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泥沙的絮凝形态学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 被引量:15
1
作者 金同轨 高湘 +3 位作者 张建锋 王华军 张树德 陈保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73,共5页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凝聚模型进行了简介,同时讨论了絮体的分形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形。文章对几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作了简介。以黄河泥沙颗粒絮凝后形成的微小絮体为代表,讨论了絮体的构造模型,以及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状态下,不同的絮体构造模型及模型的适用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泥沙 絮凝形态学 絮体构造模型 分形 干扰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黏土除藻的絮凝形态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曹西华 宋秀贤 俞志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42,共10页
在理论上改性黏土絮凝体的形态变化对其除藻过程有指示作用,可作为改性黏土用量和用法调控的依据,本文探讨了现有絮凝颗粒形态学观测与分析方法在改性黏土除藻效率评价上的适用性。借助激光颗粒表征技术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本文观测了... 在理论上改性黏土絮凝体的形态变化对其除藻过程有指示作用,可作为改性黏土用量和用法调控的依据,本文探讨了现有絮凝颗粒形态学观测与分析方法在改性黏土除藻效率评价上的适用性。借助激光颗粒表征技术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本文观测了改性黏土除藻时的颗粒表面电性、粒径分布、絮凝体结构等絮凝形态学特征,分析了其与除藻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现有观测方法可以表征改性导致的黏土颗粒Zeta电位反转、改性前后黏土在不同介质中的颗粒粒级分布差异、以及改性黏土与微藻形成絮凝体的多种显微结构;但由于较大粒径絮体对现有方法观测结果的影响更大,各种黏土的粒径特征与其除藻效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现有观测方法获得的改性黏土颗粒形态特征仍不能反映其消除藻细胞的精细过程,特别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絮凝体形态分析方法而导致现有形态参数还不能指示除藻效率的变化,亟需发展适用于改性黏土法除藻过程的颗粒形态分析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治理 改性黏土 絮凝形态学 絮凝 观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2与聚合铝PAC对含有机微污染物低浊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冬梅 施周 +2 位作者 王巧 梅胜 刘春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36,共4页
在含有水溶性有机微污染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6NTU高岭土悬浊液中,投加纳米SiO2稳定分散液与聚合铝PAC进行动态混凝试验与静沉试验,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探讨了纳米SiO2与PAC对含水溶性污染物低浊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 在含有水溶性有机微污染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6NTU高岭土悬浊液中,投加纳米SiO2稳定分散液与聚合铝PAC进行动态混凝试验与静沉试验,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探讨了纳米SiO2与PAC对含水溶性污染物低浊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絮体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参数"分维D"可用于定量表征分形絮凝体的形态学特性与分形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絮凝体生长模式从开放的分枝状DLCA结构逐步向密实的RLCA构型演变。分形结构的不断演变引起絮体内部渗透性变化,絮体沉降性能逐步改善,分维值升高;SDS的存在对絮凝初PAC的混凝起阻碍作用,纳米SiO2能使颗粒生长的速度加快。纳米SiO2有助于有机物的去除,但对无机杂质的去除效果不如PAC;以纳米SiO2为助凝剂,能促使PAC絮体有效质量密度增加,使PAC对SDS的去除率提高,分维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稳定分散液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 聚合铝PAC 低浊水 絮凝形态学特性 分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角孔网格絮凝工艺中絮体的形态学研究
4
作者 王琴 孟祥蕾 王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53-2456,共4页
结合分形理论对絮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确定当原水浊度为100 NTU,絮凝时间为12 min,絮凝剂投加量为18 mg.L-1时,经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处理后出水水质良好。絮体在絮凝的前期、中期和末期有着良好的形态特征,其分形维数分别为2.080 2、2... 结合分形理论对絮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确定当原水浊度为100 NTU,絮凝时间为12 min,絮凝剂投加量为18 mg.L-1时,经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处理后出水水质良好。絮体在絮凝的前期、中期和末期有着良好的形态特征,其分形维数分别为2.080 2、2.208 7和2.135 6,说明了在絮凝过程的前期、中期和末期,絮体密实,空隙率小,密度随之变大,不易被水流的剪切力剪碎,沉降性能好。絮体分形维数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而增大。投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絮体分形维数开始减小,所以存在一个较为经济的投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 絮凝形态学 絮体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弗雷德盐沉降去除水体中镉的絮凝形态 被引量:3
5
作者 陆洋 周丽芸 +4 位作者 章兴华 雷平 舒海霞 杨鸿波 朱守平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43,共4页
用微/纳结构的弗雷德盐乳液作吸附-絮凝剂以絮凝法去除水体中重金属镉。结果表明,弗雷德盐絮凝沉降镉的去除率达97.8%。背散射与点能谱的研究表明,弗雷德盐在水处理过程中经历了溶解-再结晶,形成稳定性更高的六方柱形方解石和无定型氢... 用微/纳结构的弗雷德盐乳液作吸附-絮凝剂以絮凝法去除水体中重金属镉。结果表明,弗雷德盐絮凝沉降镉的去除率达97.8%。背散射与点能谱的研究表明,弗雷德盐在水处理过程中经历了溶解-再结晶,形成稳定性更高的六方柱形方解石和无定型氢氧化铝。水体中部分镉离子吸附或共沉淀在六方柱形方解石表面;另有部分镉离子吸附或共沉淀在水解生成的无定形氢氧化铝胶体中。XRD谱图比较证实,还有部分镉以类质同象取代方解石中的钙进入晶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雷德盐 除镉 溶解-再结晶 类质同象 絮凝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学的絮凝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警阳 张忠国 +2 位作者 孙春宝 刘丹 程言君 《化工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609-2614,2625,共7页
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分形体。但传统的絮凝理论并未考虑絮体的分形结构,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介绍了引入分形理论后,絮凝形态学和絮凝动力学的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絮体分形结构与... 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分形体。但传统的絮凝理论并未考虑絮体的分形结构,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介绍了引入分形理论后,絮凝形态学和絮凝动力学的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絮体分形结构与其粒径、强度、密度、沉降速度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形理论对Smoluchowski方程、传统絮体生长模式理论的改进。此外,本文同时指出分形学与絮凝理论的结合在很多方面尚未总结出系统的普适规律,尤其是非线性絮凝动力学仍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絮凝形态学 絮凝动力学 混凝 絮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污染物作用下纳米SiO_2和粉末活性炭的助凝效果对比研究
7
作者 李冬梅 刘春柳 +4 位作者 黄明珠 叶挺进 任毅 黄辉 何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0,34,共5页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分别以纳米SiO2和粉末活性炭P-AC为助凝剂,对含有不同微污染物SDS、NH3-N或HA)的6 NTU高岭土低浊水进行混凝沉降试验,借助形态学理论和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与P-AC对PAC于微污染物去除的助凝...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分别以纳米SiO2和粉末活性炭P-AC为助凝剂,对含有不同微污染物SDS、NH3-N或HA)的6 NTU高岭土低浊水进行混凝沉降试验,借助形态学理论和电镜观察与图像分析技术,研究纳米SiO2与P-AC对PAC于微污染物去除的助凝特性和絮凝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纳米SiO2对微污染物HA、SDS及NH3-N的助凝效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HA和SDS的作用效果明显,但对NH3-N几乎没有去除作用;纳米SiO2能促使PAC对微污染物HA、SDS的去除率分别提高40%~50%、30%~40%;P-AC能使PAC于HA的去除率提高约10%,但对小分子微污染物SDS、NH3-N的去除效果改善不明显;助凝剂纳米SiO2能提高PAC絮体结构的密实度和分维值,显著提高PAC对微污染物的去除率,而P-AC对絮体形态学特性改善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纳米SIO2 粉末活性炭 十二烷基硫酸钠 氨氮 腐植酸 絮凝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