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不同粒位籽粒淀粉与蛋白质累积动态差异 被引量:23
1
作者 董明辉 谢裕林 +4 位作者 乔中英 刘晓斌 吴翔宙 赵步洪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7-306,共10页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研究了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淀粉、可溶性糖和粗蛋白质含量等动态变化,以期通过分析灌浆物质累积动态差异探讨不同粒位间籽粒品质差异形成的生理原因。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灌...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研究了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淀粉、可溶性糖和粗蛋白质含量等动态变化,以期通过分析灌浆物质累积动态差异探讨不同粒位间籽粒品质差异形成的生理原因。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物质累积动态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穗上早开花籽粒起步灌浆早,初期灌浆速率快;灌浆前、中期籽粒中淀粉和直链淀粉累积速率、累积量与籽粒开花顺序较为一致,即早开花籽粒大于迟开花籽粒,而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则与之相反。灌浆在粒位间的差异扬粳9538大于扬稻6号。成熟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则与开花顺序无必然联系。粗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呈倒"S"型趋势,即灌浆前期下降较快,至最低点后略有回升,前期下降速率迟开花籽粒大于早开花籽粒,但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灌浆阶段则以迟开花籽粒大于早开花籽粒,二次枝梗大于一次枝梗籽粒,穗下部籽粒高于其他部位籽粒。灌浆前、中期同枝梗上较早开花籽粒含水量下降幅度大于迟开花的籽粒,一次枝梗上第1粒尤为明显。以上结果说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供给可能不是弱势粒发育不良的限制因子,弱势粒灌浆充实不良可能与其较低的生理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位 淀粉 蛋白质 累积动态 差异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分的累积动态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杰 胡国华 +3 位作者 张大勇 孙殿君 刘春燕 裴宇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59-1763,共5页
在大豆籽粒形成过程中,随着棕榈酸、亚麻酸的含量下降,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上升。在棕榈酸累积的中、后期,高蛋白品种与其他品质类型品种有一定差异。油酸的累积主要在大豆籽粒形成的早期,但高油品种红丰9号与其他5个品种有较大差... 在大豆籽粒形成过程中,随着棕榈酸、亚麻酸的含量下降,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上升。在棕榈酸累积的中、后期,高蛋白品种与其他品质类型品种有一定差异。油酸的累积主要在大豆籽粒形成的早期,但高油品种红丰9号与其他5个品种有较大差异。亚油酸的累积则主要在中后期。开花后51 d是这5种脂肪酸累积的共同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 累积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玉米养分吸收及累积动态研究 被引量:46
3
作者 高伟 金继运 +1 位作者 何萍 李书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3-629,共7页
通过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华北地区的河北、河南等省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同一玉米品种(郑单958)在我国北方不同地区养分吸收及累积规律。结果表明,郑单958在东北地区作为春玉米栽培时的总生物量及氮、磷吸收量要高于在华北地区... 通过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华北地区的河北、河南等省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同一玉米品种(郑单958)在我国北方不同地区养分吸收及累积规律。结果表明,郑单958在东北地区作为春玉米栽培时的总生物量及氮、磷吸收量要高于在华北地区作为夏玉米栽培时的相应值,钾吸收量则相反。在华北地区作为夏玉米栽培时,营养体中氮、磷、钾百分含量最大值要高于在东北地区作为春玉米栽培时的相应值;而在东北地区作为春玉米栽培时营养体中氮、磷养分向子粒中的转运量显著高于在华北地区作为夏玉米栽培时的转运量,钾素的转运量正好相反。在东北地区作为春玉米栽培时,其生物量最大增长速率和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都要晚于在华北地区作为夏玉米栽培时的。因此,在东北地区种植的春玉米可以适当地推迟追肥的时间,增加玉米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养分累积动态 养分转运量及转运效率 养分吸收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 被引量:14
4
作者 邱宇洁 许明祥 +2 位作者 师晨迪 张志霞 张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8,共12页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不同年限坡改梯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东黄土丘陵区黄绵土在坡改梯后近50 a内,农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处于持续累积状态,20—40 cm与40—60...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不同年限坡改梯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东黄土丘陵区黄绵土在坡改梯后近50 a内,农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处于持续累积状态,20—40 cm与40—60 cm土层SOC较坡耕地的增幅分别为54.6%和52.4%,大于表层增幅 (33.7%)(P〈0.05);各土层SOC随梯田年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修建初期(0~8 a)累积较快并超过坡耕地SOC水平(P〈0.01),24 a 后有了显著提高(P〈0.05),后期SOC累积变化不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及地形下SOC含量及累积速率有所差异,0—20 cm 土层的SOC在黄绵土中累积最为明显,20—40 cm与40—60 cm 两个土层SOC在红粘土中的累积量最为显著(P〈0.05);阴坡表层SOC大于阳坡,梯田修建25 a 后阴坡平均SOC较阳坡高22.1%。3)梯田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最大,其贡献率达62.0%,海拔和坡向影响次之,两者可解释20.4%的有机碳的变异;梯田年限和施用有机肥可分别解释11.7%和5.8%的变异。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在当前经营状况下表现出较弱的碳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改梯田 土壤有机碳 累积动态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夏玉米养分累积动态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宋海星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9-403,共5页
在遮雨棚内进行了微区试验,采用不同水、氮素供应研究了玉米N、P、K吸收累积动态。结果表明,植株生物量和N、P、K吸收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而植株的N、P、K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植株生物量和N、P、K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S曲线... 在遮雨棚内进行了微区试验,采用不同水、氮素供应研究了玉米N、P、K吸收累积动态。结果表明,植株生物量和N、P、K吸收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持续增加;而植株的N、P、K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植株生物量和N、P、K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S曲线方程描述。玉米生长期间干物质与养分吸收并非同一速率,前期上升快,至最高峰后缓慢下降。在N、P、K三要素中,N、K吸收速率高,上升快,下降也快;P吸收速率低,上升慢,下降亦慢。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以K最早,N次之,P最晚。但三者均早于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出现的时间。水分和氮素供应增加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及养分吸收量,也可增加生育前期的养分含量,但不改变养分累积变化趋势和养分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水分和氮素供应促进了营养体养分向子粒的运转,提高了养分在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从而提高了子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条件 夏玉米 养分累积动态 养分吸收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麦谷蛋白亚基及谷蛋白聚合体形成和累积动态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文川 马猛 +1 位作者 王爱娜 赵惠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69-1776,共8页
选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不同的3个强筋和4个弱筋小麦品种,研究了其籽粒发育过程中麦谷蛋白亚基、谷蛋白聚合体的形成和累积动态。结果表明,强筋小麦籽粒HMW-GS和B区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从花后9~12d开始表达;而... 选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不同的3个强筋和4个弱筋小麦品种,研究了其籽粒发育过程中麦谷蛋白亚基、谷蛋白聚合体的形成和累积动态。结果表明,强筋小麦籽粒HMW-GS和B区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从花后9~12d开始表达;而弱筋小麦从花后12~15d开始表达,即强筋小麦麦谷蛋白亚基开始形成时间早于弱筋小麦。各品种的HMW-GS一旦形成,其累积速度较快,花后27d基本达到稳定值,之后维持稳定量;而LMW-GS形成后,累积较慢,直到花后30d左右达到稳定量。3个强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期谷蛋白总聚合体百分含量(TGP%)和谷蛋白大聚合体百分含量(GMP%)累积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即在花后12~30d一直持续增加,花后30d至成熟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水平。4个弱筋小麦TGP%和GMP%累积动态均表现为在花后12~24d(灌浆早中期)形成和持续累积,花后24d至成熟逐渐降低。麦谷蛋白亚基表达模式以及谷蛋白聚合体累积动态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小麦强筋或弱筋品质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麦谷蛋白亚基 谷蛋白聚合体 累积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杞7号周年干物质与氮磷钾累积动态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娇 任福聪 +3 位作者 陈刚 郭鑫年 梁锦秀 周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137,共8页
【目的】明确枸杞干物质和氮磷钾周年动态累积规律,为枸杞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5年生宁杞7号整树为试材,采用树体分解法,分别于枸杞春梢期(4月)、花果期(5月)、盛果期(7月)、夏眠期(8月)、秋果期(9月)、休眠期(11... 【目的】明确枸杞干物质和氮磷钾周年动态累积规律,为枸杞施肥量和施肥时期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5年生宁杞7号整树为试材,采用树体分解法,分别于枸杞春梢期(4月)、花果期(5月)、盛果期(7月)、夏眠期(8月)、秋果期(9月)、休眠期(11月)整株挖取干周和树高相近的枸杞树各3株,分解为主干、枝条(分别按新生枝、1年生枝采集)、叶片、果实和根系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干物质及氮、磷、钾含量和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在枸杞周年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累积高峰集中在盛果期和秋果期;全物候期枸杞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果实>主干>叶片>根系>新生枝>1年生枝。枸杞叶片、果实中的氮、磷、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另外,枸杞叶片和果实中的氮、磷含量在春稍期、花果期较高,钾含量在花果期、秋果期较高。当经济产量为971.17 g/株时,枸杞氮、磷、钾累积量分别为72.80,11.87,32.62 g/株,累积高峰期出现在花果期和盛果期,其中新增氮、磷、钾累积量分别为58.41,7.98,27.19 g/株,多累积在果实、叶片中。【结论】宁杞7号枸杞每形成100 kg干物质,N、P(P 2O 5)、K(K 2O)养分需要量分别为13.56~15.58,4.90~9.22和5.50~8.97 kg/hm^(2),需求质量比为1.00∶0.23∶0.48。应注意在干物质和养分累积的高峰期,即花果期、盛果期和秋果期保证养分供应充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杞7号 养分年累积动态 枸杞栽培 植物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灌浆过程中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的累积动态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徐秀红 吕桂华 +2 位作者 陈坚剑 卢华兵 郭国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5-688,共4页
选用6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授粉后15,18,21,24,27和40 d时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研究灌浆过程中玉米黄质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的累积动态呈单峰分布,除浙凤甜2号在授粉后21 d达到最高值,其余品种均在授粉后24 d... 选用6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授粉后15,18,21,24,27和40 d时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研究灌浆过程中玉米黄质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的累积动态呈单峰分布,除浙凤甜2号在授粉后21 d达到最高值,其余品种均在授粉后24 d达到最高值,之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不同品种间籽粒玉米黄质含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中粤甜3号最高,为14.809 mg.kg-1;金银糯最低,为5.241 mg.kg-1;从大到小依次为粤甜3号>超甜4号>浙甜6号>华珍>浙凤甜2号>金银糯,与籽粒颜色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玉米黄质累积速率分别是浙凤甜2号授粉后18 d最快,粤甜3号是授粉后21 d最快,其他4个品种则在授粉后24 d最快。另外,结合试验结果,提出授粉后24 d左右是鲜食玉米的最佳采收期,此时获得玉米黄质含量最高又兼顾产量、商品性、口感,食用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黄质含量 累积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浆土上不同施硅水平对水稻植株体内氮、磷、钾和硅养分累积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任学坤 殷微微 +2 位作者 徐文平 高凤文 赵姝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64-66,共3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上施用生物硅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素、磷素、钾素和硅素的吸收高峰并不同步,氮素和磷素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分蘖期到抽穗期;钾素和硅素的累积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上施用生物硅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素、磷素、钾素和硅素的吸收高峰并不同步,氮素和磷素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分蘖期到抽穗期;钾素和硅素的累积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分蘖期到拔节期,另一个是从抽穗期到乳熟期。不同施硅处理之间养分累积量进行比较,氮素和钾素各时期均以Si40处理累积量最大,磷素和硅素各时期均以Si30处理累积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施硅水平 水稻 养分 累积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大麦间作豌豆干物质累积动态、种间竞争力和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朱永永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5年第4期1-4,共4页
为了探究隔根方式和大麦种植密度对大麦间作豌豆干物质累积动态、种间竞争力和产量的影响,2022年开展了盆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隔根方式和大麦种植密度显著影响了豌豆和大麦的干物质量和干物质累积速率,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隔根种植方... 为了探究隔根方式和大麦种植密度对大麦间作豌豆干物质累积动态、种间竞争力和产量的影响,2022年开展了盆栽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隔根方式和大麦种植密度显著影响了豌豆和大麦的干物质量和干物质累积速率,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隔根种植方式下豌豆的干物质量和累积速率均高于不隔根的种植方式,而大麦的干物质量和累积速率均低于不隔根的种植方式。A bp值反映的是间作系统内大麦对豌豆的竞争力,大麦在各个生育时期对豌豆的竞争力表现为没有隔根的处理显著大于隔根的处理,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大,大麦对豌豆的竞争力也增大。大麦种植密度为25株/盆时,大麦间作豌豆的LER>1,说明间作有一定的优势,在此间作系统中大麦和豌豆之间的互利作用大于竞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根 种植密度 干物质累积动态 种间竞争力 产量 大麦 豌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返混动态累积分批精馏过程 被引量:8
11
作者 白鹏 张卫江 +2 位作者 尹波 郭天仁 杨志才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9,14,共4页
动态累积操作是提高分批精馏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在塔顶累积罐内存在的液相返混限制了分离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文提出了塔顶累积罐无返混动态累积操作过程。研究了塔板和塔顶存液量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模拟计算和实验结果均表明 。
关键词 分批精馏 动态累积 无返混 塔顶累积 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累积分批精馏过程研究(I)─—操作方法及实验 被引量:22
12
作者 白鹏 张卫江 余国琼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5-18,23,共5页
提出了动态累积分批精馏过程,选用两种不同物系进行了动态累积操作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分批精馏方法相比,动态累积法既利用了全回流高效率浓缩,又消除了飞轮效应,所以分离效率明显提高,在实验中分别缩短操作时间25%和40%。
关键词 分批精馏 动态累积 操作方法 精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累积分批精馏过程研究(Ⅱ)─—过程模拟计算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卫江 白鹏 余国琮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9-23,共5页
继前文(I),建立了动态累积分批精馏过程的数学模型,并用其对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二组元动态累积分批精馏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新操作方法明显优于常规分批精馏过程。
关键词 分批精馏 动态累积 数学模型 精馏 过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累积与变压强联合分批精馏过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卫江 孙兴华 +2 位作者 白鹏 冯天扬 杨志才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12,共4页
提出分批精馏过程中的动态累积与变压强联合操作法,并成功应用于工业高效填料塔,生产运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分批精馏操作方法相比,动态累积与变压强联合操作方案不仅大幅度缩短了操作周期, 而且明显提高了分离效率, 减少了能... 提出分批精馏过程中的动态累积与变压强联合操作法,并成功应用于工业高效填料塔,生产运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分批精馏操作方法相比,动态累积与变压强联合操作方案不仅大幅度缩短了操作周期, 而且明显提高了分离效率, 减少了能耗, 降低操作费用, 具有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批精馏 间歇精馏 动态累积 变压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塔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立峰 蔡炜炜 +2 位作者 李文秀 于巍 白鹏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1-1135,共5页
在动态累积间歇精馏塔中,采用双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操作对正丙醇-异丙醇混合物的分离进行实验。考察了操作时间对塔顶异丙醇含量和塔顶温度的影响,并与塔顶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操作的分离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产品... 在动态累积间歇精馏塔中,采用双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操作对正丙醇-异丙醇混合物的分离进行实验。考察了操作时间对塔顶异丙醇含量和塔顶温度的影响,并与塔顶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操作的分离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产品采出要求条件下,采用双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操作时,原料中异丙醇含量越高,所需的操作时间越长,异丙醇纯度越高,收率越高;在原料加入量为1000 mL、加热功率为150W、原料中异丁醇质量分数为70%时,两种操作方式均可得到质量分数96.92%的异丙醇产品,采用双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操作方式,异丙醇收率比采用塔顶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操作方式提高了2.16个百分点,操作时间节省166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累积 间歇精馏 双回流 塔顶与塔釜回流 正丙醇 异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群吸引FDI的动态累积优势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建华 阮翔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12-115,共4页
全球的FDI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并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的特征。集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区位因素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结合FDI产业集聚分布的原因,从静态的成本优势、和动态的累积优势包括产业配套能力、外资集聚效应、产业群的开放度和区位品... 全球的FDI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并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的特征。集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区位因素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结合FDI产业集聚分布的原因,从静态的成本优势、和动态的累积优势包括产业配套能力、外资集聚效应、产业群的开放度和区位品牌优势五个方面分析产业集群对FDI的影响因素,并配以案例对这些因素进行说明,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产业集群 动态累积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累积间歇精馏的温度控制研究
17
作者 白鹏 骆淑莉 +1 位作者 黄家铭 曾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2-15,共4页
研究了用塔顶温度控制累积罐进行自动切换的操作方法,并以异丙醇-正丙醇为实验物系进行了该操作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根据塔顶温度控制累积罐自动切换的方法操作稳定、控制可靠,通过实验,给出了温度设定点的选择原则,并讨论了此操作在... 研究了用塔顶温度控制累积罐进行自动切换的操作方法,并以异丙醇-正丙醇为实验物系进行了该操作方法的实验,结果表明,根据塔顶温度控制累积罐自动切换的方法操作稳定、控制可靠,通过实验,给出了温度设定点的选择原则,并讨论了此操作在分离高浓度物料中的表现,认为此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广泛,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精馏 动态累积 累积 温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温度控制动态累积间歇精馏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白鹏 刘佳 宋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5-19,共5页
提出了采用塔顶和塔中温度控制进行操作状态转换的全回流间歇精馏控制方法,并以异丙醇-正丙醇为实验物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塔顶和塔中温度控制动态累积全回流-全采出的状态切换是完全可行的.此外,引入塔中温度控制使产品数量... 提出了采用塔顶和塔中温度控制进行操作状态转换的全回流间歇精馏控制方法,并以异丙醇-正丙醇为实验物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塔顶和塔中温度控制动态累积全回流-全采出的状态切换是完全可行的.此外,引入塔中温度控制使产品数量、质量及操作时间优于单独用塔顶温度控制,并且双温度控制操作弹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累积 分批精馏 塔顶温度 塔中温度 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分离正丙醇-异丙醇物系过渡馏分的研究
19
作者 陈立峰 张兵 +2 位作者 李文秀 于巍 白鹏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65-868,共4页
在双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实验装置中,以正丙醇-异丙醇为物系进行了间歇精馏实验,考察了操作时间对过渡馏分采出段塔顶馏出液中正丙醇和异丙醇的含量及塔顶温度、塔釜液正丙醇含量及塔釜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料中异丙醇质量分数... 在双回流动态累积间歇精馏实验装置中,以正丙醇-异丙醇为物系进行了间歇精馏实验,考察了操作时间对过渡馏分采出段塔顶馏出液中正丙醇和异丙醇的含量及塔顶温度、塔釜液正丙醇含量及塔釜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料中异丙醇质量分数别为30%,50%,70%时,对应的过渡馏分采出段操作时间分别为38,46,57min;原料中异丙醇的含量越低,正丙醇回收率越高。在原料加入量为1L、加热功率为150W、原料中异丙醇质量分数为30%的条件下,回收得到的正丙醇质量分数可达到86.66%,此时正丙醇的回收率为67.57%,过渡馏分的量最少,操作时间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累积 间歇精馏 双回流 正丙醇-异丙醇物系 过渡馏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中心形成的动态累积过程:历史与预期因素的影响
20
作者 蒋满元 史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3,共5页
实践中当相关初始资源的配置不存在"交叠"区域时,那么,在产业集聚中心的动态累积过程中,历史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起主导作用;此种情况下,由于初始资源无形中被强化地配置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因而产业的发展也将会沿着这种历史... 实践中当相关初始资源的配置不存在"交叠"区域时,那么,在产业集聚中心的动态累积过程中,历史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起主导作用;此种情况下,由于初始资源无形中被强化地配置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因而产业的发展也将会沿着这种历史的惯性而形成集聚。而当实践中存在着所谓的"交叠"区域时,如果像劳动这样的初始资源配置落在了"交叠"区域之外,那么对于集聚中心的形成,历史便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反之,若诸如劳动这样的初始资源的配置落在了"交叠"区域之内,那么,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预期就将会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动态累积过程 历史因素 预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