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探讨中药致肝毒性的作用特点及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依婷 磨宁芳 +3 位作者 秦秋云 李妞妞 李卓娴 夏猛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6-784,共9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分析中药致肝毒性的特性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中收录的252味中药,归纳出114味具有致肝毒性的药材,并综合分析相关文献,通过频数算法归纳总结致肝毒性中药在功效类别、四气... 目的:本研究通过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分析中药致肝毒性的特性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中收录的252味中药,归纳出114味具有致肝毒性的药材,并综合分析相关文献,通过频数算法归纳总结致肝毒性中药在功效类别、四气五味、归经以及毒性成分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祛风湿药和清热药致肝毒性药材占比最高,药味以苦为主,药性以寒性为主,归经多在肝、肺、脾、胃;生物碱类成分是主要的致肝毒性活性成分;肝毒性表现包括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机制涉及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为降低毒性,传统采用酒制、醋制等方法。结论:通过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了解中药致肝毒性的特性及其分布规律,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 肝毒性 四气五味 归经 生物碱类 药物性肝损伤 祛风湿药 清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毒理学及其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先良 徐顺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系统毒理学是近5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 系统毒理学是近5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系统毒理学有望在阐明毒物对机体损伤分子机制、分子生物标志物和危险度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系统毒理学的诞生背景、研究策略、研究技术及其主要应用.尽管还有不足之处,但可以肯定系统毒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对人类的环境与健康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毒理学 转录组学 蛋白组学 代谢组学 毒理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神经网络模型的系统毒理学研究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浩博 王中钰 +2 位作者 陈景文 张爱茜 庄树林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97-3306,共10页
系统毒理学是建立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综合多组学分析和传统毒理学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等模型化信息整合技术,对生物系统在外源化学物质扰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进行评估,研究外源化学物质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系统毒理学是建立在系统生物学基础上,综合多组学分析和传统毒理学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等模型化信息整合技术,对生物系统在外源化学物质扰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进行评估,研究外源化学物质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暴露组等多组学数据,有多维度、多尺度、多关联的特征,为系统毒理学建模奠定了数据基础.如何利用计算建模,对多组学数据进行有效挖掘成为有待攻克的瓶颈.针对多组学数据的特点,基于网络的模型有着通用性强、灵活性强、包含节点间关系信息等优势,在系统毒理学中起到整合与挖掘多组学数据的关键作用.图神经网络(GNN)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方法,在系统毒理学建模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系统毒理学的研究目的、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策略,对GNN在系统毒理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毒理学 多组学 网络分析方法 图神经网络(G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毒乌头类中药的毒效网络整合分析: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6
4
作者 韩波 黄维 +1 位作者 谢欣 彭成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585-2597,共13页
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医药服务于世界人民健康事业的根本前提。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分析中药毒效的物质基础、作用原理、毒效关系,揭示"有故无殒、中病即止"的科学内涵,是中药... 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医药服务于世界人民健康事业的根本前提。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分析中药毒效的物质基础、作用原理、毒效关系,揭示"有故无殒、中病即止"的科学内涵,是中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复杂生物网络研究中药系统药理学和系统毒理学,构建可靠的中药药效物质作用靶标相关的分子效应和毒理学性质网络,反映特定疾病状态的相关生物实体的分子网络及毒性机制,整合效应物质作用靶标网络与疾病生物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学和动力学等方法分析"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和"药物-靶点-活性/毒性"网络中有效物质与疾病、成分与毒性的相互作用关系,检识出复杂网络模型中的靶点组合、通路组合、子网组合、药物组合等,大大提高了中药复杂药效物质的研究效率。作者主要基于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展的乌头类中药研究工作,重点介绍开展有毒中药的毒效网络整合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中药 乌头类中药 毒效网络 系统毒理学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人源性毒性评判的科学基础、策略与技术关键点 被引量:7
5
作者 马红红 魏桂林 +1 位作者 潘秋莎 杨凌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3期3568-3573,3579,共7页
中药毒性研究中因伦理原则不可能在人体进行还原论模式的临床研究,体内外结合、动物与人体临床研究的结合成为研究模式的必然选择。有毒中药药材面临着药材组成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水平差异、各不同产地药材组成成分巨大变异、毒理机制的... 中药毒性研究中因伦理原则不可能在人体进行还原论模式的临床研究,体内外结合、动物与人体临床研究的结合成为研究模式的必然选择。有毒中药药材面临着药材组成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水平差异、各不同产地药材组成成分巨大变异、毒理机制的万变、体内外模型差异、种属差异、器官组织细胞组成差异、代谢与功能非均一性、评价指标与检测方法多重性等差异的众多挑战与难题。现代毒理学高度重视与强调对人源性毒理学(而非动物毒性或细胞毒性)特征及其本质的研究,但人源性毒性在体内外体系、种属差异、脏器组织特征差异、形态结构学与分子组成差异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干扰下,常常迷失本质性、机制性或原理性研究方向,理清研究逻辑,选择正确的策略与技术切入点才能避免中药毒性评价与研究误入歧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中药 人源性 系统毒理学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