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累积变化率的医学图像弱边缘检测算法
1
作者 林清华 杜民 高跃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046-3050,3068,共6页
利用医学图像中像素灰度值变化趋势在组织内部像素和边缘像素中具有的不同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累积变化率的医学图像弱边缘检测算法。通过判断像素灰度值在不同步长下变化率的变化趋势来鉴别图像中的弱边缘,采用均值的方法对检出的边缘区... 利用医学图像中像素灰度值变化趋势在组织内部像素和边缘像素中具有的不同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累积变化率的医学图像弱边缘检测算法。通过判断像素灰度值在不同步长下变化率的变化趋势来鉴别图像中的弱边缘,采用均值的方法对检出的边缘区域进行细化。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强鲁棒性,在相同的阈值条件下,能够增加医学图像弱边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变化 医学图像 弱边缘 边缘检测 边缘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期累积岩石圈磁场变化分析唐山M_(S)5.1地震震磁异常
2
作者 王朝景 李博 苏树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527,共11页
利用2016—2021年河北及周边地区的6期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针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M_(S)5.1地震,建立了震前1~4年和震后1年的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磁场的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和水平矢量4个要素的时空演化过程... 利用2016—2021年河北及周边地区的6期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针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M_(S)5.1地震,建立了震前1~4年和震后1年的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磁场的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和水平矢量4个要素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震前累积4年和3年的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变化中区域整体趋势强,与大地构造有一定的相关性;震前2年和1年的岩石圈磁场变化中,局部特征显著;震前1~4年变化中震中附近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变化量值均较小,且多有变化零值线分布,水平矢量呈现出持续的弱变化特征;震后震中附近的磁偏角和变化量值大。②从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时空演化过程,可以看出,越接近发震时间,局部正、负变化空间分布将取代区域的整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 震磁异常 累积变化 岩石圈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灌浆过程中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的累积动态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徐秀红 吕桂华 +2 位作者 陈坚剑 卢华兵 郭国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5-688,共4页
选用6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授粉后15,18,21,24,27和40 d时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研究灌浆过程中玉米黄质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的累积动态呈单峰分布,除浙凤甜2号在授粉后21 d达到最高值,其余品种均在授粉后24 d... 选用6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授粉后15,18,21,24,27和40 d时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研究灌浆过程中玉米黄质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的累积动态呈单峰分布,除浙凤甜2号在授粉后21 d达到最高值,其余品种均在授粉后24 d达到最高值,之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不同品种间籽粒玉米黄质含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中粤甜3号最高,为14.809 mg.kg-1;金银糯最低,为5.241 mg.kg-1;从大到小依次为粤甜3号>超甜4号>浙甜6号>华珍>浙凤甜2号>金银糯,与籽粒颜色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玉米黄质累积速率分别是浙凤甜2号授粉后18 d最快,粤甜3号是授粉后21 d最快,其他4个品种则在授粉后24 d最快。另外,结合试验结果,提出授粉后24 d左右是鲜食玉米的最佳采收期,此时获得玉米黄质含量最高又兼顾产量、商品性、口感,食用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黄质含量 累积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健康 王计平 石建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9,共13页
流域水沙情势演变归因是水文地质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为了深入理解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并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水文、气象、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等数据信息,运用累积量斜率... 流域水沙情势演变归因是水文地质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为了深入理解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并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水文、气象、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等数据信息,运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累积距平法、滑动秩和检验法等方法,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归因。结果表明:(1)窟野河流域1956—2019年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平均每年减少约0.104×10^(8)m^(3)和0.027×10^(8)t,突变年为1997年,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2)1998—2011年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6.06%和63.94%,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6.11%和73.89%,其中径流量减少主要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导致的植被、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3)以1998—2011年为基准期,2012—2019年累积径流量斜率变化率高达109%,径流量反弹明显,可能与矿井封存水外溢有关,同时,累积输沙量斜率接近零,输沙量无显著变化,说明研究区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成果为窟野河流域水文预测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需重点关注生态恢复和煤炭开采活动对水资源变化的复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量斜率变化 水沙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法及其在径流变化归因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赵益平 王文圣 +1 位作者 张丹 梁淑琪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20,共4页
综合考虑降水和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方法——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法,该方法原理简单,能客观地定量分离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进而以釜溪河流域为例,探讨了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法的可行性... 综合考虑降水和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方法——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法,该方法原理简单,能客观地定量分离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进而以釜溪河流域为例,探讨了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釜溪河流域年径流序列存在1989、2002年两个突变点,可以此为界将序列划分基准期和影响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在1989~2001年期间分别为63.20%、36.80%,在2002~2014年期间分别为55.64%、44.36%。计算结果符合釜溪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可在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贡献率 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法 釜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累积方位变化量的来袭鱼雷制导方式识别 被引量:1
6
作者 余跃 孙振新 陈颜辉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89,共3页
准确识别来袭鱼雷的制导方式是水面舰艇在鱼雷防御过程中的重大难题之一。引入来袭鱼雷累积方位变化量,在从发现鱼雷报警到自导开机这段时间内累积鱼雷的方位变化,并用最小二乘拟合得到累积方位变化量曲线。通过大量仿真可以构建鱼雷累... 准确识别来袭鱼雷的制导方式是水面舰艇在鱼雷防御过程中的重大难题之一。引入来袭鱼雷累积方位变化量,在从发现鱼雷报警到自导开机这段时间内累积鱼雷的方位变化,并用最小二乘拟合得到累积方位变化量曲线。通过大量仿真可以构建鱼雷累积方位变化量数据库。最后估计了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在鱼雷相对于本舰的不同舷角下两两区分时鱼雷和本舰的距离和区分时间。仿真结果能为水面舰艇的鱼雷防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袭鱼雷 制导方式识别 累积方位变化 最小二乘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淑芝 温得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归因研究对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集中度、集中期、有序聚类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归因研究对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集中度、集中期、有序聚类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周期和突变变化特征,基于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和双累积曲线定量评估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 a大通河流域气候暖湿化明显,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发量增幅分别为0.42℃·(10a)~(-1)和8.9 mm·(10a)~(-1)、5.6 mm·(10a)~(-1),年径流呈减少趋势,倾向率0.67×108m^(3)·(10a)~(-1)。(2)径流集中度和不均匀系数呈微弱下降趋势,枯季径流增加趋势明显,年内分配更趋于均匀,集中期有推迟趋势,延迟速率为3.0 d·(10a)~(-1)。(3)年径流在44 a左右尺度上周期震荡明显,突变发生在1990年,突变后径流量减少3.52×108m^(3),流域冰川分布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无显著变化。(4)气候、人类活动对大通河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7.7%和117.7%,降水量是流域来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跨流域调水是引起径流减小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大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素水平对紫花苜蓿磷累积动态和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郑敏娜 梁秀芝 +2 位作者 韩志顺 康佳惠 陈燕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7,共8页
为研究晋北轻度盐碱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生产过程中磷素(Phosphorus,P)吸收规律,并探索适宜的施磷水平,本试验以苜蓿品种‘巨能2号’、‘3010’和‘WL366HQ’为材料,进行不同磷素水平(100,160,220,280 kg·hm-2)对不... 为研究晋北轻度盐碱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生产过程中磷素(Phosphorus,P)吸收规律,并探索适宜的施磷水平,本试验以苜蓿品种‘巨能2号’、‘3010’和‘WL366HQ’为材料,进行不同磷素水平(100,160,220,280 kg·hm-2)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苜蓿干物质累积、磷素累积量、繁殖器官磷素累积及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3个苜蓿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磷素累积量、磷素分配率、磷素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不一致,‘巨能2号’在盛花期的P 10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0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最大,而在P 22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220 kg·hm-2)表现出最高的磷素收获指数;‘3010’和‘WL366HQ’均在结荚期的P 16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6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和磷素收获指数最大。综合分析认为,适宜施磷量可有效提高种子荚果数、结荚率和种子产量,在晋北地区较合理的施肥时期和适量为:‘巨能2号’宜在返青期施磷肥220 kg·hm-2;‘3010’和‘WL366HQ’宜在返青期施磷肥16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磷素 磷素累积变化 种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浏阳河流域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于泽兴 胡国华 +1 位作者 陈肖 顾庆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11,共6页
定量评估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浏阳河流域径流的影响,有助于更合理地利用流域水资源。采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1969—2013年浏阳河流域径流和降水的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应用累积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估算了不同... 定量评估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浏阳河流域径流的影响,有助于更合理地利用流域水资源。采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1969—2013年浏阳河流域径流和降水的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应用累积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估算了不同时期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浏阳河流域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上升率为3 mm/(10 a);年径流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率为2.7(m3·s-1)/(10 a);降水和径流在1988年和1999年均发生显著性突变,经历了"减少—增多—减少"的交替变换。与基准期1969—1988年相比,1989—1998年和1999—2013年这2个时期的降水量变化对径流量变化贡献率依次为56.8%,7.62%,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贡献率依次为43.2%,92.38%,可见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浏阳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阳河流域 径流量变化 累积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郭爱军 畅建霞 +1 位作者 黄强 孙佳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2-220,共9页
【目的】定量分析渭河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为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诊断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变异位置,以径流变异之前时间段为基准期,变异点之后时间段为计算... 【目的】定量分析渭河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为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诊断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变异位置,以径流变异之前时间段为基准期,变异点之后时间段为计算期,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渭河流域径流序列分别在1971、1991年发生变异,1972-1991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14.60%,其中降水、蒸发所占比例分别为24.55%和-9.96%,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85.40%;1992-2005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30.37%(降水占25.00%,蒸发占5.37%),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69.63%。【结论】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径流的减少有决定性影响,平均贡献率接近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淮河上游径流影响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睿 夏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0-33,共4页
以淮河流域上游漯河站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法、里海哈林法和滑动游程检验法对1957—2010年的年降雨量和年径流深序列跳跃变异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漯河站年径流深和年降雨序列分别于1985年和1999年左右发生跳跃变异。根据跳跃变异... 以淮河流域上游漯河站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法、里海哈林法和滑动游程检验法对1957—2010年的年降雨量和年径流深序列跳跃变异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漯河站年径流深和年降雨序列分别于1985年和1999年左右发生跳跃变异。根据跳跃变异检验结果,采用降雨径流关系法与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计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研究区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986—1999年较前一阶段径流的减少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而2000—2010年较前一阶段径流的增多主要因素是气候的变化。降雨径流关系法与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定量评估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 降雨径流关系法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淮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季风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的影响评价
12
作者 冯瑶 赵昕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5-664,共10页
利用中国北方季风区121个地表气象观测站2000—2013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及MODIS遥感8天平均总初级生产量数据(MOD17A2),分别建立了14年内8天累积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雨量与累积总初级生产量的线性气候相关模型。基于模型所得区间... 利用中国北方季风区121个地表气象观测站2000—2013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及MODIS遥感8天平均总初级生产量数据(MOD17A2),分别建立了14年内8天累积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雨量与累积总初级生产量的线性气候相关模型。基于模型所得区间的阈值和参数,计算区域模式RSM本底时期10年(1996—2005年)及未来10年(2041—2050年)两种排放情景RCP4.5和RCP8.5下,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累积开始日期、累积时期、累积结束日期及累积速率变化,分析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对总初级生产量累积的影响,并综合评价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对总初级生产量的模拟精度高于最高气温和降雨量;总初级生产量累积开始和结束日期对4类气候因子的变化均较敏感,而累积时期和累积速率仅对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较敏感;未来气候变化将延长累积时期,增加累积速率,并提高总初级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总初级生产量 累积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凉州区日光温室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年限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吉彪 王祎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3期64-66,共3页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是我国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设施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了分析在日光温室特殊栽培管理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累积状况,评价日光温室土壤质量和指导日光温室施肥,有选择性地对...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是我国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设施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了分析在日光温室特殊栽培管理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累积状况,评价日光温室土壤质量和指导日光温室施肥,有选择性地对甘肃凉州区1993—2013年建棚的500座温室进行了土样采集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普遍很高,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尤其是土壤有效磷的累积量大,且分布极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日光温室 累积变化 凉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及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威娜 高瑞忠 +2 位作者 王喜喜 刘廷玺 白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3,共7页
多种原因导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草原流域草地退化及环境恶化,定量分析其径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流域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1963—2015年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法、改进的... 多种原因导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草原流域草地退化及环境恶化,定量分析其径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流域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1963—2015年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法、改进的M-K趋势检验法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等方法,从年代、水文年及季时间尺度剖析了锡林河流域径流演变的规律,定量计算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锡林河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锡林河流域径流量在各时间尺度均为显著(p<0.05)减少趋势,而各气候要素的波动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流域内社会经济变化显著;径流量在21世纪初达到最小,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减少了54.9%;流域内降水、径流变化的突变年份均为1998年,1998年前后气候波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仅为30.34%,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达到69.66%,人类活动是引起径流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变化规律 驱动因素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锡林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小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叶晶萍 刘政 +2 位作者 欧阳磊 盛菲 刘士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478-4487,共10页
流域径流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是森林水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当前,大部分研究基于年尺度定量分析了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而季节尺度上的研究较少。因此,季节尺度上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彭冲涧小... 流域径流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是森林水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当前,大部分研究基于年尺度定量分析了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而季节尺度上的研究较少。因此,季节尺度上径流变化的归因分析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彭冲涧小流域1983—2014年降水、径流等水文气象资料,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对降水、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计算季节及年尺度上降水变化、蒸发散和植被恢复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3年为降水与径流的一致突变点;春、夏、秋、冬季及年降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0.88%、42.60%、-10.39%、-3.28%和31.26%,蒸发散的贡献率分别为32.89%、40.71%、29.33%、47.43%和42.64%,植被恢复的贡献率分别为16.23%、16.69%、81.06%、55.85%和26.10%。季节尺度上,春、夏季,降水变化和蒸发散是径流深减少的主要原因,而秋、冬季,植被恢复居主导地位;年尺度上,蒸发散对径流深减少的贡献率最大。该研究揭示了彭冲涧小流域近30年来径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径流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蒸发散 植被恢复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彭冲涧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水位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欣 司源 +3 位作者 杨坪宏 刘晓波 董飞 李廷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4-51,共8页
近年来抚仙湖水位出现严重下降现象,研究其水位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意义。基于1953~2020年抚仙湖流域水文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累积距平、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水位年际、年内变化规律... 近年来抚仙湖水位出现严重下降现象,研究其水位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意义。基于1953~2020年抚仙湖流域水文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累积距平、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水位年际、年内变化规律,用水量平衡法分析湖泊水量变化,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探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抚仙湖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53~2020年抚仙湖年际水位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季节性变化特征为秋季水位高、夏季水位低;②与基准期1962~1974年相比,1975~2008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10.0%和90.0%,2009~2020年的贡献率分别为18.1%和81.9%,人类活动影响占主导作用但近年来贡献率有所降低;③人类活动对径流贡献率的减少与抚仙湖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工业园区搬迁、引调水工程运行等因素有关,减少人类活动对湖泊水位的影响,有利于保障抚仙湖水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特征 水量平衡 累积量斜率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及演变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吴奕 宋瑞鹏 +3 位作者 张红卫 陈莉 李洋 肖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2-96,共5页
以河南省1956—2016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数据为基础,采用距平累积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判定河南省及其各流域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演变关系。结果表明:... 以河南省1956—2016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数据为基础,采用距平累积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判定河南省及其各流域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演变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1956—2016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均呈减小趋势,地表水资源量减小趋势更显著,北部海河、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减小趋势比南部淮河、长江流域显著;20世纪90年代,该省海河、黄河流域一些站降水—径流关系发生改变。以海河流域新村站为例,量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发现降水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地表水资源量 Mann-Kendall检验法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种方法的径流变化贡献率对比分析--以彭冲涧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盛菲 刘士余 +2 位作者 刘政 叶晶萍 杨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69,75,共5页
小流域径流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定量评价两者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彭冲涧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水文模型模拟法、经验统计分析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的径流变化贡献率计算结果,并... 小流域径流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定量评价两者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彭冲涧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水文模型模拟法、经验统计分析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的径流变化贡献率计算结果,并归纳分析3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在春、夏季及年尺度上,水文模型模拟法计算的降水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61.00%,81.60%,70.00%,大于另外2种方法;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考虑了蒸散发的贡献率,其降水变化和植被恢复的贡献率在春、夏季及年尺度上分别为50.88%,42.60%,31.26%和16.23%,16.69%,26.10%,均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水文模型模拟法 经验统计分析法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彭冲涧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和人类活动对乌江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杨 周旭 +2 位作者 蒋啸 杨大方 李洪广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98,共8页
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其相互作用使得流域水循环发生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可为流域调控水资源效率、协调农业发展等提供参考。以乌江上游为例,基于鸭池河水文站和流域内及周边共12个气象站,根据1960-2... 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其相互作用使得流域水循环发生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可为流域调控水资源效率、协调农业发展等提供参考。以乌江上游为例,基于鸭池河水文站和流域内及周边共12个气象站,根据1960-2013年长时间序列实测径流与气象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判断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的突变时间,用Morlet小波法对径流量进行周期变化分析,重点分析乌江上游流域降水与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60-2013年间,径流量与降水量无显著增加趋势;径流量和降水量在此期间存在1986和2002年两个突变点,且突变特征和阶段特征同步;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共振周期为18~19 a及19~20 a,流域径流量对降水量变化具有一定滞后作用,滞后时间为1~2 a;以1960-1986年为基准期,1987-2002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50.93%和49.70%,2003-2013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49.30%和50.70%。降水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在降低,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作用在增大,因此,未来流域水资源管理应重视良性人类活动的构建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降水 人类活动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SCRCQ) 乌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对贾鲁河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怀斌 孙志航 刘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18,共3页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水系径流量发生较大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化所带来的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累积斜率变化率法在水文变化分析的应用中进一步创新,从人类活动因素中分离出下垫面对径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水系径流量发生较大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化所带来的径流量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累积斜率变化率法在水文变化分析的应用中进一步创新,从人类活动因素中分离出下垫面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并以贾鲁河流域郑州段为例结合Mann-Kendall检验法,求出气候变化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及其他人类活动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80~2019年实测径流量呈上升趋势,并在2008年发生突变。在对径流量的影响分析中,下垫面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为主要影响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69.76%、56.19%。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原因主要为下垫面硬化使产汇流增大及人口增多排放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径流量 人类活动 Mann-Kendall检验法 累积斜率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