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外热成像技术下CT引导的脊髓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对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王桂岭 王春满 +2 位作者 高谦 杜传随 李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下,CT引导的脊髓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RG-PRF)联合臭氧治疗对急性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研究。使用SPSS将患者简单、随...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下,CT引导的脊髓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RG-PRF)联合臭氧治疗对急性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研究。使用SPSS将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常规DRG-PRF联合臭氧治疗)、研究组(64例,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下的DRG-PRF联合臭氧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2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皮肤温差(ΔT)、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3、5、7 d和治疗1个月,研究组NRS评分更低(P<0.05)。治疗1、2、3个月,研究组PSQI评分、ΔT更低,SF-36评分更高(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下DRG-PRF联合臭氧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睡眠及生活质量,减小患侧皮肤温差,且安全性有一定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带状疱疹 红外热成像技术 脊髓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 臭氧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生理学中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曾显湘 汤春雪 +1 位作者 邓雨潇 石丽君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0-516,共7页
红外热成像技术(IRT)凭借其非接触性及轻量化特点,日益受到运动生理学领域的关注和应用。研究结合文献综述与实证研究,探究恒定负荷耐力运动、递增负荷运动及抗阻运动的皮肤温度(T_(sk))变化规律、应用现状及生理机制,并从设备、环境、... 红外热成像技术(IRT)凭借其非接触性及轻量化特点,日益受到运动生理学领域的关注和应用。研究结合文献综述与实证研究,探究恒定负荷耐力运动、递增负荷运动及抗阻运动的皮肤温度(T_(sk))变化规律、应用现状及生理机制,并从设备、环境、个体因素及分析方法等影响IRT测温的因素入手,构建运动中基于IRT的T_(sk)检测标准化流程,以推进IRT在运动生理学领域的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技术 运动生理学 皮肤温度 标准化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吸、放热实验中的应用
3
作者 鲜凤 廖钫 《化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2,共4页
针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吸、放热实验以及后续改进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实验方案。采用加厚透明一次性手套构建集反应、检验、处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实验装置,利用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吸热,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将吸、放热反应有机... 针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吸、放热实验以及后续改进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实验方案。采用加厚透明一次性手套构建集反应、检验、处理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实验装置,利用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吸热,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将吸、放热反应有机结合,引入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这两个反应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简便、耗时短,还兼具经济环保、现象明显等优点,既适合教师演示实验,也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实验改进 红外热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的经络温度热分布值
4
作者 郑学菊 欧祥琴 +4 位作者 浦翔 黄建娣 黄静 王雨亭 彭鸟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7-801,811,共6页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湿热瘀阻型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的经络温度热分布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湿热瘀阻型输卵管堵塞性不孕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湿热瘀阻型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的经络温度热分布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湿热瘀阻型输卵管堵塞性不孕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予注射用头孢替安+替硝唑注射液治疗3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藤败酱散加减方内服+中药外敷+中药直肠滴入治疗14 d,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比较2组治疗前后经络温度热分值(TDV)变化,以及对比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妊娠率、输卵管再通情况及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TD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TD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TDV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妊娠率、输卵管再通人数及综合疗效均高于对照组,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及不孕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综合疗法不仅能提升湿热瘀阻型输卵管堵塞性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输卵管再通人数,还能明显改善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各组经络TDV,尤其对足厥阴肝经改善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堵塞性不孕 湿热瘀阻 红外热成像技术 中医综合疗法 经络 热分布值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室内非均匀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孟晓静 刘启薇 +1 位作者 曹莹雪 阿鑫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8-3143,共6页
为了对室内热环境进行空间评价,探究平均辐射温度与湿球黑球温度(t_(WBG))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存在辐射热源与室温两种工况下的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黑球温度、表面温度进行测试,考察红外热成像法计算空间平均辐射温度的可... 为了对室内热环境进行空间评价,探究平均辐射温度与湿球黑球温度(t_(WBG))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存在辐射热源与室温两种工况下的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黑球温度、表面温度进行测试,考察红外热成像法计算空间平均辐射温度的可靠性,并结合Python数字图像设计一种热环境空间评价结果的可视化方法,研究存在辐射源与室温两种工况平均辐射温度与t_(WBG)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不同工况下红外热成像法与黑球法的差异均在2℃以内,红外热成像法计算平均辐射温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温度、t_(WBG)的空间变化规律相似,当室内存在辐射热源时平均辐射温度的空间差异为6.4℃,t_(WBG)的空间差异为3.9℃。研究结果可以为室内热环境的空间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红外热成像 平均辐射温度 湿球黑球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在肺部疾病应用的新进展
6
作者 杨佳诺 王冠理 +7 位作者 杨佳夫 何嘉豪 陈舒敏 沈毅 李娟 任妮 刘春丽 邓方阁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2-1016,1022,共6页
红外热成像作为一种具备无创性、无辐射性的非接触式临床检测技术,通过检测人体表面温度并重建温度分布图像,可以早期识别多种疾病,并实现早期诊断及干预。本文着重回顾了红外热成像在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 红外热成像作为一种具备无创性、无辐射性的非接触式临床检测技术,通过检测人体表面温度并重建温度分布图像,可以早期识别多种疾病,并实现早期诊断及干预。本文着重回顾了红外热成像在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肺疾病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以及肺栓塞早期筛查等肺部疾病领域中的应用及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功能性成像,核心优势在于“早”,不同于疾病过程结构性的改变,疾病早期常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局部炎症等所致局部异常温度分布的功能性改变,借助基于热敏性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及动态监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红外热成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肺栓塞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 探索生物多样性监测新途径
7
作者 周顺福(文/图) 崔茂欢(文/图) 姜健发(文/图) 《云南林业》 2024年第11期66-67,共2页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了解物种准确分布、种群规模、栖息地变化等,可为进一步评估物种的生存质量、确定保护等级以及制定相应保护策略提供...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了解物种准确分布、种群规模、栖息地变化等,可为进一步评估物种的生存质量、确定保护等级以及制定相应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监测 红外热成像技术 保护等级 自然生态系统 栖息地变化 种群规模 保护策略 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欢 薛朝霞 +1 位作者 康博闻 杨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跖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1]又称足底筋膜炎,是一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的足部疾病,约有1/10的成年人受到PF影响,病程迁延不愈,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当前,PF多采取保守治疗,体外冲击波[2]作为一种非侵入、安全、有效的... 跖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1]又称足底筋膜炎,是一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的足部疾病,约有1/10的成年人受到PF影响,病程迁延不愈,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当前,PF多采取保守治疗,体外冲击波[2]作为一种非侵入、安全、有效的治疗,被认为是PF的优选治疗方法。研究发现[3]在PF病人的腓肠肌上存在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围绕MTrPs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的疼痛及足踝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4]。当前,手法触诊是诊断MTrPs的“金标准”[5],然而受临床医师经验的影响,极易产生MTrPs的漏判和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筋膜炎 临床医师 红外热成像技术 激痛点 足底筋膜炎 体外冲击波 腓肠肌 非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带状疱疹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高翔宇 陈泽豪 +1 位作者 李陈广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1-696,共6页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热辐射成像原理,反映体表温度分布情况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在肿瘤、炎症和疼痛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疗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带状疱疹及...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利用人体热辐射成像原理,反映体表温度分布情况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在肿瘤、炎症和疼痛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疗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疾病的早期预测和疗效评估中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参考,以辅助临床更好地把握病人的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技术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诊断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被引量:89
10
作者 邢素霞 张俊举 +1 位作者 常本康 钱芸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1-444,共4页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技术在过去的几年内飞速发展,非制冷焦平面由原来的小规模,发展到中、大规模320×240和640×480阵列,在未来的几年内有望获得超大规模的1024×1024非制冷焦平面阵列。像素尺寸也由50μm减小到25μm,提高了...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技术在过去的几年内飞速发展,非制冷焦平面由原来的小规模,发展到中、大规模320×240和640×480阵列,在未来的几年内有望获得超大规模的1024×1024非制冷焦平面阵列。像素尺寸也由50μm减小到25μm,提高了焦平面的灵敏度,使非制冷红外热成像系统在军事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部分型号已经装备于部队,并受到好评。今后,随着焦平面阵列规模的不断增大、像素尺寸的进一步减小,非制冷热成像系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尤其在轻武器瞄具、驾驶员视力增强器、手持式便携热像仪等轻武器方面,非制冷热成像系统在近年内有望逐步取代价格高、可靠性差、体积大等笨重的制冷型热成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制冷焦平面 红外热成像系统 红外焦平面 红外热成像技术 焦平面阵列 热像仪 型号 军事领域 大规模 像素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65
11
作者 郑兆平 曾汉生 +3 位作者 丁翠娇 刘占增 蒋扬虎 朱小平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6-98,共3页
简要介绍了红外热成像温度测量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普通红外热像仪的基本组成 ,以及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温度测量的一些应用实例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测温技术 红外辐射 温度测量 发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8
12
作者 刘元林 梅晨 +1 位作者 唐庆菊 芦玉梅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0-262,266,共4页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直观、操作方便、安全、单次检测面积大等诸多优点。在分析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理论基础上,介绍了根据加热激励源方式不同,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和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特...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直观、操作方便、安全、单次检测面积大等诸多优点。在分析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理论基础上,介绍了根据加热激励源方式不同,脉冲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锁相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和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及研究现状,概括了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航空航天、电气、土木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未来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定量化、多种检测技术融合、检测设备便携化与简单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 激励源 研究现状 应用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稻种发芽率检测方法研究(英文) 被引量:9
13
作者 方文辉 卢伟 +2 位作者 徐鸿力 洪德林 梁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692-2697,共6页
基于稻种老化时间不同时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差异,提出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快速、无损检测稻种发芽率的检测方法,解决传统稻种发芽率检测方法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等问题。在温度为45℃、湿度为90%的条件下,将水稻... 基于稻种老化时间不同时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差异,提出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快速、无损检测稻种发芽率的检测方法,解决传统稻种发芽率检测方法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等问题。在温度为45℃、湿度为90%的条件下,将水稻种子依次老化0,1,2,3,4,5,6和7 d,得到不同发芽率的种子;采集稻种红外热图像,然后提取稻种胚芽部位数据,总计144份,随机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其中校正集96份,预测集48份;分析和比较不同老化天数稻种红外热差异,从物理学和生理学方面揭示稻种发芽率与红外热图像间的关系,结合偏最小二乘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BP(back propagation,BP)人工神经网络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建立稻种发芽率的红外热模型。结果表明,利用GRNN建立的发芽率预测模型效果最优,其中校正集的Rc(相关系数)和SEC(标准偏差)分别为0.932 0和2.056 0,预测集RP(相关系数)和SEP(标准偏差)分别为0.900 3和4.101 2,相关性均达到较高水平且校正集与预测集的标准偏差均较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结合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研究稻种发芽率是可行的,且所建模型在稻种发芽率快速测定方面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技术 稻种 发芽率 无损检测 GR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车厢内部火灾预警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飞 陈海鹏 +3 位作者 吴冬华 徐磊 刘晓华 谭华春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5-639,共5页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目前最为实用的火灾预警检测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列车车厢的运行安全。基于红外热像仪的原理及优点,结合动车组车厢较为狭长的特点,探讨红外探测器的镜头选择;提出了融合绝对温度和基于高度变化的火焰判定概率模型,...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目前最为实用的火灾预警检测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列车车厢的运行安全。基于红外热像仪的原理及优点,结合动车组车厢较为狭长的特点,探讨红外探测器的镜头选择;提出了融合绝对温度和基于高度变化的火焰判定概率模型,提高了火焰检测的精度。在动车车组车厢环境中的测试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降低虚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技术 动车车厢 火灾预警 火焰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云团爆炸测温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秀丽 惠君明 解立峰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44-348,共5页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了具有云团爆炸性质的燃料空气炸药(FAE)的爆炸温度场。实验测试了两发液体FAE和一发固体FAE试验弹的爆炸温度参数,得到了爆炸火球温度的时空分布,并根据火球温度分布分析了燃料的抛撒情况。结果表明,在装药量相...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了具有云团爆炸性质的燃料空气炸药(FAE)的爆炸温度场。实验测试了两发液体FAE和一发固体FAE试验弹的爆炸温度参数,得到了爆炸火球温度的时空分布,并根据火球温度分布分析了燃料的抛撒情况。结果表明,在装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固体FAE和液体FAE的爆炸火球表面温度分别比TNT高22.3%和6.2%,100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是TNT的1.95和1.23倍;液体燃料爆炸形成的火球覆盖面积比固体云爆剂大;预制刻槽的薄壁弹体更利于燃料的抛撒和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红外热成像技术 云团爆炸 爆炸火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动机故障诊断 被引量:8
16
作者 宓为建 沈晴 +2 位作者 刘园 曹沛 宓超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69,共5页
为改进现行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的不足,寻找一种半自动或自动的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在传统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该方法对正常运转和故障运转条件下发动机特殊部位的温度场进行监测;通... 为改进现行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的不足,寻找一种半自动或自动的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在传统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该方法对正常运转和故障运转条件下发动机特殊部位的温度场进行监测;通过对比热像图和绘制温度曲线图,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发动机常见的漏水、漏油、发动异常和缺缸这4类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与现行的振动、压力、能耗、尾气等相应方式相比,具有非接触、无干扰、无损、准确、无需大量仪器、便捷、直观、迅速等优点.故障所对应的温度特征指向性明确.若能结合相应的识别程序对故障进行自动识别,就能在提高诊断效率和精度的同时防止因操作人员操作不当等造成的事故,对实现自动、半自动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技术 故障诊断 发动机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定坤丹靶向药效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启佳 陆华 刘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560-2565,共6页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定坤丹的动态靶向药效的评价。方法 2011年和2012年夏季,从募集的痛经人群中筛选出8例阳虚体质、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进行自身对照实验。在其服用温水及定坤丹时运用HIR-2000型红外热像诊断系统进...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定坤丹的动态靶向药效的评价。方法 2011年和2012年夏季,从募集的痛经人群中筛选出8例阳虚体质、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进行自身对照实验。在其服用温水及定坤丹时运用HIR-2000型红外热像诊断系统进行进行104例次全身扫描,并测定全身15个区位的绝对热值和背景热值,计算相对热值及趋势图。所有数据均在SPSS 13.0下进行分析。结果温水在头后位上部、头后位中部、督脉、神阙、下腹、子宫、附件等7个区位有提高基础热值的作用,作用趋势为单峰型;定坤丹在除心前区、下腹、足正位、足后位等区位外的其它11个区位均能提高基础热值,除头后位上部、头后位中部、督脉、附件等4个有效区位外,定坤丹对有效区位的药物作用均呈双峰型;定坤丹治疗一个月经周期后,受试者痛经症状评分、阳虚体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有效区位中,头后位上部区位热值明显提高。结论定坤丹的靶向性集中在与双眼底供血,脑供血,末梢循环和生殖相关的区位。定坤丹通过提高子宫区位的基础热值来直接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技术 定坤丹 靶向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算碳纤维材料的热扩散系数 被引量:5
18
作者 贾志海 牛刚 +1 位作者 王经 玄哲浩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6-338,共3页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算了5种碳纤维材料的热扩散系数,并分析了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方便、快速地测算出碳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参数值,从而为这类材料导热参数的测算提供了一种新颖、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计量学 热扩散系数 红外热成像技术 碳纤维材料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碳纤维织物的导热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玄哲浩 贾志海 周子南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7-358,共2页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定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的聚丙烯腈碳纤维 (简称碳纤维 )织物的导热性能差异 。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技术 碳纤维织物 导热性能 保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地铁隧道渗漏水病害智能识别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乐 沈晨雨 +2 位作者 杜江波 王耀东 王尧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0,共5页
为了准确、高效检测出隧道渗漏水病害,本文提出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图像数据,采用结合MobileNet V2的U-Net模型进行地铁隧道渗漏水病害智能识别的方法。结合MobileNet V2的U-Net模型既继承了MobileNet V2的轻量化优势,又保留了U-Net... 为了准确、高效检测出隧道渗漏水病害,本文提出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图像数据,采用结合MobileNet V2的U-Net模型进行地铁隧道渗漏水病害智能识别的方法。结合MobileNet V2的U-Net模型既继承了MobileNet V2的轻量化优势,又保留了U-Net在小样本数据集上良好的分割功能。将从我国南方一地铁隧道内采集到的878张红外热成像图作为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分割标注预处理后,建立标签为地铁隧道渗漏水的数据集。将数据集按9∶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本文方法进行渗漏水病害识别。结果表明: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同时,计算参数量仅为原来的1/18,大幅降低了运算量;对小面积点状、中等面积条状和大面积复杂形状三类隧道渗漏水病害均有较好的识别效果;渗漏水区域和周围暗角均为蓝色时,采用传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比较容易受到暗角区域影响,而采用本文方法可以较准确识别渗漏水区域,说明本文方法识别效果优于传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智能识别技术 红外热成像 渗漏水病害 神经网络 语义分割 模型轻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