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弃土坡面不同建植恢复方式的减流减沙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黎明 陈磊 +4 位作者 朱昊宇 刘旦旦 张靖雨 夏小林 汪邦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39,共10页
[目的]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后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探讨弃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减流减沙效果,可以为弃土场后续治理与监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皖西大别山区生产建设项目弃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获得不同建植方式... [目的]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后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探讨弃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减流减沙效果,可以为弃土场后续治理与监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皖西大别山区生产建设项目弃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获得不同建植方式(撒播、条播、穴播)和植被恢复阶段(生长期、成熟期、枯萎期)的弃土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并利用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其规律和差异。[结果]相对裸坡,植被恢复可有效延缓初始产流时间,撒播种植的效果最为明显。不同建植方式均起到一定的减流减沙效应,坡面累积产流产沙量呈现出:撒播<条播<穴播<裸坡以及生长期<成熟期<枯萎期的规律;坡面产沙与产流过程存在差异性,减流效应弱于减沙效应。[结论]建植方式减流减沙效益表现为撒播优于条播,穴播最差。生长期减流减沙效益优于成熟期,枯萎期最差。撒播方式在生长期内呈现出最佳的减流减沙效益,减流率和减沙率分别达到49.6%,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土场 人工模拟降雨 植被建植 产流产沙 累积距平方法 皖西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