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关联网络与风险贡献研究--基于极端事件冲击视角
1
作者 章秀 周尧婷 李岳山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0,共17页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经营关乎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本文基于TENET方法,通过引入非线性连通性函数,探究了在极端事件冲击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网络特征及其风险贡献。研究发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尾部风险网...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经营关乎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本文基于TENET方法,通过引入非线性连通性函数,探究了在极端事件冲击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网络特征及其风险贡献。研究发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尾部风险网络展示出明显的动态关联性和网络中心性特征。在极端事件期间,国有大型银行的网络关联强度更为突出,并在风险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吸收能力则逐渐增强。本文的启示在于,在我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尾部风险网络的时变特征,藉此加强对危机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和认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关联网络 尾部风险 TE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市场识别法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周伟 万里欢 茆训诚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9,共7页
宏观审慎监管需要识别出系统重要性机构(SIFIs),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但还没有就如何有效识别达成共识。首先阐述MES法、SRISK法和Co Va R法三个主流的市场识别法原理与计算,在统一的DCC-GARCH模型相关性分析框架中,对它们做了理论比较... 宏观审慎监管需要识别出系统重要性机构(SIFIs),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但还没有就如何有效识别达成共识。首先阐述MES法、SRISK法和Co Va R法三个主流的市场识别法原理与计算,在统一的DCC-GARCH模型相关性分析框架中,对它们做了理论比较。然后,以中国上市银行为样本,收集市场交易数据,用DCC-GARCH模型拟合相关结构,分别进行了中国SIFIs识别,根据各指标的理论特征分析了各系统重要性排序结果的有效性及其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贡献 MES SRISK △CoVaR 系统重要性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述评及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康书生 周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65,共4页
恢复和处置计划又称为"生前遗嘱",是由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在危机时期如何应对相关问题的实施计划。恢复和处置计划是保证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持续性提供关键金融服务;或在终止这些服务时,确保不对系统造成负外... 恢复和处置计划又称为"生前遗嘱",是由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在危机时期如何应对相关问题的实施计划。恢复和处置计划是保证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持续性提供关键金融服务;或在终止这些服务时,确保不对系统造成负外部性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稳定的一系列措施。我国应关注外资银行RRP实施方案对在华子行的影响;探索中资银行RRP,为其海外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破产处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恢复和处置计划 合同式自救 问题机构救助 市场失灵 金融稳定论坛 金融服务 外资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与监管——基于CoVaR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娜 胡佳琪 周扬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8,59,共6页
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会通过风险溢出效应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传染,并在整个金融体系内不断传播和扩散,由此风险溢出效应开始作为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 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会通过风险溢出效应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风险传染,并在整个金融体系内不断传播和扩散,由此风险溢出效应开始作为评估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并运用CoVaR方法,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溢出进行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农、中、建四大行对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贡献度较高;城商银行,如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虽然规模较小,但风险贡献程度却超过了部分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交通银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和监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风险溢出 CoVaR方法 分位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市场约束真的有效吗——基于9起监管事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忠阳 许悦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74,共15页
由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存在"大而不倒"效应,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进而降低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一直是一项重要问题。本文选取巴塞尔协议第三支柱市场约束这一角度,采用事件研究法,针对我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由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存在"大而不倒"效应,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进而降低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一直是一项重要问题。本文选取巴塞尔协议第三支柱市场约束这一角度,采用事件研究法,针对我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股票收益对于2011—2015年期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中国银监会发布的G-SIBs名单和出台SIBs监管政策等共9次监管事件产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并将我国进入G-SIBs名单和未进入该名单的上市银行进行了对比,旨在研究监管政策的出台是否影响了市场对于该类机构的预期,即是否起到了市场约束的效果。结果表明,其中仅有巴塞尔委员会发布更新后监管要求这一事件对相关G-SIBs股票收益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他8次事件均未使相关银行股票产生显著的负异常收益。这表明在大部分情况下,市场约束在对我国SIBs的监管中并未起到显著作用,未达到降低该类银行道德风险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大而不倒 市场约束 系统性风险 事件研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设计:基于金融包容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晓燕 何德旭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5-210,共6页
次贷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更加注重安全,更加注重效率,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包容。事实上,金融包容和金融稳定是相辅相成的,金融包容也有利于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达到金融监管的目的。然而,各国金融法改... 次贷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更加注重安全,更加注重效率,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包容。事实上,金融包容和金融稳定是相辅相成的,金融包容也有利于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达到金融监管的目的。然而,各国金融法改革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后知后觉地对金融危机的预防,金融包容还没有在现代金融法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本文实证分析了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验证了新监管标准的变化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公平性,提出了基于金融包容视角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有效监管的新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金融包容 金融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VaR方法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实证研究——GARCH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杜子平 李金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6,45,共7页
本文基于CoVaR方法,选取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票日收益率序列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分位数回归Co Va R模型和GARCH-Co Va R模型,结合巴塞尔协议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 本文基于CoVaR方法,选取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票日收益率序列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分位数回归Co Va R模型和GARCH-Co Va R模型,结合巴塞尔协议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通过拟合度的优劣选取最佳模型进行实证,从而得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股份制或城市商业银行(如宁波银行、中信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也在增高,另外根据实证结果对分位数回归Co Va R模型和GARCH-Co Va R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应的思路,并为我国银行业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CH-CoVar模型 分位数回归CoVar模型 系统重要性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计提机制研究基于Copula-CoVaR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潘凌遥 蒋晓泉 费紫微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8,共6页
在CoVaR风险度量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计提机制,旨在将风险溢出与资本计提挂钩。运用Copula-CoVaR模型测算商业银行对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考虑到额外的资本对溢出风险吸收作用,在控制每一家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 在CoVaR风险度量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计提机制,旨在将风险溢出与资本计提挂钩。运用Copula-CoVaR模型测算商业银行对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考虑到额外的资本对溢出风险吸收作用,在控制每一家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一致的基础上确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进而确定对应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计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ula—CoVaR模型 风险溢出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达标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熊启跃 杨延昭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73,共10页
2019年1月1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TLAC要求)在美国正式开始实施。通过对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两家典型机构的研究发现,美国G-SIBs主要采取了发行合格TLAC债券、降低资产风... 2019年1月1日,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原则及条款》(TLAC要求)在美国正式开始实施。通过对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两家典型机构的研究发现,美国G-SIBs主要采取了发行合格TLAC债券、降低资产风险密度和压降系统重要性得分等达标措施,而美国监管部门也配合推出“祖父条款”、单点处置框架等政策,促进本国G-SIBs在成本可控条件下实现达标。根据“中国版”TLAC要求,我国G-SIBs将从2025年1月1日起分阶段满足TLAC要求。建议我国G-SIBs应充分利用低利率环境尽早发行TLAC债券,扩大内评法覆盖范围,优化资产配置,降低资产风险密度,并采取措施控制系统重要性得分的上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TLAC要求 风险密度 内部评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最新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军战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9-72,共4页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是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稳定理事会在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方面有很多要求。积极推进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确保银行的...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是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稳定理事会在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方面有很多要求。积极推进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确保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监管政策 监管强度 抵御风险 安全稳健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资本要求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树强 王文龙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78,共8页
资本监管是银行监管的核心要素。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除了要满足最低的资本监管要求之外,还需要根据其对金融体系及整体经济的重要性,设定额外的资本监管要求,以提高损失吸收能力和韧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在系统重要性银行... 资本监管是银行监管的核心要素。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除了要满足最低的资本监管要求之外,还需要根据其对金融体系及整体经济的重要性,设定额外的资本监管要求,以提高损失吸收能力和韧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在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监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包括G-SIB资本缓冲、系统风险缓冲、补充杠杆率和MREL等,已有研究对其中的一些指标进行了简要介绍,但不够全面、深入和系统。为此,本文根据英格兰银行发布的相关文件,对这些监管指标进行系统整理,为观察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资本监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进而借鉴有益经验,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监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系统重要性银行 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5年经营发展研究
12
作者 魏鹏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7-71,共5页
本文试图对11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5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为其综合竞争力进行简单排名,以期为国内银行经营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财务指标 排名 经营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金融科技能力评估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林胜 闫晗 边鹏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9,共10页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金融科技指数 层次分析法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缺口测算与补充策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琪 朱浩 庞雨薇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更高的核心一级资本监管要求。采用指标法在40家规模较大商业银行中识别出2020年的18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 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更高的核心一级资本监管要求。采用指标法在40家规模较大商业银行中识别出2020年的18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除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外,大部分银行的实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监管要求的距离较小,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采用17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2010—2020年的数据,通过异方差随机边界模型分析核心一级资本来源与银行利润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内部资本积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助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利润效率的提升,且利润效率水平随内部资本积累占比的增加而提高;而通过外部融资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会降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利润效率,且利润效率水平随外部融资占比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应采取先内部资本积累后外部融资的策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实现防范风险与提升效率的双赢。其中,目前核心一级资本缺口较小且利润率较高的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宜采取内部资本积累为主、外部融资为辅的资本补充策略,而其他银行则可采取外部融资为主、内部资本积累为辅的资本补充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核心一级资本 资本充足率 资本缺口 资本补充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网络层次结构视角 被引量:30
15
作者 范小云 荣宇浩 王博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74,共27页
通过改进性地引入最小密度法解构了我国银行间双边风险敞口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密度估计构建了契合我国银行间网络层次结构的核心-外围模型,实证甄别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并研究了我国银行间网络关联性和系统性风险.研究表明:1)核心块动态... 通过改进性地引入最小密度法解构了我国银行间双边风险敞口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密度估计构建了契合我国银行间网络层次结构的核心-外围模型,实证甄别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并研究了我国银行间网络关联性和系统性风险.研究表明:1)核心块动态组成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网络层次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庞大无序-两极分化-多但有序”的三阶段特征,表明我国银行系统日渐稳定,但仍需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以防范系统性风险;3)金融动荡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联强度和关联权重下降,积极的监管措施会使不良关联特征得到明显改观.本研究可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基于银行系统重要性的针对性监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密度法 网络层次结构 系统重要性银行 系统性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阮健弘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5,共15页
本文介绍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统计框架,并分析了该统计框架的建立基础和背景以及建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框架的意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框架主要围绕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来开展,其统计指标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基... 本文介绍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统计框架,并分析了该统计框架的建立基础和背景以及建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框架的意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框架主要围绕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来开展,其统计指标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基本特征存在较强的对应关系。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较好地弥补了金融危机前存在的数据缺口,可用于风险监测、风险防范等领域,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压力测试、金融网络分析等方法来评估和分析银行的重要性以及风险的溢出程度。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建立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监测体系是大势所趋。从宏观层面看,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可以弥补数据缺口,服务于宏观审慎监管;从微观层面看,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可以满足银行治理、风险管理以及"走出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系统重要性银行 统计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审慎框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价及其防范路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立华 张顺顺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8-36,共9页
从时间维度上对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风险评价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未定权益法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上,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对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 从时间维度上对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风险评价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未定权益法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上,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对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评价进行实证分析,测度了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影响,并透析监管部门对银行风险评价的政策研究,诠释出我国预防和应对未来“重要而不能倒”银行风险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防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重要性银行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风险防范 风险评价 风险管理 政府担保 信息披露 金融监管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和处置计划”:国际实施进展、基本要素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刚 《金融监管研究》 2013年第5期40-50,共11页
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是危机后国际社会完善处置框架,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可处置性,防范和控制其"大而不能倒"所引发的负外部性和道德风险的重要举措。2011年下半年以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和美国... 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是危机后国际社会完善处置框架,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可处置性,防范和控制其"大而不能倒"所引发的负外部性和道德风险的重要举措。2011年下半年以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和美国、英国监管当局陆续出台监管政策,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具体要求。本文回顾了恢复和处置计划的诞生背景,梳理了国际上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的最新进展情况,分析了恢复和处置计划的构成要素,并对如何通过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框架、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可处置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前遗嘱 系统重要性银行 恢复计划 处置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重要性银行国际监管改革进展及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中国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课题组 章彰 +1 位作者 杨瑾 沈鸿 《金融监管研究》 2015年第11期1-14,共14页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改革,是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控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安全与稳健运营已经成为一国有效金融监管的核...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改革,是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控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安全与稳健运营已经成为一国有效金融监管的核心与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及主要国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其本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的监管要求与实践,提出对SIBs的监管,应执行国际统一规则,并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重点、监管工具、监管资源等方面与中小银行有所区别。本文还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以"银行练好内功、监管内外兼修、市场加快改革"为基本思路,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以期推动银行、监管、市场三方协同推进下一阶段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大而不能倒 金融监管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度我国13家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虹 《金融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44-48,共5页
金融稳定理事会2013年末圈定了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其进行测算评估。定量指标从全球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等五大类别评估一家银行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在国内,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全... 金融稳定理事会2013年末圈定了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其进行测算评估。定量指标从全球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等五大类别评估一家银行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在国内,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要求13家主要银行参与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评估测算和信息披露。本文选取13家银行披露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对我国主要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以及资本充足率压力做了分析和对比。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结果是对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高低程度的评价,不是对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或风险高低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评估指标 披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