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徐复观的思想史观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齐勇 潘伯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4-36,33,共4页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县人,出身贫寒,早年就读于武昌第一师范和湖北省立武昌国学馆。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返国,在军政界任职。抗战时在重庆北碚拜访熊十力先生,受熊先生启发,热心于中国文化的弘扬。抗战胜利后曾...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县人,出身贫寒,早年就读于武昌第一师范和湖北省立武昌国学馆。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返国,在军政界任职。抗战时在重庆北碚拜访熊十力先生,受熊先生启发,热心于中国文化的弘扬。抗战胜利后曾在南京创办学术刊物《学原》。1949年去后,后埋首书斋,潜心教学、著述。于知命之年才正式转入学界的徐氏,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成就斐然,与唐君毅、牟宗三同列为现代新儒家之重镇。就个性而论,唐是仁者型,牟是智者型,徐则是勇者型的人物。徐氏集学者和社会批评家于一身,出版过十多部专著、文集,发表过近百篇学术论文和数百篇时论、杂文。徐氏学术代表作是三大卷的《两汉思想史》,以及《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思想史论集》及其续编等。我这里只能简略提揭他的学术思想史观。第一、忧患意识。今天在海峡两岸不绝于耳的“忧患意识”说,即来自徐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中国思想 忧患意识 思想研究 中国艺术精神 学术思想 熊十力 现代新儒家 原始宗教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史研究的新篇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1-141,共1页
关键词 经学 《中国经学 书评 少数民族政权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书让太常博士》的文学价值与经学史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龙文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78,共15页
作于汉哀帝建平元年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与当时的《易》学通变思想有关,与修习《左传》等古文经的学术风气有关。通变观念和古文经修习风气,为此文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情感基础。作为移体文章,《移》文对今文经学保守壁垒的批判,给经学... 作于汉哀帝建平元年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与当时的《易》学通变思想有关,与修习《左传》等古文经的学术风气有关。通变观念和古文经修习风气,为此文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情感基础。作为移体文章,《移》文对今文经学保守壁垒的批判,给经学界带来巨大冲击,对汉代经学转型乃至在整个经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书让太常博士》 文学价值 经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述略 被引量:2
4
作者 雷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3-607,共5页
关键词 20世纪 清代 学术 经学 学风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承仕的经学史研究——以《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少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29,共9页
吴承仕乃章太炎弟子,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民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疏证》是他经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具有独到的撰述特点和丰富的学术价值。一是广泛汇集史料,运用章句、史源、疏解、考证、论断等多种方法,... 吴承仕乃章太炎弟子,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民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疏证》是他经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具有独到的撰述特点和丰富的学术价值。一是广泛汇集史料,运用章句、史源、疏解、考证、论断等多种方法,在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基础上,疏通、拓展了对唐前经学史的记述,丰富了这一阶段经学史的内容。二是综合众说,断以己见,从条理诸经次序、论述源流演变、阐明经籍流传、辨析误植伪托等几个方面梳理了唐前经学史的脉络。三是钩稽索引,缜密考订,在史料来源、典籍状况、经学人物、典章制度等与经学史相关的问题上,纠正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多家论著的谬误,为后人的经学史研究扫除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承仕 经学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周予同经学史视野下的朱子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乐爱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8-132,共5页
以经学史家而闻名于世的周予同对朱子学有过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的《朱熹》对朱熹学术思想源流及著述、朱熹哲学、朱熹经学、朱熹史学与文学、朱熹与象山浙东学派关系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在民国时期的朱子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 以经学史家而闻名于世的周予同对朱子学有过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的《朱熹》对朱熹学术思想源流及著述、朱熹哲学、朱熹经学、朱熹史学与文学、朱熹与象山浙东学派关系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在民国时期的朱子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因而成为现代朱子学研究的先声。尤为重要的是,周予同以经学史的视野研究朱子学,其中对于朱熹经学的阐述和评价,更应当为当今朱子学研究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予同 经学 《朱熹》 朱子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润孙经学史研究述评
7
作者 吴仰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119,共7页
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 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史同源的原理,作出"经学皆史学"的论断,再反思两汉以来经史分合的利弊得失,提出"经史合一的史学"说,堪称晚年定论。牟润孙在其学术臻于精熟之际,针对现代中国经学消亡、史学西化,力矫时弊,从经学史的苦心探求中,彰明中国古代经史合一的优良传统,期望恢复"经史合一的史学",融经学入史学,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润孙 经学 关系 “经合一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史视野下的六朝论语学
8
作者 宋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7,共10页
论语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论语学发展史,六朝是论语学的成型和成熟时期。完成于该时期的何晏的《论语集解》、王弼的《论语释疑》、郭象的《论语体略》和皇侃的《论语义疏》等,形成了论语学研究史的第一... 论语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论语学发展史,六朝是论语学的成型和成熟时期。完成于该时期的何晏的《论语集解》、王弼的《论语释疑》、郭象的《论语体略》和皇侃的《论语义疏》等,形成了论语学研究史的第一个高峰。六朝论语学不仅在诠释手法上,而且在思想方法上,都呈现出有别于两汉学者的新创。具体表现为:阐释方法的新变;《论语》被放大;孔子被拔高;论语学真正进入学术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经学 论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宗霍及其中国经学史研究
9
作者 吴仰湘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8-159,164,共12页
马宗霍是现代著名学者,撰述宏富,其中《文学概论》、《音韵学通论》、《书林藻鉴》久负盛名,在文学、小学、书法学等领域各有造诣。他从学术史立场撰写的《中国经学史》,更是中国第一部经学通史,彻底改变了中国经学史研究落后的局面。... 马宗霍是现代著名学者,撰述宏富,其中《文学概论》、《音韵学通论》、《书林藻鉴》久负盛名,在文学、小学、书法学等领域各有造诣。他从学术史立场撰写的《中国经学史》,更是中国第一部经学通史,彻底改变了中国经学史研究落后的局面。他又在《说文解字引经考》中,考明许慎经学的基本面貌,并解决了经学史上诸多重要问题,将小学、经学与史学融贯为一,使中国经学史研究取得一次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宗霍 国学 《中国经学 《说文解字引经考》 现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权才研究员与经学史研究”专家座谈会综述
10
作者 李庆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139-140,共2页
“章权才研究员与经学史研究”专家座谈会综述李庆新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章权才研究员与经学史研究”专家座谈会,于1997年4月23日召开。会议的宗旨是介绍章权才研究员在中国经学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治学经验,交流学... “章权才研究员与经学史研究”专家座谈会综述李庆新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章权才研究员与经学史研究”专家座谈会,于1997年4月23日召开。会议的宗旨是介绍章权才研究员在中国经学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治学经验,交流学术,弘物人文精神,共创社会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专家座谈会 人文精神 研究员 经学发展 魏晋南北朝 文明建设服务 今古文之争 “五四”新文化运动 传统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经典诠释史建构的路径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慧茹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177,共9页
经学的发展和儒家“经说”息息相关。在现代学术视域中,一部经学史就是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史。儒家经典诠释史的建构必须以经学史为基础,用现代诠释学叙事方式取代流行的哲学史叙事方式加以转换重构。是故,以时间脉络为轴线,儒家经典诠释... 经学的发展和儒家“经说”息息相关。在现代学术视域中,一部经学史就是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史。儒家经典诠释史的建构必须以经学史为基础,用现代诠释学叙事方式取代流行的哲学史叙事方式加以转换重构。是故,以时间脉络为轴线,儒家经典诠释典范的历时性转移可以概分为五期:先秦经典诠释启蒙期、两汉经典诠释昌明兴盛期、隋唐经典诠释延续继承期、宋明经典诠释变古改经期、清代经典诠释集成期。对儒家经典诠释史的重构表明,儒家经典诠释依从“宗经”立场,以“通经明理”“体用一如”为普遍性追求,体现为语言考据及义理阐发两种形态,大体对应于现代诠释学中的技艺诠释学和诠释哲学。历史地看,儒家经典诠释以经典注疏和思想创造为义旨,对经典诠释的“元”追问(理解的条件)则甚少关注。当下对儒家经典诠释的研究,实应通过现代性的转换,转型为追问“理解如何可能”的儒家经典诠释学,返本以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儒家 经典诠释 诠释学 经典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融的学行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俊岭 王成略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4,共4页
马融是西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由于他的著作多已亡佚,后世对其研究较少,这与马融的学术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通过对马融生平事迹的考述以追寻其思想根源,并通过与郑玄、王肃的比较而论定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一般认为,郑玄用古文学,则... 马融是西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由于他的著作多已亡佚,后世对其研究较少,这与马融的学术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通过对马融生平事迹的考述以追寻其思想根源,并通过与郑玄、王肃的比较而论定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一般认为,郑玄用古文学,则王肃用今文学反对之;郑玄用今文学,则王肃用古文学反对之。从三者的比较看,情况并不尽如此。但无论如何,郑玄、王肃的经学体系无不脱胎于马融之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马融,就没有郑学和王学,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郑、王之争。马融在经学史上的地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融 学行 经学 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句学兴衰史——兼论汉代儒术的统一与今古学的升降 被引量:4
13
作者 樊波成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5-153,168,共10页
章句学的兴起与汉王朝中央集权的过程密切相关,体式特征、兴衰原因和历史价值值得重新研究和评价。与“往古传记”相比,章句具有依经为说、完备封闭等特征,适用于政府主导的教育与选官制度,满足了汉武帝思想文化统一的要求。汉王朝利用... 章句学的兴起与汉王朝中央集权的过程密切相关,体式特征、兴衰原因和历史价值值得重新研究和评价。与“往古传记”相比,章句具有依经为说、完备封闭等特征,适用于政府主导的教育与选官制度,满足了汉武帝思想文化统一的要求。汉王朝利用儒术加强集权,但对儒术的过度支持却又使之异化为动摇汉王朝统治的依据。有鉴于此,东汉王朝管控和垄断儒术,经过删定的家法章句也由此稳定下来,成为当时“今文学”的文献载体。两汉今文学的强盛缘于皇帝—平民对地方豪强的抑制,故而章句的政治功用一是为皇帝集权提供理论支持,二是为全国教育、选举制度充当法度。东汉世家豪族的崛起动摇了今文学的社会基础,章句也因其功用而被其他方式所替代而走向衰亡。过去对章句学的毁訾多出于门户偏见,实际上,章句学自有其存在合理性与历史贡献,其解经理念也多为后世注释体式所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句 思想文化 统一 今古文经学 经学 经解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道论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权才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期73-80,共8页
中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逐渐向后期过渡,传统经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先声和重要表征,就是自中唐开始,思想和学术界泛起了一股对当时和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即所谓“明道”思潮。作为中唐时期的思想家、经学家,... 中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逐渐向后期过渡,传统经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先声和重要表征,就是自中唐开始,思想和学术界泛起了一股对当时和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即所谓“明道”思潮。作为中唐时期的思想家、经学家,韩愈的道论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大学》 思孟学派 经学 《原道》 道论 《五经正义》 中国传统思想 理论体系 中唐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与经学史研究旨趣 被引量:1
15
作者 桑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厘清经、经学与经学史的联系及分别,是认识经学之于今日中国乃至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而在王朝制度崩溃之后,如何承继道教的真精神和新儒家的旧途径,吸收输入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辅相成,借鉴韩愈到朱熹构建天竺为体、华夏... 厘清经、经学与经学史的联系及分别,是认识经学之于今日中国乃至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而在王朝制度崩溃之后,如何承继道教的真精神和新儒家的旧途径,吸收输入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辅相成,借鉴韩愈到朱熹构建天竺为体、华夏为用的新儒学的取径做法,延续近代国人融合中外创建新学的努力,构建西学为体、中华为用,能够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的天理人事之学,作为中国长治久安和屹立世界巅峰保障的崭新文化,是研究的要旨和用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经学 理学 外体中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的儒学复兴与学术史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钟锋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4期45-53,共9页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由百家之学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官方钦定的经学.以儒家的经义断事不但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而且成为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及至东汉末年,随着刘氏王朝的解体,上述情况才有所转变,这就是:原...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由百家之学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官方钦定的经学.以儒家的经义断事不但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而且成为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及至东汉末年,随着刘氏王朝的解体,上述情况才有所转变,这就是:原来曾一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而盛行的意识形态——经学渐趋衰微,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和南北朝佛学;社会思潮因之也由崇儒尊经转向尚玄(学)崇佛尊道(教).隋唐以来,儒学的这一历史厄运才开始出现了转机,由式微转向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志 学术 书录 古文经学 儒学复兴 经学 陆德明 《隋志》 子部 “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史研究的三维向度刍议
17
作者 关长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4-151,160,共9页
经学史是一个嵌套了三个层级概念的语词,第一级为六经本体,第二级为研究六经本体的经学,第三级才是对经学做历时研究的经学史本身。经学内容的三维向度决定了经学史展开的基本脉络。此三维向度可称为考据经学、格致经学和致用经学。其... 经学史是一个嵌套了三个层级概念的语词,第一级为六经本体,第二级为研究六经本体的经学,第三级才是对经学做历时研究的经学史本身。经学内容的三维向度决定了经学史展开的基本脉络。此三维向度可称为考据经学、格致经学和致用经学。其中考据经学是对六经本体特别是文本的解读和研究,格致经学是对六经本体之问题意识的义理体知,致用经学是对六经本体的践行与经世致用。三者的历时展开则构成了经学史研究基本脉络的三维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六艺 经学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经学史与儒学史合一的理论意义
18
作者 严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9-230,共2页
严正撰文《论经学史与儒学史的统一》指出,自20世纪初经学的神圣地位被取代,经学研究被西方所创立的学科系统所分割,传统儒学研究成为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导致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传统的儒学史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象... 严正撰文《论经学史与儒学史的统一》指出,自20世纪初经学的神圣地位被取代,经学研究被西方所创立的学科系统所分割,传统儒学研究成为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导致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传统的儒学史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象。其实不论先秦子学形态的儒学,还是宋明理学,都可以解释为经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存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经学 意义 存在形态 20世纪 学科系统 经学研究 儒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经学研究的可贵收获——评《两汉经学史》
19
作者 黄开国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3期110-112,共3页
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以训释五经为内容的经学就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经学的深刻影响.因而,经学研究理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但多年来,经学研究却很薄弱,这与其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 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以训释五经为内容的经学就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经学的深刻影响.因而,经学研究理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点.但多年来,经学研究却很薄弱,这与其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地位与影响极不相称.由于经学的历史有二千多年,在这一漫长过程中,经学内容不断变化.要科学地揭示经学的历史发展,首先应该对各个时代的经学作断代的研究,然后,才有对整个经学史作贯通理解的坚实基础,而这一点在以往的经学研究中做得尤为不够.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权才同志所著《两汉经学史》,在经学史的断代研究中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可喜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经学 经学研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 综合学派 古文经学 经学 郑玄 收获 公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学史研究的新进展——评《汉代春秋学研究》
20
作者 邱江生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4-,9,共2页
由于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推波助澜,《春秋》一书在汉武帝时代上升为政治教科书之列后。便对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产生着双重影响。因此,研究《春秋》学的形成与发展,它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畸变与争议诸问题,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 由于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推波助澜,《春秋》一书在汉武帝时代上升为政治教科书之列后。便对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产生着双重影响。因此,研究《春秋》学的形成与发展,它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畸变与争议诸问题,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学说史,尤其是统治术儒学化的进程,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马勇同志的《汉代春秋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探讨这一问题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公羊传 经学 中国传统社会 理论与实践 形成与发展 汉代 双重影响 康有为 知识分子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