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4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格网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秦岭西安段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马超群 弋志强 +2 位作者 员学锋 张硕蒙 张莎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9-399,共11页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归纳了不同尺度下地均ESV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各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地均ESV总体上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具有小分散、大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随尺度降低,其局部越丰富,但整体性降低;(2)2 km尺度适合进行宏观分析和做整体性布局规划,1 km尺度适合进行水域变化对区域ESV影响的研究;(3)格网尺度越小,各影响因素内部差异增加,其整体性特征减少,局部特征差异凸显,空间分异性增强;(4)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因素耦合作用显著影响区域地均ESV空间分异,随尺度降低,其影响减弱。[结论]秦岭西安段的生态保护要重点关注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转变,可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管控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发展的布局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 秦岭西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过渡带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模拟:以甘肃省为例
2
作者 唐相龙 蔡乐山 张博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2-865,共14页
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过渡带,其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中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研究未来多情景下甘肃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是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依据,对优化生态过渡带地... 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过渡带,其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中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研究未来多情景下甘肃省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是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依据,对优化生态过渡带地区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利用斑块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模型),除常规的自然演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外,结合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强制约束性内容,设置规划干预情景,预测未来203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需求和空间分布。最后,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甘肃省2020年和未来4种情景下的ESV。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主要是荒漠、戈壁)为主,均分别占3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为“林-田-水-草-沙”之间的转化。(2)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明显,增幅为36.29%。生态保护情景下,草地面积增长最明显,增长1 790.23 km^(2)。规划干预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幅为19.90%,草地面积增长1 469.47 km^(2)。(3)自然演化情景、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规划干预情景下ESV分别为3 704.47亿、3 698.08亿、3 730.14亿和3 725.56亿元。规划干预情景在土地利用方面可以有效兼顾甘肃省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需求。甘肃省应当重视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差异和时序差异,强化河西走廊地区防护林、祁连山国家公园、黄河与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源地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过渡带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海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研究
3
作者 干靓 汪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为科学构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安全格局提供支撑,本文以上海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150 m×150 m的评价单元,定量评价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二者的局部空间关联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受港口、码头建设活动和海洋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承载少量生产活动,受周边景观生态高风险地区影响,生态风险可能增加;“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集,对原有自然环境改造程度高,对区域生态风险影响程度大;“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旅游业发达,游客居民活动频繁,但周围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良好。基于以上结果,将上海市海岸带地区划分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涵养防控区、生态风险修复区、生态潜力发展区、生态过渡区5类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为超大城市海岸带生态修复精细化分区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关联性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4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22-127,共6页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是指导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对张家界市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是指导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对张家界市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张家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290.1839亿元减至2018年的289.8530亿元,减少率为0.1140%,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变化特征;权衡协同关系表明,2002—2018年,张家界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主导关系呈现出协同—权衡—协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权衡协同度 时空变化 湖南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剑飞 阳文锐 +3 位作者 李晶晶 沈守云 马力 陈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6-318,共13页
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以北京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2003年、2010年2022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当量... 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以北京市域为研究范围,基于2003年、2010年2022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两轮城市总体规划以来,1km×1km网格下的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研究时段内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与非建设用地组分变化相对应,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总量增加了109.46亿元,林地和水域的增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关键;(2)从生态系统服务四大类型的价值看,调节功能>支持功能>供给功能>文化功能,调节服务是北京市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3)从空间分布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而且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为正相关和空间聚集分布,局部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大型湿地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冷点分布范围在逐渐向市中心城区收缩;(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受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共同作用,其中气温的贡献最大,双因子间的耦合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研究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非建设用地管理建议,可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空间分析 敏感性分析 自然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6
作者 潘泽江 李彦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分别减少4.58%、0.52%、1.04%和1.2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均大幅增加,增幅分别为61.77%和133.57%;ESV总量波动下降,累计减少5.12亿元,水文调节服务价值降幅最大(-3.37亿元),占总降幅的65.4%;ESV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格局高度耦合,高值区集中于南部林地和长江水系,低值区与建设用地扩张轨迹一致;敏感性分析表明,林地(CS=0.477)和水域(CS=0.382)对ESV变化的贡献率最高。未来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差异化生态管控策略,推动皖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GIS空间分析 转移矩阵 修正当量因子法 时空分异 敏感性分析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R-FLUS-MarKov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预测--以漓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何英 何文 +2 位作者 王金叶 杨帅琦 姚月锋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2,共10页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修正后的PLSR-FLUS-MarKov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优先、旅游优先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预测,探究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LSR-FLUS-MarKov模型能...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修正后的PLSR-FLUS-MarKov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优先、旅游优先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预测,探究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LSR-FLUS-MarKov模型能更准确刻画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精度高达83.57%。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集中区位于桂林市辖区、兴安县和阳朔县,多表现为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入以及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化。2030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现下降趋势,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旅游优先情景分别为218.07亿、225.61亿、222.91亿元,较2020年下降了9.02亿、1.48亿和4.18亿元,并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特征,实施生态优先策略后其下降速度放缓。林地是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键来源,占比超过80%,耕地和水域也贡献了一定比例的服务价值。生态优先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旅游优先情景次之,自然发展情景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及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PLSR-FLUS-MarKov模型 多情景模拟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振 张宇 +2 位作者 郭杰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 [目的]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到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中,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采用F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了2035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低、中、高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分别为213471.70,340548.34,384726.67 h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25.03%,39.93%,45.11%;相较其他3种情景,多目标协同情景维持中等水平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相对较为缓和,耕地年均减少109.79 hm^(2),林地、草地、湿地和水域年均减少量为184.20,8.21,0.70,18.49 hm^(2),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21.39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66.8954亿元,较2020年仅减少1.9386亿元,下降幅度约为耕地优先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1/2。[结论]不同等级生态安全格局对多情景下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作用,多目标协同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同时,对粮食和生态安全尚不构成明显威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高萌萌 杨楠 +3 位作者 王轶 刘琼 李小磊 郅二铨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研究目的】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计算了黄河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 【研究目的】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计算了黄河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热点分析法和生态经济协调模型,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高值和低值聚集分布特征及黄河流域各地市生态和经济协调程度,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呈增加趋势,ESV由2000年的40217.3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1135.10亿元,其中,草地的ESV值最大,未利用地的ESV最小。②黄河流域各地级市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南高北低、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20年各地级市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稳定,整体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各阶段ESV变化率的高值区与低值区空间集聚程度明显,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③2000—2020年黄河流域GDP的增加率远高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率,生态和经济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低度冲突水平。【结论】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呈增长趋势,但增速低于GDP,生态与经济协调度较低,未来需要加强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热点分析 生态经济协调模型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以桂林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莹莹 蒋瑜 周绍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评估典型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对未来城市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桂林市六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修正法、格网分析法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 评估典型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对未来城市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桂林市六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修正法、格网分析法来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的时空变化。基于桂林市ESV当量因子表,应用生态价值转移的断裂点模型和场强模型,获得桂林市六城区的ESV转移量,并对ESV空间转移网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桂林市六城区ESV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86694.27万元下降为283618.51万元。研究期内桂林市六城区各单项ESV均呈现随时间发展减少的趋势,其中调节服务的ESV变化最大,表明旅游开发伴随的城市扩张及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ESV产生负面影响。2)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占比最大。二级ESV从大到小依次为: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美学景观、食物生产、原料生产、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占比大,主要由于桂林市林地面积广阔,林地对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对于维护气候稳定、保障水资源供给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1 km×1 km格网尺度下,桂林市ESV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2000-2020年,桂林市ESV高值区面积随时间推进不断减少,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象山区北部、秀峰区西部、七星区东部和叠彩区西南部。较高值区面积的增加,以临桂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这可能与城市开发建设有关。其中临桂区的ESV较高值区不断增加可能与临桂“撤县设区”有关。4)研究区内各城区向外转移的ESV从大到小依次为:临桂区、雁山区、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水文调节是转移量最大的服务功能类型,占研究区ESV总转移量的18.78%。ESV值高的区域向外转移的ESV也多。本研究对广西桂林市六城区的ESV状况进行20年范围探索,揭示各城区间ESV的空间转移关系,并对广西桂林市六城区ESV的时空演变有了一定了解,为未来城市生态保护以及区域环境管理、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转移 断裂点模型 场强模型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焦艳菲 白蕾 张少赓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6,共8页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模拟和ESV计算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面积之和占比在91%以上;研究期内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5种情景下的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增加,草地和水体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在经济发展情景下增加,而在其他情景下有所减少。4)陕西黄土高原ESV在1980—2020年持续增加,2030年ESV在经济发展情景下最低,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研究结果增强了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认识,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陕西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尺度空间分异——格局、过程与驱动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月 刘静兰 +2 位作者 白晓永 冯霞 邱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62-3078,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分级管理对探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差异变化成因有着极大的诉求,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尺度变化过程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贵州马尾河流域为研究对... 生态系统服务分级管理对探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差异变化成因有着极大的诉求,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尺度变化过程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贵州马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500 m×500 m、1000 m×1000 m、1500 m×1500 m和2000 m×2000 m四种格网尺度单元,综合运用ESV当量系数法、敏感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技术手段,明晰不同格网尺度下流域ESV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多元驱动因素对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500—2000 m格网尺度中,流域ESV的空间分布特征兼具一致性与差异性,整体表现为西、东部较高,南、北部相对较低,沿水域形成一条ESV高值带,且ESV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随着格网尺度增大,流域ESV整体特征更为突出,但精细度有所降低,其空间相关性和聚集效应逐渐减弱。(2)流域ESV空间异质性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双重影响,其中,人为影响指数在不同格网尺度下始终是影响流域ESV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q值均超过50%,相较于单一因子效应,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ESV空间分异的贡献更为突出。在500 m格网尺度中,人为影响指数与土地利用类型的交互作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解释力,达到78.7%,而在较大尺度中,其与高程的交互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各驱动因素对ESV的影响具有尺度差异,较小尺度下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在不同格网尺度下,人为影响指数对ESV均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部分驱动因素对ESV所呈现的显著性和作用方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旨在为调控各类驱动因素以制定马尾河流域生态系统多级管理决策,乃至推动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精准治理和多层次人地耦合协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地区 格网尺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4
作者 康佳佳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王凯 彭清清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5-255,266,共12页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深入研究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驱动因素,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与人地关系协调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焉耆盆地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热点分析、权衡与协...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深入研究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驱动因素,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与人地关系协调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焉耆盆地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热点分析、权衡与协同度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焉耆盆地土地利用变化、ESV时空演变、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焉耆盆地ESV空间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未利用地、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增幅最大;2)ESV明显上升,主要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湿地ESV上升及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服务功能的上升;3)ESV高价值区和较低价值区面积显著增加,焉耆盆地各生态系统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导,且为增加趋势;4)焉耆盆地ESV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NDVI和年均气温,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增强关系,且自然因素比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研究结果可为焉耆盆地绿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 焉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都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5
作者 彭清清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王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923,共13页
为探讨开都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贡献率、克里金插值、单变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全面分析了该流域2000—2020年ESV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流域20年间土地利用类... 为探讨开都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贡献率、克里金插值、单变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时空角度全面分析了该流域2000—2020年ESV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流域2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建设用地最少;流域20年间土地利用转出和转入面积最大的是水域和草地,且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频繁转换;流域ESV整体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草地是主要正向贡献因子,水域是主要负向贡献因子;调节服务始终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占主导地位;流域的ESV空间具有强烈正相关性,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和博斯腾湖及其附近,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流域ESV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中,高程对ESV的影响最大,高程与归一化植被指数、气温和蒸发量的交互作用对ESV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流域仍面临生态水平恶化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开都河流域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CC的鹤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熳佳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期92-96,共5页
在东北振兴背景下,本文以鹤岗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最剧烈,其次是水域和草地,其余地类变化并不显著;2000—2020年ESV总量... 在东北振兴背景下,本文以鹤岗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利用地面积变化最剧烈,其次是水域和草地,其余地类变化并不显著;2000—2020年ESV总量略有下降,除水域和草地提供的ESV有所下降,其余地类均增加;空间上ESV西北高东南低,高值区呈萎缩趋势,中值区为增长趋势;未来10年的ESV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将有益于鹤岗市土地规划工作顺利开展以及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政策,从而推动鹤岗市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灰色预测 鹤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顺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燕慧 张玉涛 +1 位作者 赵媛媛 吴文芬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39,共6页
安顺市作为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对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ArcMap 10.6软件中运用地图代数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同期... 安顺市作为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对于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ArcMap 10.6软件中运用地图代数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同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2022年林地成为占地面积最大的地类,面积达4789.88 km^(2),占总面积的51.88%;类型转换随时间推移发生明显变化,2000年以后,主要是耕地和草地恢复为林地,面积共计1133.64 km^(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2010—2022年高达129.84%,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2010—2022年变化最为剧烈;林地类型变化促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1985—2022年均保持在70%以上。总的来看,安顺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显著影响,未来应持续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类型转换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安顺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多尺度演变
18
作者 黄瑩 李阳兵 +3 位作者 李婷 盛梦晨 邵景安 赵雯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54-6467,共14页
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区域、县域以及乡镇(街道)尺度出发,探讨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揭示山区... 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区域、县域以及乡镇(街道)尺度出发,探讨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揭示山区能否走向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ESV逐年上升,空间分布呈现从地形条件良好的区域向自然条件复杂的区域递增的特征。人类活动强度逐年增强,但整体水平较低,空间分布特征与ESV呈相反趋势。(2)研究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之间的耦合响应类型归纳为综合提升型、综合衰退型、生态恢复-经济衰退型和生态衰退-经济发展型四类,整体以综合提升型为主,表明研究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耦合关系趋于协调。(3)自然、社会经济及政策是驱动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同时山区独特的地形条件促使其内部的耦合响应出现分异,展现了山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演变的独特性。本案例研究可为类似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耦合关系演变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高寒草甸分布规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9
作者 饶昕 张祖海 +3 位作者 任晓东 刘金凤 谭成 吴鹏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75-81,共7页
高寒草甸是云南省主要草原资源之一,集中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三江并流重要生态区,研究高寒草甸分布规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重要意义。根据云南省草原基况监测和年度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云南省高寒草甸面积100775.50 hm^(2)... 高寒草甸是云南省主要草原资源之一,集中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三江并流重要生态区,研究高寒草甸分布规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重要意义。根据云南省草原基况监测和年度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云南省高寒草甸面积100775.50 hm^(2),占现状草原总面积的7.7%,其中迪庆州高寒草甸面积77776.18 hm^(2),占高寒草甸总面积的77.18%;主要利用方式为自然保护和暖季放牧,占比分别为36.20%和33.0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41.86亿元/a,单位面积价值量为4.15万元/(hm^(2)·a)。受过度放牧的影响,高寒草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推行适度放牧和高质量生态修复是提高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利用方式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青海省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分析
20
作者 杨浩 乔斌 +3 位作者 赵彤 王喆 杨耀晨 周秉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2-410,422,共10页
[目的]评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生态风险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异,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1980—2020年青海省ESV,构建基于ESV变化的生态风险评... [目的]评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生态风险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异,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1980—2020年青海省ESV,构建基于ESV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各县区生态风险指数(ERI),进一步揭示ERI时空演变规律及生态分区。[结果](1)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占总面积的89%以上,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性转化;(2)ESV总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变化趋势,草地和水体贡献率超过80%,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中间过渡”的特征;(3)ERI以2010年为界呈“先升后降”趋势,聚集中心由西南向西北扩散,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青南及西北部分地区,中南部和东部地区风险逐步降低;(4)依据ESV和ERI的变化规律,划定青南地区为风险管控和生境修复优先区,东部地区为风险预防和生态巩固重点区,西北地区为风险严控和生态特别保护区。[结论]从ESV动态变化视角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可更准确地表征特定时期的风险状况,更容易捕捉风险演变的时空规律并有效预测其趋势,更有利于形成生态风险管控的科学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风险 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