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C吸存量的变化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玉盛
谢锦升
+1 位作者
陈光水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7-19,46,共4页
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贮存和分布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对严重侵蚀退化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碳吸存的变化了解甚少.国际上在全球森林C预算时把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并入热带林中,而最近研究却显示,我国亚热带森林可...
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贮存和分布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对严重侵蚀退化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碳吸存的变化了解甚少.国际上在全球森林C预算时把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并入热带林中,而最近研究却显示,我国亚热带森林可能是失踪的"碳汇"之一.中亚热带大面积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则可能是本地区重要的"碳汇".本文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采取种草促林(措施I)、植灌促林(措施II)、栽阔促林(措施III)和封禁管理(措施IV)4种生态恢复措施后碳吸存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严重侵蚀地(对照I)和风水林(对照II)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生态恢复措施采取前,红壤严重侵蚀地CO2同化能力极低,4种措施乔木层的有机C积累量分别占调查时的1.50%,0.59%,0.39%,1.09%.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CO2同化能力明显增强,其中,措施Ⅰ的CO2同化能力在短期内效果较大,在措施采取后1~5年期间有机C积累量达到高峰期,随后明显下降,至调查时仅为对照II的11.6%;措施II的效果最好,在措施采取后11~15年期间达到高峰,至调查时CO2同化能力已超过对照II的63.0%;而措施Ⅲ和IV的CO2同化能力则接近于对照II的.生态系统的有机C贮量明显增加,4种措施地上部分的有机碳贮量是对照I的32.2~146.1倍,乔木层有机C贮量是对照I的54.6~268.8倍,土壤有机C贮量是对照I的2.02~2.50倍;4种措施生态系统有机碳总贮量分别达到49.937,113.084,84.981,69.292 t/hm2,明显高于对照I的有机碳贮量17.499 t/hm2.严重侵蚀红壤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已成为大气CO2的一个重要"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C吸存
红壤侵蚀退化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被引量:
15
2
作者
黄少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2,47,共6页
以长汀县河田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6种生态恢复措施之后,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较对照都有明显的提高...
以长汀县河田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6种生态恢复措施之后,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较对照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乔灌草混交、生态果园措施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效果最好,条沟+草灌措施对提高全磷的效果较好;条沟+草灌措施和施肥治理措施对提高土壤全钾含量有一定效果;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果大小顺序为: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生态果园>全坡面播草>封禁>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退化地
生态恢复措施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红壤侵蚀退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养分平衡机制
3
作者
翟林
韩雪洁
+4 位作者
李启艳
刘陵桦
孟维彩
蔡翠婷
侯晓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8-247,共10页
土壤化学计量对退化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限制变化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目前红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机理还不清楚,以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测定不同恢复阶段马...
土壤化学计量对退化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限制变化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目前红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机理还不清楚,以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测定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林植被组成和土壤理化特性,分析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群落特征与土壤化学计量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植物丰富度(DG、DM)、植物多样性(H′)、植物优势度(DS)及植物均匀度(E)均明显提升,针叶林(CF)和针阔混交林(CBF)与阔叶林(BF)恢复阶段的灌木层和乔木层差距主要体现为植物种类变化显著,说明恢复后期植物多样性提升变缓;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理化特性逐渐改善,土壤持水特性、孔隙性、TC含量和TN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土壤TP含量不同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全国土壤平均值相比,土壤C∶N、C∶P总体较高,而N∶P总体较低,N、P是研究区持续存在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植物多样性与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显著相关,土壤化学计量的决定系数为32.4%~65.1%;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P、N∶P对DG、DS变化的响应效果要比单个因子TC含量、TN含量更好,E与C∶N最为相关(关联度为0.777),DG与土壤TC含量、TN含量和N∶P变化关联度最高,其次为DS。综上,土壤化学计量与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退化地植被恢复后期土壤养分平衡的重要评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侵蚀
退化
区
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
马尾松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平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益演变
被引量:
10
4
作者
黄博文
查瑞波
+2 位作者
毛兰花
吴洁玲
刘家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142,共8页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草措施实施中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水土保持效益的演变规律,设置条带型(D1)、随机型(D2)、斑块型(D3)3种不同植草格局坡面,并以侵蚀退化裸地坡面(CK)作为对照开展试验,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监测整个植被生长过...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草措施实施中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水土保持效益的演变规律,设置条带型(D1)、随机型(D2)、斑块型(D3)3种不同植草格局坡面,并以侵蚀退化裸地坡面(CK)作为对照开展试验,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监测整个植被生长过程中的坡面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的生长可显著提升坡面的水土保持能力,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推进,坡面的产流产沙量明显下降,减流效益达20.74%~79.03%,减沙效益达97.42%~99.40%,但在不同降雨类型下,随着植被生长,坡面减流减沙效益表现出的递增变化规律具有差异。(2)植被生长能逐渐削弱降雨因素对坡面产沙的影响,使得坡面减沙率在不同雨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不同雨型间坡面减流率的差异在植被生长各时期皆较大。减流率、减沙率与植被生长时间二者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491和0.792。植被生长指标(分蘖数、盖度、株高)与坡面产流产沙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从整个植被生长过程来看,3种植草格局的水土保持效益大小表现为D1>D3>D2,在植被生长的前期以及前中期,高植株密度的分布格局强于低植株密度分布格局,后期各格局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严重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阶段
天然降雨
不同植草格局
红壤侵蚀退化地
水土保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
24
5
作者
王晓龙
胡锋
+3 位作者
李辉信
刘满强
秦江涛
张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04-1411,共8页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退化
红壤
自然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土壤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
33
6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3 位作者
解明曙
陈光水
杨智杰
黄石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0-175,共6页
关键词
轻组有机质
密度分组
土壤有机质
侵蚀
退化
红壤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严重退化红壤上恢复的马尾松—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
6
7
作者
谢锦升
林瑞余
+2 位作者
黄荣珍
陈银秀
杨玉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31-136,共6页
在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汀河田严重退化土地上恢复的马尾松 -灌木群落的能量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乔灌木混交林乔木层地上部分各器官干重热值均大于相应对照的 ,而地下部分的则低于相应对照的 ,群落各层次的干重热值...
在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汀河田严重退化土地上恢复的马尾松 -灌木群落的能量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乔灌木混交林乔木层地上部分各器官干重热值均大于相应对照的 ,而地下部分的则低于相应对照的 ,群落各层次的干重热值大小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苔藓层。乔灌木混交林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 2 5 890 0 8kJ·m- 2 ,是对照群落的 15 6 1倍。对照的群落仅由乔木层和草本层组成 ,植被盖度极低 ,光能转化效率很小 ,群落内昼夜温差大、土壤干旱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乔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年净固定量分别达 2 70 92 0 3、5 82 5 0 1和 32 917 0 4kJ·m- 2 a- 1 ,分别是对照的 5 9 6、12 8 7和 6 5 9倍 ;其群落的太阳能转化率为 1 5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灌木混交林
能量
侵蚀
退化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C吸存量的变化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玉盛
谢锦升
陈光水
郭剑芬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7-19,46,共4页
文摘
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贮存和分布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对严重侵蚀退化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碳吸存的变化了解甚少.国际上在全球森林C预算时把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并入热带林中,而最近研究却显示,我国亚热带森林可能是失踪的"碳汇"之一.中亚热带大面积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则可能是本地区重要的"碳汇".本文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采取种草促林(措施I)、植灌促林(措施II)、栽阔促林(措施III)和封禁管理(措施IV)4种生态恢复措施后碳吸存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严重侵蚀地(对照I)和风水林(对照II)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生态恢复措施采取前,红壤严重侵蚀地CO2同化能力极低,4种措施乔木层的有机C积累量分别占调查时的1.50%,0.59%,0.39%,1.09%.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CO2同化能力明显增强,其中,措施Ⅰ的CO2同化能力在短期内效果较大,在措施采取后1~5年期间有机C积累量达到高峰期,随后明显下降,至调查时仅为对照II的11.6%;措施II的效果最好,在措施采取后11~15年期间达到高峰,至调查时CO2同化能力已超过对照II的63.0%;而措施Ⅲ和IV的CO2同化能力则接近于对照II的.生态系统的有机C贮量明显增加,4种措施地上部分的有机碳贮量是对照I的32.2~146.1倍,乔木层有机C贮量是对照I的54.6~268.8倍,土壤有机C贮量是对照I的2.02~2.50倍;4种措施生态系统有机碳总贮量分别达到49.937,113.084,84.981,69.292 t/hm2,明显高于对照I的有机碳贮量17.499 t/hm2.严重侵蚀红壤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已成为大气CO2的一个重要"碳汇".
关键词
生态恢复
C吸存
红壤侵蚀退化地
分类号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被引量:
15
2
作者
黄少燕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2,47,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7CB407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95)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0810008)
文摘
以长汀县河田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6种生态恢复措施之后,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较对照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乔灌草混交、生态果园措施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效果最好,条沟+草灌措施对提高全磷的效果较好;条沟+草灌措施和施肥治理措施对提高土壤全钾含量有一定效果;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果大小顺序为: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生态果园>全坡面播草>封禁>施肥措施。
关键词
红壤侵蚀退化地
生态恢复措施
土壤养分
Keywords
red soil eroded degradation 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soil fertility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3.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红壤侵蚀退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养分平衡机制
3
作者
翟林
韩雪洁
李启艳
刘陵桦
孟维彩
蔡翠婷
侯晓龙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8-24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2201572)
福建省科技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22J01121)
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编号:KFb22035XA)。
文摘
土壤化学计量对退化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限制变化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目前红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机理还不清楚,以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测定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林植被组成和土壤理化特性,分析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群落特征与土壤化学计量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植物丰富度(DG、DM)、植物多样性(H′)、植物优势度(DS)及植物均匀度(E)均明显提升,针叶林(CF)和针阔混交林(CBF)与阔叶林(BF)恢复阶段的灌木层和乔木层差距主要体现为植物种类变化显著,说明恢复后期植物多样性提升变缓;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理化特性逐渐改善,土壤持水特性、孔隙性、TC含量和TN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土壤TP含量不同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全国土壤平均值相比,土壤C∶N、C∶P总体较高,而N∶P总体较低,N、P是研究区持续存在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植物多样性与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显著相关,土壤化学计量的决定系数为32.4%~65.1%;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P、N∶P对DG、DS变化的响应效果要比单个因子TC含量、TN含量更好,E与C∶N最为相关(关联度为0.777),DG与土壤TC含量、TN含量和N∶P变化关联度最高,其次为DS。综上,土壤化学计量与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密切相关,可作为退化地植被恢复后期土壤养分平衡的重要评判指标。
关键词
红壤
侵蚀
退化
区
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
马尾松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平衡机制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益演变
被引量:
10
4
作者
黄博文
查瑞波
毛兰花
吴洁玲
刘家明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142,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7YFC0505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福建红壤区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2014BAD15B02)。
文摘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草措施实施中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水土保持效益的演变规律,设置条带型(D1)、随机型(D2)、斑块型(D3)3种不同植草格局坡面,并以侵蚀退化裸地坡面(CK)作为对照开展试验,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监测整个植被生长过程中的坡面土壤侵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的生长可显著提升坡面的水土保持能力,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推进,坡面的产流产沙量明显下降,减流效益达20.74%~79.03%,减沙效益达97.42%~99.40%,但在不同降雨类型下,随着植被生长,坡面减流减沙效益表现出的递增变化规律具有差异。(2)植被生长能逐渐削弱降雨因素对坡面产沙的影响,使得坡面减沙率在不同雨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不同雨型间坡面减流率的差异在植被生长各时期皆较大。减流率、减沙率与植被生长时间二者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491和0.792。植被生长指标(分蘖数、盖度、株高)与坡面产流产沙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从整个植被生长过程来看,3种植草格局的水土保持效益大小表现为D1>D3>D2,在植被生长的前期以及前中期,高植株密度的分布格局强于低植株密度分布格局,后期各格局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严重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关键词
植被生长阶段
天然降雨
不同植草格局
红壤侵蚀退化地
水土保持效益
Keywords
vegetation growth stage
natural rainfall
different grass planting patterns
red soil erosion degraded l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nefits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
24
5
作者
王晓龙
胡锋
李辉信
刘满强
秦江涛
张斌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04-1411,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71046)~~
文摘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关键词
侵蚀
退化
红壤
自然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土壤线虫
Keywords
erosive degraded red soil
nature restorati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enzymes activities
nematodeabundances
分类号
S157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4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
33
6
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解明曙
陈光水
杨智杰
黄石德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0-175,共6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051002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60394001)资助
关键词
轻组有机质
密度分组
土壤有机质
侵蚀
退化
红壤
植被恢复
分类号
S153.62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严重退化红壤上恢复的马尾松—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
6
7
作者
谢锦升
林瑞余
黄荣珍
陈银秀
杨玉盛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31-136,共6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D0 0 10 0 14 )
文摘
在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汀河田严重退化土地上恢复的马尾松 -灌木群落的能量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乔灌木混交林乔木层地上部分各器官干重热值均大于相应对照的 ,而地下部分的则低于相应对照的 ,群落各层次的干重热值大小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苔藓层。乔灌木混交林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 2 5 890 0 8kJ·m- 2 ,是对照群落的 15 6 1倍。对照的群落仅由乔木层和草本层组成 ,植被盖度极低 ,光能转化效率很小 ,群落内昼夜温差大、土壤干旱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乔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年净固定量分别达 2 70 92 0 3、5 82 5 0 1和 32 917 0 4kJ·m- 2 a- 1 ,分别是对照的 5 9 6、12 8 7和 6 5 9倍 ;其群落的太阳能转化率为 1 5 5 % 。
关键词
马尾松-灌木混交林
能量
侵蚀
退化
红壤
Keywords
P. massoniana and shrubs mixed forest, Energy, Eroded degradation red soil
分类号
S71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C吸存量的变化
杨玉盛
谢锦升
陈光水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黄少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红壤侵蚀退化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养分平衡机制
翟林
韩雪洁
李启艳
刘陵桦
孟维彩
蔡翠婷
侯晓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红壤侵蚀退化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益演变
黄博文
查瑞波
毛兰花
吴洁玲
刘家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王晓龙
胡锋
李辉信
刘满强
秦江涛
张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
谢锦升
杨玉盛
解明曙
陈光水
杨智杰
黄石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严重退化红壤上恢复的马尾松—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格局的研究
谢锦升
林瑞余
黄荣珍
陈银秀
杨玉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