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储液式CCS耦合P2G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欣
李涵文
+3 位作者
陈德秋
李新宇
鲁玲
郭攀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3,共9页
为应对电转气P2G(power-to-gas)和碳捕集系统CCS(carbon capture system)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耦合失效的问题,考虑对常规CCS引入CO_(2)储液罐以加强P2G和CCS的耦合。首先,构建储液式CCS和P2G的耦合模型,利用储液罐将CCS捕集的CO_(2)...
为应对电转气P2G(power-to-gas)和碳捕集系统CCS(carbon capture system)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耦合失效的问题,考虑对常规CCS引入CO_(2)储液罐以加强P2G和CCS的耦合。首先,构建储液式CCS和P2G的耦合模型,利用储液罐将CCS捕集的CO_(2)时移至可再生能源富足时段,供P2G再利用;其次,构建储液式CCS与P2G耦合的电热气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模型;最后,以北方某工业园区为例进行仿真。结果证明所提模型可以充分利用CCS捕集的CO_(2),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气综合能源
系统
储
液式
碳
捕集
系统
电转气
低
碳
经济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增贮潜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15
2
作者
郭小伟
韩道瑞
+4 位作者
张法伟
李以康
林丽
李婧
曹广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0-745,共6页
青海省西部地区的高寒草原分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3种类型;按照草地利用现状,分为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3种土地利用格局。以原生草地为参照,通过比较不同草地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草地碳贮现状,探索其碳的增...
青海省西部地区的高寒草原分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3种类型;按照草地利用现状,分为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3种土地利用格局。以原生草地为参照,通过比较不同草地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草地碳贮现状,探索其碳的增贮潜力。结果表明:原生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退化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草甸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土壤-植物系统中总有机碳贮量分别为45.07±0.68,30.41±0.5,84.21±0.61,66.11±0.62,98.85±0.11,80.02±0.22,43.77±0.16tC.hm-2,其中原生高寒草原与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对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恢复,具有显著的碳增贮潜力,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碳增贮潜力分别为18.82±0.51,18.15±0.15,14.65±0.78,1.29±0.21tC.hm-2。气候变化导致的青藏高原干暖化,对高寒草原有机碳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化草甸向高寒草原的演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土地利用格局
土壤有机
碳
系统碳储
增贮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芨芨草型温性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理论碳增汇潜力比较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法伟
韩道瑞
+2 位作者
郭小伟
李以康
曹广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66-1872,共7页
于2009年7-8月对青藏高原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型温性草原主要分布区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区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土地利用方式...
于2009年7-8月对青藏高原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型温性草原主要分布区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区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垂向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着浅层(0-20 cm)土壤容重和地下生物量(P〈0.05);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可深达60cm;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原生草地区和退化草地区(P〈0.01);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系统(植物+0-40 cm土壤)碳储分别为122.84、108.82、130.68和108.99 t·hm^-2;以原生草地区地下系统碳储为参照,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增汇潜力分别为14.05、-6.38和14.88 t·hm^-2,但增汇的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
碳
地上
地下生物量
系统碳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储液式CCS耦合P2G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欣
李涵文
陈德秋
李新宇
鲁玲
郭攀锋
机构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智慧能源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大学)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咸宁供电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107107)。
文摘
为应对电转气P2G(power-to-gas)和碳捕集系统CCS(carbon capture system)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耦合失效的问题,考虑对常规CCS引入CO_(2)储液罐以加强P2G和CCS的耦合。首先,构建储液式CCS和P2G的耦合模型,利用储液罐将CCS捕集的CO_(2)时移至可再生能源富足时段,供P2G再利用;其次,构建储液式CCS与P2G耦合的电热气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模型;最后,以北方某工业园区为例进行仿真。结果证明所提模型可以充分利用CCS捕集的CO_(2),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
电热气综合能源
系统
储
液式
碳
捕集
系统
电转气
低
碳
经济调度
Keywords
electricity-heat-gas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solvent-storaged carbon capture system
power-to-gas(P2G)
low-carbon economic dispatching
分类号
TM73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增贮潜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15
2
作者
郭小伟
韩道瑞
张法伟
李以康
林丽
李婧
曹广民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0-745,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520)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304-3)资助
文摘
青海省西部地区的高寒草原分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3种类型;按照草地利用现状,分为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3种土地利用格局。以原生草地为参照,通过比较不同草地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草地碳贮现状,探索其碳的增贮潜力。结果表明:原生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退化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草甸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土壤-植物系统中总有机碳贮量分别为45.07±0.68,30.41±0.5,84.21±0.61,66.11±0.62,98.85±0.11,80.02±0.22,43.77±0.16tC.hm-2,其中原生高寒草原与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对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恢复,具有显著的碳增贮潜力,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碳增贮潜力分别为18.82±0.51,18.15±0.15,14.65±0.78,1.29±0.21tC.hm-2。气候变化导致的青藏高原干暖化,对高寒草原有机碳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化草甸向高寒草原的演替上。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土地利用格局
土壤有机
碳
系统碳储
增贮潜力
Keywords
Different land use
Soil organic carbon
Carbon stock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芨芨草型温性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理论碳增汇潜力比较
被引量:
3
3
作者
张法伟
韩道瑞
郭小伟
李以康
曹广民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66-1872,共7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520和31070437)
文摘
于2009年7-8月对青藏高原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型温性草原主要分布区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区的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垂向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着浅层(0-20 cm)土壤容重和地下生物量(P〈0.05);农田耕种和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可深达60cm;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原生草地区和退化草地区(P〈0.01);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系统(植物+0-40 cm土壤)碳储分别为122.84、108.82、130.68和108.99 t·hm^-2;以原生草地区地下系统碳储为参照,退化草地、农田耕种区和退耕还草区的增汇潜力分别为14.05、-6.38和14.88 t·hm^-2,但增汇的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别较大.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
碳
地上
地下生物量
系统碳储
Keywords
soil bulk density
soil organic carbon
above-below ground biomass
carbon stock
分类号
Q148 [生物学—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储液式CCS耦合P2G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李欣
李涵文
陈德秋
李新宇
鲁玲
郭攀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增贮潜力的初步研究
郭小伟
韩道瑞
张法伟
李以康
林丽
李婧
曹广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藏高原芨芨草型温性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理论碳增汇潜力比较
张法伟
韩道瑞
郭小伟
李以康
曹广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