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900km? 被引量:39
1
作者 李海兵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杨经绥 戚学祥 P.Tapponnier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88-1298,共11页
通过变形构造几何学、岩石学和区域构造对比研究,认为阿尔金断裂西北侧的阿尔金山北缘、南缘近EW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与阿尔金断裂东南侧的北祁连山、柴北缘NW—SE/NWW—SEE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 通过变形构造几何学、岩石学和区域构造对比研究,认为阿尔金断裂西北侧的阿尔金山北缘、南缘近EW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与阿尔金断裂东南侧的北祁连山、柴北缘NW—SE/NWW—SEE走向的蓝片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相对应,并且,高压变质带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宽度和走向在断裂两侧存在较大的变化。这种在断裂带中宽度变窄、角度趋于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变化是韧性或韧脆性走滑过程中产生的拖曳构造。因此,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韧性变形,它的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应由韧性和脆性走滑位移量组成,至少大于500km,小于1000km。另外,拖曳构造的几何特征,以及西昆仑库地北蛇绿岩、阿尔金南缘蛇绿岩和柴北缘蛇绿岩在年龄、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均具有相似之处,暗示在早古生代时期西昆仑和阿尔金南缘、柴北缘很可能处于相同的构造背景之中,后被阿尔金断裂所切割。因此,综合得出了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左旋走滑位移量为900~10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拖曳构造 累积走滑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68
2
作者 李海兵 Franck Valli +6 位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Paul Tapponnier Robin Lacassin 陈松永 戚学祥 Marie-Luce Chevalier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39-255,共17页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 喀喇昆仑断裂的变形特征、形成时代、构造演化以及它的构造意义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沿断裂出露具右旋剪切应变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其存在高温右旋剪切变形特征,并伴随淡色同构造花岗岩的产生,同构造结晶锆石所记录的U-Pb同位素年龄,暗示了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在23-25Ma以前,其连续变形作用持续到-12Ma,之后伴随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以及噶尔盆地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表明喀喇昆仑断裂生长过程可能是由南东向北西扩展的过程,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碰撞的结果。断裂的累积位移量至少为280km,其长期平均滑移速率约为11mm/a。通过块体间运动学分析,表明在-23-25Ma以后青藏高原物质以约16.2mmn/a的速率向-N108°方向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同构造花岗岩 累积位移量 滑移速率 喀喇昆仑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IMA模型和GM(1,1)与ARMA(p,q)组合模型在滑坡短期预报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赵鑫 郭嘉 吴建川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8,共5页
滑坡的短期预报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滑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滑坡的中短期时间预报中,基于统计学的预测模型是主要的分析预测工具。采用两种理论上比较成熟的ARIMA模型和GM(1,1)与ARMA(p,q)组合模型来模拟滑坡的累积位移量,并对这... 滑坡的短期预报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滑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滑坡的中短期时间预报中,基于统计学的预测模型是主要的分析预测工具。采用两种理论上比较成熟的ARIMA模型和GM(1,1)与ARMA(p,q)组合模型来模拟滑坡的累积位移量,并对这两种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滑坡累积位移量时间序列并做出一定精度的预测,但是两种模型的适用条件不同。本研究可为滑坡短期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短期预报 累积位移量 ARIMA模型 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