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施郁
-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
-
出处
《物理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7,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No.T2241005)。
-
文摘
本文系统深入地梳理了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1957年,玻姆和阿哈诺罗夫指出,1949年吴健雄和萨克诺夫的实验实现了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关联。事实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实验中明确实现空间分离的量子纠缠。惠勒最早建议这个实验,作为对量子电动力学的检验,但是计算有误,正确的理论计算来自沃德和普赖斯,以及斯奈德、帕斯特纳克和奥恩博斯特尔,也符合杨振宁1949年的选择定则。1964年贝尔不等式发表后,人们考虑,它是否可以通过吴–萨克诺夫实验检验。这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吴健雄小组也做了新的实验。1957年,李政道、厄梅和杨振宁确立了K介子的量子力学形式,并发现中性K介子是一个双态系统。1958年,基于与杨振宁1949年选择定则类似的方法,戈德哈贝尔、李政道和杨振宁最早写下K介子对的纠缠态,其中单个K介子可以带电,也可以电中性。这首次给出光子以外的高能粒子的内部自由度纠缠。1960年,作为没有发表的工作,李政道和杨振宁又讨论了中性K介子对的纠缠态。本文也顺便介绍了几位物理学家,特别是沃德。
-
关键词
正负电子对
纠缠光子
赝标量介子
纠缠介子
K介子
-
Keywords
electron-positron pair
entangled photons
pseudoscalar meson
entangled mesons
kaon
-
分类号
O469
[理学—凝聚态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