正交试验中,2株菌株的菌丝体均在配方4(可溶性淀粉、麦芽浸粉、25℃、pH=4)中长势最好,论证了单因素试验结果,但在配方6中2株菌株的菌丝体更洁白浓密,适合用于红托竹荪的菌种保藏;SPSS分析显示,各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氮源>pH>碳源>温度(H29),氮源>pH>温度>碳源(L70),氮源和pH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可为红托竹荪菌株育种、热区规模化栽培红托竹荪,以及热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热带地区 营养需求 生长条件 橡胶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不同干制方式下红托竹荪香气特征
4
作者 李莉莉 李晓贝 +6 位作者 董慧 赵晓燕 王琴 周晓倩 姜力煌 刘晓瑾 周昌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1-320,共10页
为探明不同干制方式之间红托竹荪气味特征差异,对3种干制方式下(燃煤干燥、电热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红托竹荪干品中气味物质进行分析,筛选出特征香气差异物质。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eadspace solid p... 为探明不同干制方式之间红托竹荪气味特征差异,对3种干制方式下(燃煤干燥、电热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红托竹荪干品中气味物质进行分析,筛选出特征香气差异物质。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C×GC-TOF-MS,HS-SPME-GC×GC-TOF-MS)对所有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通过计算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特征香气差异物质。结果显示,从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32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酮类、杂环类、烃类、醇类、酯类、醛类和酸类等,其中,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乙酸乙酯、2-甲基丁酸、苯乙醇、1-辛烯-3-醇、苯甲醛、正戊醛、苯乙醛、正辛醛、2-正戊基呋喃和2,5-二甲基吡嗪是红托竹荪干品中重要气味贡献物质。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OAV>1确定了11种关键差异气味物质,其中,有7种在真空冷冻干燥组气味贡献度最大,1种在燃煤干燥组贡献最大,3种在电热烘干组贡献最大。差异气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加热可能会造成红托竹荪气味物质损失,真空冷冻干燥有利于红托竹荪保留与果香、花香、草木香、豆香、泥土香、脂肪味、酒精味、蜂蜜味等相关的气味物质,如乙酸乙酯、2-甲基丁酸、苯甲醛、苯乙醇、正辛醛、2-正戊基呋喃和异戊醇等,电热烘干因温度可控会减少此类物质的损失,燃煤干燥会造成此类物质的严重损失,降低竹荪生鲜类风味。以上结果对红托竹荪干制方式的选择以及红托竹荪在干制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多元统计分析 气味活度值 关键差异气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联合喷雾干燥处理对红托竹荪风味成分及粉体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陈家齐 明建 +2 位作者 李佳霖 曾泽彬 邵毅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1,共10页
[目的]探究酶解处理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风味成分和喷雾干燥粉粉体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红托竹荪为原料,测定酶解后竹荪的活性物质、风味成分及经喷雾干燥的粉体性质。[结果]酶解促进了竹荪多糖、多酚、黄酮含量的溶出... [目的]探究酶解处理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风味成分和喷雾干燥粉粉体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红托竹荪为原料,测定酶解后竹荪的活性物质、风味成分及经喷雾干燥的粉体性质。[结果]酶解促进了竹荪多糖、多酚、黄酮含量的溶出,并有助于可溶性糖、呈味核苷酸、呈味氨基酸以及风味物质的释放;GC-MS结果显示,挥发性物质从酶解前的42种增加至酶解后的53种,酶解后呈现出以花香、果香、脂香为主体的风味;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得出酶解后关键风味物质由5种增加至11种。经喷雾干燥制粉后,与对照组相比酶解处理组的粉末颗粒粒径减小,粉末颗粒表面更加光滑且粉体性质均有所提升。[结论]酶解促进了竹荪风味物质溶出,提升了粉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酶解工艺 喷雾干燥 风味成分 粉体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HS-GC-IMS联用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6
作者 陈家齐 李佳霖 +2 位作者 赵吉春 李洪海 明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84-295,共12页
为了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挥发性物质(VOCs)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HS-GC-IMS)联用对四种干燥方式,包括:热风干燥(HAD)、气体射流干燥(AID)、喷雾干燥(SD)、... 为了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挥发性物质(VOCs)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HS-GC-IMS)联用对四种干燥方式,包括:热风干燥(HAD)、气体射流干燥(AID)、喷雾干燥(SD)、冷冻干燥(FD)的红托竹荪VOCs进行测定,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探究VOCs的差异,并结合感官评价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对样品的整体香气差异分析。结果表明:HS-SPME-GC-MS检测出8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筛选得到17种差异风味物质,被检出的挥发性组分中醛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为风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HS-GC-IMS鉴定出97种挥发性成分,筛选得到32种差异风味物质,发现FD能较好地保留红托竹荪VOCs的种类和含量;O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竹荪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感官评价结果表明AID处理使竹荪具有较强的青草香与坚果香,FD干燥后具有明显蘑菇气味的VOCs得到较好地保存,SD和HAD样品都具有较强的脂肪香和焦香。本研究从挥发性成分和香气特征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干燥方式竹荪间的差异,为红托竹荪干制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托竹荪栽培管理技术
7
作者 陈丽庄 骆辑 陈伟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2期150-151,154,共3页
红托竹荪作为贵州的特色食用菌,以其味香、口感好、肉质厚著称,被誉为“雪裙仙子”和“菌中皇后”。红托竹荪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元素,尤其以抗癌活性多糖物质闻名,其抗癌效果优于冬虫夏草和香菇,经济价值高。尽管红托... 红托竹荪作为贵州的特色食用菌,以其味香、口感好、肉质厚著称,被誉为“雪裙仙子”和“菌中皇后”。红托竹荪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元素,尤其以抗癌活性多糖物质闻名,其抗癌效果优于冬虫夏草和香菇,经济价值高。尽管红托竹荪栽培技术逐渐成熟,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栽培周期长,需精细管理;其次,对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要求严苛,适宜栽培区域有限;此外,病虫害防治、覆土材料选择与处理、营养调配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栽培难题限制了红托竹荪的广泛种植和产量提升。本文通过对红托竹荪栽培管理技术深入进行探讨,为高效栽培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栽培技术 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种木屑营养成分分析及对红托竹荪生长发育的影响
8
作者 巩玉辉 陈翠翠 +3 位作者 张晓珍 张军 宋雕 李慧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7,共10页
为明确不同树种对红托竹荪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树种木屑的营养成分,探讨不同木屑的不同添加量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和出菇等的影响,利用相关性分析对木屑理化性质和红托竹荪生长和产量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表明:经粉碎... 为明确不同树种对红托竹荪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树种木屑的营养成分,探讨不同木屑的不同添加量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和出菇等的影响,利用相关性分析对木屑理化性质和红托竹荪生长和产量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表明:经粉碎处理后,核桃树木屑和构树木屑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桦槁树、构树、青冈木和杜仲的木屑浸出液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起促进作用;纯木屑培养条件下木屑的含碳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含氮量、木质素含量则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几丁质含量与出菇产量呈正相关;硬杂木和青冈木表现出较高的出菇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 营养成分 食用菌 红托竹荪 几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贵州红托竹荪鲜品特征性香气物质表征及分析
9
作者 孟令帅 郑婷婷 +3 位作者 王诗琦 陈桐杰 聂玉 许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14-323,共10页
为分析贵州红托竹荪鲜品中香气物质组成,评估贵州红托竹荪鲜品香气特征,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及GC-MS法对鲜品红托竹荪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 为分析贵州红托竹荪鲜品中香气物质组成,评估贵州红托竹荪鲜品香气特征,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及GC-MS法对鲜品红托竹荪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再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法解析红托竹荪鲜品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从GC-IMS中共检测出3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包含醇类26%、酯类20%、醛类11%、醚类8.5%、酸类和酚类5%、酮类2.5%、其他类20%;从GC-MS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包含醇类41%、醛类24%、酯类12%、酮类6%、酸类6%、其他类12%,2种方法检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是醇类、醛类和酯类。通过对三维地形图、VOC指纹图谱分析,对红托竹荪鲜品中挥发性化合物中检测出的物质进行了很好的区分,其中醇类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乙醇、3-甲基-1-丁醇和2,3-丁二醇等;醛类含量较高的有己醛、苯乙醛和2-庚烯醛等;酯类含量较高的有辛酸乙酯、苯乙酸甲酯和2-丁氧基乙基乙酸酯等。最后再根据ROAV分析法得到红托竹荪鲜品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E)-2-壬烯醛、乙酸乙酯、戊酸乙酯、2-庚烯醛、辛酸乙酯等化合物,赋予红托竹荪鲜品青草、蘑菇、甜香、奶油香等的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红托竹荪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
10
作者 谯利军 徐曼丽 +1 位作者 杨林 周贞洪 《西北园艺》 2025年第7期1-4,F0003,共5页
红托竹荪是贵州省重点发展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抗衰老等多种功效,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多种药用价值及生态功能的名贵大型食用真菌,其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经济效益。系统... 红托竹荪是贵州省重点发展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抗衰老等多种功效,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多种药用价值及生态功能的名贵大型食用真菌,其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经济效益。系统阐述了红托竹荪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栽培技术与产业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对提升红托竹荪资源利用效率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贵州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栽培方式 产业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托竹荪菌棒脱袋覆土栽培技术
11
作者 宋友福 《种子科技》 2025年第9期77-79,共3页
为了提高红托竹荪的生产效率并满足市场需求,对红托竹荪菌棒脱袋覆土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在介绍红托竹荪的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以及人工栽培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贵州赤水红托竹荪菌棒栽培现状,并对优质菌棒的生产选择... 为了提高红托竹荪的生产效率并满足市场需求,对红托竹荪菌棒脱袋覆土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在介绍红托竹荪的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以及人工栽培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贵州赤水红托竹荪菌棒栽培现状,并对优质菌棒的生产选择、基质料配比、脱袋覆土技术、发菌出菇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阐述,指出通过优化栽培基质配方和精确控制温湿度、光照、CO_(2)浓度等环境因素,以及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能显著提高红托竹荪的产量和品质,以期为红托竹荪栽培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菌棒 脱袋覆土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红托竹荪和冬荪的品质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慧 赵晓燕 +3 位作者 李晓贝 鄂恒超 周昌艳 张艳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98-205,共8页
为分析贵州红托竹荪和冬荪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采用营养成分精准定量方法分析了红托竹荪和冬荪的34种营养成分,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比较了红托竹荪和冬荪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红托竹荪中L-麦... 为分析贵州红托竹荪和冬荪的品质差异,本研究采用营养成分精准定量方法分析了红托竹荪和冬荪的34种营养成分,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比较了红托竹荪和冬荪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红托竹荪中L-麦角硫因、麦角甾醇、总膳食纤维、铁含量较高,其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342.2 mg/g)更接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模式值;冬荪中可溶性糖、钙、蛋白质含量较高,其中检出的海藻糖、甘露醇、甘露糖、葡萄糖的总含量(450.8 mg/g)远高于红托竹荪(114.7 mg/g)。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从红托竹荪和冬荪代谢物中筛选出388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脂质类化合物145个、氨基酸类化合物38个、糖类化合物17个。与红托竹荪相比,冬荪中有126个代谢物下调,262个代谢物上调,主要的差异代谢物是风味前体物质或风味物质,与红托竹荪和冬荪的风味密切相关。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评价了红托竹荪和冬荪中营养成分和代谢物差异,可为红托竹荪和冬荪的品质分析及功能成分挖掘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冬荪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托竹荪菌丝体多糖饮料的制备及其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丽 孟晨西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7,共7页
为研制红托竹荪菌丝体多糖饮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饮料组分的最佳配比,并考察其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托竹荪菌丝体多糖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红托竹荪菌丝体多糖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3%,柠檬酸添加量0.06%,羧甲基纤维... 为研制红托竹荪菌丝体多糖饮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饮料组分的最佳配比,并考察其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托竹荪菌丝体多糖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红托竹荪菌丝体多糖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3%,柠檬酸添加量0.06%,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0.8%,采用该配方制得的饮料感官评分为(86.2±1.7)分。运动耐力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红托竹荪菌丝体多糖饮料(中、高剂量)能够明显延长小鼠的爬杆时间与游泳力竭时间,并显著降低运动后血清中乳酸与尿素氮的含量,表明该饮料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运动耐力,从而可为相关运动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菌丝体 多糖 饮料 配方 运动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托竹荪菌托多酚提取工艺响应面法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14
作者 柴林山 李剑梅 +3 位作者 张疏雨 陈飞 朱万芹 谢存一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1,共9页
为评价红托竹荪菌托中多酚类化合物水平,实现菌托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首先对4个提取条件(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进行单因素试验,再利用响应面法对筛选的4个因素进行提取条件优化,并分析菌托多酚的抗氧化活性。获得红... 为评价红托竹荪菌托中多酚类化合物水平,实现菌托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首先对4个提取条件(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进行单因素试验,再利用响应面法对筛选的4个因素进行提取条件优化,并分析菌托多酚的抗氧化活性。获得红托竹荪菌托多酚提取量最佳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50%,超声时间16 min,提取温度54℃,料液比1:15(g/mL)。最佳条件下,多酚的实际提取量为9.15 mg/g。菌托多酚呈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在菌托多酚质量浓度为0.80 mg/mL时,总抗氧化能力达到0.643 Troloxμmol/m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1.45%、79.02%和60.38%。结果表明,红托竹荪菌托富含多酚物质,且多酚具较好抗氧化活性,对菌托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可为菌托资源化利用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alvata) 多酚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糠-蚯蚓-红托竹荪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构建技术研究
15
作者 陈飞 于广峰 +3 位作者 韩冰 钟丽娟 柴林山 刘晓辉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9期5-9,共5页
为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用菌糠和牛粪饲喂蚯蚓,再以蚯蚓粪为覆土材料栽培红托竹荪,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蚯蚓粪栽培红托竹荪的栽培条件,继而研究提出菌糠-蚯蚓-红托竹荪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构建技术。结果显示,覆土湿度65%、覆土温度20℃、覆土p... 为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用菌糠和牛粪饲喂蚯蚓,再以蚯蚓粪为覆土材料栽培红托竹荪,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蚯蚓粪栽培红托竹荪的栽培条件,继而研究提出菌糠-蚯蚓-红托竹荪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构建技术。结果显示,覆土湿度65%、覆土温度20℃、覆土pH值5.5、75%草炭土+25%蚯蚓粪时红托竹荪产量为2217.4 g/m^(2),比只用草炭土的1652.9 g/m^(2)提高了25.45%。研究表明,菌糠-蚯蚓-红托竹荪农业模式在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生态循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蚯蚓 红托竹荪 生态农业 循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托竹荪新品种‘中菌竹荪1号’选育 被引量:3
16
作者 岳万松 孙达锋 +5 位作者 华蓉 高章会 岳婷松 李雪松 朱立 刘绍雄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4,共9页
野生红托竹荪(Phallusrubrovolvatus)子实体采集自云南省嵩明县,组织分离获得菌株ZJZS001~ZJZS011,经初筛、复筛,选择菌株ZJZS001进行中试实验和示范栽培。结果表明:菌株ZJZS001最早原基出现时间、采收时间分别为(26.20±1.23)、(96... 野生红托竹荪(Phallusrubrovolvatus)子实体采集自云南省嵩明县,组织分离获得菌株ZJZS001~ZJZS011,经初筛、复筛,选择菌株ZJZS001进行中试实验和示范栽培。结果表明:菌株ZJZS001最早原基出现时间、采收时间分别为(26.20±1.23)、(96.50±2.72) d,比‘黔丰1号’(对照)减少9.00、5.60 d;菌柄直径为(3.00±0.29) cm,比对照增加0.51 cm;菌柄、菌裙长度分别为(18.21±0.88)、(11.27±0.88) cm,比对照增加3.71、1.97 cm;单菇重为(26.30±2.48) g,比对照增加8.00 g;产量为(2.35±1.46) kg·m^(-2),比对照增加0.18 kg·m^(-2)。2023年10月16日,菌株ZJZS001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定名为‘中菌竹荪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品种选育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代建武 周厚彬 +3 位作者 黄杰 张庆 李莹露 秦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100,共11页
为提高红托竹荪干燥品质并获得最佳干燥工艺,采用真空红外干燥(vacuum infrared drying,VID)、气流冲击干燥(air impingement drying,AID)、控湿干燥(moisture control drying,MCD)等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进行对比研究,以热风干燥(hot... 为提高红托竹荪干燥品质并获得最佳干燥工艺,采用真空红外干燥(vacuum infrared drying,VID)、气流冲击干燥(air impingement drying,AID)、控湿干燥(moisture control drying,MCD)等不同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进行对比研究,以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作为对照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对红托竹荪干燥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对竹荪宏观品质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MCD可获得最小的色差∆E和收缩率,AID则能够保证较高的复水比;干燥速率方面,MCD在前期能够获得较高的干燥速率,但后期干燥速率会放缓,而AID在整个干燥过程都具有较高的干燥速率,干燥时间较短;在成分保留上,MCD可以保留较高含量的多糖、三萜和黄酮,而采用VID可以有效保护多酚。单位能耗随干燥温度的升高明显降低,不同方式下VID的干燥能耗值整体偏大,MCD的单位能耗最低(18.82 kW·h/kg)。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上述干燥方式对红托竹荪综合评分后得到的结果排序为:MCD>AID>VID>HAD,MCD干燥方式中采用60℃相对湿度为40%,保湿时间15min的干燥工艺综合品质较佳,在此加工方式下的红托竹荪综合评分为2.94,该研究可为红托竹荪高品质干燥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真空外干燥 气流冲击干燥 控湿干燥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红托竹荪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调查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超 何丽 +3 位作者 潘金壮 陈孝玉龙 戴仁怀 丁召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明确贵州红托竹荪主要害虫的种类及其发生规律,本研究于2021—2022年采用田间普查和系统调查的方法,在省内主要红托竹荪种植区开展红托竹荪害虫种类和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贵州红托竹荪害虫有6纲9目17科18种,闽菇迟眼蕈蚊B... 为明确贵州红托竹荪主要害虫的种类及其发生规律,本研究于2021—2022年采用田间普查和系统调查的方法,在省内主要红托竹荪种植区开展红托竹荪害虫种类和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贵州红托竹荪害虫有6纲9目17科18种,闽菇迟眼蕈蚊Bradysia minpleuroti、隐翅甲Oxytelus megaceros、棘白跳虫Orthonychiurus folsom是危害贵州红托竹荪的主要害虫,其中,跳虫的数量最多。整体上6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红托竹荪害虫的盛发期,应在6月之前进行合理预防。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红托竹荪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闽菇迟眼蕈蚊 棘白跳虫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沁 吴立萍 +1 位作者 张邦喜 陈旭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1期63-64,66,共3页
从林地选择、栽培时间、整地、品种选择、菌棒制备、脱袋覆土、采收等方面总结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技术,旨在为贵州省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红托竹荪 林下栽培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连作红托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兰子叶 桂阳 +5 位作者 朱国胜 李彪 刘宏宇 黄万兵 杨通静 龚光禄 《食药用菌》 2024年第5期351-358,共8页
连作障碍是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种植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探究外施枯草芽孢杆菌、生物炭及生石灰等改良剂及添加新土等60种改良措施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红托竹荪菌丝萌发时间、菌丝长势和菌丝浓... 连作障碍是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种植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探究外施枯草芽孢杆菌、生物炭及生石灰等改良剂及添加新土等60种改良措施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红托竹荪菌丝萌发时间、菌丝长势和菌丝浓密度等指标,综合评估各处理改良效果,筛选可消减红托竹荪连作障碍的土壤改良措施。结果表明,51种土壤改良措施均能改善连作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其中单独施加5%枯草芽胞杆菌·粉红粘帚霉菌剂(JKF5)、2%德沃多复合菌剂(JDW2)、2%生石灰(WYCa2)处理表现最好,经5%枯草芽胞杆菌·粉红粘帚霉菌剂处理后菌丝萌发时间、长势和浓密度与新土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连作障碍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