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的白鹇栖息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
11
1
作者
游卫云
高欣
+3 位作者
梅爱君
徐卫南
张先福
鲁庆斌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4-570,共7页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是野生动物研究的一个新手段,已显示出多方面的独特优势。2015年8月—2016年9月,选择浙江省临安区北部的太湖源、天目山、清凉峰和大峡谷4个区域7块样地,安放127台相机,并测定13个生态因子,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栖...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是野生动物研究的一个新手段,已显示出多方面的独特优势。2015年8月—2016年9月,选择浙江省临安区北部的太湖源、天目山、清凉峰和大峡谷4个区域7块样地,安放127台相机,并测定13个生态因子,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可比较的8个生态因子中(与传统方法比较),有6个相同,占75%;2个有差异,占25%。白鹇栖息地选择主要与食物、水源和人为干扰等密切相关。从干扰因素看,白鹇偏好选择人为干扰少、离公路较远(500~1 000 m)的栖息地,并回避下坡位。从食物因素看,白鹇主要选择坡度较小、灌木较少(<20株/4 m 2)、草本适中(50~100株/m 2)和落叶较多(≥80%)的栖息地。由于白鹇强烈回避人为干扰强度大的栖息地,有关部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专门针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管理,制定政策措施,降低人为干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
生态因子
栖息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鹇生境选择研究
2
作者
古定豪
吴必锋
+2 位作者
余德会
李登江
李扬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9-82,共4页
为掌握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对生境选择特征,采用公里网格随机布设100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雷公山重点区域活动的白鹇进行监测。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集到100台红外相机在野外工作监测调查18074个相机日,共...
为掌握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对生境选择特征,采用公里网格随机布设100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雷公山重点区域活动的白鹇进行监测。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集到100台红外相机在野外工作监测调查18074个相机日,共获得41739份视频和照片,其中监测到白鹇的视频或照片有1325份,通过分析统计白鹇独立有效照片(视频)有731份,监测到白鹇的点位共计37个。对监测样地白鹇的RAI统计分析得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鹇相对多度指数为RAI=4.044,其网格占有率为42.05%。在统计分析白鹇生境选择的生态因素后,发现白鹇选择的生境主要是靠近水源、食物资源丰富、地势适中及Ⅲ~Ⅳ级海拔梯度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活动区域内灌木较少(<2株/m^(2)),草本适量(2~50株/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白鹇
生境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东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方明
刘婷
+5 位作者
李仁杰
沈德才
王杰
杨进良
胡国琪
佟富春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40-48,共9页
为掌握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2023年4—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4个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内布设红外相机位点52个,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对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1)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
为掌握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2023年4—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4个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内布设红外相机位点52个,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对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1)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616张,共拍摄到兽类3目5科5种,鸟类6目11科15种,爬行类1目1科2种。(2)就物种相对丰度指数(I_(RA))而言,兽类以野猪(I_(RA)=55.52)、豹猫(I_(RA)=9.74)居前2位;鸟类排名前2位的是紫啸鸫(I_(RA)=8.93)、黑领噪鹛(I_(RA)=3.90);爬行类相对丰度指数均为0.16。(3)从动物区系上看,鸟类和兽类都以东洋界为主,分别占物种总数的93.33%和60.00%。(4)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野猪、紫啸鸫和白鹇为昼行性动物,且在白天有多个日活动高峰,豹猫和鼬獾为夜行性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触发
相机
陷阱
技术
野生脊椎动物
多样性
森林公园
东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的白鹇栖息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
11
1
作者
游卫云
高欣
梅爱君
徐卫南
张先福
鲁庆斌
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杭州市临安区林业局
出处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4-570,共7页
基金
浙江省临安区政府项目(L20170203)
国家科技部基础性研究专项(2015FY110200)
圈养华南虎繁殖相关关键技术研究项目(H20170184)
文摘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是野生动物研究的一个新手段,已显示出多方面的独特优势。2015年8月—2016年9月,选择浙江省临安区北部的太湖源、天目山、清凉峰和大峡谷4个区域7块样地,安放127台相机,并测定13个生态因子,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可比较的8个生态因子中(与传统方法比较),有6个相同,占75%;2个有差异,占25%。白鹇栖息地选择主要与食物、水源和人为干扰等密切相关。从干扰因素看,白鹇偏好选择人为干扰少、离公路较远(500~1 000 m)的栖息地,并回避下坡位。从食物因素看,白鹇主要选择坡度较小、灌木较少(<20株/4 m 2)、草本适中(50~100株/m 2)和落叶较多(≥80%)的栖息地。由于白鹇强烈回避人为干扰强度大的栖息地,有关部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专门针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管理,制定政策措施,降低人为干扰的影响。
关键词
白鹇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
生态因子
栖息地选择
Keywords
Lophura nycthemera
infrared-triggered camera technology
ecological factor
habitat selection
分类号
Q959.7 [生物学—动物学]
Q958.1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鹇生境选择研究
2
作者
古定豪
吴必锋
余德会
李登江
李扬
机构
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9-82,共4页
基金
黔东南州科技计划项目(黔东南科合〔2020〕063号)
贵州省林业科研课题(黔林科合〔2020〕16号)。
文摘
为掌握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对生境选择特征,采用公里网格随机布设100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雷公山重点区域活动的白鹇进行监测。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集到100台红外相机在野外工作监测调查18074个相机日,共获得41739份视频和照片,其中监测到白鹇的视频或照片有1325份,通过分析统计白鹇独立有效照片(视频)有731份,监测到白鹇的点位共计37个。对监测样地白鹇的RAI统计分析得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鹇相对多度指数为RAI=4.044,其网格占有率为42.05%。在统计分析白鹇生境选择的生态因素后,发现白鹇选择的生境主要是靠近水源、食物资源丰富、地势适中及Ⅲ~Ⅳ级海拔梯度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活动区域内灌木较少(<2株/m^(2)),草本适量(2~50株/m^(2))。
关键词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白鹇
生境选择
Keywords
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 technology
Le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Lophura nycthemera
Habitat selection
分类号
S759.9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东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方明
刘婷
李仁杰
沈德才
王杰
杨进良
胡国琪
佟富春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
出处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40-48,共9页
基金
东莞市财政资金-东莞市陆生野生动物监测(H230318)。
文摘
为掌握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2023年4—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4个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内布设红外相机位点52个,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对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1)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616张,共拍摄到兽类3目5科5种,鸟类6目11科15种,爬行类1目1科2种。(2)就物种相对丰度指数(I_(RA))而言,兽类以野猪(I_(RA)=55.52)、豹猫(I_(RA)=9.74)居前2位;鸟类排名前2位的是紫啸鸫(I_(RA)=8.93)、黑领噪鹛(I_(RA)=3.90);爬行类相对丰度指数均为0.16。(3)从动物区系上看,鸟类和兽类都以东洋界为主,分别占物种总数的93.33%和60.00%。(4)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野猪、紫啸鸫和白鹇为昼行性动物,且在白天有多个日活动高峰,豹猫和鼬獾为夜行性动物。
关键词
红外
触发
相机
陷阱
技术
野生脊椎动物
多样性
森林公园
东莞市
Keywords
infrared camera trap technology
wild vertebrates
diversity
forest park
Dongguan City
分类号
S718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的白鹇栖息地选择研究
游卫云
高欣
梅爱君
徐卫南
张先福
鲁庆斌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白鹇生境选择研究
古定豪
吴必锋
余德会
李登江
李扬
《安徽农业科学》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东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分析
刘方明
刘婷
李仁杰
沈德才
王杰
杨进良
胡国琪
佟富春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