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累积破坏对结构薄弱层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鸣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5,共5页
基于考虑结构低周疲劳特性的“等效延性破坏准则”,研究地震累积破坏对各类结构薄弱层位置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抗倒塌验算方法。
关键词 抗震设计 薄弱层 地震 累积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下考虑累积塑性破坏的船体缺口板CTOD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董琴 杨平 余志锋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65-872,共8页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是研究大范围屈服的低周疲劳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值可反映结构材料抵抗低周疲劳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能力,是评估结构材料韧性的重要参量以及分析低周疲劳破坏引起裂纹扩展的主要控制参量。文章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是研究大范围屈服的低周疲劳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值可反映结构材料抵抗低周疲劳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能力,是评估结构材料韧性的重要参量以及分析低周疲劳破坏引起裂纹扩展的主要控制参量。文章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从循环J积分着手,以裂纹尖端累积塑性应变为重要参量,建立循环载荷下船体板CTOD理论模型,并在有限元模拟中分析了应力比、应力幅等相关因素影响。将该模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在考虑累积塑性影响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在循环载荷下船体板CTOD的变化规律,同时为正确评估循环载荷下船体板低周疲劳破坏与累积塑性破坏两种破坏模式耦合作用的总体断裂破坏提供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口板 循环载荷 累积塑性破坏 CT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下AH32钢低周疲劳与累积塑性破坏交互作用试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董琴 杨平 +1 位作者 徐庚 姜伟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1-782,共12页
文章对AH32钢在循环载荷下低周疲劳破坏和累积塑性破坏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分析了平均应力、应力幅值及应力比对低周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和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较大的循环载荷下发生两种失效模式,由裂纹扩展导... 文章对AH32钢在循环载荷下低周疲劳破坏和累积塑性破坏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分析了平均应力、应力幅值及应力比对低周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和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较大的循环载荷下发生两种失效模式,由裂纹扩展导致的低周疲劳失效和较大的塑性应变导致的累积塑性破坏。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了考虑低周疲劳破坏和累积塑性破坏交互作用的失效模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周疲劳 累积塑性破坏 循环载荷 AH32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对混凝土重力坝累积损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社荣 王宽 +1 位作者 王高辉 谭尧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53,共10页
随着人们对近年来发生的强地震动研究,发现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所包含的长周期、短持时速度大脉冲对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3次强震事件中的28条实测地震动记录,利用可以考虑混凝土软化特性并能反映实际损伤耗能的混凝土... 随着人们对近年来发生的强地震动研究,发现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所包含的长周期、短持时速度大脉冲对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3次强震事件中的28条实测地震动记录,利用可以考虑混凝土软化特性并能反映实际损伤耗能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近、远断层地震作用下混凝土重力坝损伤累积破坏效应进行了非线性动力仿真分析,根据大坝损伤开裂及其发展特征,建立大坝局部与整体损伤累积破坏指标,对比分析近断层破裂向前方向性效应与远断层地震动对大坝损伤累积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包含的速度大脉冲对大坝损伤累积破坏具有着显著的影响,大速度脉冲作用导致较大的损伤累积破坏,在重力坝抗震设计中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 近断层地震动 累积损伤破坏 混凝土重力坝 方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下考虑累积塑性影响的船体板CTOD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董琴 杨平 +1 位作者 邓军林 汪丹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07-1516,共10页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是研究大范围屈服的低周疲劳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值可反映结构材料抵抗低周疲劳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能力,是评估结构材料韧性的重要参量以及分析低周疲劳破坏引起裂纹扩展的主要控制参量。文章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是研究大范围屈服的低周疲劳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值可反映结构材料抵抗低周疲劳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能力,是评估结构材料韧性的重要参量以及分析低周疲劳破坏引起裂纹扩展的主要控制参量。文章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从循环J积分着手,以裂纹尖端累积塑性应变为重要参量,建立循环载荷下船体板CTOD理论模型,并在有限元模拟中分析了应力比、应力幅等相关因素影响。将本模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在考虑累积塑性影响下,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在循环载荷下船体板CTOD的变化规律,同时也为正确评估循环载荷下船体板低周疲劳破坏与累积塑性破坏两种破坏模式耦合作用的总体断裂破坏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裂纹板 循环载荷 累积塑性破坏 CT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累积递增塑性变形的船体裂纹板断裂韧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军林 杜波 +1 位作者 杨平 陈远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8-757,共10页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是评估结构材料韧性以及分析低周疲劳破坏引起的裂纹扩展的重要参量。文章结合Dugdale模型,以裂纹尖端累积塑性应变为控制参量,提出了一个循环载荷下含裂纹船体板的CTOD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裂纹尖端累积...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是评估结构材料韧性以及分析低周疲劳破坏引起的裂纹扩展的重要参量。文章结合Dugdale模型,以裂纹尖端累积塑性应变为控制参量,提出了一个循环载荷下含裂纹船体板的CTOD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裂纹尖端累积塑性应变、平均应力、裂纹长度等相关因素影响;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了基于累积塑性应变、平均应力比以及裂纹长度的两阶多项式。文中基于累积塑性应变的CTOD计算模型为正确评估循环载荷下船体板的累积塑性破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裂纹板 循环载荷 低周疲劳 累积塑性破坏 CT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膜/土工织物界面大型斜坡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林伟岸 张宏伟 +1 位作者 詹良通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50-1956,共7页
复合衬垫系统广泛应用于垃圾卫生填埋场,是防止渗沥液污染物渗漏扩散的重要屏障。在垃圾重力及沉降作用下易造成斜坡上复合衬垫系统拉伸破坏或沿其界面产生滑移而失稳。目前,由于缺乏对复合衬垫系统内部剪力传递机理的认识,仍难完全解... 复合衬垫系统广泛应用于垃圾卫生填埋场,是防止渗沥液污染物渗漏扩散的重要屏障。在垃圾重力及沉降作用下易造成斜坡上复合衬垫系统拉伸破坏或沿其界面产生滑移而失稳。目前,由于缺乏对复合衬垫系统内部剪力传递机理的认识,仍难完全解决以上两大岩土工程问题。因此,设计并采用复合衬垫系统大型斜坡模型试验装置开展了其内部剪力传递机理的研究。该装置通过砂袋加载模拟填埋过程,采用手拉葫芦为核心的滑移控制系统再现了土工膜/土工织物界面的渐进累积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当外部剪力小于峰值强度时,界面不会进入残余状态,上覆的土工合成材料锚固端的拉力也非常小;但当外部剪力超过界面峰值强度时,界面就会逐渐进入残余状态,并最终达到残余强度。同时,薄弱界面上覆的土工合成材料锚固端的拉力也显著增加,严重时甚至被完全拉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衬垫系统 土工膜/土工织物界面 大型斜坡模型试验 渐进累积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一化时-频反应谱与结构损伤曲线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邱志刚 罗奇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5-168,共4页
为了研究归一化时-频反应谱和结构损伤曲线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对某十层RC框架结构采用地震动特性截然不同的唐山地震天津波SN方向和集集地震波SN方向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了2种工况下结构损伤曲线在地震波归一化时-频反应谱上... 为了研究归一化时-频反应谱和结构损伤曲线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对某十层RC框架结构采用地震动特性截然不同的唐山地震天津波SN方向和集集地震波SN方向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了2种工况下结构损伤曲线在地震波归一化时-频反应谱上的表现.结果表明,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并不一定造成结构最大破坏,而随后很小的反应也可能最终导致结构倒塌,选用不合理的地震记录进行抗震设计是不可靠的,故传统的反应谱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构损伤曲线通过自振周期的变化可以反映结构的塑性发展,与同时具备地震动三要素(振幅、频谱和持时特性)的归一化时-频反应谱相结合,可有效预测结构的损伤机制,从而为大震下结构的抗倒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时-频反应谱 结构损伤曲线 弹塑性时程分析 持时 累积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的归一化时-频反应谱 被引量:3
9
作者 邱志刚 罗奇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5,共5页
在介绍时-频反应谱的基础上,提出归一化时-频反应谱,计算并对比分析了3条常用地震波的归一化时-频反应谱,推断了不同地震波可能对结构地震响应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表明,归一化时-频反应谱有利于分析地震波的工程特性和结构的地震破坏机... 在介绍时-频反应谱的基础上,提出归一化时-频反应谱,计算并对比分析了3条常用地震波的归一化时-频反应谱,推断了不同地震波可能对结构地震响应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表明,归一化时-频反应谱有利于分析地震波的工程特性和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可以反映地震动持时对结构的累计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时-频反应谱 归一化时-频反应谱 地震动持时 结构累积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石岩与甘家寨特大型地震崩滑体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祖峰 常昊 +2 位作者 杨盛用 陈刚 李鉴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0-1047,共18页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和崩塌,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红石岩和甘家寨,二者体积均超过1 000×10~4m^3。基于震后科考,对这2个崩滑体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位于凉山次级活动块体的前缘部位,地震活动频繁,平...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和崩塌,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红石岩和甘家寨,二者体积均超过1 000×10~4m^3。基于震后科考,对这2个崩滑体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位于凉山次级活动块体的前缘部位,地震活动频繁,平均6a就有1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频繁而强烈的地震活动,对浅层岩体造成累积的破坏效应,极大地降低了斜坡的力学强度,这是红石岩、甘家寨等崩滑体发生的基础条件。红石岩特大型崩滑体,其形成与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峭的地形坡度、软弱地层和节理、裂隙的发育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其形成主要经历了3个过程:第1阶段,在强震动情况下,顺河节理、卸荷裂隙以及横河向节理进一步张裂、贯通,在垂向上分割出不同的块体;第2阶段,岩体沿层间节理进一步发展,切割垂直方向的块体,形成纵横立体交叉的岩石块体;第3阶段,前2个阶段形成的岩体失去稳定,向坡下倾倒、坍塌,并沿软弱地层滑面下滑、倾倒,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甘家寨特大型滑坡,则为大型凹坡中下部发生的风化层滑坡,其形成过程大致为:首先,在地震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四周土层向凹坡中轴的下部运动、聚集,因下部松散土层含水量和容重最大,其所遭受的地震惯性力最大,最先产生塑性破坏而挤压膨胀变形;第2阶段,因坡度较陡,随着斜坡下部挤压塑性变形区进一步扩大,在斜坡中部某个部位产生拉张区,当超过风化层抗拉强度时产生破坏,滑坡体顺势快速滑出。这2个特大型滑坡代表了鲁甸地震滑坡的2种主要类型,其成因及其形成机制对该地区的地震滑坡灾害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M_S6.5地震 凉山次级活动块体 累积破坏效应 崩滑体 凹坡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asting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based on sonic wave measurement 被引量:5
11
作者 闫长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2期230-235,共6页
The principle of sonic wave measurement was introduced, and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under blasting load were studied by in situ test, us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 The principle of sonic wave measurement was introduced, and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under blasting load were studied by in situ test, us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us. The blast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ten times at some tunnels of Changba Lead-Zinc Mine. The damage depth of surrounding rock caused by old blasting excavation (0.8-1.2 m) was confirm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damage degree and blast times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nic velo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blast times, hut the damage degree (D) increases. The damage cumulative law is non-linear. The damage degree caused by blas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and damage effects become indistinct. The blasting damage of rock mass is anisotropic.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mass within charging range is maximal. And the more the charge is, the more severe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mass is. The test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s of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and dyna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cha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ic wave measurement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damage degree blasting load surrounding rock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